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國華的發言
-
2 #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
雖然大部分歷史是真實可信,當時的記錄者根據事情發生的順序,前因後果作些客觀真實的表述,供後人參考學習借鑑。由於受當時社會環境,時代特色背景,政治經濟權利,地位身份名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左右。
也為當政者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等因素的制約,更應當時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也是為上層建築及權貴高官服務。記錄者或當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偏執,滲透進自已的主觀意識,或偏左偏右,或輕淡描寫,或歪曲部分事實真相,矇騙普通百姓,以維護統治者的正面形象,達到對已利益的最大化。
歷朝歷代的假案錯案就是這樣,後世專家學者往往在正史(官史)中,無法確定事實真相時。不得不借助(野史)民間史的敘述記錄,來進一步深入發掘最原始的情況,判斷是非曲折。從而否定官史,認可民間史的可靠性,還原歷史的真相,去偽存真,即時修正歷史,增強歷史的可信度和完整性。
民間史的編寫者有較高的言論自由度,思想意識和觀念受統治者控制性較小,重事實輕傳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能夠真實記錄在冊,當時並不以為記錄的是歷史,只是後人才稱為之歷史。
無論是官史還是民史,都不能做到絕對的真實,古今中外的任何時期,都有公平正義者,也有迎奉拍馬者。公正者書寫真實的歷史,拍馬者故意弄些虛假的東西冒充歷史。
這就是哲學中的,偶然中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客觀中有主觀,主觀中有客觀,沒有絕對的主客觀,沒有絕對的偶然和必然。事物都具有相對性,包容性,綜合性,互動性,多樣性,組合性……
-
3 # 滿月幾次
歷史都是由人編制的,或多或少會有主觀色彩。即使是由各朝代的史官寫的也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他們在一些細節上可能會改寫,或者只寫有利於天子的史料。真實的史料只能借鑑史料和考古文物來辨別,一般來說,文物才是真的反映歷史。而且,就有些野史來說,它也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不過個人建議,野史這種書,看看就好。
所以說,歷史不一定都是真實的。
-
4 # 睿讀西遊
雖然回答這個問題好像沒有太大意義,但學習歷史是要正確判斷和吸取歷史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歷史上週以前的歷史沒有完整的記載,盤古開天地乃至三皇五帝,神話的成分好象多一些。
之後的歷史真假不好說,中國歷史的記錄原則是"成王敗寇",凡是不符合統治意願的,不是改就是殺,甚至連書都燒了.從秦皇的焚書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獄,例證多了去了.書是人寫的,那就是寫書人意願的體現,信與不信在自己.古人有句話說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
歷史上的記載都是正史,雖然能反應一定的事實但不一定完全真實,統治階級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為自己階段的歷史進行修改,記錄歷史的官員也會加入自己的評價和判斷,歷史有時也是仁者見人。
-
5 # 凱撒視界
歷史是歷史,史書是史書。
從定義來看,歷史=曾經發生過的事,那當然是真的發生了的。
而史書則有可能記載不全、記載有誤、為當時的掌權者服務而進行了篡改,甚至夾雜了史官本人的很多理念等等,從而變得不一定完全真實。
-
6 # 頑佀鄙
這幾乎可以被看做一個準歷史哲學問題了。如果此處歷史是指記錄的文字,嚴格得講,它不是真實的,如果這真實二字的含義意涵活生生地複合的話。再者,如果這歷史二字意指哲學意義上的當下之前的時間所發生的綜合,那麼問題的表述就成問題了,因為這歷史依然“以真實存在過”為定義。所以,題主的本意肯定是指前者。
-
7 # 重走玄奘路
起碼記錄歷史的人認為是真的
歷史有第一歷史
第二歷史
第一歷史只有經歷過的人知道
史書記錄的是第二歷史
歷史又有直筆和曲筆還有古代避諱制度
太史公直言了李陵被俘的客觀原因得到是被漢武帝宮刑的下場
(史記,呂不韋列傳)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是異人(後來的子楚秦莊襄王)的兒子
說明太史公當時得到資料是兩種怹都記錄下來讓後人自己分辨
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難免黑失敗者
像劉邦的十罪項王一多半都是不實的
還有宣武門之變的真相現在沒人知道
唐太宗讓全部房玄齡改寫
歷史真假是一回事看歷史的人信多少是一回事
-
8 # 孤獨的歷史家
真假參半。
歷史嘛,瞭解的越少,越不以為意。知道的越多,越想去探個究竟。
現在判斷一道命題的真偽,就是和參考依據對比一下,對比結果一毛一樣的就是真,反則偽。
舉個栗子:我說我身高一米八,你說我身高兩米一。用尺測量結果:兩米一。那麼“我身高一米八”這個就是假的,“我身高兩米一”是真實的。為啥?因為有客觀存在的可靠的參考依據:刻度尺。
歷史是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的記錄。歷史的客觀可靠的參考依據是什麼?沒有。歷史只有參考文獻。
《史記》秦本紀裡寫秦之先人的誕生: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這句話有兩個重點:
秦血脈是高貴的,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的後人
秦的祖先女脩是吃了玄鳥的蛋然後生了崽
那麼我們看一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總不能是假的吧。那秦是不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的直系後人呢?我不知道。那子業是女脩吃鳥蛋生的嗎?這個應該百分百是假的。
有的歷史是經不起推敲滴,因為實在沒有事實可以證明它是真的。
拋開政治談歷史,就是空牢牢。
史官都是為當朝君主服務的,撰寫歷史的時候,考量的是三個方面:當朝帝王的喜好忌諱,歷史參考文獻的可靠性,個人的價值觀。什麼公平公開公正,寡人就是天之驕子,君權天授,寡人出生的時候就是頭上長犄角身上長鱗片的。
-
9 # 武威堂後裔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向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後面還有一句是“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
-
10 # 海帶小柯基
首先回答,什麼是歷史?
