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品鏟史官
-
2 # 青史本紀
我覺得完全是因為太史公當時的思慮不夠周全,漢武帝出兵匈奴,是一個你死我亡的較量。在武帝的心裡,征服匈奴可能是其一生的執政目標。而在此關鍵時刻,“飛將軍”李廣的孫子竟然戰敗投降!要是此事不從重處罰,那麼以後還怎麼同強大的匈奴作戰?是不是一戰敗就可以投降了事?所以,這時候為李陵說情的司馬遷真是往槍口上撞啊!絕對死刑沒商量!
至於為什麼最後受到宮刑。當時國家連年征戰軍需緊張,所以判了死刑的人,要麼叫五十萬珠的罰款,要麼接受宮刑。司馬遷沒錢,又有人生理想——完成《史記》。所以只能接受屈辱的宮刑了。
-
3 # 歷史微探索
漢武帝之所以要殺司馬遷其實主要還是在朝議上司馬遷維護了一個人導致的漢武帝大發雷霆。那麼引起漢武帝如此震怒以至於牽連到只維護幾句話的司馬遷的人到底是誰呢。
李陵劇照
這個人就是李陵,可能大家對他不熟悉,但是提起他的爺爺,大家就會知道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且不論對李廣的評價,單單就對李陵來說,他出身在這個將門之家,他的統兵打戰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只不過他跟他爺爺一樣,時運不濟。在李廣利率軍對匈奴的戰役上由於不想只做個押運糧草的運輸隊,在漢武帝面前立下軍令,願以五千步兵直搗匈奴王庭,而漢武帝我們也知道,就特別喜歡,這種敢打敢衝有活力,有勇氣的年輕人,就像霍去病一樣。而初期的李陵還算不錯,沿途記錄下地圖,並且小打小勝,受到了漢武帝的嘉獎。
漢武帝劇照
可惜後來遇到匈奴單于的主力騎兵,以五千對數萬騎兵,李陵在堅守,撤退,再堅持,打打退退的過程中五千人也消耗殆盡,只剩數百人四散而逃,李陵也力竭被俘,不過此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李陵能以五千步兵殺敵萬餘,其能力也是有的。起初漢武帝以為李陵已經為國捐軀了,但是後來知道李陵在匈奴,此時朝臣均痛罵李陵說他不思國恩,投靠匈奴什麼的,讓漢武帝十分震怒,只有對李陵十分了解的司馬遷,站出來說,李陵乃是為了留有有用之軀,在為國效力,而不是真的投靠了匈奴,此時不應該在這裡痛罵李陵,而是應當派遣使者把他贖回來等等,這一下把漢武帝引爆了,認為他包庇李陵,為他說好話,所以便要殺了他,後來改為的腐刑,也就是宮刑。
而事實也證明司馬遷是對的,李陵確實沒有投降,而是在後來漢朝使臣受到了匈奴單于的離間計,認為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於是漢武帝變殺了李陵一家,也全然不顧李氏一門世代忠良,為國效力,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一股腦全給殺了,而後李陵憤然質問後來的漢使,但已無力迴天,就這樣心灰意冷的李陵在匈奴單于把妹妹嫁給他之後,又封他為王等等厚待之下,這才投靠了匈奴,也是有點可悲,但凡漢武帝能念及一點君臣之情,留有一點餘地,哪怕是監禁,或者軟禁在府,也不會有後面之事,畢竟李府一門老弱婦孺又能有什麼威脅呢。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其他答友似乎都是從司馬遷身上找原因,而很少提到漢武帝的問題,所以在這裡簡單說一點。
漢武帝這個人很複雜,一輩子做過的大事太多,這樣的人往往是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歷史評價不一,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代雄主,主要是基於他在位期間多次發動戰爭,開疆拓土。也有不少人對他持批判態度,比如北大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在研究漢武帝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對漢武帝的評價可以濃縮為八個字:
獨夫民賊,惡貫滿盈。
很多喜歡漢武帝的朋友,看到這裡一定會生氣——憑什麼這樣汙衊漢武帝?!
