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絕國的文獻資料以及尼雅遺址的考古發現,讓人們對精絕國有了全新的認識。
《漢書》和《後漢書》原本就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一個叫做“精絕”的國家,斯坦因和王國
維都將精絕國的位置定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遺址,在當地發現的一枚漢文木簡上也寫有“漢精絕王”
的字樣。由此可見,精絕國確實是在尼雅遺址一帶了。
但是,精絕國裡的居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絕
國這個名字是突然出現在《漢書》裡的,它以前的史書裡,根本找不到精絕國的任何記載。
尼雅河流域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但是,沒有人能夠
證明精絕國人就是那些揮舞著石刀石斧的人發展來的。他們之間也許是繼承關係,但也可能是毫不
相干的兩群人。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後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而且是人云亦云,使
我們對精絕國的認識極其模糊的。
比起史籍來,考古工作者能夠向我們講述的要多許多。尼雅遺址那些輝煌的發現,就是屬於精
絕國時期的遺蹟和遺物。遺址裡的建築、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們揭示出了這個早期綠洲城邦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們瞠目結舌。
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
有 500 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併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樓蘭國
在改名鄯善之後,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
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併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
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任命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
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
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上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那時正是西晉時期,精絕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曾經輝煌過的城邦,它的創造者在歷史沒有記載的情況下失蹤了。
斯坦因曾在書中記載了一發掘經歷:“……土塊剛挪開,就見魯斯塔姆(斯坦因探險隊的成員)
的雙手挖進了光禿的地面。還沒等我發問,他的手已從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 1 枚完整的矩
形木簡,封泥完好,函蓋仍由原來的線繩捆紮完好。魯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尋寶人’的
力量。在擴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牆的地方及牆柱基座下,堆滿了層層摞起的同樣大小的木
板。”
根據斯坦因的描述,這顯然是被人有意識地掩埋起來的一批檔案,堆放在這處房屋的一個隱秘
的房間裡。後來的考證證明,那裡是一處官署,負有儲存公文和經濟檔案等方面的職責。這些契約
等文獻可能打算永久地儲存在那裡,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斯坦因也說:
“從這批契約埋藏時得到的照顧以及對埋藏地點的標示(在埋藏點前發現的那一大塊泥塊無疑就是
起這個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魯斯塔姆動手刨土)來看,文書的主人明顯是在緊迫中不得不離去,但
卻抱有重返的念頭。魯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塊標誌的用意,因為現在農民被迫棄家而去時,他們仍
然這樣做。在掩埋時既沒有遮蓋,也沒有用容器來儲存這批極有價值的檔案,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
離去之匆忙。”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主人倉促間離開了這裡,還抱著重返的念頭?他們為什麼並沒有返回?
遺址出土的木簡中曾反覆提到蘇毗人的侵略,稱蘇毗人性情悍勇,經常攻擊精絕州,威脅著它
的安全。鄯善國王為此頒佈了很多命令,令精絕州的管理者們注意警戒。可見,這裡的戰爭是經常
發生的。那麼,是不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這片綠洲被廢棄,使精絕人被迫遷徙到其它地方?
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是有組織的撤退,為什麼撤退了的人們沒有帶走重要的官方文
書呢?而且,在尼雅遺蹟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也沒有白骨遍野的戰爭痕跡,所有出土的古
屍,都是平靜面又安詳的,大禮安葬,陪葬物豐富。他們的墓葬,盡顯太平盛世的風貌。所有的房
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它們排列整齊地坐落在那裡,平靜面又安詳,彷彿它們的主人沒有走遠,煙
炊當再次升起,牛羊會再次撒歡,尼雅孩子們的笑聲會再次瀰漫在大街小巷、村莊院落。如果說精
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不合理的一切呢?也有人說,精絕可能是毀於自然條件的惡化。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
時屬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從崑崙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孕育著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
成為西域精絕國得以世代繁衍的依託。西域的氣候異常乾燥,沙漠化的程序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
流也經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養育精絕州的尼雅河改變了流向,或者水量減少,如果風沙干擾了精
絕人的生活,那麼,精絕人確實可能放棄曾經世代生活的土地。
《漢書·西域傳》稱精絕國“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這樣的地方很難住
人,絕不會是精絕國人當初定居時的樣貌,可見當時精絕國環境已十分險惡。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
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
保護樹木,可見樹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了。這是不是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
廢棄會不會與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有關?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程序就會收到遏制。精絕人如果面臨乾旱威脅,就必然與尼雅河的變
化有關。因素可能有兩個,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現大規模的其它居民聚居點,對河水消
耗大增。但現在人們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
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蹟。另外,在尼雅遺址裡,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樹幹粗大
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園中林木整齊。桑木排列整齊,不少為數十年之巨桑。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
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即
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
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檔案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戰亂,那麼精絕人為何而遷走呢?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
現一隻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
這隻狗活活餓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主人匆匆離開,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或許,他以為
一會兒就能回來,才沒有考慮愛犬的生存問題,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
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廢棄之後
就失傳“死亡”了。
