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2 # 兒童觀察員佳霖

    想要表達情緒先要認識情緒,感受情緒。這一點我們中國的家長和孩子都比較匱乏,有時候30幾歲的5、 6十歲的成年人情緒一上來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嬰兒在全神貫注的吃手,一旁的成人把孩子的手拿開,嘴裡還唸唸有詞:真淘氣,手多髒啊,不能吃手。孩子哇哇大哭,這個大人又說了:哎呀,餓了吧,快別哭了,別哭了,別哭啊幹啥都行就是別哭。

    所以當情緒來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她發生了什麼,他此時是憤怒了,憂傷了還是害怕了,要一個一個的給情緒命名,配對,並且剝離清楚他的多重重疊的情緒,然後要讓孩子的情緒盡情的流淌出去。如果兩個孩子發生爭執那需要更多的時間跟孩子解釋你發生了什麼,他發生了什麼,然後才產生了什麼。往往一個問題要解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可是由於成人的匱乏,急於解決孩子的行為,導致了很多孩子需要情緒流動的時候就被大人打斷了。

    所以想要好好的跟孩子表達情緒,首先要學習接納對方的情緒。

  • 3 # 寒石冷月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就是人們常說的喜、怒、哀、樂、悲等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情緒表達往往因事、人、季節等因素而觸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既而從行為中表現出來。可以說情緒是一個人隨機性很強的動態感受或表達,有些人喜怒不言於形,有些人則常掛在臉上。

    家長對孩子學習態度不滿,常常會非常會生氣,甚至發脾氣。

    中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學業時,有負面情緒的現象非常普遍。就拿孩子每天的課外作業來說吧,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催促為主,家長不停地催促,孩子置若罔聞。反覆催促之,不見動靜,很快就把家長惹的火氣,輕則罵之,重則打之。

    家長如此進行情緒表達,往往事與願違,越是對孩子態度簡單粗暴,孩子越是先從心理上反抗,既而再從行為上表達自己的不滿。試想,這種矛盾的對立與衝突,又如何能讓孩子帶著好心情去進入寫作業學習的過程呢。

    當孩子帶著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態在那應付作業時,常會書寫潦草、錯誤較多、磨蹭拖拉、溜號走神等,而這樣的表現更容易激怒家長,進一步發洩對孩子的不滿情緒。如此一來,反而讓孩子寫作業更加反感,而這不是家長新手讓孩子厭學的根源所在。

    家長需保持平常心,尊重孩子在先,有話好好說,切莫態度蠻橫。

    孩子每天寫作業就如吃飯和玩耍一樣,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家長們卻不會這麼看,往往是把寫作業這件事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因此,才會產生過猶不及的行為。總是盼著孩子又快又好地把作業完成,然後自己也算完成了監督檢查簽字的責任。

    與其說家長在催促孩子儘快完成作業,莫不如說家長是在交差,給誰交差?當然是給老師了。因為孩子作業寫的不合格,錯誤較多,書寫凌亂,老師會找家長的麻煩。瞧,家長常把孩子寫作業這事視若喝毒藥一般,你說心態能好嗎?

    聰明的家長往往對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抱平常心,不會逼迫孩子放學到家就馬上寫作業,而是陪孩子聊聊天,安排孩子吃一點東西稍事休息,或者做一些親子游戲等,力求讓孩子疲憊的大腦得以休息,在孩子身心放鬆之後,再和顏悅色鼓勵孩子自覺去寫作業。

    在對待寫作業和孩子有負面情緒兩者之間,家長應優先關注孩子情緒狀態。

    有一句俏皮話說:想要馬兒跑的快,得先讓馬兒吃得飽。如果把這句話放在孩子課外學習這件事說,應該是先讓孩子擁有快樂的心情,放鬆的身心,確保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自學自願去幹,而不是處於被強迫狀態,而家長常常忽略這塊的邏輯辯證關係。

    如果想讓孩子對學習擁有穩定的積極情緒,家長有必要清楚如何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因為人的情緒極易受環境影響。溫馨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身心很快放鬆,在擁有心理安全感的情況下,才會樂於去主動學習。否則,當孩子反感學習時情緒肯定很糟糕。

    由此說來,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力就尤為重要,好的家庭氛圍反過來又容易促進每一個家庭成員擁有好的心情,大家都願意相互配合做事。否則,彼此因為心情不快,相互間責怨,很容易形成心理張力,即相互排斥。說到這,家長你還願意鬧情緒嗎?

