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守望者
-
2 # 醉吟史軍
正文一、初心
經歷過才懂得!雖然說以後的朱元璋成為了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而且嚴政是出了名的。查處的官員不計其數,就比如說光“胡惟庸案件”就查了多年,牽連到數萬人被殺。後面的“空印案”、“郭恆案”牽連的人數更廣。
但是要知道朱元璋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知道農民的生活有多艱苦,最期望的就是能有個好收成。
他懲處再多的官員,不管是因為貪還是因為其他,歸根結底還是想整肅朝綱,讓大明王朝的政治、經濟、民生都能向好的發展,讓後代的子孫能夠傳承千秋偉業,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再遭受戰亂之苦。
二、人心俗話說水則載舟,亦能覆舟。朱元璋從一個農民出發,成就帝王事業,這一路上沒有眾多百姓兄弟們的支援,沒有眾多百姓們的認可,他是成就不了他的大業的。俗話說民心所向,大事可成。這在朱元璋登皇帝之前推辭就能看出來,他雖然說有些虛偽,想當皇帝還要三辭做皇帝。但事情的側面反映出來,有能力者居上。朱元璋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已經無人能撼動他的權威和地位。
而且就因為他自己是農民,才能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中取得一席之地,成就偉業。在他還是一名紅巾軍的親兵九夫長的時候,他就懂得如何挽留人心,如何贏得民心。這是其他起義者所不能比擬的,就比如說陳友亮他在起義之前就是一個官吏,相當於咱們現在的公務員,不愁吃不愁喝的,哪會懂得百姓的疾苦。
三、民心舉一個案例,當他還是紅巾軍的將領,決定南下攻打集慶(今南京)時,先迂迴地攻佔了離集慶最近的太平。太平可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呀,佔領了集慶士兵們還不趁機拿點兒雞鴨魚肉解解饞,拿點金銀財寶給老婆孩兒?但是朱元璋一進到太平就貼出了告示,士兵們不得搶拿太平百姓的任何東西,違者斬。
這一舉措贏得了老百姓的稱讚和人心,你想啊,百姓們就那點吃的,那點喝的,最怕的燒殺搶掠,誰當官不重要,當官的愛護老百姓,那老百姓自然支援呀。
-
3 # 在你眸中
朱元璋的家庭出身至少三代是貧農,他的童年在破茅草屋度過的,因家境貧窮為了養活自己每天要去地主劉德家放牛,一放就放了十二年的牛,元至正四年(1344)黃河氾濫,難民無數朝廷放任不管,朱元璋父親母親大哥侄子相繼餓死,那個時候朱元璋只有十七歲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他無能為力,為了養活自己去當了和尚,他入寺五十餘天后,由於饑荒嚴重所有和尚都要去化緣,也就是討飯開始了他的乞丐生涯,做了皇帝之後朱元璋最恨貪官,因為是草根出生從放牛娃到開朝皇帝,他最能明白百姓的無奈貧窮,歷史後期評價朱元璋殘暴,但在百姓眼裡卻是個親切的皇帝。
-
4 # 愛歷史的小蝸牛
總有人說朱元璋是暴君,其實不然,他只是被清朝的歷史給黑了,他對於文人來說確實是個暴君。可對於百姓來說,因為其出身貧寒,深知低層百姓的狀況,所以非常痛恨貪官,還發明瞭很多酷刑來對待貪官。
但其對農民非常好,重視農業生產,甚至在科舉上都親自考驗考生的農業知識,在農忙季節經常下去考察,開啟了“洪武之治”
-
5 # 遠處吹來陣風
朱八八對老百姓要欺辱幹嘛?直接一刀宰了不就行了?《紀事錄》:上以應天府所屬上元、江寧二縣之民與胡惟庸為黨,將男婦長幼悉屠之。”兩縣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屠殺。
-
6 # 在下古麒
一般來說,朱元璋並不可以被認為是一名暴君,我們可以認為朱元璋的脾氣性格有點暴,但是卻不可以就這樣將其認為是暴君。
我們知道,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而且那個時候農民的生活確實不好,元朝官府層層剝削,壓根就不管農民的死活了,為此,朱重八的全家都被餓死,就剩下了他一個,最後還不得不出家當了和尚才弄來一口飯吃。
可是,後來連和尚的日子也不得安生了,朱重八也被迫“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大軍,和元朝對著幹,最後透過自己的個人努力和機會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開國皇帝。
