首頁>Club>
作為家長需要怎樣處理
8
回覆列表
  • 1 # zjp1860

    寶寶發脾氣是獨立意識的一種體現,這一點非常關鍵。您不妨對寶寶的內心世界再多些瞭解,以便更好地面對與處理問題。但到1歲以後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不高興還會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這個時期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一、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 2 # 向日葵之語

    孩子用這種當時來發脾氣,是因為孩子沒有找到正確的緩解情緒的方式!家長可以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生氣,而生氣也可以有多種發洩方式!建議可以買情緒繪本,來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瞭解情緒的疏導方式!推薦給你幾本我孩看的好的繪本!

    1.《生氣湯》 怎麼幫助孩子緩解壞心情?男孩霍斯的媽媽有個好辦法——煮一鍋生氣湯,大喊大叫,怒氣掃光光。有時候,孩子難免處在負面的情緒當中,成人應該試著瞭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幫助孩子找到合宜的抒解管道。這是與孩子共讀此書時,值得細細咀嚼的滋味

    2.《菲菲生氣了》用優雅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如何不依賴大人的幫助處理情緒

    3.《小豬威比情緒繪本》小小孩也會有心事,有時候哭鬧也無法釋放負面情緒。然而,透過繪本,它提供了生活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能夠有效紓解情緒,對大人或小孩,都是最佳的心靈處方箴

  • 3 # 若愛曦福

    孩子用這樣的方式來發脾氣,其實,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種表現,意味著孩子要有自己獨立的性格了。只是方式不妥當而已,家長應該適當的和孩子溝通,關心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一下孩子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也便於更好的和孩子溝通。孩子這樣的發洩情緒方式,可能也會跟父母陪伴的時間少有關。適當的多陪陪孩子,就會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

  • 4 # 麻麻滴超級宇宙小酒窩

    恭喜你寶寶長大了懂得多了但是他找不到一個抒發自己的方式!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他幫忙找到緩解的方法。寶寶愛發脾氣有的時候也是在模仿我們大人,所以寶寶的爸爸媽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的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還有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避開尖銳或者易碎的地方,慢慢的寶寶長大了就好了!

  • 5 # 身懷六甲烏托邦

    首先,家長要耐心,不要因此表現急躁、生氣或特別的關注,要冷處理。不去理睬他,就當沒有看見。或者轉移其注意力。總之,不能因為孩子的威脅性行為,就妥協,順從他的意願。其次,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耐心教育孩子,告訴他這種行為不對,不能這樣做。孩子的這種行為,在一兩歲的孩子當中,很常見,和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有關,等孩子大點之後自然就好了。

  • 6 # 愛上大V店

    每個孩子表達情緒的方法都不一樣,一歲多的小寶寶,性格急,有東西想表達出來又說不明白,只能用這種偏激的方式來發洩,情緒宣洩方法不對。家庭氛圍不好也會導致孩子性格急燥不安,家長對孩子要有耐心,穩定孩子情緒,不要總在孩子面前吵架,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繼續下去孩子的人格可能會被影響。建議家長不要總吵架,當孩子有不好的表現時穩定孩子情緒,輕輕撫摸孩子頭“沒關係沒關係,別生氣彆著急,慢慢來慢慢來。幫助孩子度過情緒宣洩敏感期。

  • 7 # 土豆媽媽育兒

    我家小侄女也有這樣的情況,小侄女生下三個多月後,就一直是我媽帶著,慢慢長大後,當她生氣時,就會用頭撞地板或牆壁,每次我媽看著又心疼又無奈,那時她還不會講完整的話,有什麼事無法滿足她時就是這樣,又急又哭又撞,直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她才會停止近乎自虐的行為。

    後來慢慢地會講話了,會表達了,安撫她的情緒,引導她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也就慢慢改變了,現在已經3歲了,上了幼兒園,再沒有以前撞頭的行為了。

    孩子的表達能力差,有時候甚至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發脾氣。還有一次,親戚帶了一個小孩來玩,我媽很久沒見了,就抱了抱那小孩,沒想到小侄女不幹了,她覺得那是她一個人的奶奶,只能抱她,看到奶奶抱著別人,她急得哭了,又撞地板,奶奶馬上放下別人,抱著她,她才沒哭了。

    面對孩子的這種異常行為,只是他性急之下,用於表達自己憤怒的一種表現。父母只有瞭解她想要表達的意思,才能對症下藥地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 8 # 鹿媽說育兒

    一歲的寶寶發脾氣會用頭撞地板,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1、一歲的寶寶還處於語言的積累期,他們能聽懂大人說的一些話,但是自己不會表達。因為這個階段的寶貝發音器官尚未完善,唇、舌,下頜並不能靈活的運用。通常這個階段的寶寶會說一些簡單的單音或者“爸爸,媽媽”等的疊詞。等寶貝到了一歲半以後,能夠說的話就更多了,語言結構也會越來越複雜。因此,一歲的寶寶是不能正確去表達自己需求的,所以他心裡會非常著急,只能透過撞地板的方式去平復自己著急的心理。

    2、由於寶貝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那麼家長就搞不懂寶貝到底想幹什麼,也就造成了不能及時地去滿足寶貝的需求。那麼寶貝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就會用撞地板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3、有時候家長可能比較忙,不能一直給寶貝足夠的關注,不能一直陪他們玩。這時,他們可能會透過這種方式來尋求大人的注意。因為他一撞地板,大家們通常都會跑過來抱抱他,安慰他,最後他就達到了自己目的。多次類似的情況出現過後,以後寶寶想要求關注時,他還是會透過撞頭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是以上三種原因,那我能要做的就是教會寶寶正確表達需求的方式。多幫他積累語言,讓他的語言慢慢豐富起來,就能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了。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寶貝用撞頭的方式來威脅大人。回憶一下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寶寶想要做什麼事情,大人不允許他做。但是寶貝偶爾一次又哭又撞地板,父母實在沒辦法就妥協了,讓他去做了那件事情。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一次得逞之後,以後還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父母,因為這一招非常好用。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就在保持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例如把他放在床上,軟軟的不會受傷),忽視他撞頭的行為。等他停止了撞頭再去抱抱他,安慰他。這樣做幾次,他發現這一招沒有用了,就不會再撞地板了。

  • 9 # 鏡妝閣古典美學造型

    應該是寶寶的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引起的情緒反抗行為。

    首先說一下正確的育兒觀念,1歲多的寶寶,已經有很多獨立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大人常常為了保護孩子或保護物品的原因,會阻止孩子自我探索、認識環境的行動,比如阻止寶寶吃手,阻止寶寶撕紙,阻止寶寶搬東西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這樣做很多時候是妨礙了寶寶的自然成長規律。寶寶的心裡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大人不要用大人世界的規則來約束小寶寶。

    多觀察觀察,看寶寶是在發生什麼事後才出現了撞地板的行為,分析出原因後大人就可以有針對性的來調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鶴迎客松雲流水,下聯如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