別急,其實大家認真靜心來看看《漢書》中跟漢武帝有關的篇章,就能看到漢武帝身上不少的陰暗面,尤其體現在他的晚年階段。
漢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李陵之敗在公元前99年,漢武帝已經57歲,擱在那會兒,絕對算是老年人了。
有的人老了容易固執,帝王尤甚。所以我們會看到,漢武帝在人生的青壯年階段和晚年時期還是有很大差距。
前期,就是一位銳意進取的青年帝王,還能聽進去很多勸諫,而到了晚年,大概也是因為身體因素,變得情緒不穩,性格多疑。
因此我們會看到,漢武帝在晚年做了許多“錯事”,比如迷信方士,妄圖長生不老;比如這裡說的枉殺李陵家人;再比如後來的巫蠱之禍,眾叛親離。
李陵一開始頻頻得勝,訊息傳回長安,滿朝歡慶,但是似乎沒人想到李陵所帶的不過是五千步兵,而不是五千高達,沒人想著他的補給、後援怎麼解決。而戰敗的訊息傳來,漢武帝雷霆大怒,大家又落井下石,順著漢武帝的意思來詆譭李陵。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司馬遷所做的,只不過是說了點不同看法而已。是司馬遷打了敗仗嗎?不是。是司馬遷勸李陵投降嗎?更不是。而且是漢武帝詢問,司馬遷才說的。即便李陵是真投降,司馬遷說錯了話,那也不是多大的過錯吧?起碼罪不至死吧?
可是結果呢,漢武帝輕信公孫敖的鬼話,而且主觀臆斷司馬遷為李陵開脫,是為了貶低他的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所以,他就下令判司馬遷死刑。
司馬遷心裡一定想:你要殺我你直說啊!我本來不想說,你非要讓我說,說了又要殺我,這不是引蛇出洞麼?到哪兒說理去?
沒轍,家裡沒錢,還想活著寫書,只能選擇宮刑了。
封建帝王的所有缺點,幾乎都在漢武帝身上有所體現,這才是司馬遷受刑的根本原因。這樣的弊病不除,所以還有不少司馬遷。
-
5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漢武帝為何執意要殺司馬遷?司馬遷又為何落了個宮刑的下場?這得問司馬遷自己,而且他也回答了,這回答就在《報任安書》裡。
司馬遷在這封信裡列出了自己的的三大恨:第一恨漢武帝居然忘了“禮不下庶人是刑不上大夫”的古訓,對自己這個俸祿六百石的太史令施以宮刑:“以稍陵遲,至於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其實“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刑不以大夫為上,禮不以庶人為下”,大家一視同仁,誰也沒有特權,誰也不比誰卑賤。
第二恨親友薄情不肯相救:“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很奇怪司馬遷世代為官,怎麼會如此貧窮?要知道司馬相如隨便寫一篇文章就能換來黃金百斤(孝武皇帝陳皇后……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史稱“西漢文章兩司馬”,都姓司馬,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而且據司馬遷自己承認,他的人緣也不太好。司馬遷被判了死刑,不但沒有一個朋友資助相救,就連一個替他說好話的人都沒有。我們可以理解為司馬相如潔身自好,但是當時不能滿朝文武中一個正人君子都沒有吧?按照漢朝法律規定,只要有人花錢替他“贖罪”,司馬遷就不用砍頭也不用受宮刑。
第三恨自己當時多嘴:“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 這三大恨恨得司馬遷就是在自己家裡也是六神無主,總好像丟了什麼東西,出了門也不知道往哪裡去,“腸一日而九回”,就像得了攪腸痧,這就是恨得牙根發癢肚子絞痛的具體體現。
