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水微波

    柴進在《水滸傳》中是個很特別的人物。他滿滿的貴族氣質,且非常富有,綽號小旋風,人稱柴大官人。因他愛江湖救急,仗義疏財,又被稱之為當世孟嘗君。他救濟和接納過很多英雄好漢。後來成為梁山大佬人物的宋江、林沖和武松等都曾受他的恩惠。後來他入夥梁山排座次為第十位,總管梁山錢糧。梁山招安後又隨同梁山原班人馬東征西討。幾年征戰梁山好漢大部分死於戰場,餘者得勝回朝後又為奸人所害。盧俊義等人被暗害而死,宋江為奸臣不容被皇帝賜死,梁山好漢存活者寥寥無幾,柴進即為倖存者之一,最後終得善終。

    為何皇帝能賜死宋江,卻為何沒有把柴進置於死地呢?這中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也有柴進善於自我保護的因素。

    一、先天的歷史原因決定了柴進的富貴平安

    柴進是後周周世宗柴榮的直系後裔。而宋朝是在後周基礎上建立而成的。

    宋朝開創者是趙匡胤。他早年追隨周世宗柴榮東征西討,戰功卓著,深為柴榮賞識和重用。當柴榮將天下的分裂局面開始走向縫合之際,卻染上了重病,不久即亡故,其7歲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趙匡胤已升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之職。不久趙匡胤踞軍陳橋驛,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弟趙光義聯絡各下屬將領以"帝年少不能親政"為由,將酒醉的趙匡胤黃袍加身擁戴其稱帝,史稱陳橋兵變。至此周恭帝柴宗訓遜位,趙匡胤建立大宋取代後周。

    趙匡胤也知自己得位不正,況且柴榮在世時待他十分有恩,所以他把退位的柴宗訓封為鄭王,賞賜封地和金銀,並賜鐵券丹書保其世代不至因獲罪而被殺戮,相當於免死金牌。這就是宋朝皇帝不能將柴進賜死的原因。

    二、柴進的自我保護使他得已全身而退

    雖然柴進出身高貴,名義上皇帝都不能將其賜死,但並不等於他能逃得了暗中迫害和無妄之災,他就有過幾乎死去的經歷。

    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小舅子名叫殷天錫,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他看中了柴進叔叔家的私家花園,就率人強行搶佔並打傷了柴進的叔叔,使得柴進的叔叔氣急而亡。柴進為其叔叔發喪,不可能抽身回滄州老家去取鐵券丹書,這殷天錫再次帶人再闖入柴家,搶奪財產並毆打柴進,恰好李逵暫住在此,他當場打死殷天錫及幾個歹徒,柴進只能讓李逵逃避。知府高廉震怒,捉拿了柴進並將其打得皮開肉綻打入死牢。後經梁山好漢傾巢出動打下高唐州,才從一枯井中救得奄奄一息的柴進。

    由此來看,經過幾代後,鐵券丹書的權威日漸淡薄,柴傢俬產可被地方豪強任意強搶,打死人命毫無忌憚。高廉僅一知州,因鐵券丹書沒有呈現既可無視,不僅動酷刑還要置柴進於死地。

    有了上梁山的經歷,柴進更加沒有了以往的地位和名望,更重要的是在征討南方稱帝的方臘時,他曾改名喬裝與燕青一起打入方臘陣營做臥底,不經意得到方臘賞識,封為中書侍郎,方臘又將女兒許配給了他,成了所謂的駙馬後又被封為主爵都尉。雖然都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他與燕青一起與宋軍裡應外合取得重大勝利,但這些對於奸臣當道的朝廷,是不會念其功勞而只會當作把柄。鐵券丹書此時能否免死罪還是未知數,但活受罪或許更難過。所以平定方臘後,他以病痛為由辭官為民,回到老家度過了餘生。