答案有三,第一記載和解釋作業一系列人類進城事件的一門學科。第二沿革,來歷。第三過去的事實。
其次,書面上的歷史,就是我們瞭解的歷史,由於是人寫的。不可能完全是事實的本身,這個歷史,帶有個人的喜好和偏見。同時這個歷史,更多為統治者服務的。
最後對於歷史本身肯定是真實的,然而撰寫出來的,我們學習的歷史,有可能跟歷史本身有很大出入,或者不符。
總而言之,對於歷史是否真實,需要辯證來看,要根據當時社會情況而具體分析,大致也能分出歷史本來的面目。
-
11 # 妖女愛剪輯
歷史上的記載都是正史,雖然能反應一定的事實但不一定完全真實,統治階級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為自己階段的歷史進行修改,記錄歷史的官員也會加入自己的評價和判斷,歷史有時也是仁者見人
-
12 # 小城謠
歷史的真實性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解讀。
如果從史官的角度來看,那歷史是真實的,史官會把自己所知道的史實寫進歷史,但史官所知的史實是否就真的是真實的歷史呢?這個無從得知。
比如司馬遷寫史記,是透過去各地考察之後來寫的,那個時候距離春秋戰國已經大幾百年了,他所瞭解的史料真實性存疑,所以記錄下來的東西也未必就是真實的。比如《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和現在出土的《竹書紀年》記錄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事實上烽火戲諸侯只是後來的統治者為了掩蓋當時周王朝二王並立,謀權篡位所編造的一個故事而已。
-
13 # 環保意識到時候
焚書坑儒
而且,坑殺儒生這一事在我看到另一個說法時也吃了一驚!事實上,秦始皇當時確實坑殺了儒生但大部分是那些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
-
14 # 身隨心動8588
沒有一本歷史書是全部真實的,從古至今都沒有,我們學習的歷史,有一部分都不是真實的,打個比方,北部草原,匈奴,突厥,女真,蒙古族,還有很多種族,沒有任何一個歷史老師會告訴你他們是怎麼出現在草原上的,只有草原考古片子裡有一些涉及,他們更像是突然出現在草原上的,然後突然又沒了,再然後是又突然出現一個族群,這不奇怪,因為北部草原,包括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只能是突然出現的!
-
15 # ledis
這個需要看你自身如何看待歷史了,歷史具有多面性,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答案大多不一樣,試想人本身就是多重矛盾的結合體,那麼多人創造到了歷史更加複雜了,是人記載的歷史多少是會有失實的記錄,若要比較客觀的看到那會到底發生了什麼就需要考察那會時代背景,然後多種記錄穿插著瞭解某一時段的故事,那樣會相對了解透徹點,其實最後還是要看你本人的認知水平有多高,才能看的有多深,沒有所謂真正的歷史,有的也只是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回覆列表
我們從書本上了解的歷史都是真實的嗎?這個是不能完全確定的。
主要原因是:人類對客觀歷史的認知具有濃厚的主觀性,還有某些侷限性。因此,人類所能認識的歷史,不可能完全準確真實的反映出客觀歷史的全貌。
西方有個名言:“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個歷史課老師曾經做了個課堂實驗:做了幾個動作,講了一個故事,然後叫同學們用歷史學家的方法描述出來。結果,全班同學描述得各不相同。
我們對歷史朝代的認識,都是後朝對前朝的單邊描述,即: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在歷史書中根本沒有前朝申辯的權力。而且,前朝的歷史已經事過境遷,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前的事,重新記載後與當初的事實,就難免失真之處。別說幾十年前的事,即便是當代的歷史學家寫當代史,他能寫得完全客觀準確嗎?原因是:學者不一定了解內情,另外,學者寫得不好的地方,也會被人刪掉。
歷史上曾經有秉筆直書而掉頭的個案,但是,絕大多數學者都是有忌憚的,也會違心的寫出經過曲筆的歷史。
總之:歷史力求真實準確,歷史的粗線條可以比細線條更真實些,但是,離完全準確真實則是有點距離的。讀歷史的人,要想獲得真實可靠的歷史知識,不能持懶漢的拿來主義態度,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讀書人自己有很高的理論知識造詣,就可能從紛繁的歷史書中悟出歷史的真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