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凡爾納對科幻小說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189年過去了,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是不是過時了呢
2
回覆列表
  • 1 # viva秋心

    《凡爾納三部曲》也被人稱為“海洋三部曲”,指的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1865~1867)、《海底兩萬裡》(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1869~1870)、《神秘島》(L’Île mystérieuse,1874~1875),作者儒勒·凡爾納。

    儒勒·加布裡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曾寫過《海底兩萬裡》、《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機器島》、《飄逝的半島》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其小說收錄於總體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ires dans les MondesConnus et Inconnus)系列作品集。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和《神秘島》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凡爾納的作品形象誇張地反映了19世紀“機器時代”人們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併成為西方和日本現代科幻小說的先河,我國的科幻小說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啟發和影響。凡爾納的作品情節驚險,人物生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於一爐,他提出自然科學方面的許多預言和假設,至今還啟發著人們的想象力。

  • 2 # 19853943734

    科技永不過時,不管什麼年代,科學知識就象大樹生長一樣從基礎的根,到幹,直至參天分枝散葉。都是從基礎的幻想開始的。科幻正是從基礎到高階不斷進步,從錯誤到正確的必經之路。凡爾納不只是基礎,不是錯誤。他代表的是全人類對科普的認知。幻想成就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人生,世界,宇宙,科學的正確的認知,勇往直前。我們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在肓目的崇拜四大發明,吃老本。教育體質上缺乏對孩子的幻想能力的培養。凡爾納之類科幻小說對孩子正確認識培養科普,科幻,以及科學人生觀是不可或缺的讀物,永不過時

  • 3 # 奇葩瞄會談

    我個人認為:凡爾納的作品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

    科幻小說的價值不僅僅是在於對未來科技的預測,否則會因為時代的進步,預言成真後,這些小說就變成了“過時”,那麼這是對作家的不尊重,也是貶低了作品本身的價值。

    提起 凡爾納,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

    是《海底兩萬裡》?《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遊記》?《氣球上的五星期》?

    相信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你一定不陌生,這些作品都是我們兒時乃至現在都還仍然愛讀的書。

    凡爾納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滿了明顯的社會傾向,每一部作品裡面有飽含著豐富的知識文化,凡爾納是一個痴迷科學文化的作家,他對大自然充滿著興趣,這在他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都知道科幻小說是凡爾納最受追捧的作品,但是凡爾納並不是科幻小說之父,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凡爾納在科幻小說的幻想上是前無古人的,尤其是其科學語言上,凡爾納的寫作手法著實令人驚歎。

    凡爾納根據現實,結合自己的奇思妙想,在科幻小說之一領域,可謂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身為19世紀的人,凡爾納似乎有著與眾不同的可以預知未來的能力一樣,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一些科技,到了20世紀幾乎全部成為了現實。

    這足以見證凡爾納是一個多麼博學多才的人。

    與一般的科幻小說不同,凡爾納又是一個極為浪漫的人,至少是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而明顯的感受到,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科學特色,更是在其作品中加入了浪漫主義色彩。

    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多變,趣味無窮,讀起來讓讀者意猶未盡。

    除此之外凡爾納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小說中塑造的科學勇士與先驅者的形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後來者。

    可以很明確的說,許多科學家都坦言自己受到了凡爾納的啟迪才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

    潛水艇的發明者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中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海軍少將伯德在飛越北極後說凡爾納是他的領路人。

    氣球及深海探險家皮卡德、無線電的發明者馬克尼都一致認為凡爾納是啟發他們發明的人。

    從這些評價和事實中,我們可以見得凡爾納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即使現在凡爾納的作品中的科技已經成為現實,但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文學性、影響力,以及那個時代的審美觀,都是永不過時的。

  • 4 # 競技盒子

    不過時

    儒勒凡爾納筆下的科幻世界,讓當年處在少年學生時代的我們感知到了科幻小說之美。隨著時間的流逝,189年過去了,可能我們說凡爾納筆下的一些創造物或書籍中的發明創造已經過時,但如果單憑這些就來說凡爾納的作品過時,未免太淺薄。

    過時一詞的概念:超過一定的時限、過去相當時間以後、陳舊不合時宜的事物。說白了,大多數人覺得這一事物沒用了,它就過時了。

    從發明創造到道德觀念,我們人類的認知不斷的在發展,過時的事物也越來越多,你還能想象在2017年一個年輕人帶著隨身聽在公共電話亭向朋友傳達買一張電影票的行為嗎?當然,人類的需求沒有產生巨量的變化,我們還會聽著音樂、打電話、看電影,只不過我們可以更簡單的用省力省時的方式來獲取這一需求,人類的發展就是朝向越來越方便快捷方向發展的,那麼那些過去的相對不快捷、不方便、沒有意義的事物就應該被淘汰出日常生活,走向博物館,成為後人觀看歷史發展的展品,繼續發揮其剩餘的價值。

