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先伐契丹在南征列國。
9
回覆列表
  • 1 # 軍都弩

    不會有太大區別,如果這是讓趙光義去做;如果趙匡胤能活長一些時間,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難以消滅契丹,與遼的對峙依然長期存在,只要趙氏的崇文抑武,強幹弱枝政策不變,遼強宋弱的局面不會改變,因為契丹沒有幽雲地區,仍然是一個大國和強國,也仍然有大量漢族逃亡人口,這個局面早在五代阿保機時期就行成了。

  • 2 # 執斧談史說事

    北宋建立後,繼承了後周的疆域,如果採取先北後南的戰略,先攻打遼國,可能的結果會是怎樣呢?1遼國和北漢:遼國是漁獵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當時擁有十幾萬騎兵,軍事力量強大,和北宋旗鼓相當。北宋如果先攻遼,不僅要面對強大的遼國騎兵,還要面對北漢的騷擾攻擊,想要滅亡整個遼國是不可能的,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所以只能是以奪回幽雲十六州,改善北方防禦形勢為目得。如果北宋勝了,遼國必不甘心失敗,宋遼之間將面臨長期的戰爭;如果敗了,北宋的國力將嚴重消耗,被迫將主要精力用來抵禦遼國入侵,短時間內無力南下。所以採取先攻遼的政策,由於遼國的強大無論勝負都會嚴重消耗國力,不利於統一南方。萬一是慘敗,南方諸國必將蠢蠢欲動,甚至和遼國勾結夾擊北宋,北宋有滅國之禍。再說北漢,北漢國力弱小,但易守難改,如果先攻北漢,遼國必定來援,即使攻下了也對國力的增強沒有多大幫助。

    2:南方諸國:南方諸國都比較富庶,同時軍力又比較弱小,除了南唐大都偏安一方,沒什麼野心。有野心的南唐自稱李唐裔,想要恢復李唐,一度滅閩滅楚,又勾結遼國夾擊後周。可是面對一代雄主後周世宗柴榮終究不如,被奪去了江北之北。被迫稱臣納貢,去帝號,實力大損。所以北宋可以較容易的平定南方各國,事實也是如此,而先南後北又可以奪取富庶的南方,增強國力,這無疑是比先北後南更高明的手段。

    3北宋平定南方後國力大增,強於遼國。在遼國援助下仍輕易的滅了北漢,所以沒有什麼軍事才能的宋太宗信心滿滿的攻遼,結果遭到慘敗,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再也無力攻遼,雙方又變得勢均力敵了,因此長期對峙,形成又一個南北朝時期。如果不是柴榮病死在徵遼路途上,應該可以攻取幽雲十六州甚至滅遼,這顯示了柴榮的軍事自信,採取先難後易的戰略。而後來的趙匡胤才能遠不及柴榮,沒有這樣的自信,所以採取了先易後難的戰略。再後來的趙光義更是遠不如其兄,只不過是弒兄篡位的小人罷了。

  • 3 # 妙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宋朝剛剛建立時的歷史背景。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重,從北伐的征程中回京,不久後就去世了。第二年,北漢及契丹合兵來犯,趙匡胤受命去前線殺敵,在陳橋驛發生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在宋朝初期,趙匡胤需要穩定軍心、民心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需要的都是勝仗,甚至是大勝仗,而不是敗仗。因此,首徵的無論是南還是北,趙匡胤要保證的就是勝利。

    “先南後北”這個戰略,最早記載在《邵氏見聞錄》之中,而這本書主要記載的是王安石的變法之事。有人說“先南後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晉與趙匡胤在雪夜提出並制定的,但是歷史上似乎並沒有明確說這就是宋朝的軍事戰略,而很有可能是後人根據宋初時期,宋滅各個諸侯國做出的總結,並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真實軍事戰略。

    再說宋朝建國初期,在江淮以南,存在著南唐、吳越、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平、漳泉等八個割據政權,在北方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和夾在二者之間割據山西一帶的北漢。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盲目的只打南或者只打北,而是無論南北都一直在等待著機會。雖然,宋太祖趙匡胤把首要目標放在了南方中間地帶中實力最弱的荊南和湖南之上,但是他還是在南征過程中,北伐了三次來進攻北漢。

