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新野新甸好宜家美食

    荀彧最大的功勞就是輔助曹操稱霸北方 但是後來卻因為牴觸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不待見 調離權利中樞後憂鬱成病而亡(也有受曹操暗示而自殺一說)都說荀彧是心繫漢室而不認同曹操稱魏公 可我認為荀彧絕不會天真的以為曹操平定四方之後會還政於漢獻帝,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很清楚的站到了曹操一邊(昔高祖保關中 光武據河內 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荀彧用劉邦 劉秀來比對曹操 這是漢臣的樣子嗎) 而現在又來反對稱魏公那就有別的原因了 是什麼原因曹操荀彧心裡都清楚 可他們都不願明說 所以就找一個高大上的理由我忠於漢室

  • 2 # 東籬一隅

    有王佐之風。

    荀彧是曹操輝下的首席謀士。他出生於世家大族是名門之後,早期因為看不慣董卓的作亂和中央朝政的混亂,便投奔袁紹,當他到達冀州之後,認為袁紹是不能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轉而投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就是曹操在荀彧的催促之下接受的。這讓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有助於曹操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為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荀彧還促成了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當時曹操的軍事力量沒有袁紹強大,而袁紹一直因為曹操迎奉天子而對他心懷不滿,雖然曹操意識到他們終有一戰,但是還是心存顧慮,此時荀彧給曹操分析了他戰勝袁紹的必然性,最終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決心。

    荀彧雖然為曹操的謀士,但是他還是漢朝的大臣。為了振興漢室和延續東漢的皇權,他必須選擇一個依靠,所以他看上了雄才大略的曹操,他希望透過輔佐曹操一統天下之後,再讓曹操將天下交回給大漢。

    曹操在最後賜給了荀彧一盒水果,但盒中無果,暗示著請君自採(裁)。

  • 3 # 說歷史的女人

    此人貌比周瑜、才比孔明,是曹操麾下最矛盾的謀臣,卻因此事自刎

    三國時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祖籍河南許昌,長得英俊瀟灑,容貌俊美程度不亞於江東美男子周瑜,其才能更是不輸孔明。他對三國曆史的影響,一點也不亞於諸葛亮。除此之外,有趣的是,他跟諸葛亮還有一些相似之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此人,以及他在三國曆史中的作用和意義。

    荀彧是何許人也?我們真的認識他嗎?由於《三國演義》以及民間傳說都有揚劉貶曹的傾向,所以史載中的荀彧幾乎被淹沒在了戲說演義中。在歷史上,荀彧的家世非常顯赫,世代為官,他的祖父荀淑是漢桓帝時期的大名士,最重要的是他家裡人丁興旺,他有八個兒子,而且個個都非常傑出,所以當時人就送其一個綽號叫“八龍”,荀彧的父親便是“八龍”之一的荀緄。總之,他這一大家子,基本上都在做官,無非有的是在地方,有的是在朝中,比如荀彧的叔父荀爽曾官拜司空。這就是荀彧的家庭背景。

    荀彧生於公元163年,此時還是漢桓帝時期,不過等到荀彧四歲的時候,漢桓帝死掉,歷史進入漢靈帝時期。荀彧幼年便露出過人的智慧,加上他勤奮好學,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在外。當時著名的名士何顒見到青年荀彧後非常驚訝,說:“王佐之才也。”我們都知道,在三國之前能夠稱得起王佐之才的一般都指蕭何張良等人。在29歲的時候,曹操見到荀彧,也說過一句話:“吾之子房也。”由此可見荀彧在年輕時候已經表現出不俗來。

    荀彧長相有多俊美?真的不輸周瑜嗎?史載荀彧身材偉岸,儀容俊美,這個“儀容俊美”不但指荀彧長得英俊,而且還很會穿衣服。此外,荀彧喜歡薰香,所以他身上經常是清香宜人,《襄陽記》中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這簡直就是三國版的“楚留香”。從這個魅力值來看,應該是不輸美男子周瑜的。

    荀彧才能過人,真的不輸孔明諸葛亮嗎?荀彧既然才名很大,那麼有什麼具體事蹟證明嗎?當然有。先說一件小事,他對天下大勢的認識。最開始,荀彧住在潁川,但是在董卓掌控洛陽之後,他就辭官回家,對潁川潁陰的父老鄉親們說:“潁川自古是兵家作戰之要道,如今天下的情況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我們的家鄉就會成為他們互相征戰的戰場,所以,各位父老鄉親們趕快收拾東西,及早離開。”

    當時冀州牧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荀彧就想把鄉親們一起帶走,但是鄉親們卻眷戀家鄉,都不跟隨荀彧離開,不久以後,潁川果然成了戰亂之地。而荀彧到達冀州之後,冀州之主已經不是韓馥,還成了袁紹。袁紹聽說荀彧前來,以非常高的規格接待了荀彧,“待之上賓。”但是荀彧卻在旦夕之間就看出袁紹並非成就大事之明主,故而在短短一年左右之後,荀彧就離開了發展勢頭正好的袁紹。此事足見荀彧有知人之明。

    荀彧離開袁紹,選擇的物件就是曹操,這年荀彧29歲。而曹操此時還很寒酸,地盤小,兵馬少、根底淺、威望低。那麼荀彧看中了曹操什麼?為何又離開袁紹?以後在官渡之戰,荀彧對曹操說的“袁紹十敗和曹操十勝”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曹操征伐徐州的時候,張邈和陳宮聯合流浪軍閥呂布反叛,曹操本身就可憐的根據地頓時三分之二就落入呂布之手。當時也是荀彧在後方堅守,不僅識破了張邈想從他這裡借糧的陰謀,還緊急召喚夏侯惇帶兵處置了一部分叛亂,穩定了軍心。