現在看司馬遷寫的《史記》,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漢朝臣子,他筆下的漢高祖劉邦是個無賴,而漢朝的死對頭項羽是個大英雄;蓋世名將衛青霍去病都有毛病而且近乎佞幸,跟梁王劉武暗通款曲(收了劉武私授的將軍印)、終身不得封侯的李廣獨列一傳而且排在衛霍之前 。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了劉邦一些壞話,而對漢武帝的評價更是接近謾罵:“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這裡的“文成”可不是公主,而是跟“五利”一樣,都是將軍封號,文成將軍叫李少翁,五利將軍叫欒大,是兩個江湖騙子。但是這倆傢伙後來都被漢武帝識破,李少翁被誅殺,欒大被腰斬。至於對匈奴開戰,那也是被動應戰,如果漢武帝不打匈奴,匈奴也會來打漢朝,不管送去多少皇室女子和金銀布帛,匈奴的胃口都不會饜足,還不如請他們吃一頓強弩和環首刀組成的大餐,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要不是漢武帝霸氣出擊,要不是衛青霍去病浴血奮戰,漢朝就有可能變成送朝(宋朝),後人哪裡還有底氣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司馬遷最後把漢武帝比作了秦始皇,現在人說秦皇漢武是一種讚揚,但是在漢朝,說誰像秦始皇,那就是一種侮辱,就跟說“桀紂之君”一樣。 請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人,該不該殺?
-
6 # 雙雙53233
這個問題,首先還要說李陵,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陵在去前線打匈奴的時候,因為寡不敵眾,被活捉。可是事情傳到漢武帝的耳朵裡,大家都認為李陵投降匈奴了,漢武帝怒火沖天,頓時就下令要把李家滿門抄斬了。
司馬遷這個人也是直腸子,不會挑時候,堅持認為李陵沒有投降,頂著風在朝堂上勸薦,漢武帝劉徹正在氣頭上,為了殺雞儆猴,震懾那些再想勸薦的人,也為了羞辱司馬遷,就把司馬遷給實施宮刑了,讓他多嘴多舌。
這後來,漢武帝就真的把李陵家滿門抄斬了,李陵得知後,迫於無奈也就真的歸順匈奴了。而司馬遷是恨透了漢武帝劉徹,因為刑不上大夫,漢武帝越制對他實施宮刑,感覺不平,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大肆詆譭他,當然即使這樣也掩蓋不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和豐功偉績。
-
7 # 深圳股哥
漢武帝執意要殺司馬遷,是因為司馬遷為叛將李陵說情。按照漢朝法律,接受宮刑(腐刑)才能刀下留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不得已只能屈辱接受宮刑。
1、司馬遷為叛將李陵說情犯下死罪。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公元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自己也被匈奴人活捉。當時李陵戰敗之處離漢邊塞只有區區一百餘里,守邊將領便將李陵兵敗情況呈報朝廷,更要命的是和李陵戰敗訊息一起來的還有李陵投降匈奴的傳言。
漢武帝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立馬夷了李陵的三族,李陵的母弟妻子皆被誅殺。夷三族的命令下達後,漢武帝餘怒未消又嚴問滿朝大臣對李陵降匈、夷其三族之事的看法。朝堂之上文武大臣這時哪敢有什麼看法,漢武帝這明顯還在氣頭上呢!於是都說李陵有罪,夷其三族是罪有應得。身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卻不想附和,直接在朝堂上替李陵辯護,說李陵是當朝國士,以五千步卒抵擋數萬敵軍,殺敵無數,雖然戰敗,但雖敗猶榮,堪稱一代名將。所以李陵沒有死節盡忠,而是選擇投降了匈奴,一定有他的理由。
司馬遷不會看皇上的臉色,既然皇上這麼生氣,又何必自討苦吃呢?等皇上心情平復一點的時候再勸說不遲。漢武帝正在氣頭上,在他看來,司馬遷這麼賣力給叛徒說情,私底下不知道收了李傢什麼好處,於是盛怒之下,立馬下令將倒黴透頂的司馬遷打入天牢。被關起來的司馬遷,落到了當時著名酷吏杜周手中,老虎凳、辣椒水輪番伺候,但司馬遷犯倔,死活不改口,結果判了個死刑。
2、接受腐刑才能活命完成《史記》。
