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一直以為沙漠是因為沒水造成的,但是沙漠裡也有水,如羅布泊有孔雀湖,莫高窟有月牙湖。但周圍還是寸草不生,是怎麼回事?
42
回覆列表
  • 1 # Designer輝輝

    在乾旱少雨的光禿禿的大沙漠裡,也可找到水草叢生、綠樹成蔭,一派生機勃勃的綠洲。這綠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高山上的冰雪到了夏天,就會融化,順著山坡流淌形成河流。河水流經沙漠,便滲入沙子裡變成地下水。地下水沿著不透水的岩層流至沙漠低窪地帶後,即湧出地面。另外,遠處的雨水滲入地下,也可與地下水匯合流到沙漠的低窪地帶。或者由於地殼變動,造成不透水的岩層斷裂,使地下水沿著裂隙流至低窪的沙漠地帶衝出地面。低窪地帶有了水,各種生物就應運而生、發育、繁衍,於是形成了綠洲。沙漠裡的綠洲,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長。綠洲往往形成奇特的秀麗風光。

    如果我說,在一個淡水資源擁有量佔世界30%,有著世界上最大熱帶雨林的國家內,能找到一片佔地300平方公里的沙漠,你大可不必驚訝,它就是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Lençóis Maranhenses)沙漠。

    如果我說,在一個白茫茫沙海、寸草不生的沙漠之中,能看到綴著上千個大小不一、顏色絢麗的湖泊,也許你會說是海市蜃樓,但我的回答是“否”,你也不必驚訝,因為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沙漠就是這樣的“千湖沙漠”。

    水與沙的故事,除了海市蜃樓,還有“千湖沙漠”。

    千湖沙漠,位於巴西馬拉尼奧州(Maranhao)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之中,公園佔地共15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0公里,地形平坦,地勢較低。

    從巴西北部的Sao Luis城出發到Barreirinhas小鎮差不多4個小時,沙漠湖泊就在這個小鎮不遠處。

    巴西——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巴西——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

    那“千湖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因為“每想念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和一滴水,於是有了千湖沙漠”嗎?

    其實儘管有著沙漠般的沙丘外貌,但千湖沙漠其實並“不配”叫做沙漠。因為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年降雨量可以達到1400-1600mm,這難道是一個沙漠該有的降雨量嗎?

    隨意感受一下這個數字,撒哈拉沙漠曾有過數年沒有降雨的記錄,地處溫帶季風氣候的北京年均降雨量在550mm左右,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上海年降雨量在1100mm左右,地處熱帶季風季候的海口年降雨量在才達到1600mm。降水1600mm的“沙漠”可以說是非常奇葩了。

    從巴西的氣候型別圖來看,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非常靠近赤道,剛好處在三種氣候型別的交界地帶,總體來看所屬的氣候型別為熱帶乾溼季氣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熱帶草原氣候。那麼這就解答了湖泊季節性出現的原因:大概1-5月是這裡的雨季,短期而大量的降雨在沙丘溝谷之間彙集形成湖泊;10月份之後乾季來臨,因為靠近赤道蒸發強烈,湖泊漸漸萎縮消失。

    但是每當提到熱帶乾溼季氣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非洲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長頸鹿、斑馬還有角馬等等,會想到趙忠祥老師富有磁性的聲音“雨季來了,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然而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卻是非常不同的情形,不僅看不到動物,更是連植物都幾乎無處可尋。為什麼這裡沒有形成非洲草原那樣的景觀呢?

    關於其最初形成原因的說法尚沒有很權威的定論。一種說法是,這裡的沙漠是外海形成的巨大沉積層在地殼抬升中露出水面,經海流不斷沖刷形成沙石,又經風化成為沙丘。另一種說法是這一地區的多條河流攜帶到河口的泥沙受海流阻滯,被海風吹向陸地,形成沙丘。

    相對來說第二種說法更為可信,因為雖然位於亞馬遜河流域之外,但是馬拉尼昂地區大大小小的河流很多,而且這張大“床單”現在仍在以每年20米的速度不斷向大西洋擴張。也許再過若干年,我們就不能叫它“床單”,而要改叫“地毯”了。

    為什麼會沙漠化呢?

    我國的沙漠面積超過70萬平方千米,其中90%以上分佈在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沙漠也很多,像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約有800多萬平方千米。就自然界方面的原因來說,風是製造沙漠的動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質基礎, 而乾旱則是出現沙漠的必要條件。風吹跑了地面的泥沙, 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殼,或者僅僅剩下些礫石,成為荒涼的戈壁。 那些被吹跑的砂粒在風力減弱或遇到障礙時堆成許多沙丘,掩蓋在地面上,形成了沙漠。地球上南北緯15°~35°之間的信風帶,氣壓較高,天氣穩定,雨量較少,空氣乾燥,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場所。就社會原因來說,有濫伐森林、 破壞草原、 戰爭或其他原因破壞了乾旱地區的水利工程等等。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是在遠古時候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一萬多年前,我們今天看到的巨大的撒哈拉沙漠實際上是一片綠洲,還充斥著湖泊。

    這片土地的巨大變化科學家以前認為是由於地球軌道的變化導致,但一個新的研究表明,是撒哈拉地區遠古人為原因導致。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結論,我們的遠古人類在撒哈拉沙漠的創造中發揮了根本作用。

    首爾國立大學科學家大衛·懷特(David Wright)發表在“地球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上的一篇新文章否定了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的結論,指出地球軌道或自然變化並不是將撒哈拉地區變成大沙漠的主要驅動力。

    為了測試他的研究成果,大衛·懷特審查了學多科學證據,研究了整個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第一次放牧事件,並將其與灌木植被擴充套件的記錄進行比較,這是對沙漠條件的生態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最終與它的研究結果吻合。

    大約8000年前,當非洲新石器時代的社群開始在尼羅河附近生活,隨著社群的不斷擴張,他們引進了大量的牲畜,並且越來越多的植被開始消失。這種巨大的變化減少了地面對陽關的吸收,增加了從我們的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陽光的量,這改變了大氣條件。

    據專家介紹,這種變化導致季風降水減少,進而導致進一步的荒漠化和植被喪失。經過許多年,這個週期最終將一個像美國一樣大的地區擴充套件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沙漠中。但是這種研究目前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大衛·懷特認為有很多資訊隱藏在表面下,在這個時候撒哈拉有無處不在的湖泊,那裡將有不斷變化的植被的記錄,需要進一步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喜歡稱“女朋友”為“女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