朱元璋沒什麼文化,平時在軍隊中生活,在加上又是領導,自然得有著自己的手段,要做出雷厲風行的樣子來,否則他壓根就鎮不住自己的手底下,更不可能幹出這麼大的事業來。不過好在朱元璋懂得學習,知人善用,而且還有馬皇后這個賢內助的幫襯,儘量的剋制住自己的暴脾氣。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在明朝建立起來之後,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不僅僅是打打殺殺的那些事情了。朝廷裡頭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湧橫流。就拿淮西勳貴來說吧,這些都是跟著朱元璋闖天下的老人了,可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在功成之後就恃功自傲,不懂的收斂,以為打江山就能享江山了,於是什麼欺男霸女,恃強凌弱,貪汙腐敗的事情便都出來了。
朱元璋也不是好惹的啊,第一,他很清楚元朝是怎麼倒的,所以他不可能看著朱家的江山被這些淮西勳貴給敗了。第二,他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很清楚農民要的就是休養生息。第三,他想著要趁自己還在,幫子孫清一清大明的毒瘤,省得到時候子孫難做。第四,在後期馬皇后去世,確實給了朱元璋很大的打擊,沒了馬皇后的約束,朱元璋也直接發飆了,什麼藍玉案、胡惟庸案所牽涉的人也多。
所以,無論如何,朱元璋都談不上是一個暴君,只能說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治家吧,一般來說,開國的君王都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所以,在朝,他不給手底下的人留面子,在野,他讓百姓們好好恢復生產。
-
7 # 暢享江蘇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朱元璋並不是被人唾棄的暴君,朱元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關於他的晚年嗜殺是被逼無奈,朱元璋在不斷的老去,而淮西燻貴們權力都在影響未來朱家王朝的穩定,只有透過這樣的手段加強統治,為後世之君帶來穩定的執政的皇帝,朱元璋是個了不起的皇帝,從平民到皇帝這個過程是千年才有一人,他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明朝兩百年穩定江山的基礎。朱源璋在早期能夠吸納各方的意見,制定和完善各種制度,有力掃除各種隱患。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元朝殘餘勢力給予很大的震懾。以至於不敢再犯中原,朱元璋,愛惜民力注重農業生產嚴懲貪官汙吏,其正面形象。比較深入人心,所以,後世之人,都能一分為二的看待他!
-
8 # 追星趕月人
也許朱元章是個好皇帝,但是被一些貪官的後代或者是所謂文化人,妖魔化了,能夠體察百姓疾苦的皇帝,應該是個好皇帝,
-
9 # 金兔歷史
對當時的官員來說,朱元璋是個暴君;
對絕大多數百姓而言,他是個明君。
在明朝初期,官員是比較慘的,不僅俸祿低,官員只要貪了60兩銀子以上,直接被處死,而且朱元璋為了殺一儆百,主張輕罪重罰,官員只要貪了被發現了,直接殺了砍了,或者是大刑伺候,比如很瘮人的剝人皮。
而且朱元璋生性多疑,擔心位高權重的官員會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他對官員一般都不那麼友好,即便是開國功臣,也是毫不手軟,說殺就殺,對於貪官就更不用說了,在位期間殺了大大小小的貪官近15萬人。
所以對於當時的貪官來說,朱元璋是個徹徹底底的暴君。
不過話又說回來,朱元璋放過牛、當過和尚、討過飯,可以說他是地地道道農民出身的皇帝,見證了元末統治者的殘暴,自然知道民心的重要性。
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全國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是很友好的,對農業的生產更是關心,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抓教育,興科舉……總之,朱元璋吸取了元末農民起義的教訓,自然不可能當一個暴君。
而打擊貪官,也是為了老百姓能更好的生存,所以在當時的絕大多數百姓眼裡,朱元璋算得上是一個明君。
當然,在當時的一小部分百姓眼裡,朱元璋確實是個暴君,這些百姓主要集中於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朱元璋為了懲罰當地紳民支援張士誠的行為,就對當地實行重賦政策。
據《江蘇通史·明清卷》記載,當時全國每畝地的負擔為3.46升,蘇州則高達28.51升,為全國的8.2倍;常州每畝地的負擔為8.19升,為全國的2.3倍。
而且朱元璋還不允許當地的紳民有任何異議,比如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蘇州知府金炯就提議減少該地的田賦,直接就給朱元璋殺了。
除了江南地區,全國的稅賦還是偏低的。
綜合起來看,說朱元璋是個遭人唾棄的暴君,這點筆者是不認同的,即便朱元璋有殘暴的一面,但不可否認,他是個了不起的開國皇帝,在歷史上的形象更多是正面的。