按照漢朝的法律,死刑犯有兩種途徑保命——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接受腐刑才能刀下留人。司馬遷窮知識分子,沒有五十萬,要活命只能是接受最屈辱的宮刑。司馬遷接受腐刑,出獄在後繼續擔任中書令。他發憤著書立說,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名著《史記》的撰寫。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文學影響深遠。
3、漢武帝沒有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貶低自己而殺之。
司馬遷在《史記》之《孝武本紀》中是怎樣描寫漢武帝的呢?對照司馬遷在《孝文字紀》中寫漢文帝勤政節儉,體恤民情,普施恩德,讚譽漢文帝是德政最盛的時期。其實漢文帝也很迷信鬼神,受方士愚弄的荒唐事不少。讓人非常驚訝,明顯看出司馬遷一褒一貶,用譏諷的筆調在寫當朝皇上。
漢武帝是司馬遷的當朝皇上,此時漢武帝己經是年老偏執,猜忌心特別強,很容易大開殺戒。司馬遷這樣在太歲頭上動土,漢武帝殺他名正言順,為什麼不殺?漢武帝老了卻不糊塗,心裡清楚殺了他就成全了他的名聲,世人會稱讚司馬遷有骨氣,秉筆直書,寧折不彎。因此漢武帝放了司馬遷一馬。
沒有人願意揹負罵名,畢竟就算是暴君昏君,也不希望在史書上遺臭萬年。然後漢武帝卻沒有阻止《史記》的流傳,更沒有因此而有殺司馬遷的想法。雖然在此之前,司馬遷險些就命歸九泉,但起因卻與寫《史記》無關。這樣的做法,就直接體現了千古一帝的長遠眼光。天下悠悠眾口,憑一己之力想全部堵住?不用想都知道是不可能。既然堵不住,那就沒有必要強行去堵。對於寫出這本史書的人,有什麼必要殺之?讓他流傳下去,還可以令後人都知道自己的容人之量。再加上,漢武帝對自己的歷史功績還是十分有信心。事實上,後人對漢武帝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
8 # 藍風破曉
司馬遷是著名的史官,沒有他,就沒有史記,那麼後人就少了瞭解當時歷史的視窗。
但,就是這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官,差點被漢武大帝殺掉。雖然後來得以生存,可被處以“宮刑”,這到底是為什麼?
說起這個事,還得從將軍李陵說起。
1、
李陵是漢武大帝時期著名的將軍,在一次戰役前,漢武大帝召見了李陵,準備讓李陵做李廣利將軍的支援,管後勤運輸等,對於這個分工,李陵內心是不太情願的。
於是,李陵當時就對漢武大帝說,願意帶領5000精銳吸引單于大軍,給李廣利創造更多的機會。
漢武大帝仔細聽完李陵的解說,同意了。
李陵吸引單于大軍是成功的,先是吸引了單于三萬軍馬,並且取得了突出的戰績,這引起了單于的極大重視。
不久,單于的八萬大軍,開始與李陵對戰。這是一場實力並不均等的對戰,但李陵等人血拼不退。
原本以為李廣利會抓住機會派出援兵,可是李陵算盤打錯了,直到團隊快被打完了,援兵還是沒有來到,於是,李陵被迫投降。
2、
當訊息傳到漢武大帝耳中時,龍顏震怒,朝廷大多數官員也紛紛指責李陵的投降行為。
此時,司馬遷站出來了,並且為李陵開脫,理由是李陵血戰到了最後,人都快被打光了,而李廣利的援軍卻遲遲未到,投降也是在情勢之中,而且有可能是“詐降”。
司馬遷話剛說完,漢武大帝大手一揮,司馬遷就被拉下去關入了大牢。
漢武大帝怎麼會放過一個投降的人?但,李陵在匈奴陣營,沒有辦法處理,於是李陵在漢朝的三族被滅,這些親人很悲催。
被執行了“宮刑”後的司馬遷,奮筆疾書,《史記》得以完成,這一年是公元前91年,司馬遷55歲。
公元前90年,也就是在司馬遷56歲時,司馬遷離世,死因不明,可能是漢武大帝派人做了,也可能是司馬遷人生大事已經完成,生無可戀,於是去了西天。
-
9 # 密探零零發