    在公元196年,漢獻帝在一幫東漢舊臣的擁護下,從魔窟長安逃回洛陽。在當時之際,不論是曹操陣營,還是袁紹以及其他陣營,都討論過這件事,那就是到底迎接漢獻帝還是不理睬漢獻帝。雖然曹操後來選擇了迎接,但是在一開始,曹操方面跟袁紹等勢力一樣,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支援迎接漢獻帝。而曹操最後決定迎接漢獻帝的關鍵就在於荀彧,荀彧從迎接漢獻帝以獲人望、以服英傑等方面論述了漢獻帝的重要政治作用,說白了握著漢獻帝就“名正言順”,不管是收服百姓之心還是討伐四方諸侯,都有了一面大旗。所以曹操採納荀彧的建議,迎漢獻帝到許昌,這對於曹操的事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第一個轉型期。

    第二個轉型期是官渡之戰,當時曹操帶兵在前線和袁紹的部隊已經相持半年時間,但曹操的軍糧有點不足,這讓曹操很擔心,所以產生了退守許昌的想法。但是當曹操寫信諮詢荀彧的時候,得到的回覆很有見識。荀彧分析了曹操目前的局勢,又分析了往下的情況,他認為此時袁紹士卒的銳氣也已消磨差不多,接著正是使用奇謀扭轉局面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能退兵,誰退誰將輸得一敗塗地。曹操採納,繼續堅守,不久就等來了許攸的叛投,火燒烏巢,袁紹大敗。

    荀彧跟諸葛亮不同,諸葛亮主要是治國理政方面,在其它方面都比較弱。但荀彧卻幾乎是個全才,曹操出戰,一般都留荀彧在後方負責,基本主要任務也是治國理政,但是在軍事謀略方面,荀彧的才能也頗為驚人,比如官渡之戰等。此外,曹操能夠取得北方統一大業,主要得益於一幫牛氣哄哄的人才,而這批人才多半都是荀彧為曹操舉薦而來。可以說,荀彧還是曹操集團的人事部經理。比較有名的大才比如鬼才郭嘉、戲志才、大書法家鍾繇、陳群、荀攸、杜襲等等。

    荀彧如此重要,曹操也最賞識他,為何結局不好:自刎而死?荀彧為曹操的北方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對荀彧非常器重,在建安八年還因紀念荀彧的功勞而封荀彧了一個“萬歲亭侯”。

    但大業初成之後,曹操也不再是當初的曹操。最開始的曹操,確實是一腔匡扶漢室的忠誠,但到了成績太大的時候,漢獻帝就顯得渺小起來,所以曹操不再滿足只做丞相了,於是有人建議曹操要進步做魏王加九錫,曹操心裡就癢癢的,但是他很想知道荀彧的看法,但荀彧的看法潑了他一頭冷水,因為荀彧認為他這樣做與他當初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的。曹操因此對荀彧有點不滿意。

    後來曹操征伐孫權,就讓荀彧隨軍,到了壽春,荀彧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這一年他五十歲。關於荀彧的死亡有兩種記載,一種說法是他因憂懼而病逝,一種說法是曹操派人給荀彧送去一個食盒,但荀彧開啟之後看到裡面是空的,就明白了一切,遂自刎而死,另有說法為服毒而死。追諡號為敬侯。

    結語:荀彧至於曹操,他們可以說是最般配的君臣關係,但很遺憾,荀彧的不足之處在於因為傳統的忠君思想而對東漢的死忠,而曹操的遺憾之處在於後期對權力的渴望。其實荀彧和諸葛亮還是很像的,不過因為劉備早死,諸葛亮年輕,輔佐劉禪成就了美名。如果曹操早死,曹丕如同劉禪,以荀彧輔佐,恐怕荀彧也會落個諸葛亮那樣的美名。

  • 4 # 天飛鶴

    荀彧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居中持重十數年,被人敬稱為“荀令君。荀彧出身名門——潁川荀氏,曾任東漢侍中、守尚書令,從某種角度看,荀彧不在曹操之下,甚至可以說是曹操的“合夥人”。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少有才名,被何顒稱為 “王佐之才”。荀彧的父親、“八龍之一”的荀緄卻為荀彧娶了宦官唐衡之女為妻。有人說荀緄是因為趨炎附勢,但是唐衡延熹七年死,當時荀彧才兩歲,成婚之日唐衡死去很多年了,何談趨炎附勢?荀彧在永漢元年舉孝廉,任守宮令。董卓之亂,棄官歸鄉,他認為潁川四面受敵,並不安全,帶著宗族去了冀州。後來也如荀彧所料,後來李傕出關東,留下的人多見殺掠。

    (本文原本是我前天寫的紙質作業,如果老師你看到了,不要給我歷史人物述評課打零蛋)