    其實這不能說皇帝能賜死宋江而不敢賜死柴進,歷史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死金牌,獲得了免死金牌後又被殺的人並不少見,聰明人權且將此當成一種榮耀尚可,相信真正能免死還是算了吧。對帝王而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才是他的王道。此時柴進已經看破,所以遠離了塵囂。

  • 2 # 夢之河520

    追溯歷史原因,宋太祖趙匡胤當年發動“陳橋兵變”把原本屬於後周朝天下奪了過來,雖然成功了,但是心中也明白自己這天下得到的不是多麼的光彩,心懷愧疚,於是便有了這麼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趙家的每一任繼任皇帝者,必須優加厚待後周柴家的後代子孫。

    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後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戶曉的小說《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小旋風”柴進家的“丹書鐵券”,確實有其歷史依據。

    因此,《水滸傳》中的皇帝宋徽宗作為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子孫後代,自然也是不敢違背祖訓的。

  • 3 # 火熱的心211332073

    謝謝邀請!認真想了一下,還真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為柴榮本來就沒有反心,這點最主要,皇帝看得清楚。二是老趙家的皇位是從柴家弄來的,當時賜給鐵券丹書,約定罪不死柴家,皇帝再不講信用,對祖宗的制度必須遵守。三是柴榮在平叛的時候也立了大功勞,多少也有點份量。我知知道的就這麼多了,有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補充!感謝!

  • 4 # 天行地掩

    柴家自五代十國就很厲害,後周世宗乃是柴榮,大宋是從後周政權兵變而來,兵變後,大宋天子賜柴家丹書鐵券,有免死金牌的。

  • 5 # 簡而淡

    趙氏江山本是柴家之業,所以鑑於這層關係,宋皇有愧於心,何況先王賜柴家有免死鐵書,這不動紫進是情理之中之事!

  • 6 # 倉土

    首先,皇帝不殺柴進不是不敢,而是不願,因為這牽扯柴趙兩族的歷史恩怨,涉及到大宋立國的一段歷史。

    當年,後周皇帝是柴榮,而趙匡胤是柴榮麾下深受信任的著名將領,兩人名為君臣,實則在並肩戰鬥的過程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深厚關係。

    後柴榮猝然病逝,傳位於八歲的幼帝柴宗訓,內政委託給範質和王傅,軍權委託給了結義兄弟趙匡胤,趙可謂是貨真價實的顧命大臣。

    結果呢,陳橋驛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皇位,建立了大宋。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皇位是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奪來的,況且柴榮一向待他不薄,於情於理有些說不過去。

    趙匡胤有些勝之不武,又有些內疚,於是立下了誓碑,繼任者須默誦碑上誓言,不得違抗。

    據聞誓碑內容是:

    一為“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趣之。”

    後人有人質疑碑的內容,但整宋一朝,優待文人士大夫和柴世宗族卻是事實。

    柴進隨宋江徵方臘回來後,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但他推稱“風疾病患,不時舉發,難以任用,不堪為官,情願納還官誥,求閒為農,再回滄州橫海郡為民,自在快活。”

    柴進可謂是識大體,知進退,選擇了主動歸隱,以示自己沒有更多的野心。那麼趙氏朝廷為了自己優待前朝的名聲,自然是不願再行加害的。

  • 7 # 司徒祝由

    趙匡胤陳橋驛兵變之前,一直在後周統領禁軍時,是世宗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雖然其能征慣戰立下不少功勞,可皇位總歸是手下黃袍加身,從柴家奪過來的,因此在立國之初,頒下丹書鐵券給柴家,世代可享受除謀逆之外的任何罪名免死。

    任何諸如免死金牌,龍頭柺杖,尚方寶劍之類的特權,都是相對的,小說水滸傳中,柴進也曾獲罪險遭殺害,梁山詔安徵方臘後十去七八,徽宗受四大奸臣挑唆合謀除掉首領宋江盧俊義,是為了以防萬一,永除後患,對於排行第十,號召力野心,才幹和武力都遠不及宋老大的柴大官人,一向以文雅自詡的宋徽宗趙佶老兒是沒有必要違背祖宗的遺訓趕盡殺絕的。

  • 8 # 酒鬼說事

    宋微宗是不敢動柴進的!!他動柴進不能服眾,會被天下人唾罵!!!