司馬遷本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公,但是他為了一個男人,而被漢武帝判處死刑,但司馬遷為了自己未完成的事業,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那麼,這個男人到底是誰,這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司馬遷的祖先是周朝太史,他們家族世代都是史官,到了司馬遷的時候,他也成為了漢武帝時期的太史公。所謂太史公一職就是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工作。按理說司馬遷不參與國家政事,什麼朝堂爭鬥都跟他都沒有關係,他就安心編寫史書,做一個國家圖書管理員,可以安度一生。但是司馬遷是一個富有有正義感的人,為了一個男人,他卻差一點丟了自己的性命。
這個男人叫李陵,他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也是漢武帝的一名猛將。公元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殺敵一萬,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李陵投降的訊息傳來後,漢武帝震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認為他力戰匈奴,投降只是權宜之計,希望漢武帝放過李陵的家人。
但不久之後,一個叫公孫敖的小人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企圖反擊漢朝。漢武帝聽信謠言,夷其三族,李陵的母弟妻子皆被誅殺。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這飛來橫禍,司馬遷並不怕死,但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司馬遷並不想這麼窩囊的死了,他不甘心,為了自己的事業,他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成了一個不完整的男人。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最終,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史學家,沒有之一。各位,你們說呢?
-
10 # 唐俊龍55398571
司馬炎因病錯失了漢武帝的泰山封禪大典,這對於自周以來就世代為太史令的司馬家族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司馬炎的兒子司馬遷受命西征,完成任務後回到洛陽看望病重的父親。司馬炎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於是開始交代自己身後之事,司馬遷至死都無法釋懷的是自己的歷史鉅著,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像《春秋》與《左傳》及《周易》一樣。
司馬炎告誡兒子:人生最大的道德是孝義,孝義最先應從父母雙親開始,然後才是君王,其次是適應社會百態。司馬遷遵從父親的遺命,開始靜心做學問,早年的遊歷大漢王朝和經歷的內政外交讓司馬遷眼界大開,後從孔子後裔孔安國和當代大儒董仲舒學習公羊學說,系統的禮儀和經世致用的實踐理學讓司馬遷獲得深厚的理論功底,為他通古今之變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記住父親的教誨,他將成為太史令,他將面對一個志在統一八方的雄主,他需要做好準備堅守史官的道德客觀記錄歷史傳於後世。漢武帝劉徹對於這樣一個刻板的傢伙沒有太多的興趣,劉徹陶醉於自己文治武功的豐功偉績之中,司馬遷對於漢武帝的出擊匈奴功績也不吝嗇筆墨,作為太史令記錄著帝國發生的一切,通古今之變看待對外征戰是一個多角度的,戰爭帶來了國家自信心也帶來了災難,這不是一個賢明君主所為。不過,劉徹愛上了這種征服的感覺,他無法停下來了。