    荀彧在初平二年投靠了當時只是東郡太守、奮武將軍的曹操,被表為司馬,這是當時曹操能給他的最高的官職了。興平元年,曹操徵陶謙,讓荀彧和程昱守鄄城,任荀彧留事,意思就是當時的鄄城荀彧說了算。當時張邈、陳宮謀反,荀彧召夏侯惇安定城池,然後荀彧獨身一人退“豫州刺史郭貢”數萬軍。這裡有問題,因為這裡的郭貢,此人在東漢三國史料記載上只在這裡出現過一次,被荀彧鎮住退軍後,此人不見蹤影再無記載。他的“豫州刺史”怎麼來的,數萬兵如何得到,然後為什麼後來消失不見了,這些都值得我們懷疑。陶謙死後,曹操準備先攻徐州,再打呂布,這時候,荀彧給曹操提出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先打呂布,再定徐州。結果呂布敗退,兗州平定。荀彧給曹操提出的一個重要決策之一就是“迎天子都許”。荀彧是有著興復漢室的願望的,曹操有稱帝之心是後話,起碼二人的目標此時可以說是一致的。曹操到洛陽迎劉協,定都許縣,曹操當時是拜為大將軍後來為司空,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

    上文提到過,荀彧在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算是曹操的“合夥人”,是因為荀彧舉薦很多賢才,撐起了當時曹操的半壁江山,在荀彧帶領下的潁川荀氏以及由荀彧舉薦出的人士,構成了當時曹操主要政治階層的重要部分。荀彧推薦的人:陳群、司馬懿、荀攸、鍾繇、郭嘉、戲志才(志才疑是字)、仲長統、杜畿、衛覬、嚴象、韋康、杜襲等。戲志才、郭嘉早卒、嚴象、韋康後來兵敗身死,仲長統無心仕途,剩下的這些人都是身居要職,陳群甚至娶了荀彧的女兒。荀彧可以說是門生故吏遍朝野。

    雖然真正的門閥政治是在東晉,但是漢末有很多世家大族,陳寅恪曾提到當時的士族有兩個標準,一個是以經學顯世,第二個就是世代為官。潁川荀氏是典型的漢末士族之一,荀淑為潁川荀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荀爽九十五日位列三公,到了荀彧之時,潁川荀氏已經佔在了曹操一方,曹丕甚至說過: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官渡之戰,荀彧是佔在支援開戰的一方的,他曾說:“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雖然這是開戰之前的話語,但是後來他說的居然一一應驗。荀彧在投靠曹操前,在袁紹那裡待過一段時間,但是絕對不長,可見荀彧識人之明。曹操前期雖然幾次小勝,延津之役、白馬之戰都獲勝,顏良文丑二將被關羽、曹操殺死,但是袁紹依舊佔有明顯優勢。曹操堅持不下去想要撤退,荀彧寫信穩住了曹操。讓他等到了官渡之戰真正的轉折點——許攸的投靠,然後曹操夜襲烏巢,高覽張郃投降,袁紹大軍潰敗。這裡荀彧是功不可沒的,雖然不在前線,他穩住曹操的後方並且穩住了曹操讓他堅持下去。

    荀彧本傳中有這樣一句:“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的確是這樣,不僅是官渡之戰,很多軍國戰略大事的背後都有荀彧的影子,比如先徵呂布還是徐州之事,是否奉迎天子,官渡之戰,復九州議,徵劉表之事。曹操為司空後,霸府中有荀攸等人,一直沒有荀彧,甚至在在建安十二年的時候,曹操想表荀彧為三公,按理推斷當時曹操想表荀彧為太尉,邀其開府,不過荀彧讓荀攸拒絕十多次,曹操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司空、司徒、太尉中以太尉為重,曹操明面上還是比荀彧大的,那麼一旦荀彧為太尉,那麼曹操必然要往上走,很可能是提前建魏公國。但是曹操接著沒多久就廢三公,改立丞相、御史大夫。《後漢書》中說:“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讓”這裡李賢注正司為除正,因為之前荀彧一直是守尚書令,暫代尚書令一職。但是這裡李賢注是錯誤的,正司的意思也是三公,並非除正之意,在此之前出現的正司也多為三公之意,並且後漢書這段和三國志是暗和的,不知道李賢怎麼想的。

    曹操是有稱帝之心的,我認為是在他為司空後就逐漸顯露出來了,曹操開創的霸府制度不得不說是一個特色,甚至沿用治南北朝。什麼是霸府?霸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控制朝廷,作稱帝準備的權臣的府屬。曹操移帝都許後,漢代的三公九卿、尚書檯仍然運作。但是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並且錄尚書事,曹操把自己的手下的人馬逐漸過渡替代,曹操後來草創九品官人之法、陳群正式設立九品官人之法上繼兩漢察舉制,目的就是為了曹魏初期政權和東漢官員逐漸過渡,而霸府也有這樣的作用,霸府不同於軍閥,是因為他掌控天子,這是一個國家政治意義的變化。曹操在建安七年左右開始頒行大量的令,以取代劉協的詔,秘書令、監的設定也是由此引申出來,曹操一步步規劃逐漸顯示出了他的稱帝之心,這就和荀彧的理想發生了嚴重的矛盾。

    荀彧出身士族,曹操也是,陳寅恪的法家寒族之說純屬扯淡,易中天后來的講的嚴重懷疑是撿剩飯,很可能是看了陳寅恪徒弟萬繩楠那本書。兩漢經學盛行,荀彧從小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而且也精於此。在《後漢書 荀悅傳》中“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荀悅是經學大家,荀彧能侍講禁中,旦夕談論,雖然沒有有關荀彧在經學、文學的作品傳世,但是可以斷定,他在這方面不會差。荀彧有些忠君報國的思想,並且始終如一。因此在建安十七年,董昭秘密問荀彧有關曹操稱公一事,荀彧直接表示反對。雖然董昭是“密以諮彧”,但是他是帶著曹操的意志的,因為當時如果曹操進位稱公,那麼荀彧是帶頭勸進的不二人選,但是曹操在荀彧這裡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心情很不好。(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因此曹操有了殺荀彧之心,用徵孫權的藉口,讓荀彧離開中樞,前去勞軍。荀彧是尚書令、侍中,區區勞軍之事怎麼可能用他親自去,不過是曹操想讓他調離中樞罷了。曹操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的職位把荀彧留下了,然後荀彧死於壽春。