    也許有人會反問,既然皇帝都不敢動他,為什麼區區一個高廉就把他收拾了?

    原因有兩點,第一:高廉抓柴進的時候,他的丹書鐵券並不在高唐州,而是在滄州老家,鐵券在時可免罪,不在時則不能免罪;所以在柴皇城莊園,柴進道:“我家也是龍子龍孫,放著先朝丹書鐵券,誰敢不敬!”;他說到這句的時候,殷天錫並不敢拿他,只說道:“你將來我看!”;正教他拿出來的時候,怎奈鐵卷在滄州老家,柴進並沒有隨身攜帶;殷天錫見柴進拿不出鐵卷,當即大怒,秧極左右來打柴進,李逵護柴進心切,將殷天錫打死;後來高廉抓到柴進的時候,他的鐵卷還未取來,在大殿上,柴進叫道:“放著先朝太祖誓書,如何便下刑法打我。”此時的高廉並不敢打他,只說道:“誓書有在那裡?”,柴進又道正秧人往滄州取來,高廉一聽鐵卷不在身邊,當即大怒,喝叫左右打得柴進皮開肉綻;

    第二:天高皇帝遠,高廉依仗高俅勢力,橫行於高唐州境內,為非作歹,無人敢管;在高唐州境內,只有他高廉最大,他打死柴進就好像捏死一隻螞蟻,遠在東京的皇帝根本不知情;就算柴進家有苦主去告,也無濟於事,死無對證,空口無憑,所以高廉才敢一心置柴進於死地;

  • 9 # 三木C先生

    謝謝邀請: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於作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化的活靈活現、酣暢淋漓,所以深受世人喜愛,早在民間就口口相傳、婦儒皆知了。關於皇帝為什麼要賜死宋江,原因不外乎如下二點: 一是宋江雖然投靠了朝廷,卻也是嚴重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為跟隨他多年的很多兄弟,屢屢直接或間接被朝廷害死,若宋江報仇怎麼辦?況且當時朝廷瀛弱、奸臣當道! 如果宋江要造反,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只須振臂一呼,便可大亂天下!所以這是朝廷擔心害怕的。特別是書中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寫到 宋江獨自一人,倚闌暢飲,不覺沉醉,想起功名與家鄉父老潸然淚下,感恨傷懷,乘著酒興揮毫寫道:“自幼曾攻詩書,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剌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看了一回後,大喜大笑,又在那《西江月》後寫道:“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隨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天!”其實這些都是內心的真實暴露,皇帝及奸佞之臣能不擔心嗎?二是皇帝身邊有四大佞臣的不斷進言與陷害所致。至於柴進,皇帝不是不敢而是沒有必要動他,柴進本是大地主出身,雖然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位,但憑他的影響力是不會對朝廷構成危險的。何況趙家如何取得天下是盡人皆知的。總得來說宋太祖還是感恩柴家的,臨死前還立下祖訓並賜免死全牌,保全柴家子孫。總之柴進這個人,集“溫、良、恭、儉、讓”於一身,也是保全下來的根本所在。

  • 10 # 長春美食大白梨

    第一,柴進不是小人物,他是鳳子龍孫,大周柴世宗後裔。宋朝皇帝一向以仁政為名,如果處死了柴進,那麼就會讓人看起來有很多的虛偽性。

    第二,柴進有江湖威望,他是能和宋江比肩的人物,如果處死了柴進,那麼一定會引起社會動盪。

  • 11 # 邏輯文史游

    說皇帝不敢動柴進的朋友,未免看書太不認真了。趙佶在前期確實和柴進沒交集可言,但我們發現,趙佶不出馬不代表別人不敢出馬,你們以為高廉整柴進是因為高俅在撐腰?那是因為皇上在撐腰。