-
10 # 長江一口
朱元璋,世人大多隻知道他殘殺功臣,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皇帝更是一位殺百姓不眨眼的惡魔。
朱元璋為報復當初湖南百姓對陳友諒的支援,血洗三湘。《攸縣羅氏族譜》記:“元季末,陳友諒據湖南,與朱元璋爭雄事敗,元璋縱兵屠戮,湘江兩岸,人煙幾絕,史稱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後,當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
結果,湘潭人口由元時的10萬剩下僅2.5萬人。小小的一個常寧縣,早在宋代崇寧五年(1106)已有 99031人。一場“洪武血洗”,到明朝永樂十年(1412)只剩下5887人,還包括屯兵戶在內。湖南地方很大,有100多個縣,僅僅一個常寧縣就被殺了10多萬人,整個湖南被殺戮的百姓簡直難以想象。最終朱元璋只得來個扯江西填湖南,換了一次人種。
除了湖南外,朱元璋在中國其他地區也製造了不少慘案,如在《皇明本紀》中記載的和州大屠殺——“初,城中殺伐甚眾,存者少。縱有存者,夫婦不相認。”
朱元璋所殺百姓,保守估計,也在數百萬左右。
-
11 # 翠花講歷史
朱元璋晚年的時候有些暴君的特徵,殺害了很多的忠義之士,一方面因為脾氣的原因,另一方面,他怕這些人功高蓋主,他的後輩們鎮不住這些老人兒,幸苦打下的江山轉眼間就改性了。雖然朱元璋很暴躁,但是他卻對百姓很好。
朱元璋出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他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1343年,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在鄰居劉繼祖的幫助下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後來的一段日子都是以乞討為生。
反觀朱元璋的幼年時期,並沒有受到過太多的教育,但是他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造反也是逼不得已的,家裡沒人,工作找不到,只能乞討,後來乞討都過不下去了,沒辦法只能造反了。而他算是從百姓過來的,知道百姓的不易,所以在位時對有利百姓的政策也多一些。
回覆列表
這道題的答案其實也不難想到,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才是真正愛民如子的皇帝,這跟他的出身和童年經歷都有很大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方面各種抑制商人,另一方又很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民的生活,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貧民出身,深知農民疾苦
做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貧農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幼就體會到農民生活的不容易。身處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不僅要承受繁重的稅賦,而且還會面臨官吏和地主的欺凌,可以想象那個時代農民的艱辛。尤其是遇上災害頻發的年份,農民更是處於水深火熱中。
而朱元璋就是經歷過這些苦難的人,他對官吏的蠻橫、地主的冷酷已經農民的悲苦,可以說是耳濡目染。童年不幸的經歷,使得朱元璋從骨子裡痛恨貪官和地主商人,當然還有對農民的同情。這些情感對朱元璋日後的治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他對官員貪汙處置的很嚴肅,對商人地主階級各種抑制,唯獨對農民優待有加,就顯得很好理解了。
朱元璋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朱元璋當遊僧的幾年時間裡,曾目睹了各地走投無路的農民紛紛起義反元的現象,而且幾年後朱元璋自己也在湯和的邀請下加入了反元的隊伍。做為過來人,朱元璋心裡比誰都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知道一旦農民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必然會起義和朝廷對抗,這是歷史的規律,也是朱元璋本人的親身經歷。
無論是對農民的同情還是為自己的帝國考慮,朱元璋善待農民都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這自然也是朱元璋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