    關於荀彧之死,其《三國志》本傳記載為“以憂薨”,這一看就是陳壽曲筆而已,在《魏氏春秋》和《後漢書》記載為“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這個說法就目前已有的史料記載來看,是最靠譜的,但是我一直感覺這個也有點太戲劇化了,但是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記載了。荀彧死後一年,曹操立刻稱公,而且陳壽還用了遂字,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陳壽寫三國志一向簡潔惜筆,魏國初建和魏國既建都是兩個時間點,可見寓意深長。還有個有趣的事,荀彧死後,是有碑的。

    曹操推崇節儉,曹操早在建安十年,就下禁碑令,禁止厚葬,一改兩漢的奢靡風氣。可是荀彧死於建安十七年,可荀彧有碑。碑文還是潘勖寫的,

    潘勖給荀彧寫完碑文,不久就給曹操寫九錫策命。潘勖違反曹操之前命令去給荀彧寫碑文,肯定是曹操主動下的令,可以說是曹操違背自己下的令了。而且曹植也給荀彧寫了誄文:

    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僚欷歔,天子霑纓,機女投抒,農夫輟耕,輪結轍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曹植用冰清玉潔來形容荀彧的品德高尚,這是當之無愧的,冰清玉潔這個成語也來源於此。但是荀彧死後是沒有入曹操太廟的。前前後後入曹操太廟的人能數的過來,夏侯惇、曹仁、程昱、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階、陳群、鍾繇、張邰、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荀攸、司馬懿、郭嘉。一共有26人,沒有苟彧,荀彧對於胄操如此重要,那為什麼沒有荀彧呢?因為荀彧的位置有點尷尬,荀線既是前朝的殉朝之臣,又是後朝的開國元勳,有或一生擔任的都是漢官,而且死於魏公國建立之前,他也不屬於曹操霸府之下,並且後來和曹操意見相左。這就很尷尬了,荀彧在《後漢書》中有傳也是多出於此。

    縱觀荀彧一生,不管是道德品德還是為官為政,都十分值得敬仰。鍾繇看重荀彧,把他比作顏子。司馬懿稱他從書中讀到的,自己看到的或者聽說過的人,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謅贖,謀能應機。《傅子》中傅玄說:“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 5 # 這些歷史要讀

    荀彧才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荀彧年少之時就素有“王佐之才”的美譽,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他雖然盡心竭力的輔助曹操,但其內心和曹操並沒有走到一塊去。他不是想輔助曹操,成就帝業,而是想借曹操的手平定天下,實現自己中興漢室的夙願而已。

    不過,荀彧的才幹還是極大的輔助了曹操的霸業。在戰略方面,荀彧為曹操規劃和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先攻取那裡,先安撫那方勢力,如何推進戰事,荀彧都為曹操作了詳細的規劃。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策略,正是荀彧的主意。

    在戰術上,荀彧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當年面對呂布叛亂,卻還能保全兗州三城;透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這些都是荀彧的軍事成就!

    內政上,荀彧更是曹營中不可替代的核心成員,曹操稱其為“吾之子房”。在曹操征伐四方的時候,荀彧坐鎮後方,治理內政,安頓百姓,組織生產,極大的支援了曹軍的戰事。同時,荀彧慧眼識英才,先後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優質人才。

    可以說,荀彧在計策、方略、密謀、匡扶、薦才等方面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時人也敬稱荀彧為“荀令君”。

    然而,等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統北方,霸業將成之際,荀彧的心態卻變了。當曹操剛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曹操的“蕭何”荀彧。而且,荀彧的態度異常的堅定,彷彿在和漢賊作鬥爭一樣。他上表曹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態度徹底的傷了曹操的心,沒想到數十年來主僕二人共同奮鬥,到最後竟然形同陌路。最終,曹操還是晉封魏公,後來有晉封魏王。眼看著曹操一步步接近天子之位,曹家勢力逐漸蠶食漢室,心繫漢朝的荀彧最終鬱鬱而終......

  • 6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筆者認為,荀彧既有王者的榮耀 又無法擺脫王佐的陰影,是一個悲情政治家、謀略家。

    在眾多歷史人物中,我對荀彧始終抱有複雜的情感。既欽佩他的多謀善畫,又對他沒有識人之明、擇主不慎、終致飲恨而死的悲劇結局感到嘆惋。

    荀彧,(公元163——211年),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是三國時期曹操智囊團領袖群倫的人物,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悲情的政治家和謀略家。歷史影視劇中稱之為“荀令君”。他比曹操小八歲,投奔曹操的時候,一沒帶過兵,二沒打過仗,但曹操能夠沙裡淘金,慧眼識英雄,任命他為軍師。荀彧也感念曹操的知遇之恩,不僅勤於政事,出謀善斷,而且為曹操舉薦了大批人才,如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等。但是他骨子裡是忠於漢室的,最後被曹操猜忌和逼迫,憂憤而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具有超凡智謀的荀彧,在三國亂世中憑恃一己之力維護正統,最終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荀彧的履歷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避亂擇主