    趙、柴兩家的恩怨想必大家都清楚,趙匡胤奪位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大度以及收買民心積攢口碑,特別給柴家定製了一枚丹書鐵劵,此物不僅可以保證柴家子弟衣食無憂,還有在一定程度上減免他們的罪責。到了柴進這一輩,宋朝還沒滅亡,所以丹書鐵劵的效力扔在。但我們發現,丹書鐵劵這張VIP卡片被柴進開發了一大新的功能,那就是私藏案犯!柴進在滄州名聲不錯,他的名聲好是因為他經常會收納一些江湖人士留在府中,並熱情款待,臨別還會給他們安排工作或推薦就業,但他收留的這些人大多都是身上揹負著命案的人,只要在柴府待上個一年半載,風頭一過便萬事大吉,該吃吃,該喝喝,你犯過的罪,沒有人會記得。

    柴進的做法勢必會引起官府的反感,但官府的人知道他有丹書鐵劵,所以也不敢進柴府要人。當年宋江輾轉到柴府時害怕給柴進惹來麻煩,柴進哈哈一笑,說了這麼一句很硬核的話:

    兄長放心。便殺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庫的財物,柴進也敢藏在莊裡。

    所以我們也就知道了,柴進已經不僅僅在用丹書鐵劵保護自己了,而是在包庇犯人。柴進為什麼敢如此囂張,是因為他把整個北宋的社會秩序研究的很透徹,趙佶雖然是皇帝,但他無心顧及朝政,實權其實是在高俅、童貫、蔡京等人的手裡,只要柴進不侵犯這些狗賊們的權益,就算是包庇犯人,也沒人敢動他,所以這麼多年來,柴進的做法就算世人皆知也沒人敢去揭發他。

    可俗話說常在河邊走怎會不溼鞋,我們發現有一天高廉和殷天錫突然就開始找柴家人的麻煩了。首先高廉是在高唐州剛剛上任,一上任就讓小叔子殷天錫製造動靜,並且直接欺負到了柴皇城的頭上,柴皇城有難柴進必來相助,按常理來講柴進這種直系柴家血脈都親臨現場了,別說你殷天錫要收斂一點,連高廉甚至高俅都要恭敬三分。

    可事實呢,殷天錫絲毫不給柴進面子,還以柴進沒拿丹書鐵劵為由繼而更加的猖狂。有人說柴進就是吃了沒拿丹書鐵券的虧,持此觀點的答主未免太搞笑了,試想,皇帝微服私訪不穿龍袍就不能行使權力了?將軍不穿鎧甲就不是將軍了?因此殷天錫的態度很明確,就算你現在拿出了丹書鐵劵,我也要懟你。

    為什麼柴進突然會落難。結合我上面所說的,柴進只要不侵犯高俅等人的權益就能繼續“為所欲為”,可隨著劇情的進展我們發現柴進和梁山走得越來越近,其中不乏許多和高俅等人有過節的人,那麼這樣一來,柴進的舉動就是明擺著和高俅作對,那麼以高俅的脾氣,不弄你我就不是小人。

    想弄柴進,還得有合適的理由,總不能簡單的說柴進和許多我討厭的人走的很近,寶寶不開心啊,陛下替我做主吧。而柴進私藏犯人這個舉動,這是給了高俅充足的理由去收拾他,且不說高俅的做法是不是為了一己私慾,柴進單單這大批次私藏犯人的罪名足以讓他被誅九族了。那麼只要高俅和趙佶反應柴進的作風問題,趙佶就算在昏庸也不可能再無動於衷,但礙於祖宗的面子,趙佶不能親自出手吧。