    不過與科技發明不同的是,在文學領域,似乎人類沒有過對文學的快捷、方便需求。人類存在文學有一定的基本意義,其中精神消費和文化傳承是最過直觀的表現。很顯然,作為文化傳承的最明顯可現且深入大眾的形式,文學具有跨越時代的能力。資治通鑑、史記、高盧戰記一類的紀實性歷史古籍向來不會被考慮過時與否(內容的可信度已經不重要),那難道作為全虛幻的科幻小說一類的文學就有必要被訂上過時的標籤嗎?我們看科幻小說是閱讀科學雜誌還是精神消費呢?

    但其實,像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美國人/環球科學)這類的科技雜誌是不是也有大量的猜想和文學筆法呢?

    歷史長河中每一段時間中的文學作品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科幻小說的出現也有其時代的特點。成書於19世紀70年代的《八十天環遊地球》是我最喜歡科幻作品。但,我們現在來回憶這部作品中出現的科幻元素,我能想到的只有飛艇。可是,現在在各大書店中,凡爾納的作品仍然佔據了大面積空間,不斷的再版,再再版。

    從社會的角度,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覺得這部作品已經“過時”、“無用”。如果僅僅按照科技發明發展的角度來看科幻作品,這部《八十天環遊地球》應該在飛機發明之後就被訂上過時的標籤,可100多年的過去了,真的有人認為這部作品“過時”了嗎?

    所以,看科幻小說不是看科學雜誌,想要了解世界最新科技前沿動態,你看的不應該是科幻小說,那些說儒勒凡爾納小說過時的人,你可能來錯了地方。

  • 5 # 傲翔鷹

    凡爾納作品的主線其實是面對大海荒野和艱難困苦的不屈不撓、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還有一些或者幽默或者發人深省或者令人感動或者奇思妙想的橋段,所以永遠不會過時。例如《神秘島》、《環遊地球八十天》、《尋找格蘭特船長》、《培根的五億法郎》、《海底兩萬裡》,都是遠超科幻範疇的文學鉅著

  • 6 # 向日葵145806173

    文學作品像有營養的食物,都有可能是符合我們喜好,供給我們成長,啟發智慧的營養。只要自己喜歡,看得進去,都可以看。對已經過時的觀念,內心也不必全盤接受。我看過《神秘島》的圖書,只看到中集,下集沒看過,不知道結局是什麼,現在還吊著胃口,留著遺憾。

  • 7 # 三聯中讀

    文章摘自中讀專欄-苗千陪你讀科幻

    http://m.lifeweek.com.cn/h5/zhuanlan/detail.do?id=41

    大家好,我是苗千。

    我們這一週來做聊一個難度非常大的話題,就是被稱為是“科幻小說之父”的偉大作家,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在中國年輕一代的科幻讀者裡,你要是提到科幻,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三體》,但是如果在年紀大一些的讀者裡,比如說像我這樣80年代初出生的中國讀者,提到科幻,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想到儒勒·凡爾納。即使對於那些不愛好科幻的讀者來說,凡爾納也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因為在上個世紀8,90年代,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書店裡,除了中國的四大名著,除了那些大部頭的像什麼《戰爭與和平》,《紅與黑》,《三個火槍手》之類的世界名著,唯一可能吸引像我這樣的少年讀者的就是凡爾納的作品集。

    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

    所以對於一個讀凡爾納的作品,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的人來說,想要真的和大家聊聊凡爾納和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首先會有一種情緒上,感懷青少年時代的個人化的東西在。如果試著拋掉個人的情感因素,去分析凡爾納和他的作品,你會發現同樣非常不容易,因為凡爾納這個人,還有他所處的時代,還有他的作品,都非常獨特。我們尊稱他為科幻小說之父,大多數人一聽到這個稱號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宗師級的人物,但實際上他是科幻領域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式的人物。他生活在一個人類第一次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地球的主人了,可以主宰一切,人類第一次開始有信心說宇宙間萬事萬物我們都可以理解和解釋,感到自己站到了和造物主同樣的高度。所以說這位法華人,他的所有作品裡都帶有一種蓬勃的精神。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當時全人類,起碼是整個科學界的精神是相同的,所以說我們可以從凡爾納的身上看到很多同時代的科學家的影子。而且在100多年之後我們再去看這些人,會覺得他們確實讓人羨慕,因為當時這些科學家和科幻作家的那種自信,可能全人類再也不會有了,像凡爾納這樣的作家也再也不會有了。