    穎川荀氏是一個世家大族。荀彧祖父荀淑,曾任朗陵令,在漢順帝、桓帝之時,有名於當世。荀彧父荀緄,官拜濟南相,叔父荀爽,擔任司空。荀緄、荀爽兄弟共八人,皆是當時的名士俊傑,又稱“八龍”。緄、爽兩人最為賢明。荀彧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門第書香的薰陶,使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在少年時就受到南陽眾多名士的賞識,稱他有“王佐之才”,而遠近聞名。

    荀彧二十七歲舉孝廉,拜守宮令。這一年正值董卓入京,天下大亂。荀彧看到自己的故鄉穎川處於四戰之地,趕緊回到故鄉。後來,袁紹把韓馥趕下了臺,把荀彧奉為上賓。但荀彧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袁紹並非雄主,“終不能成大事”,於是毅然離開了袁紹,轉投到曹操帳下。這時曹操身在兗州,正在網羅人才,思賢若渴,見了荀彧,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曹操欣然感嘆:“吾子房來也”,立即任命他為司馬,這一年荀彧二十九歲,時為公元191年。

    二.七出奇計

    曹操倚重荀彧,視荀彧為股肱之臣,荀彧視曹操為賢君明主,盡心輔佐,真正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們兩人經常徹夜長談,縱論時局,制定戰略。《三國志·荀彧傳》記載了七次大的獻策,均被曹操採納,使曹軍連獲大勝。

    第一策:先滅呂布,後平徐州。

    公元194年陶謙死後,曹操打算再次興兵東征,奪取徐州。荀彧認為,前兩次討伐徐州,殺戮過甚,徐州百姓切齒痛恨,必定堅決抵抗,呂布還會在背後發難,這樣勢必導致腹背受敵,戰事會膠著不下。他認為應避實擊虛,先滅呂布,後下徐州。曹操允諾,傾力攻打呂布,收復了兗州。

    第二策: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196年,漢獻帝東還洛陽,荀彧建議曹操迎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一著妙棋。從此,曹操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天下無敵。

    第三策:先滅呂布,後平河北

    曹操迎獻帝於許都後,袁紹不服,寫信恐嚇曹操。使得曹操又氣又惱,想與袁紹決一死戰,又恐寡不敵眾,憂心如焚,致使平日舉動都有些失常。荀彧看在眼裡,勸慰曹操,應先滅呂布,後平河北。荀彧還把曹、袁雙方做了一番對比,指出袁紹外強中乾,外寬內忌,優柔寡斷,軍法不嚴;曹操明達不拘,剛毅果斷,信賞必罰。在度、謀、武、德四個方面都遠遠勝過袁紹,不愁戰勝袁紹,更重要的是要等待時機。曹操經荀彧一番分析,豁然開朗。

    第四策:出奇制勝,打破僵局

    公元200年袁、曹官渡之戰,兩軍相持半年有餘,戰事處於膠著態勢。時值曹軍乏糧,軍心大損,曹操也打算退軍。荀彧寫信給曹操,建議用奇兵打破僵局,力主曹操堅持,並料定袁軍不久會發生內訌。果然不出荀彧所料,不久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奇襲烏巢袁軍屯糧,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

    第五策:掃蕩河北,統一北方

    官渡之戰後,曹操欲南下討伐劉表。荀彧認為劉表乃自守之賊,不足為慮,勸曹操一鼓作氣蕩平河北,統一北方,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 ,北方遂大定。

    第六策:天下大定,再議古制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鄴城,領冀州牧,聽取他人建議,準備恢復古代九州制度,擴大冀州地域,使天下臣服。荀彧進言,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平定河北,然後南下討伐劉表,待天下安定,再議古制也不晚。曹操遂改變了主意。

    第七策:虛張聲勢,迫降荊州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荊州,問計於荀彧。荀彧說:“顯出宛葉,間行輕進。”亦即大造聲勢,從宛葉進兵;而實際上奇兵從空虛之處迅速插入,迫降荊州。曹操從其計,果然兵不血刃拿下荊州。

    荀彧從公元191——212年,前後二十二年為曹操出謀劃策,主持政務,舉薦賢才,所立功勳,罕有其匹。曹操曾這樣高度評價其功勞:“天下之定,口之功也”。

    三.飲恨而終

    荀彧和曹操共事二十餘年,彼此之間,親密無間,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曹操的女兒安陽公主是荀彧長子荀惲的妻子。但是由於曹操與荀彧在思想意趣方面的巨大差異,最終造成二人反目成仇,徹底決裂。

    荀彧出身士族,他輔佐曹操征伐,是希望這位曹丞相興復漢室,曹操則是蓄謀異志。隨著曹操逼宮步伐的加緊,兩人逐漸產生了裂隙,一度矛盾公開化。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諷喻董昭等建言進爵為魏公,加九錫。荀彧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對此很不滿意。適逢曹操出征,打破荀彧留守京師的慣例,這次特意讓荀彧出京勞軍。荀彧大感意外,察覺到了曹操對他的不信任。荀彧懷著憂懼不安的心情出京,到了壽春,曹操又不讓他到前線濡須去勞軍。荀彧恐慌,不知所措,憂憤而死。一說荀彧是被逼迫飲藥而死。荀彧死後不久,曹操就進爵為魏公。

    寫到這裡,我不禁伏案深思:假若荀彧沒有追隨曹操,而轉投劉備,漢室之光會否幽而復明?歷史的車輪又將駛向何方?