    結束語:好的心態,往往決定著好的情緒。家長做一個樂觀派,你的快樂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受到你快樂心情的感染。如果你再多一點幽默,多一點童心,在說說笑笑中就能引導孩子開心地進入學習節奏,何樂而不為呢?

  • 4 # 齊老師講物理

    不要質問的口吻,也不要以嚇唬、威脅的口吻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想法要求,應該以選擇的方式,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應該要做的事。

  • 5 # 趣學俱樂部

    做家長真的很難,如果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被家長的情緒化嚇壞。如果不表達情緒吧,孩子永遠不知道家長是什麼感受,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懂得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這方面我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就說說自己的一些小觀點:

    突然的情緒化需要控制

    做家長的,特別是每天圍著孩子轉的媽媽,免不了有情緒化的時候。

    全職的媽媽每天要安排一日三餐,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整理屋子,做家務,輔導孩子學習,有時還有很多輔導班要趕。為了孩子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生活,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未必都懂得珍惜,一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時家長還各種指責,其實媽媽們自己已經在自責了,可是看到全家人,看不到自己的付出,甚至連自己也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了,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孩子不能沒人照顧啊。當所有事情集中到一起的時候,媽媽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情緒化的把委屈和焦慮發洩出來。

    上班的媽媽,一日三餐和家務可以隨便一點,可是同樣蠟燭兩頭燒。因為上班有時照顧不了家裡,被埋怨;因為照顧家裡,時常遲到、早退或者請假,被領導邊緣化。兩頭都儘自己最大努力了,可是一邊也沒落著個好。當幾個問題撞到一起時,媽媽發現身邊竟沒有一個幫手,只能抓狂。

    如果你偶爾情緒化,要學會放過自己。不必那麼追求完美,每個媽媽都情緒化過,我們除了是媽媽,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希望被理解,也希望被呵護,那麼多的任務加在肩上,緊張、焦慮都是正常的。如果你常常情緒化,那就要注意了,不僅僅是為了孩子,因為常常情緒化,說明你的壓力快要達到你的承受的極限,需要想辦法緩解,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孩子。

    正常的喜怒哀樂不必壓抑

    因為害怕情緒化對孩子的影響,有的家長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其實家長是正常人,孩子也是正常人,那就按正常人的模式過唄。遇到開心的事就笑;遇到難過的事讓自己憂鬱一會兒;遇到憤怒的事,可以罵人;開心了,可以親親、抱抱、舉高高;不開心了,可以自己呆會兒,不讓別人打擾。每個人的情緒都需要出口,憋得久了不知道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發洩。不如在可控的時候,讓它正常的表現出來,讓自己放鬆。也讓孩子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必過度隱藏,還可以用合適的方法發洩出來。孩子才能接受各種情緒,學會面對各種情緒,不會因為情緒問題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 6 # 媽咪老師

    也許每位家長都知道情緒控制的重要性,都知道情緒化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但是呢?極少有人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很好掌控情緒的吧?

    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壞情緒歸結於孩子,認為是孩子的行為導致我們情緒發生變化,真的如此嗎?反思一下,我們面對孩子同樣的行為,是否可以保持一樣的情緒?是否是心情好時感覺孩子頑皮的可愛,心情不好時就感覺頑皮的煩人?

    其實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是我們自己。情緒無所謂好壞,關鍵是我們表達情緒的方式。

    否定和壓制情緒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長期的壓制還有可能用極端的方式出現,反而更容易傷害家人。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而又不傷害孩子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為發洩自己情緒的工具的表達方式。

    那麼,父母如何對孩子表達情緒呢?

    1、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我現在很生氣‘’、‘’媽媽現在有點難過‘’等等,請孩子給自己一點時間調整,萬一遷怒於他也請他原諒自己。

    2、尋求孩子安慰。

    3、轉移注意力,試著從事件中走出來。

    4、如果是孩子導致自己情緒爆發,想想自己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感受。

    5、記住情緒化解決不了問題,冷靜處理才能有效處理問題。

    6、萬一遷怒於孩子,一定記得道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木地板表面的甲醛,是否可以短時間內揮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