    “陛下勿憂,臣有一計…”

    於是高廉來到了高唐州,殷天錫來柴皇城出碰瓷,接著只需要再把柴進引來,將柴家人一網打盡,就能解決心頭之患。

    但高俅的失誤之處在於,柴進並非獨自一人去的高唐州,當時李逵也在現場。李逵本就對這些昏官們很有成見,看見殷天錫更是氣不大一處來,於是鐵拳一揮,將殷天錫打死。

    柴進看見殷天錫死了頓時有些懵逼,他其實這個時候也知道了既然殷天錫敢來找茬,那自然也不怕他手中的丹書鐵券。柴進知道自己大難臨頭,讓李逵先走以免受牽連,李逵怕柴進吃虧自然不願意走,柴進說哥有丹書鐵劵沒人敢動我。於是李逵傻乎乎的回梁山去了,那麼柴進為什麼讓李逵走,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讓他去通風報信,在丹書鐵券失效的情況下,柴進只能寄託於梁山兄弟前來相助,以李逵的性格回去後又不可能默不作聲,所以柴進的這個處理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最終梁山舉兵攻打高唐州,由於高廉的妖法著實厲害,所以李逵又去請了公孫勝迴歸,這樣才贏了高廉,救了柴進。

    柴進得救後一反常態的第一時間上了梁山,他知道高廉死了高俅定會來報仇,如果再回到滄州恐怕凶多吉少。

    所以,他從這個時候也真正的明白了,丹書鐵券只能證明他是柴家人,再也不能為他避災擋禍了…

    柴進落難在當時也算是大新聞,但除了梁山來營救他之外,其餘他救濟的人一個也沒來,呵呵,人性…

  • 12 # 佔禮雜談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宋江並不是皇帝賜死的,而是奸臣用計害死的。

    宋江是喝了奸臣們以皇帝名義送來的御酒害死的。我以前始終不明白,奸臣們為什麼一定要害死宋江呢?以宋江對朝廷百依百順的性格應該對奸臣們構成不了威脅才對,為什麼奸臣們還那麼不容他,想方設法害死他?

    想來想去我覺得還是歷史恩怨和姦臣對未來的考慮。

    首先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就是死在梁山手裡,這個仇高俅大概不會忘記。其次高俅後來征討梁山被俘,這也是奇恥大辱,高俅肯定對宋江恨之入骨。這是高俅和梁山的恩怨,自然就算在宋江身上。

    蔡京和梁山的恩怨主要是因為他的姑爺梁中書。梁中書給蔡京送的生日禮物生辰綱就是梁山劫的,這是其一。後來因為盧俊義的事,梁山好漢大鬧北京城大名府,蔡京肯定也記恨在心。再有就是宋江大鬧江州,鬧的就是蔡京兒子蔡九的地盤。

    這些都是奸臣們和宋江過去的恩仇,這還不是他們想殺是宋江的主要原因。而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江非常有才幹,很討徽宗皇帝喜歡,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有朝一日官位很可能超過這些奸臣。而且宋江手下將領散佈在全國各地當官,他們都以宋江馬首是瞻,一旦成了氣候就難以遏制。

    這種情況是以蔡京為首的奸臣最不願意見到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及早殺掉宋江,以除後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說完宋江必須得殺的原因,再說柴進不殺的原因。

    奸臣們不殺柴進,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鐵卷丹書。在高唐州柴進也有鐵卷丹書,可是為什麼被抓起來了?有的人會說當時鐵卷丹書沒在跟前,其實這不是理由。難道柴進走到那裡都得拿著它,不拿著就有危險?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鐵卷丹書實際是當年趙匡胤竊取大周江山,為了掩人口實同時也是因為愧疚,尋求心裡安慰給柴家後人的特殊待遇。這種待遇只要歷代皇帝重視,就會具有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可是隨著年代的久遠和皇帝的昏庸,對這件事肯定越來越不重視。在一般的地方官員看來,它或許還有很大的權威性,可是在對於那些朝廷弄權的奸臣來說,卻等於廢紙一張。