    悠悠蒼穹,你回答我……

  • 7 # 朱言文史history

    荀彧這個人是東漢末年典型的世家大族代表人物,出身於潁川荀氏。在漢末政治亂局中,荀彧帶著族人離開潁川,避亂冀州,先後入韓馥和袁紹幕府。

    在一番政治評估之後,荀彧最終選擇了當時勢力尚不強大,僅僅是奮武將軍的曹操。荀彧加盟之後,潁川士人很多也歸附曹氏,成為助曹操一統北方的有力智力支撐。

    荀彧對曹操霸業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建安元年,曹操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格局的形成,荀彧貢獻頗大,正是他向曹操建言:

    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而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逞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

    荀彧對曹操的支援是建立在共同忠於漢王朝這一政治價值觀的基礎上,在很多世家眼中,曹操是實現漢王朝中興的關鍵,是“扶漢”力量。

    當曹操背離“忠漢”政治價值觀的時候,他與世家大族的政治聯盟就有可能破裂。建安十七年(212年), 司空軍祭酒董昭上疏稱曹操宜人“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晉爵國公,加九錫,這在荀彧看來就是篡位前奏。在曹氏啟動實質的“革命”的步驟的時候,無法自處,進退失據的荀彧最終選擇了自殺。

    《三國志》中說,“太祖軍至濡須,或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魏氏春秋》中直接說荀彧是曹操逼死的,“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亦稱荀彧“飲藥而卒”。

    荀彧究竟是曹氏家臣,還是漢室忠臣?《三國志》將其放在曹魏開國文臣傳中,而《後漢書》則將其列入漢臣列傳。荀彧或許就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朝的矛盾糾結之人吧?

  • 8 # 量子觀察者

    光明與智慧的化身----最強輔助,這是我能想到的最簡單粗暴的評價

    他眼光獨具,謀識過人,忠肝義膽,仁者無懼。在袁紹勢力最強盛的時候預見了他的敗亡,慧眼識珠般的看中了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曹操。不僅為老曹引薦了一堆能人謀士並且讓這位世奸雄毫無後顧之憂。曹操曾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基本上可以說,沒有荀彧,曹操就不是現在的曹操了,三國也不是現在的三國了。荀彧至死都是漢臣,他所有的目的就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那個充滿背叛,爾虞我詐的時代,無疑是一盞仁義明燈了。

    袁宏在《三國名臣贊序》這樣評價他:“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麵霸朝,豫議世事。舉才不以標鑑,故久之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 9 # 小可時間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排程籌劃。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荀彧侄)、鍾繇"。荀彧善於舉薦人才,起初舉薦了戲志才,戲志才死後又舉薦了郭嘉。此外,還舉薦了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都是當時名士,只有嚴象和韋康後來因為失敗喪命。

    建安元年(196年),隨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韓暹、楊奉剛剛將天子迎到洛陽,往北連結張楊,暫時還不能控制他們。

    荀彧則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遂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併為其此後統一戰爭(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閱後大怒,諸將都認為是敗於張繡的緣故。鍾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說:"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還有什麼好憂慮的。"見到曹操後,曹操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現在準備討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以來較量於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計程車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荀彧還說:"如果不先取呂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圖謀。"曹操說:"誠如您所說。但我所憂慮的,是又怕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胡叛亂,向南引誘劉璋,那樣的話我就要用兗州、豫州來對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該怎麼辦呢?"荀彧說:"關中將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只有韓遂、馬超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地區正在爭戰,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恩德招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通好,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建安三年,曹操大敗張繡;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平定徐州。

    圍繞著是否抗袁的問題,在曹操集團內部又展開了一場辯論。名士孔融反對與袁紹抗爭,他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忠臣為他做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荀彧說:"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一席話,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戰略方面荀彧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正是由於荀彧智慧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排程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徵強大的後盾。

  • 10 # 一隻神奇的鳥

    荀彧在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曹操最得力的謀臣和心腹,如果曹操和荀令君不是一條心的話,怎麼會讓荀彧長期擔任手下一把手的工作,要知道曹操這個人有知人之明,性格又多疑,如果荀彧和他觀念不一致,且擁護漢室的話,這不是自掘墳墓嗎,這不像曹操這種奸雄所為!況且以荀令君的智商,作為當時最傑出的人才,在荀彧“輔佐”曹操多年的情況下,說荀彧不知道曹操的心跡我想可能不大。況且老曹又不是第一天想篡漢了,他自立丞相,而且開府,手下官屬僚臣一應俱全,把漢獻帝架空了,其行為比起董卓,李、郭等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囂張跋扈,想幹什麼幹什麼,明眼人估計都能看出曹操代漢的“志向”。

    我還是比較同意王夫之老先生的觀點:荀彧是因為晚年感於曹操的行為越來越偏激,篡權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明目張膽,終於良心發現罷,相信荀彧在跟隨曹操的過程中,有過很多掙扎,內心很矛盾過,才下了決心,促使他以自己的生命和曹操抗爭。我想荀彧也是知道自己為曹操所記恨,是難免於一死的(見邊讓、崔琰等),可還是選擇順從內心的良知。