    凡爾納在大學裡並不是學習科學或者文學的,他的爸爸為了讓他繼承家業,也是確保兒子在長大之後能有口飯吃,讓他在大學裡學的是法律,而且畢業之後凡爾納還做過一陣子的股票交易員。我們注意這樣的一個人生軌跡非常有法國特色,很容易就讓我們想起另一位偉大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當然凡爾納的日子過得還是要比巴爾扎克寬裕多了。另外像是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也是法華人,做了一輩子律師。

    我們這樣比較的意義不大,因為凡爾納所處的時代,應該說是比人類的文藝復興時期更有意思——起碼是在科學方面——而且人類仍然比較單純的那麼一個時代。人類的經典物理學大廈已經完成,絕大多數科學家看著這座輝煌的大廈都感到非常滿意,讚歎不已。依照經典物理學的科學理論所創造出來的機器,花樣也越來越多。比如人類已經能上天了,熱氣球和飛艇這樣的飛行器都已經大規模的應用了,比如說凡爾納的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講的就是歐洲的探險家坐著熱氣球探索非洲的故事。我們看像是《氣球上的五星期》這樣的小說,以我們現在的標準來講並不算是科幻小說,科學和幻想的成分不高。但是同樣在凡爾納的小說裡,還有像《征服者羅比爾》這樣的作品,這就很了不起了,因為在當時還是熱氣球,飛艇流行的年代,凡爾納就已經預言了,在未來比空氣重的飛行器會更有效,超越這些比空氣輕的飛行器,這就完全是以科學家,工程師,或者說未來學家的眼光在看問題了。

    《氣球上的五星期》

    在凡爾納的作品,用我們現代的標準來說,有各式各樣的作品,比如說有標準的科幻小說,幻想新奇的技術和機械,比如除了《氣球上的五星期》之外還有《海底兩萬裡》,講的是一位印度的王子,非常博學也非常富有,偷偷的在一個荒島建設了一艘高科技的潛水艇,周遊海底世界的故事,還有像是《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這樣幻想人類發射一個超級大炮,繞地球一圈的科幻故事。

    探索月球的故事在當時當然是幻想的成分居多了,我們要知道凡爾納創作這些故事是在1860年代,人類真正成功的探索月球,都已經是接近1960年代了,相差了接近100年。我們現在站在21世紀可能覺得差別不是很大,可是你想象一下從現在起一百年之後人類會有什麼樣的進展,你會明白根本無法想象。這就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雖然當年凡爾納描寫的環繞月球還屬於幻想,但是他在書裡面進行的理論運算,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在當時理論物理學已經能夠清楚的計算出從地球到月球需要什麼樣的速度和路線了,這種東西直到現在也沒什麼改變。雖然在20世紀誕生了廣義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但實際上我們手機的GPS需要利用廣義相對論修正座標,但是像登月這樣的問題,我們主要還是依靠牛頓力學進行計算的。

    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讓人類成長了,從嬰兒時期長成了少年,那麼我們可以說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人類還仍然年輕。那個時代的人沒有想到再過不久,人類就會爆發出兩次世界大戰,凡爾納在他的作品裡,從來沒有對人類有如此惡毒的想象,認為人類會用科學滿足自己的私慾,利用先進的技術製造殺人武器。他想不到在他死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德華人就會研究出自動武器,化學武器,殺人的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他肯定也想不到到了20世紀中葉人類就會利用自己瞭解的原子核的秘密,開發出原子彈,人類第一次有了自己消滅自己的能力。

    馬克思·普朗克,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當然了遠的不提,我們看看在20世紀初發生了什麼。就在人類跨入20世紀那一年,馬克思·普朗克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他第一次做出了量子的假設,認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樣的理論,當時還只是在學術界內部傳播,我想凡爾納不會了解,就算了解他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凡爾納是在1905年去世的,聽我們這個節目的很多朋友聽到這個年份都會覺得非常耳熟,因為這一年在物理學領域被稱為“奇蹟年”,或者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愛因斯坦這一年裡一連發表了三篇論文,一篇是他的博士論文,論證原子確實存在以及原子尺度的,另外一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還有一篇日後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就是解決了光電效應現象的光量子假設。在這樣的一個年份裡死去,對於凡爾納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尊重女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