    柴進叔叔之死就說明這個問題。

    那些奸臣之所以沒有殺柴進,主要還是沒有必要。柴進才幹和心機遠不如宋江,在梁山將領的威望也不及宋江,而且柴進為了避禍後來也辭官回家了。而且殺了柴進,如果哪天傳到皇帝的耳朵裡,還得想辦法遮掩,這畢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對於這樣一個沒有威脅,殺了只會惹麻煩沒有好處的事,奸臣們又不是傻瓜不會幹的。如果柴進也像宋江那樣對他們有威脅,他們一定也會想方設法害死他的。鐵卷丹書救不了他命。

    因此我認為本問題的答案是,奸臣們不是不敢殺柴進,而是沒有必要,僅此而已。

  • 13 # 火熱的心211332073

    謝謝邀請!認真想了一下,還真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因為柴榮本來就沒有反心,這點最主要,皇帝看得清楚。二是老趙家的皇位是從柴家弄來的,當時賜給鐵券丹書,約定罪不死柴家,皇帝再不講信用,對祖宗的制度必須遵守。三是柴榮在平叛的時候也立了大功勞,多少也有點份量。我知知道的就這麼多了,有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補充!感謝!

  • 14 # 天行地掩

    柴家自五代十國就很厲害,後周世宗乃是柴榮,大宋是從後周政權兵變而來,兵變後,大宋天子賜柴家丹書鐵券,有免死金牌的。

  • 15 # 簡而淡

    趙氏江山本是柴家之業,所以鑑於這層關係,宋皇有愧於心,何況先王賜柴家有免死鐵書,這不動紫進是情理之中之事!

  • 16 # 倉土

    首先,皇帝不殺柴進不是不敢,而是不願,因為這牽扯柴趙兩族的歷史恩怨,涉及到大宋立國的一段歷史。

    當年,後周皇帝是柴榮,而趙匡胤是柴榮麾下深受信任的著名將領,兩人名為君臣,實則在並肩戰鬥的過程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深厚關係。

    後柴榮猝然病逝,傳位於八歲的幼帝柴宗訓,內政委託給範質和王傅,軍權委託給了結義兄弟趙匡胤,趙可謂是貨真價實的顧命大臣。

    結果呢,陳橋驛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皇位,建立了大宋。也就是說趙匡胤的皇位是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奪來的,況且柴榮一向待他不薄,於情於理有些說不過去。

    趙匡胤有些勝之不武,又有些內疚,於是立下了誓碑,繼任者須默誦碑上誓言,不得違抗。

    據聞誓碑內容是:

    一為“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趣之。”

    後人有人質疑碑的內容,但整宋一朝,優待文人士大夫和柴世宗族卻是事實。

    柴進隨宋江徵方臘回來後,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但他推稱“風疾病患,不時舉發,難以任用,不堪為官,情願納還官誥,求閒為農,再回滄州橫海郡為民,自在快活。”

    柴進可謂是識大體,知進退,選擇了主動歸隱,以示自己沒有更多的野心。那麼趙氏朝廷為了自己優待前朝的名聲,自然是不願再行加害的。

  • 17 # 司徒祝由

    趙匡胤陳橋驛兵變之前,一直在後周統領禁軍時,是世宗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雖然其能征慣戰立下不少功勞,可皇位總歸是手下黃袍加身,從柴家奪過來的,因此在立國之初,頒下丹書鐵券給柴家,世代可享受除謀逆之外的任何罪名免死。

    任何諸如免死金牌,龍頭柺杖,尚方寶劍之類的特權,都是相對的,小說水滸傳中,柴進也曾獲罪險遭殺害,梁山詔安徵方臘後十去七八,徽宗受四大奸臣挑唆合謀除掉首領宋江盧俊義,是為了以防萬一,永除後患,對於排行第十,號召力野心,才幹和武力都遠不及宋老大的柴大官人,一向以文雅自詡的宋徽宗趙佶老兒是沒有必要違背祖宗的遺訓趕盡殺絕的。

  • 18 # 酒鬼說事

    宋微宗是不敢動柴進的!!他動柴進不能服眾,會被天下人唾罵!!!