  • 11 # 八零後老左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至於荀彧為何先輔佐曹操,後又與曹操分道揚鑣,最後被禁食而亡,真相只有荀彧他自己和曹操知道,大家都只能是瞎想,我也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曹操的開局是他的家族幾千人打天下,優勢不明顯,但後面四處征戰兵員越來越多,領地也越來越大。曹操早年的征伐大多是親自上陣,後方就主要靠荀彧、程昱這些人經營,守城和給前方供給糧草兵員,他們一開始是親密無間的最佳拍檔。荀彧心繫漢室,但又知道漢室已經是大廈將傾,需要擎天之柱,曹操無疑是根好柱子,他希望曹操做權臣而不要顛覆漢室。這種想法很矛盾,他自己也無法控制局面發展,只能是先輔佐曹操維繫漢室,至少諸侯裡面曹操是最給漢獻帝面子的。可是後面衣帶詔給局面帶來了變化,曹操變了,我心存漢室,你卻要致我與死地。這時曹操匡扶漢室的心沒了,要想自己的路和子孫後代的路了,稱帝,後代還有活路,稱臣自己死後,可能子孫要死光死絕,從此以後稱王賜九錫,顛覆漢室已經是路人皆知了。荀彧心中匡扶漢室的願望已經是徹徹底底的沒希望了,除了最後的怒吼已經是束手無策了,死亡只是何時和何種方式了而已了。

    曹操和荀彧能走到一起是因為一開始他們有共同目標,匡扶漢室。後面格局變化,人心也變了,漢獻帝不甘為傀儡,曹操的野心和憂慮,讓他倆也漸行漸遠,直到荀彧和曹操徹底決裂。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的謀士,選擇輔佐曹操來匡扶漢室,他是盡心盡力,當他發現理想破滅時他絕望了,死亡也不能屈服他的理想。在三國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他像一條逆流而上的魚,雖不能逆轉歷史洪流,但也激起了自己的浪花。生活中有幾個不是被現實磨掉了自己的稜角和理想,變的碌碌無為,那些為自己理想奮鬥不息的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雖然他們可能一無所有、一事無成、悽悽涼涼、四處碰壁,但他們仍然勇往直前。勇者的路是孤獨的,充滿辛酸苦辣和風風雨雨,還有我們這些碌碌無為的嘲笑,我是非常佩服這些人的,因為他們是勇士,即便是失敗也是勇士,勇士是應當受到尊重的。

  • 12 # 歷史的真假

    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

    所以我們看到在漢末三國時期,真正能被稱為“君子”計程車是不多的,更多的是一些養家餬口的受僱者。這些人靠小聰明出賣智力,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精神追求,典型的例子是賈詡。賈詡雖然有一定能力,甚至是算無遺策,但是他是不具備君子應有的品行的。君子最重要的堅持是“有所不為”,而賈詡恰恰是一個無所不為的人。當然賈詡還算知道羞恥,比他更糟糕的還有許攸、法正、楊儀等人,這些人恐怕就不知恥了。

    然而即使是在這樣一個糟糕的時代,還是有逆流而上的君子。劉虞算是吧,荀彧更是。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如今這種浮躁功利的時代,君子是沒有辦法被理解的。劉虞和荀彧的評價都不高,真正獲得認同的是賈詡,以及更多比賈詡還要不堪的鑽營小人,因為他們成功了,而劉虞和荀彧都失敗了。這個時代是隻在乎結果的時代,人們熱衷於談生意而不是談感情,所以不下蛋的鳳凰就不如雞。而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比漢末還要糟糕,當時的大多數人雖然失去了荀彧的堅持,但是至少還對他保有道德的認同感,所以荀彧的評價很高,而賈詡不高。而如今連同情都沒有了,所以評價才倒過來,這是價值觀扭曲的時代。

    即使是在古代,能夠真正讀懂荀彧的人也幾乎沒有,唯一的例外是蘇軾。許多人頭腦都很簡單,認為一個人不是幫助曹魏,就是心向漢室,這些人對儒家的精神和文化沒有基本的瞭解。假如荀彧幫助曹操是為了興復漢室,那麼他勸諫曹操迎奉天子就不會用“高祖為義帝發喪”作為比喻。既然荀彧對曹操的政治期望是能夠像漢高祖一樣平定天下,那麼他對已經名存實亡的漢王朝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作為漢末這個時代頂尖的賢才和智士,荀彧的洞察力和眼光是毋庸置疑的:董卓以亂終,許攸背叛,顏良文丑一戰可擒,這些事情無不如其所策。這樣的奇才難道看不出漢朝不能夠再復興的道理嗎?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才勸孫權建號帝王。魯肅的特點是志大而粗疏,與鄧禹相似,荀彧謙遜謹慎,王佐之風,才能更在魯肅之上,絕不可能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輔佐曹操。可是現在有些人,就是喜歡以自己平庸的才識對荀彧妄加揣測,所以對荀彧“幼稚、天真”的抹黑也就這樣產生了。

    蘇軾說:“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對於這個評價許多人沒有讀懂,事實上在蘇軾看來,荀彧的目標絕不是匡扶漢室,而是“救天下”,救天下是泛愛,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所謂的“恕”,而匡扶漢室只是對“忠”的狹義堅持,是孔子所謂的“忠”。子曰:其恕乎!可見二者相比,救天下的格調要高很多,這也就是荀彧的理想和堅持。而曹操沒有等到天下平定就急於獲取權力,為家族利益著想,而不是先考慮救民水火,這導致他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機會。於公,曹操不能安天下而濟萬民;於私,曹操不能堅持謙退的美德。荀彧因此而反對曹操稱魏公,是堅持了古代士人“致君堯舜”的政治追求,可謂君子所為。

    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兩點原因,在荀彧給董昭的回覆中說得十分清楚。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匡朝寧國”強調的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的責任,這個責任沒有完成,而急於追求私利,這不符合君子“忠貞退讓”的品德,因此這件事於公於私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幫助君主成就大業,應該讓他具有堯舜這樣完美的品德,因此一定要站出來反對,這樣做才能稱之為“愛人以德”,而這正是董昭等小人所沒有做到的。荀彧能夠堅守賢臣的美德,而董昭為私利而出賣君子的貞節,相形之下,豈不齷齪?

