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閱鑑未來時代

    “寶寶可喜歡音樂了,可我們自己都五音不全,想培養他,不會弄巧成拙吧

    ”育兒貼示: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加登納說過:“在個體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賦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

    ”其實不需要您教唱歌,只需要您給寶寶提供一個適合他的、讓他心情愉悅的音樂環境就足夠了。您的寶寶是不是一聽到音樂響起就手舞足蹈——若是節奏歡快的,他就會扶著東西站在那搖頭擺尾的扭屁股;若是節奏輕柔的,他的身體就會隨著音樂一起一蹲地上下起伏;若是聽到音樂盒發出的聲音,就會面帶笑容地咿呀作語。當您看到這些情景的時候一定是充滿了幸福、洋溢著歡樂,在此同時,您的又一個崇高使命已悄然來到,那就是:開始開發寶寶對音樂反應的天生本能和培養寶寶的音樂能力。

    因為寶寶的音樂經驗是依靠聽覺和其他感覺去體驗音樂,所以,您可以透過以下的途徑促進寶寶的音樂能力的發展:

    1、常播放一些節奏舒緩、輕快的管樂和男聲合唱給寶寶聽,曲目最好是古典或民樂;2、為寶寶提供一些不同音高和音色的樂器和發音不同的玩具,比如:不同材料製成的撥浪鼓,因質地不同故發出的聲音也不同,就為寶寶提供了各種聲音刺激的體驗。這時,您還可以引導寶寶用手去把玩撥浪鼓,去感受不同質地帶來的感覺,當他在觸控時,您告訴他:是什麼質地?(皮的?塑膠的?木的?等)摸上去的感覺(涼的?光滑的?等);

    3、常跟寶寶“對唱”——模仿他發出的各種聲音,可配上語言對他的意思加以表達。如果您一直有為寶寶提供音樂薰陶,那麼您現在就可以逐步地把那些樂曲的曲名告訴寶寶了,別看他沒多大的反應,其實他都聽著呢!也記著呢!以後只需稍加刺激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 2 # 美音若溪

    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於父母歌唱時的情緒和狀態,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音準的正確與否,在視覺上孩子可以看到唱歌時父母愉悅的表情,在聽覺上,寶寶可以感受到充滿愛意的輕柔旋律,這對嬰兒期的寶寶來說是非常好的音樂滋養。所以,如果我們的爸爸媽媽沒有具備良好的歌唱條件,也不要就此拒絕在家給您的寶寶唱歌。如果您實在沒有信心,沒有歌詞的輕柔哼唱也是不錯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選擇演唱適合孩子的歌曲,比如輕柔的搖籃曲或是可以一邊唱還可以一邊帶著寶寶做動作的韻律歌曲都可以,反而大多數流行歌曲並不太適合在這個時期給寶寶來進行演唱,因為這類歌曲的旋律和節奏過於複雜,歌詞也不適合寶寶們。在時間選擇上,可以利用洗澡或是睡前的時候,建立一個相對固定的音樂時間。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發現,小寶寶會對搖鈴、撥浪鼓、音樂盒的聲音很感興趣,那是因為這些小樂器都可以發出比較高頻的聲音。對應到唱歌這件事情上也一樣,寶寶會天然的更喜歡來自於媽媽的聲音,因為通常情況下,媽媽的音高要高於爸爸,聽起來會更清脆些。所以在給寶寶演唱歌曲的時候,我們可以儘量把音調在可能的範圍裡起高一點,效果會比低沉的演唱好很多。如果是爸爸唱歌或是媽媽是一位女中音,建議可以把寶寶的小手放在爸爸或是媽媽的胸口,讓寶寶在觸覺上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聲音的震動,寶寶也會感覺到很開心。

    總之,這個時期給孩子唱歌,重要的不是音準和流暢完美的表演,而是快樂的歌唱所帶給孩子愛的滋養。當父母的歌聲裡充滿愛的能量,寶寶自然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父母的愛的力量。

     

  • 3 # 御貓老師

    寶媽寶爸們,請你千萬不要讓孩子去“彌補”你們的遺憾。

    學音樂不該成為孩子的任務,雖然說“沒多大要求”但是就我多年的經驗來看,其實沒有幾位家長真的能做到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無慾無求的,孩子都非常敏感,老二如果感受到了她的“興趣培養”來自家人的這種期盼,非但不會讓她產生積極心態,反而會有逆反的心理。

