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叟

    “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我還沒有作好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準備,所以這個機會不會是給我的,不過這裡說的是“假如”,那就另作別論了。假如我茯得了獎貝爾文學獎,我也不會把我的讀書寫作習慣推廣出去,因為讀書寫作習慣是一項最不規範也最不宜推廣的創造活動。每一部獲諾獎的作品都風格迥異各有千秋,但每一位諾獎得主的讀書寫作習慣,對別人來說,學習和借鑑的價值都不見得能有多大,寫作最可貴之處在於“獨出機杼”,在於“領異標新二月花”,像範曾大師的流水線式的作畫手法,用在寫作上是行不通的。作品的深度取決於思想的深度,我們要允許思想的觸鬚在未知世界自由地伸展,以獲取更多的發現,然後將這些發現,用自已獨有的聲音傳遞給受眾,而不是去“推廣”自已獨有的聲音。所以,既使真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自已的讀書寫作習慣,也絲毫沒有推廣的價值。

  • 2 # 墨楊不是柏楊

    感謝推薦回答問題。我的讀書寫作習慣是:不動筆墨不讀書,亦即把讀書與思考寫作結合起來,或者說叫邊讀邊思考邊寫作。凡讀書,必作筆記,把自己的感悟記下來。事後,經常翻一翻,以加深記憶,或進入相寫作。

    聖人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有一個基本觀點:當你學習了一個新的思想和觀點,在沒有進入應用之前 ,它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東西,只有進入了應用,才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書本知識的運用,好比醫生臨床接觸病人,你運用書本上的理論醫療病人越多,你的感悟就越深刻,能力水平提高就越快。這個意義上,讀書是前提,是基礎;思考是橋樑,是中介;而寫作是落地,是結果。

    假如,諾貝爾文學獎真的有機會掉到我的頭上,我的獲獎感言中一定會鄭重推薦這句話——我得益於“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習慣。同時,還會將這句話作為經驗之談,舉辦系列性文學講座,與同輩人交流,與晚輩人共勉。

  • 3 # 秦興陝西秦川興平

    假如我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要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把讀書寫作習慣推廣出去:

    一、讀好書,好讀書。

    二、在自己少年時,曾讀過前蘇聯小說《鋼鐵是咋樣煉成的》。

    三、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五、好書好文章能給人力量,促人奮進。

    六、作家作者都貢獻出自己畢生精力和智慧著書寫作出書發文。

    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八、《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九、李大釗有名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十、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永續,繼承、發展、傳播、發揚光大!

    十一、書法中之楷書,繪畫中之素描,寫作中之散文乃三者之基礎。

    十二、根深葉茂!

    十三、書中自有“黃金屋”。

    十四、書中自有“顏如玉”。

    十五、作家應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合理的安排力等等。”我不具備,但我努力追求擁有。

  • 4 # 臥牛堂主

    謝謝邀請!假如我獲得該獎,我會把我的獲獎作品的取材、構思、寫作的整個過程告訴有興趣的人和讀者,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啟發他人。並且告訴他人,寫作的知識和積累來源於讀書和生活感悟。讀萬卷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等都要涉獵,不要侷限於某一累學科,博覽群書。愛好文學和從事文學創作,都不是別人能督促的,是發自內心真實的愛好,一旦入手放都放不下。進去狀態我往往徹夜不眠,甚至連續多日。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楚。如此,必有收穫。

  • 5 # 夕陽正濃之山水之間

    所謂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我相信,不管中外,每一個立志獻身文學事業的人,都或多或少渴望或者幻想過有一天自己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記得年輕時,我也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做奮鬥目標。

    但是,縱觀世界,從該獎項設立到今天,每年一位,中途還因為戰爭停頒過,獲獎者就那麼一百來人,華人作家得獎更是鳳毛麟角。距今,只有高行健和莫言兩人得此殊榮。但這兩位獲獎作家,在得獎後,多為國內許多人詬病,罵其作品賣國,揭醜,迎合西方反華勢力。

    其實,文學作品就是文學作品。不管是高行健的《靈山》還是莫言的《蛙》,都是歷史的真實發生,生活的提煉,人性的揭示。從來弘揚真善美、鞭打假惡醜就是文學的責任和使命。掩蓋和迴避,不是歷史,也不是文學。

    諾貝爾獎的精神和精髓,就是獎勵那些行業精英,那些對社會進步,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推動社會更好的發展。

    儘管,諾貝爾獎影響力大,但一個獲獎者能把讀書寫作習慣進行或者加以推廣,能起多大作用呢?

    比如現在,莫言號召國人讀書寫作,我想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會引來國內某些人的一片罵聲。

    讀書是個人的事,未成年時是學校的事。寫作是個人愛好,喜歡你就寫,有才你就可以成名,可以靠一個人去影響,但難以靠別人推廣。

    習慣是個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形成,推廣更是無稽之談。

    作家向來靠作品說話,你喜歡的作家,自然會受其影響,不喜歡的,與獲不獲諾獎也沒有關係。教別人寫作,那是課堂上中文老師的職責。

  • 6 # 連河林筆記

    我是想都不敢想得什麼獎,用平常心對待自己就很好了,別把希望寄託在什麼獎上面,雖說諾獎是塊肥肉,但總歸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說到推廣寫作習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學習別人的還不如做好自己的,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把讀書寫作當成一種樂趣不是更好嗎?兵法上雲天時地利人和,寫作上亦是如此,天時應該是文化和智慧,靠勤奮的學習獲得更多知識,什麼知識都要掌握,只要對寫作有用的都應該學一點兒。地利是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不是能造就你的成功,還有這個環境是不是豐富了你的生活閱歷,這也是最為重要的。人和就是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廣大,互相幫助學習,最重要的是能拉你一程,有了好的作品,沒人推薦發表,也是枉然。有人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難道當個士兵不好嗎?英雄都出自士兵,他們照樣是很偉大的。

  • 7 # 劉坤忠120

    中國的文學與西方國家的文學在本質與立場上是有差異的,2012年,莫言是中國第一個有幸獲得世界諾貝爾文學獎者。莫言文化功底深厚,所創作品,內涵豐富多彩,真實的展示時代的情節。但有時言語比較粗俗,醜化舊時代,莫言的文學作品不能入選國家教學大綱中小學生語文題材的原因。但莫言能得獎,是國家與個人的榮耀。。。假如我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會將個人的讀書和寫作經念推廣給大家:多讀書,讀好書,知識如同浩瀚的海詳,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一本好書,掌握其要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死記硬背,要舉一反三,各人有各人的寫作特點,有各人的風格。寫作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鍛鍊,把好的題材經過思維用手寫出來,成了一件完美的作品,也是一種運動和收穫。人,從小就要學習知識,打好基礎,活到老,學到老。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有志者事競成,諾貝爾文學獎等著您。謝邀。

  • 8 # 笑看人生202712927

    假若我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會給我留十分之一的錢,吃飯。剩下十分之九的錢,我就為社會捐獻出去,為沒有上過學的貧困山區兒童免費上學資助。可惜我獲不了諾貝爾文學獎,挺搞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在社會上怎麼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