  • 13 # 棟謹影視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吾之子房也。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 14 # 雲子落

    歷史看多了,會覺得許多歷史人物的性格發展存在太多斷層,明顯感覺後人塗改的痕跡,讓人疑惑不已!比如荀彧,一生為曹操事業嘔心瀝血,到最後決然反曹,大有自毀長城的寓意!除非晚年荀彧精神失常,否則,就是被後人“性格閹割”,才有曹操與荀彧相殘的荒唐局面!

    說曹操一見荀彧,就稱“我的子房”,絕對杜撰!那時的曹操還是個未名小角,豈敢用“子房”的稱呼!還有年輕荀彧被人發現有“王佐之才”,更是扯淡!要不是家境富裕,荀彧吃飯都成問題,仕途上基本是朝不保夕,何才可露!中國古人在追溯一個偉人的歷史時,往往會杜撰一些少年奇聞奇舉加以幫襯,彌補其理性分析的不足與懶惰!好像荀彧是帶著一身本事來到曹營,讓曹操白撿個便宜!

    事實是,投奔曹營時荀彧,歷經侍奉漢靈帝、董卓、袁紹等舊主,終因不得志,或者志趣不投,無人理睬,而茫然四顧,最後確定投奔當時位卑力弱卻才華橫溢的曹孟德!那時的曹操與荀彧,毫無英雄跡象,僅是野心相近!為了共同的造反情懷,走到一起來!曹操不過是個日子並不富裕的小諸侯,荀彧仍然是一個不得志的文人,二者相惜,決定聯手向未來下些賭注!誰王,誰佐,當時的二人,恐怕就是喝了半斤老白乾後,也不敢作此胡思妄想!能活下去,當是兩人會師面時最高理想!

    以後的二十多年裡,在曹操的極度信任及豐富戰爭實踐中,荀彧的才華得到了極致的滋養與發揮,為曹操的霸業作出卓越的貢獻!徵陶謙、誅呂布、收拾張繡、剷除袁紹、進攻荊州!荀彧一直起著曹營的戰略靈魂與心理輔導作用。正如曹操所言“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慢慢成為曹操的“子房”!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軍事家曹操;沒有曹操,人間至多有個書生荀彧!

    這樣,互為綠葉與紅花的英雄搭檔,竟然最後會為名存實亡的漢室正統,反目為仇,實在是不符合各自角色的正常性格發展!假如,荀彧真的因為反對曹操“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而遭到曹操迫害致死,從心理學的角度,荀彧與曹操兩人心理或性格都出現異常!按現代醫學角度分析,兩個人都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兩人同時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不大,那唯一的解釋,就是後世文人對歷史加以“外科手術”!

    荀彧的作用,起初體現在為曹操的軍事獻計獻策,及確保糧草軍需供應!隨著他向曹操推薦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才後,就專為曹操控制許昌朝政,死死鉗制漢獻帝及洛陽老臣們,防他們造反的同時,並對朝臣持續改造與清洗!曹操外出打仗期間,真正“挾天子”的是荀彧!說荀彧是忠實漢臣,簡直滑天下大稽!要知道,董承那幫人,完全是在荀彧的一手策劃與反制下,乾乾脆脆徹徹底底被血洗!荀彧要是心繫漢獻帝,董承那幫人還會有什麼戲啊!後來最後一股反曹力量即伏皇后一系被剷除,也與荀彧生前暗查與反間有關!

    曹操是個大方的老闆,更是個捨得論功行賞的角兒!為什麼許多將領與謀士在投奔曹營後,簡直判若兩人,忠誠度特別高,就是因為曹操對待下屬不薄,敢於信任,將士們感覺“這個主兒”天下難尋,呆在他手下有面子!對待荀彧的獎賞,曹操可下了本錢。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207年,增荀彧食邑二千戶,還授三公。禮太重,弄得荀彧都不好意思接受!這樣的曹操,荀彧跟了二十多年,你說他好意思反曹操嗎!他反曹操,那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一生追求!

    有人說,荀彧是最後一刻才看清曹操的真面目!這也太小看荀彧的智商,好比夫妻二十年,最後才發現對方是黑人或白人,誰信啊!208年,曹操明的學董卓罷三公,自任丞相,直毀皇權,荀彧沒看見還是看不懂,當時怎麼不見荀彧反對聲音!我一直相信,荀彧後期預感身體欠佳,便與曹操唱了個雙簧,設計反對曹操稱魏王,主動打入反曹內部,摸清朝廷內僅剩的反曹力量伏皇后派系,為日後清理這股力量做出貢獻!可真是委屈自己,至死忠誠,為曹操作最後的鞠躬盡瘁!

    這樣的荀彧,才不枉與偉人曹操相識相伴相攜一場!其人格,其品行,以及政治操守,顯得是何等的高尚與聖潔,才配得上後世所譽的“王佐之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一萬多的崗位都是什麼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