精絕國的文獻資料以及尼雅遺址的考古發現,讓人們對精絕國有了全新的認識。
《漢書》和《後漢書》原本就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一個叫做“精絕”的國家,斯坦因和王國
維都將精絕國的位置定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遺址,在當地發現的一枚漢文木簡上也寫有“漢精絕王”
的字樣。由此可見,精絕國確實是在尼雅遺址一帶了。
但是,精絕國裡的居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絕
國這個名字是突然出現在《漢書》裡的,它以前的史書裡,根本找不到精絕國的任何記載。
尼雅河流域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但是,沒有人能夠
證明精絕國人就是那些揮舞著石刀石斧的人發展來的。他們之間也許是繼承關係,但也可能是毫不
相干的兩群人。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後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而且是人云亦云,使
我們對精絕國的認識極其模糊的。
比起史籍來,考古工作者能夠向我們講述的要多許多。尼雅遺址那些輝煌的發現,就是屬於精
絕國時期的遺蹟和遺物。遺址裡的建築、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們揭示出了這個早期綠洲城邦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們瞠目結舌。
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
有 500 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併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樓蘭國
在改名鄯善之後,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
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併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
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任命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
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
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上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那時正是西晉時期,精絕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曾經輝煌過的城邦,它的創造者在歷史沒有記載的情況下失蹤了。
斯坦因曾在書中記載了一發掘經歷:“……土塊剛挪開,就見魯斯塔姆(斯坦因探險隊的成員)
的雙手挖進了光禿的地面。還沒等我發問,他的手已從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 1 枚完整的矩
形木簡,封泥完好,函蓋仍由原來的線繩捆紮完好。魯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尋寶人’的
力量。在擴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牆的地方及牆柱基座下,堆滿了層層摞起的同樣大小的木
板。”
根據斯坦因的描述,這顯然是被人有意識地掩埋起來的一批檔案,堆放在這處房屋的一個隱秘
的房間裡。後來的考證證明,那裡是一處官署,負有儲存公文和經濟檔案等方面的職責。這些契約
等文獻可能打算永久地儲存在那裡,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斯坦因也說:
“從這批契約埋藏時得到的照顧以及對埋藏地點的標示(在埋藏點前發現的那一大塊泥塊無疑就是
起這個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魯斯塔姆動手刨土)來看,文書的主人明顯是在緊迫中不得不離去,但
卻抱有重返的念頭。魯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塊標誌的用意,因為現在農民被迫棄家而去時,他們仍
然這樣做。在掩埋時既沒有遮蓋,也沒有用容器來儲存這批極有價值的檔案,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
離去之匆忙。”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主人倉促間離開了這裡,還抱著重返的念頭?他們為什麼並沒有返回?
遺址出土的木簡中曾反覆提到蘇毗人的侵略,稱蘇毗人性情悍勇,經常攻擊精絕州,威脅著它
的安全。鄯善國王為此頒佈了很多命令,令精絕州的管理者們注意警戒。可見,這裡的戰爭是經常
發生的。那麼,是不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這片綠洲被廢棄,使精絕人被迫遷徙到其它地方?
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是有組織的撤退,為什麼撤退了的人們沒有帶走重要的官方文
書呢?而且,在尼雅遺蹟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也沒有白骨遍野的戰爭痕跡,所有出土的古
屍,都是平靜面又安詳的,大禮安葬,陪葬物豐富。他們的墓葬,盡顯太平盛世的風貌。所有的房
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它們排列整齊地坐落在那裡,平靜面又安詳,彷彿它們的主人沒有走遠,煙
炊當再次升起,牛羊會再次撒歡,尼雅孩子們的笑聲會再次瀰漫在大街小巷、村莊院落。如果說精
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不合理的一切呢?也有人說,精絕可能是毀於自然條件的惡化。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
時屬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從崑崙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孕育著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
成為西域精絕國得以世代繁衍的依託。西域的氣候異常乾燥,沙漠化的程序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
流也經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養育精絕州的尼雅河改變了流向,或者水量減少,如果風沙干擾了精
絕人的生活,那麼,精絕人確實可能放棄曾經世代生活的土地。
《漢書·西域傳》稱精絕國“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這樣的地方很難住
人,絕不會是精絕國人當初定居時的樣貌,可見當時精絕國環境已十分險惡。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
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
保護樹木,可見樹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了。這是不是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
廢棄會不會與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有關?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程序就會收到遏制。精絕人如果面臨乾旱威脅,就必然與尼雅河的變
化有關。因素可能有兩個,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現大規模的其它居民聚居點,對河水消
耗大增。但現在人們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
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蹟。另外,在尼雅遺址裡,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樹幹粗大
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園中林木整齊。桑木排列整齊,不少為數十年之巨桑。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
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即
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
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檔案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戰亂,那麼精絕人為何而遷走呢?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
現一隻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
這隻狗活活餓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主人匆匆離開,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或許,他以為
一會兒就能回來,才沒有考慮愛犬的生存問題,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
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廢棄之後
就失傳“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