    再說如果宋太祖趙匡胤“先北後南”,那他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北漢,當時北漢受到遼的支援,與宋一直是敵對狀態。如果要取北漢,勢必要直面契丹,而此時沒有統一南方各諸侯國後的人力、財力、物力作為堅實的後盾,直接去挑戰契丹那樣的龐然大物,無疑會加劇宋政權的不穩定性,甚至影響到日後的統一戰爭。

  • 4 # 為國釣魚

    欣赴小蜜香約

    這個開腦洞的問題其實也可以用事實作答桑乾河以南大部分地方已被後周世宗柴榮在959年攻取並掌控

    先看契丹人對柴榮北伐的看法

    “周主復北侵,與其將傅元卿、李祟進等分道並進,圍瀛州、陷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垂迫固安,(遼幽州守將蕭)溫思不知計所出,但云車駕旦夕至,麾下士奮躍請戰,不從。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溫思以邊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請親征。會周主榮以病歸,溫思退至益津,偽言不知所在,步卒二千餘人來拒,敗之。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乃班師。”

    柴榮959年從汴京出發北伐,僅42天便攻取三州三關,遼國守將唯一能做的就是請“睡王”親征,騙手下將士說大隊援兵馬上就能趕到以穩定軍心,遼國援兵到幽州附近也沒敢對後周軍隊發起攻擊。此時柴榮病重,後周班師,遼軍不敢大規模追擊,只做了做樣子,派二千多步兵阻擋,又被打敗。後周軍壓境時,大批契丹人嚇得躲進山裡,直到聽說柴榮死後才敢回去。

    宋人看柴榮北伐

    “戊申,定州節度使孫行友奏攻下易州,擒偽命刺史李在欽來獻,斬于軍市。已酉,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是日,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契丹數百騎於瓦橋關北,攻下固安縣”

    “六年,世宗北伐,次博州,(李)重進來朝,賜宴行宮,即命將兵趣北面,及世宗駐瓦橋關,重進與諸將率師而至,時關南已平,議取幽州,會世宗不豫而止”

    遼國有援軍,後周也有,平定關南後,李重進等悍將率兵馬至,準備攻取幽州城,因柴榮病重而退兵。

    其時燕雲被契丹佔領23年,燕雲人心向漢

    後周退兵時,幽雲二十萬漢民隨軍內遷

    直到太宗雍熙北伐(986年),依然很多漢人願意跟隨宋軍內遷

    其時,遼國穆宗耶律璟(951~969年在位)昏庸殘暴,濫殺至極,晝寢夜飲。大臣貴族頻繁謀反,內訌不斷,甚至有遼國大臣請後周北伐。

    趙老大得到的後周禁軍兵勇將悍,這幫人有事無事烤幾十個胖子降兵來吃掉;抓幾個酋長來斷臂、割耳、削鼻,以圖感化這些野蠻人……在後蜀、南唐、湖南人看來,宋軍才是“食人族”。

    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迅速平定了後周宗親大將李筠、李重進,換上了趙家親信。

    燕雲東南是遼國的一個突出部,在軍事上處於不利位置,唯有堅城可固守。

    天時、地利、人和,趙老大獨得其二,地利算是與遼國共佔。

    若在宋初舉國北伐,宋軍的贏面極大

    趙老大終身未對收復燕雲做實質努力

    南方各政權都比較弱,攻取南方,至少可保趙宋有地盤,有皇帝做。

    如果先謀北方,萬一兵敗,五代也許就成六代了。不能做皇帝,趙老大是萬萬不肯的,哪怕萬分之一的風險,趙老大也是不肯去冒的。

    所以,柿子還是軟的好

  • 5 # 張正鋒ZZF

    先北後南太冒險了,面對當時的遼國北宋若不先把南方平定免卻後顧之憂,就無法集中兵力對付遼國。到時北伐萬一不順北有強敵南方又沒有戰略縱深無法提供強大的兵源和經濟實力支撐,到那時候北宋面臨的就是國破家亡的局面。