    因為要吃苦,而又並沒有在學習初期就能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快樂,所以很多孩子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產生抗拒的情緒,尤其是被規定了“一天三小時”、“每週一回課”等任務帶來的壓力後,更是視音樂為猛獸,讓孩子們恨不得趕緊脫坑。

    要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我們從幼兒時期就對孩子進行的興趣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對學習一件事情有自發性、主動性。

    最有效的捷徑就是給孩子隨時隨地聽音樂,而非“學習樂器,學習聲樂”

    不得不說一下,現在很多“興趣班”“早教班”都是以學一門樂器,學唱歌,學XX……作為吸引家長的點,因為很快能見“成效”。

    可這樣的教育真不算是啟蒙。真正想開啟兒童音樂潛能必須從“聽”開始。

    “聽”一定要成為幼兒音樂教育中的第一步,一定要先於學習樂器和樂理

    兒童期的音樂教育,主要目的不能是學習音樂技術,而是以“啟發音樂潛能”、“培養孩子基本的音樂能力”為主。

    什麼是音樂技術?吹拉彈唱、樂理知識、五線譜簡譜視唱的技能這些都是。這些音樂技術至少得在六歲之後才能循序漸進地開展。而三歲半的孩子,音樂學習活動應該根據生理發育,著重“聽”的活動,再輔之以一些肢體律動,讓孩子從心體會和感受到音樂。

    可以這麼說,“聽”的教育做得好,在後面學習過程中,孩子、家長都會輕鬆很多。

    我們幼兒園以前有一位寶爸,是古典樂發燒友,除了自己家裡有一套音響器材和黑膠碟藏品,還經常帶寶寶到音響器材城去走動。從小孩子就看著爸爸熟練地操作音響、調製音樂,在生活中這位寶爸也把音樂充斥了整個小家庭,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生活中的音樂。

    五歲多的時候,孩子參加了個音樂班,零基礎開始學習表現平平,既沒有絕對音感,也沒有特別強烈的表現欲。但是兩年後,隨著基礎音樂能力的培養,由於他從小耳濡目染和喜好,他真的就會自發地去練琴,多是對小時候聽過的樂段進行模仿。他爸爸非常驚喜,因為他並沒有刻意在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但回想成長經歷來看,他非常肯定的告訴我,音樂環境的薰陶是決定性的因素。

    而相反的例子非常多,孩子到了4、5歲了,家長看見鄰居家孩子、別人家孩子學琴學唱歌,也給孩子報名直接去學個樂器、學個聲樂,對孩子來說費時費力,也是一種殘忍的教育方式。

    建議家長,就在自己家裡,在平時生活裡,除了睡眠時間,隨時隨地給孩子放音樂,不要特別刻意要求孩子“坐好”安靜、規矩地聽音樂。孩子是好動的,要他們坐著安靜欣賞音樂難如登天,而且會讓他反感音樂,而是不知不覺地讓孩子在各種狀態都聽到適宜的音樂。音量不要太大,不要刻意讓孩子發現音樂的存在,這樣無異於強迫孩子學音樂。

    同一首音樂可以反覆播放,音樂型別我建議從古典音樂開始,西方古典或者中國古典音樂都是先人的智慧結晶,不要擔心古典樂就是太過“高雅”,有很多古典樂其實又有趣又適合孩子。

    肖邦的《小狗圓舞曲》:描寫的就是一隻可愛的小狗飛快旋轉追逐自己尾巴的樣子,曲調活潑又健康、詼諧又有趣,尤其是中間一段優美抒情的圓舞曲,好像讓人能看到小狗奔跑後停下來休息片刻的自得。全曲只有一分多一點,但是能讓孩子感到非常輕鬆愉快。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專門為了孩子而寫的童話音樂。其中糖果仙子、花之圓舞曲、茶舞等部分,在作曲家絕妙的配器下彷彿把童話世界中那種小巧玲瓏、天真爛漫的世界都勾畫了出來,能讓孩子非常直觀的感受到這種童話音樂的美感。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由十四首獨立小樂曲組成,作者在動物園得到啟發,用鋼琴家小型管絃樂的結合,神靈活現地描寫了獅子、烏龜、袋鼠、公雞母雞、驢子、鳥等諸多動物的形象,寶媽們可以一邊給孩子播放音樂,一邊和孩子一起猜想音樂表現的到底是什麼動物呢?

    作為修習並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我先在這裡推薦幾首,以後在其他文章和回答中會繼續擴充套件培養孩子藝術啟蒙的具體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陳佩斯一年才賺200萬,趙本山一年可以賺2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