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
2 # 沫沫媽咪母嬰保健說
我家寶寶在外面也表現的膽小,但是搶玩具倒是很厲害,還會動手打人,打完了還自己先哭。
其實,我覺得,每個寶寶的表現都會有所不同,不一定怎麼樣表現就是好,怎麼樣表現就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
當然,我們不鼓勵寶寶打人,要給他引導,玩具是要跟大家一起玩的。
打人也是不對的,我們的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不過遇到被人打的情況,也應該學會反抗,維護自己的權益。
說起來似乎有些矛盾,要教會孩子分辨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朋友來做客,帶來的孩子非常強勢,常常欺負自己家娃。不但搶孩子的玩具,還聲稱“好朋友的東西要懂得分享!”,孩子淚汪汪的向家長求助,這時候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做?
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我強烈建議家長朋友們:先給孩子打氣,當著你“好朋友”和他那頑劣的孩子的面,大聲告訴你的孩子“爸爸媽媽是你最強的後盾,爸爸媽媽鼓勵你勇敢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心愛的玩具需要自己去守護,而分享是朋友中平等的行為,絕非搶奪他人的理由”!
這種“好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是自私的教育,從他搶奪體弱小朋友和獨自護著自己的玩具就可見一斑。
作為弱勢一方的家長應該明確告訴孩子:分享是一種互相的事情並非某一方必須盡的義務,而守護自己心愛的事物更是天經地義。我們的重要是引導孩子懂得守住規則,不要畏懼對手強大。
所以我建議,要讓個性柔弱的孩子不斷嘗試獨自去面對衝突,但是要注意方法。既不能說一遇到孩子被欺負就衝上去親自幫忙助拳,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又或者會讓孩子沒有在衝突中學會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更不能不聞不問,這樣硬生生地等孩子解決。
撒手不管的行為並不能真正解決衝突,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是他應該做的,這樣冷淡對待他只能讓他感到無助和迷
茫。
像“好朋友”那樣教育孩子,見到孩子佔便宜還沾沾自私,認為孩子沒吃虧的家長,當他們見到孩子被欺負時,則會去強調“你們怎麼這麼不守規矩啊?”或是指責自己孩子“你咋這麼老實,你不會搶啊?”。
這樣不但會教壞自己的孩子讓他以為暴力、搶奪能解決問題,又或是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性格變得扭曲。
孩子之間出現爭執,甚至推打都是常見的現象,尤其是2-3歲以下的兒童,基本有任何矛盾都是用動手的方式來“協調矛盾”。
因為秩序的概念對這時候的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玩意”。
當孩子面對衝突的時候,對於弱勢一些的孩子,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等待和鼓勵孩子鼓起勇氣去解決與他人的衝突,我們尤其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做的是不斷跟孩子強調守住規則,在孩子內心建立一種意識“只要我遵守規則,就不必向他人妥協,不管對方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