  • 6 # 靜夜思160519196

    很難,後周伐遼順利是因為當時的遼主昏庸,國民皆呼其為“睡王”,這個“睡王”說,幽雲十六州本來就不是我們的,丟了就丟了吧。就是北漢幾次求救,他也是磨磨蹭蹭,最後沒辦法才派點人過去,派過去的將領也是心不在焉,虛應了事。“睡王”死後,新主勤政,一改往日的頹廢,國力迅速恢復。這個時候再去打,那跟找死沒區別,而且遼的地盤比宋大的多,宋要跟他耗上了需要很多錢糧,只靠中原地區的資源不足以承擔。所以趙大決定先南後北,集中國之力來打這場戰爭,為此他在倉庫裡囤積了大批的兵甲錢糧,為將來的戰爭做準備。但是他沒想到自己不明不白的死了,死的突然,沒來得及交待給繼任者,這也充分說明了趙二得位不正,要不然如此重要的事情他怎麼會不知道,要知道這些儲備,他還可以再和契丹人打一場。後來這些物資一直沒人動過,直到金國人打進東京,發現了這些物資,當然不客氣的全部搬走了。

  • 7 # 米南德王問道

    如果北宋在建立後搞所謂的“先北後南”戰略,那麼只怕趙匡胤拿下的江山將會很快因為外戰挫折和經濟問題而夭折。因為宋朝在武力上不及北方,在經濟上又比不過南方。這種先天不足的坡腳政權,不可能首先對強大的地方開戰。

    北宋雖然是改變東亞歷史程序的一個朝代,但是在初期依然只是五代軍事幕府建國的殘留產物。皇帝本人手握數量和質量都佔據大頭的禁軍部隊,壓制向自己效忠的地方軍頭。前者是五代集權化發展的產物,後者是唐朝藩鎮制度的殘餘。而維繫武力優勢的根本之一,在於足夠的經濟力量。

    從當時的格局來看,江淮流域的經濟產出已經超過了黃河流域。南方的各小國,可以武裝大量的部隊,也是因為在各自的區域內得到了充分的經濟支援。類似的結構卻在黃河流域無法複製。

    從後梁和後唐兩朝開始,五代的君主們就一直面臨著預防地方藩鎮作亂的問題。最便捷的解決方法,就是加強中央軍權而削弱地方兵力。但是將超額的部隊集中到首都,或者安置在自己直屬的城市與兵營內,就會造成各類成本的急速飆升。這就要求北方的中央集權,必須有足夠的財政來源。很不幸的是,黃河流域已經無此供養能力。地方藩鎮也許已經被削弱許多,但畢竟還有一定的地方基礎。

    對於汴梁的趙家天子而言,自己就是禁軍一手推上皇位的。相比其他自主帶兵打天下的帝王,他是位置和生命安全是更加脆弱的。如果不帶領禁軍取得快速到手的好處,自己就可能被下一個黃袍加身的天子替代。為了滿足供養更多軍隊的需要,也是為了有更多資源來限制北方的殘存藩鎮勢力,他都需要對南方開刀。

    在整體軍事實力上,南方的各國已經因為內耗和外戰,折損了大部分兵力。他們當中對一些勢力,名義上尊奉汴梁為宗主,並定期進貢糧賦。但對於需要迅速斂財擴權的北宋,這點孝敬已經遠遠不夠自己使用。所以,滅南方各國而直接掌控資源,就是唯一的出路。何況南方各國沒有對抗北宋禁軍的資本,又沒有聯合的統一戰線。結局就是隻能任由宋軍,逐個擊破。

    相比之下,宋朝在北方的對手就強大不少。遼國的軍事實力在後來的歷次北伐中,都已經體現的玲離盡致。在這裡不需過多複述。就是一個小小的北漢,都是源自五代的精銳藩鎮力量。宋人雖然在整體實力上有優勢,卻也無法輕易的將之拿下。趙匡胤時代的歷次征伐,都以失敗告終。面對北漢-遼國的聯盟,宋軍是非常吃力的。

    所以,各種因素都迫使北宋在開國後需要迅速攻滅南方各國。將江淮流域、太湖平原、長江中斷、巴蜀盆地的農產區都握在手裡。然後就是用浙江、泉州和廣州的市舶司作為補充,增添貿易稅收。以便在短期內穩住禁軍,並進一步彈壓和削弱北方個殘存藩鎮勢力的資源比重。

    倘若在能夠汲取南方資源前,就盲目的北上,只怕最後是連歲幣都繳納不起。而憤怒的禁軍則又要換上一個可以給他們花花世界的新皇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遊戲高度模仿了槍械的彈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