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
2 # 漢風烈烈掃胡塵
明末有內亂喪失首都和皇帝(失去強有力的統一中央政府)加天災(小冰河時期寒冷饑荒)加鼠疫瘟疫爆發流行加無骨漢奸帶路黨大量湧現,韃子走狗屎運因而摘了桃子撿了便宜。
-
3 # 唱搖滾的DOS
江人如畫歷史如血,滿人非戰之功,實為學會漢儒文化,有戰略的以漢制漢趁勢而為也!其劣勢在人口稀少,清末困境難除除八旗淪落外族人太少是主因。
-
4 # leroy103100963
歐洲一些學者調研過,滿清的八旗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一支軍隊,自身實力自不必說不強。
哪個朝代的興起沒有些機緣巧合,明朝亡的是冤枉一些,內憂外患。
這話只能說對了很小的一部分。
-
5 # 熙卿閣主人
清朝入關前,明王朝已經落寞,儘管崇禎是個勵志圖強的皇帝,但朝政混亂積怨民間,已深入到最底層,所謂民意耳,如人病至膏肓。
內憂之下,推翻明王朝的各股起義軍加速了明的滅亡。也是他們,進一步替後來取代“明”的“清”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但儘管如此,也不能否認清的戰鬥能力和戰略眼光。
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拿清軍對比各股勢力(如取得成就最高的李自成,)。在軍事實力,謀略,戰略格局,治國理念上都是不如清軍的。李自成的曇花一現固然有內部原因,更主要的是上述對比的不足,甚至有嚴重缺陷。其他就更是如此,甚至與清軍都沒有可比性。
所以,可以說明亡不在於清,但不可以說清的成功是由於運氣而非實力。只是天道輪迴,物競天擇必然是強者為王罷了。
-
6 # 張細水
因為當時的明朝內憂更大於外患。而且推翻明朝的嚴格來說是李闖王的大順政權。清朝只是接手明朝遺產,再消滅大順政權以及明朝的殘餘力量。因此說清朝是投機取巧替代的明朝。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的朝代。
諸如清朝1644年入關,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可謂是魚躍龍門。但是長久以來,有些人認為清朝的入關是趁虛而入竊取的天下,不是靠的實力,是撿漏的。有人認為清朝並非如此,而是靠著自身實力入關奪取得天下。 那麼清朝到底是趁虛而入,竊取天下,還是靠自身的實力,靠著自己實力奪取的天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來說說為什麼說為什麼有人認為清朝是趁虛而入,竊取天下的呢? 這個說法的依據在於明朝是亡於李自成,因為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以身殉國,意味著明朝全國性政權的結束,所以認為清朝是趁虛而入。
而明朝的全國性政權結束以後,南方殘餘勢力擁立的明朝宗室藩王建立的南明,被打著替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清朝所滅,所以以此認為清朝是“竊取天下”。 那麼以上說法對不對呢?
客觀而全面來說,宋安之認為清朝得天下的確有著趁虛而入的因素,但並非全靠的是“趁虛而入”,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才可以做到趁虛而入。還有說清朝竊取天下,其實不對的,清朝可並沒有竊取天下。 因為李自成消滅明朝,的確給了清朝趁虛而入的機會。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認為,清朝在李自成消滅明朝之前,就已經多次繞道入關,甚至崇禎二年,清太宗皇太極都率領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所以說即使沒有李自成,清朝消滅明朝也就是時間問題。
其實大家忽略一個問題,為什麼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軍北京,一路勢如破竹,崇禎帝號召天下兵馬勤王,結果只來了唐通八千人,而且李自成到了北京,三大營馬上投降了,北京輕而易舉被攻破。
而崇禎二年,皇太極率領大軍都兵臨北京城下了,結果卻是明朝內部同仇敵愾,北京守軍沒有投降,援軍也是源源不斷。 為什麼差別會如此之大呢? 因為李自成崛起於明朝內部,官紳階級對他認同度高,自然是一路勢如破竹。而皇太極屬於是關外政權,有點屬於外來者的意思,在官紳階級看來,並非是同一類人,所以自然是抵抗力度大。
所以說清朝入關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其一在於本來明朝再是如何不堪,但也是當時主心骨,再加上清朝屬於關外政權這個重要因素,就算清朝真的再次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內部肯定是一致對外,但李自成消滅明朝,等於消滅這個主心骨,使天下四分五裂,當然方便了清朝入關。
其二在於清朝藉此找到了入關的最佳理由,就是打著替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旗號,這樣一來,使當時世人的牴觸感大減,這也是剛剛入關以後,可以站穩腳跟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說清朝入關,的確有著趁虛而入的原因,但也不能說清朝完全是靠著趁虛而入得了天下。畢竟清朝入關以後,有著三大對手,一是當時如日中天的李自成之大順政權,當時世人都認為大順政權是下一個大一統政權;二是明朝殘餘勢力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可以說是當時四大勢力中最具正統的存在;三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朝其實在當時並不佔據有多少優勢,甚至統治階級內部不少人認為大肆掠奪一番就可以退回關外。但是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堅持下,是先滅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再消滅南明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等到順治帝福臨親政以後,只剩下永曆政權苟延殘喘,等於是奠定了清朝大一統中國的格局。
在這個大一統過程之中,清朝的綜合實力可以說很不錯的,八旗軍隊雖然入關以後戰鬥力有所衰退,但是戰鬥力依然不可小覷。 在政治上清朝也是善於拉攏前明的官紳階級,大肆封官。對於前明降將也是很會籠絡人心,諸如封吳三桂等實力派為王,即使在南明內部鬥爭失敗的孫可望只剩下幾十騎,投降清朝以後,也是馬上被封為義王,此人在後續清朝對戰永曆政權過程中,也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由此可見清朝的籠絡人心的手段相當高明。
因此客觀來說,清朝入關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但是人家自身實力也足夠硬,入關以後打天下可是靠得自身實力,如果實力不強大的話,也做不到趁虛而入的。 至於竊取天下,其實也有些言重了。 歷朝歷代得天下之正,也就是漢與明,但即使如此,漢明也有一些小缺陷。而其他朝代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像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是北周的權臣和外戚,他也是得位不光彩。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大將,結果世宗英年早逝以後,他以武將身份謀朝篡位,得位也不光彩。
清朝打著替明朝報仇旗號入關,結果消滅了南明政權,雖然的確不地道,但是對比歷朝歷代,其實這也屬於正常操作,可以批評,但是說其“竊取天下”,就有些言重了,就有些不符合實際了。 所以說清朝得天下的確有趁虛而入的因素,但是自身實力也足夠硬,不只是戰鬥力強悍,綜合實力也強,不然也做不到趁虛而入的。至於說清朝竊取天下,就是不對的了,不符合實際了,人家雖然道德上來說不地道,但是打天下,的確靠的是實力,而非“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