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你善於觀察生活,你會發現,所謂的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行為舉止,其實非常奇怪。
新年去拜寺廟神社,結婚儀式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死後又要請和尚來唸經超度。
日本文化廳每年都會發布『宗教年鑑』,根據2019年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日本各類宗教的總信徒數達到了1億8千萬之多,而日本總人口也不過1億2600萬。
之所以會出現信教人數比日本人口總數還要多的結果,其實就是因為有很多日本人會同時信奉幾個宗教,完全沒有我們所熟知的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
日本人可以在神社裡祈完福,然後立馬就去寺廟裡再求籤,還能再去教堂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回到家後還要在逝去的親人的佛龕前點一炷香。
兩個答案看起來是相互矛盾的。
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在新年凌晨去排隊參拜神社寺廟,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婚禮,親人死後都要在家裡設定佛龕的民族,為什麼會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我們知道,日本獨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沒有特定的創始人或鼻祖,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義,認為自然萬物裡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後也可以成神。
日語裡的『八百萬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萬物皆神)充分體現出了神道教的精髓,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嚴格教義的宗教有著極大的反差。
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為基石的神道教在經歷了『國家神道』等歷史階段的洗禮之後,在日本文化中紮根,不斷沉澱,在潛移默化中,對日本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使得日本國民在接觸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有著排他性宗教時,有著說不出的牴觸感。
或者也可以說,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觀念本身就與其他國家的人就有著很大不同。
除了日本獨有的神道教之外,6世紀傳入的佛教對日本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日本人對寺廟、佛像都有著高度的親切感。唸經超度、擺設佛龕等文化現象,也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中不斷沉澱,逐漸傳統化,世俗化的結果。
神道教與佛教的交錯影響,不斷紮根,使得原本宗教化的東西逐漸習俗化,習慣化。再加上日本人本身就有的執著的『儀式感』,"不管對不對,先要和大家一樣”的『群體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拜神社、教堂結婚、擺設佛龕、寺廟神社祈福等看似是宗教活動的行為,其實早已日常化,習慣化。
在日本人心中,只不過是找了個地方舉辦了一場婚禮,慶祝了一下新年,找了個東西擺放了下親人的骨灰,順便祈求已經死去成神的親人,能夠看護在世人的安康而已。
其實,這就跟很多中國人過年貼灶王爺相,貼門神一樣,與其說是信一件東西,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根本上升不到信仰的高度。更何況,到底何為信仰,日本人心中或許也有他們自己的解讀。
所以,在外人看來,日本人一生在各個宗教中穿梭,進行著各種宗教儀式性活動的實質,或許只不過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感。
日劇中主人公早上醒來,睡眼朦朧,便去佛龕前跪拜,並不是自己有多麼地信仰佛教,而只是簡單地緬懷下死去的親人,順便祈求保佑自己的平安罷了。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進行著各種有著宗教儀式感的活動,卻還在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了。
所以說,日本人在新年排隊去寺廟和神社參拜,與所謂的宗教信仰,或者說信仰,基本沒什麼關係,更別說什麼所謂的暗示日本人“有信仰,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種話了。
當然這背後的背後,在暗示諷刺什麼,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清楚。我也懶得去反駁這種段子般的妄自菲薄的言論了。
其實,什麼都信,和什麼都不信,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如果你善於觀察生活,你會發現,所謂的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行為舉止,其實非常奇怪。
新年去拜寺廟神社,結婚儀式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死後又要請和尚來唸經超度。
日本文化廳每年都會發布『宗教年鑑』,根據2019年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日本各類宗教的總信徒數達到了1億8千萬之多,而日本總人口也不過1億2600萬。
之所以會出現信教人數比日本人口總數還要多的結果,其實就是因為有很多日本人會同時信奉幾個宗教,完全沒有我們所熟知的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
日本人可以在神社裡祈完福,然後立馬就去寺廟裡再求籤,還能再去教堂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回到家後還要在逝去的親人的佛龕前點一炷香。
兩個答案看起來是相互矛盾的。
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在新年凌晨去排隊參拜神社寺廟,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婚禮,親人死後都要在家裡設定佛龕的民族,為什麼會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我們知道,日本獨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沒有特定的創始人或鼻祖,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義,認為自然萬物裡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後也可以成神。
日語裡的『八百萬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萬物皆神)充分體現出了神道教的精髓,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嚴格教義的宗教有著極大的反差。
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為基石的神道教在經歷了『國家神道』等歷史階段的洗禮之後,在日本文化中紮根,不斷沉澱,在潛移默化中,對日本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使得日本國民在接觸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有著排他性宗教時,有著說不出的牴觸感。
或者也可以說,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觀念本身就與其他國家的人就有著很大不同。
除了日本獨有的神道教之外,6世紀傳入的佛教對日本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日本人對寺廟、佛像都有著高度的親切感。唸經超度、擺設佛龕等文化現象,也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中不斷沉澱,逐漸傳統化,世俗化的結果。
神道教與佛教的交錯影響,不斷紮根,使得原本宗教化的東西逐漸習俗化,習慣化。再加上日本人本身就有的執著的『儀式感』,"不管對不對,先要和大家一樣”的『群體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拜神社、教堂結婚、擺設佛龕、寺廟神社祈福等看似是宗教活動的行為,其實早已日常化,習慣化。
在日本人心中,只不過是找了個地方舉辦了一場婚禮,慶祝了一下新年,找了個東西擺放了下親人的骨灰,順便祈求已經死去成神的親人,能夠看護在世人的安康而已。
其實,這就跟很多中國人過年貼灶王爺相,貼門神一樣,與其說是信一件東西,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根本上升不到信仰的高度。更何況,到底何為信仰,日本人心中或許也有他們自己的解讀。
所以,在外人看來,日本人一生在各個宗教中穿梭,進行著各種宗教儀式性活動的實質,或許只不過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感。
日劇中主人公早上醒來,睡眼朦朧,便去佛龕前跪拜,並不是自己有多麼地信仰佛教,而只是簡單地緬懷下死去的親人,順便祈求保佑自己的平安罷了。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進行著各種有著宗教儀式感的活動,卻還在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了。
所以說,日本人在新年排隊去寺廟和神社參拜,與所謂的宗教信仰,或者說信仰,基本沒什麼關係,更別說什麼所謂的暗示日本人“有信仰,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種話了。
當然這背後的背後,在暗示諷刺什麼,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清楚。我也懶得去反駁這種段子般的妄自菲薄的言論了。
其實,什麼都信,和什麼都不信,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