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洩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司馬遷實踐著自己對父親的諾言,對於雙親的孝義是實現父親遺願重振祖先的榮光,對於君王的孝義是忠於國家最大利益勇於建言,對於人情百態則是忍常人所不能忍,李陵事件是一個導火線讓皇帝對刻板的史官的忍耐到了極限,這個不被自己征服的舌頭和筆頭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劉徹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案就是要樹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實行推恩令也是如此,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不符合這個政治原則,是一個異端邪說。司馬遷受到了腐刑的恥辱,劉徹看到司馬遷如一條狗一樣活著,這個文人卻毫不妥協記錄著漢武帝劉徹的一生:
《史記》對漢武帝的評價,基本上是“實錄”,表現出來抑多褒少。特別對於漢武帝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在諸多酷吏的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漢武帝對酷吏的態度都是各種各樣的"喜".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以從平準書一篇看出,他十分懷念文景之時的富庶而對漢武由於戰爭導致國,民貧困十分不滿.再次,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描寫偏重於求仙,攻伐少於談論政績,可以說史記是對漢武帝的"刺書"。
回覆列表
這句話問得就有點太自以為是了,漢武帝還沒執意要殺哪個人,哪個人能活了下來,司馬遷到後來都活得好好的,除了身上少了點什麼東西。
司馬遷獲刑時的身份是太史令,也就是官方用來編史料的,地位遠比三公九卿低多了,低反什麼程度呢?漢武帝泰山封禪時,司馬遷的父親身為太史令卻因病不能參加,不能就不能吧,漢武帝的封禪該進行還是進行,能記錄史料的人多了去了。
這年,李廣的孫子李陵頗有乃爺之風,自告奮勇,不要騎兵只率步兵就要出擊匈奴,本來李廣的自殺就令武帝劉徹懊悔不已,現在他的孫子決不能再次步其後塵。於是劉徹對李陵寄予厚望,給了五千步兵,令其出征。不想李陵剛剛出徵便陷入匈奴包圍全軍覆沒。
訊息傳回京城,劉徹誤以為李陵必定已經戰死沙場,再聯想李氏一家的事蹟,頓時腦子都是“滿門忠烈,抗匈英雄”之類的話,感慨之下又將李陵的家人召來安撫,卻發現李家並沒有失去親人的傷痛表情。納悶之下一番調查才知道李陵不僅沒有戰死還投降了匈奴。
劉徹有種被愚弄的感覺,怒火中燒,一心想治李陵的罪,於是便問旁邊的人對李陵事件怎麼看。
若身邊是個察言觀色的侍從一定會順著皇帝的想法說“李陵該死”之類的話,可不巧的是旁邊剛好是太史令司馬遷,胸中滿是上至上古黃帝下至如今的大漢帝國的浩然正氣,懟了句“戰敗的李陵怎麼也比那些貪生怕死沒有戰功的將領強吧”。
劉徹氣不打一出來,這司馬遷不但沒有讓自己息怒,還有點指桑罵槐的意思,他指的該不是自己的大舅哥李廣利吧。
話說大司馬衛青、霍去病相繼去世後,李廣利一方面頂著外戚的招牌(他妹妹是武帝寵妃李夫人),一方面挎著“貳師將軍”的大名,威風八面好不神勇,頗有衛青第二的駕駛架勢,無奈卻本領不濟,對陣匈奴時屢屢失利,搞得劉徹也是顏面盡失。
司馬遷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皇帝問他李陵,他非要牽扯上李廣利,這下劉徹更加憤怒了,下令處罰司馬遷腐刑。
漢武帝也沒想把司馬遷怎麼著,為了為了對抗匈奴,當時法律規定可以出錢贖罪,前面提到的李廣之所以“難封侯”,便是因為對敵時經常全軍覆沒或是迷失道路而獲罪,但是李廣來自隴西李氏,箭術世代傳承只等國家徵召從軍,也就是說他有的是錢,所以每次獲罪李廣都是買罪減刑,等待下次徵召為將。同時期的張騫、路博德等人幾乎都有過花錢贖罪的經歷。
但司馬遷可是世代文人,不像李廣他們要麼家族顯赫,要麼領軍打仗,能夠破財免災,所以只能實打實地受了腐刑。
之後司馬遷並沒有淡出政治,而是出任了同樣是皇帝近侍的中書令,話說如果漢武帝真的執意要殺司馬遷,就不會讓他擔任自己的近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