    也許有人會反問,既然皇帝都不敢動他,為什麼區區一個高廉就把他收拾了?

    原因有兩點,第一:高廉抓柴進的時候,他的丹書鐵券並不在高唐州,而是在滄州老家,鐵券在時可免罪,不在時則不能免罪;所以在柴皇城莊園,柴進道:“我家也是龍子龍孫,放著先朝丹書鐵券,誰敢不敬!”;他說到這句的時候,殷天錫並不敢拿他,只說道:“你將來我看!”;正教他拿出來的時候,怎奈鐵卷在滄州老家,柴進並沒有隨身攜帶;殷天錫見柴進拿不出鐵卷,當即大怒,秧極左右來打柴進,李逵護柴進心切,將殷天錫打死;後來高廉抓到柴進的時候,他的鐵卷還未取來,在大殿上,柴進叫道:“放著先朝太祖誓書,如何便下刑法打我。”此時的高廉並不敢打他,只說道:“誓書有在那裡?”,柴進又道正秧人往滄州取來,高廉一聽鐵卷不在身邊,當即大怒,喝叫左右打得柴進皮開肉綻;

    第二:天高皇帝遠,高廉依仗高俅勢力,橫行於高唐州境內,為非作歹,無人敢管;在高唐州境內,只有他高廉最大,他打死柴進就好像捏死一隻螞蟻,遠在東京的皇帝根本不知情;就算柴進家有苦主去告,也無濟於事,死無對證,空口無憑,所以高廉才敢一心置柴進於死地;

  • 19 # 三木C先生

    謝謝邀請: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於作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化的活靈活現、酣暢淋漓,所以深受世人喜愛,早在民間就口口相傳、婦儒皆知了。關於皇帝為什麼要賜死宋江,原因不外乎如下二點: 一是宋江雖然投靠了朝廷,卻也是嚴重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為跟隨他多年的很多兄弟,屢屢直接或間接被朝廷害死,若宋江報仇怎麼辦?況且當時朝廷瀛弱、奸臣當道! 如果宋江要造反,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只須振臂一呼,便可大亂天下!所以這是朝廷擔心害怕的。特別是書中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寫到 宋江獨自一人,倚闌暢飲,不覺沉醉,想起功名與家鄉父老潸然淚下,感恨傷懷,乘著酒興揮毫寫道:“自幼曾攻詩書,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剌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看了一回後,大喜大笑,又在那《西江月》後寫道:“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隨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天!”其實這些都是內心的真實暴露,皇帝及奸佞之臣能不擔心嗎?二是皇帝身邊有四大佞臣的不斷進言與陷害所致。至於柴進,皇帝不是不敢而是沒有必要動他,柴進本是大地主出身,雖然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位,但憑他的影響力是不會對朝廷構成危險的。何況趙家如何取得天下是盡人皆知的。總得來說宋太祖還是感恩柴家的,臨死前還立下祖訓並賜免死全牌,保全柴家子孫。總之柴進這個人,集“溫、良、恭、儉、讓”於一身,也是保全下來的根本所在。

  • 20 # 長春美食大白梨

    第一,柴進不是小人物,他是鳳子龍孫,大周柴世宗後裔。宋朝皇帝一向以仁政為名,如果處死了柴進,那麼就會讓人看起來有很多的虛偽性。

    第二,柴進有江湖威望,他是能和宋江比肩的人物,如果處死了柴進,那麼一定會引起社會動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哪些三觀不正的動漫或者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