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袁侃歷史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打不行啊,就算德國不動手,蘇聯人未必也會老老實實的。
蘇德戰爭是二戰最重要的組成,當年德國人在希特勒的指揮下打敗了英法聯軍,滅亡了法國並將英國軍隊牢牢鎖死在英倫三島。然而漫長的英吉利海峽擋住了德國人的腳步,面對強大的英國皇家海空軍,德國人不是對手,希特勒也因此停下來西向的腳步。
此時的德國應該去哪裡呢?要麼繼續與英法周旋,要麼先把蘇聯打趴下歷史反覆證明,當一個國家周圍出現另一個軍事強國的時候,不管它有沒有動手的打算,這個國家實際上已經遭受到了威脅。蘇聯對於德國來說也是如此,蘇聯人也不是善茬,在德國人陷入消極英美的泥潭時,蘇軍十有八九會主動撕毀合約,給德國人致命一擊,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佈置部隊實際上也證明了這一點
-
3 # 歷史系旅法師
這就像做一套卷子,上帝視角的我們有個問題:
是否進攻蘇聯?
而擺在德國高層眼裡的問題卻是:
什麼時候進攻蘇聯?
納粹德國的狀態是必須不斷髮動戰爭,直至沒有能夠威脅其霸權的國家存在。
當時他身邊就兩個目標,英國和蘇聯。
英國一有全世界的殖民地輸血,二有十倍於德國的海軍,三有英吉利海峽屏障,四有美國暗中相助,德國攻下英國的可能性太低,如果強行為之很可能讓美國參戰。
關於蘇聯,德國和蘇聯的意識形態是水火不容的,而且蘇聯地大物博,德國發動戰爭的很多資源都進口自蘇聯,知道蘇德戰爭爆發前一天蘇聯仍然有大批物資運往德國。
也就是說,1941年的德國面臨的問題是:
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1941年打可以,1945年打也可以
蘇聯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下必定越來越強
由於和英國的戰爭,德國大部分戰略物資進口來自蘇聯,相當於蘇聯握住了德國的一部分命脈
德國由於和英國的戰爭不可能轉為和平發展模式,數百萬的軍隊每一天都是巨大的支出,但德國不可能解除武裝
如果消滅蘇聯,西班牙土耳其就會徹底倒向德國,英國在地中海、中東、北非的佈局就徹底失敗
納粹打的不是兼併戰爭,而是壓榨佔領區而提升國民支援度的法西斯戰爭
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統一的結論:
就是現在
德國開啟史詩級任務“凜冬將至”
蘇聯開啟史詩級任務“偉大的衛國戰爭”
-
4 # 彈痕947
從意識形態上說,納粹德國將蘇聯視作死敵,這種敵視源自德國社會高層將一戰戰敗的原因歸結為“社會民主黨和猶太人背後出賣”的論調。
從地緣上來說,德國在吞併波蘭之後其東部邊境與蘇聯相鄰,德國在擊垮法國之後又開始對英作戰。但德國空軍和海軍並未獲得登陸英國所必須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戰局陷入僵持,這個時候德國就越發擔心蘇聯在其背後發動襲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同時,德國考慮到,一旦打垮蘇聯,在歐洲大陸上就再沒有足以對其構成威脅的國家,而蘇聯國內一系列政策失誤讓希特勒斷定對蘇作戰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用希特勒的話說就是“只要踹開門,整座房子就會自己倒塌”。 從經濟上來說,德國整體資源儲備量有限,重要戰略資源只有煤能夠滿足自給,諸如有色金屬、石油、糧食等都嚴重依賴進口,而蘇聯則是對德重要出口國。德國擔心蘇聯會在這些戰略資源上對其進行牽制,打算透過進攻蘇聯而奪取這些重要戰略資源。
從戰略思維上說,以戰爭作為解決一切潛在問題的第一選擇是自腓特烈二世以來的普魯士傳統戰略思維,德國統一戰爭後這一傳統更是在德國國內被奉為金科玉律。一戰的戰敗雖然使以德爾布呂克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開始對這一傳統戰略思維進行反思和指責,但德國軍官團對這一戰略傳統進行了極為堅定且激烈的維護。
當然,這些因素更多的是以德國處在被動角度來分析的,實際上納粹德國對於擴張有著極度的狂熱,德國容克上層需要以擴張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獲得更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市場,一戰戰敗重創了德國社會,卻並沒有消除容克貴族階層對德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為什麼說二戰是一戰休戰二十年後的繼續。希特勒的上臺不過是因為他的政策迎合了容克貴族的利益,又借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束縛煽動民眾情緒滿足了這種對於擴張的需求。
-
5 # 帶翅膀的星星
謝謝邀請!從歷史的角度看,但凡能夠讓一地一國一社會引起轟動效應的人都是有力量的人,尤其是能創造歷史引發整個人類鉅變的人都不是尋常人,不論成敗不論得失與善惡。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向前走,尤其還能用他的思想綁架很多人,更能彰顯一個人的智慧和勇氣。無疑希特勒是個有能力的不平凡的人,只是他的視界太大了,以至於權欲讓他成了貪婪的魔鬼,攻佔歐洲亞洲一統天下是他的終極夢想,蘇聯無疑成了前行路上為數不多的重量級的絆腳石之一,拿下蘇聯圓夢德意志帝國指日可待。攻打併佔領蘇聯尤其具有樣板式作用,能摧毀瓦解歐亞大陸內眾多國家脆弱不堪的的心理防線,希特勒德國必須攻佔蘇聯!個人知識淺陋只能理解到此,見笑了!
-
6 # 閃的夢想
稱霸歐洲,蘇聯早晚要打。歷史上有能力統治歐洲的偉人成吉思汗、拿破崙、希特勒,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打了十一次戰爭。只有成吉思汗打敗和佔領當時的住帳篷的俄羅斯。拿破崙攻入莫斯科,只得到被大火燒掉的空城(俄羅斯人自己放的火),拿破崙的衰敗點就是攻打俄國。希特勒熟讀拿破崙的典故,更知道攻打俄羅斯的厲害關係,但高加索的能源,歐亞大陸的連線點,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戰略資源,是希特勒稱霸的必然組成部分。風險再大,攻打蘇聯只是個時間時機問題,沒有打和不打的可能。
-
7 # 東西縱橫彈
希特勒為什麼要攻打蘇聯,歸納起來無非有三點:
一、德國的戰略是制霸歐洲,那麼必須要清除蘇聯在歐洲的存在。一山不容二虎,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我行我素,但打波蘭還要和蘇聯平分土地。1941年德國佔領卡廷森林時,還被蘇聯誣陷殺害戰俘,其實最後史料都證明波蘭的2萬戰俘都是被蘇聯坑殺的,這就是有名的“卡廷大屠殺”。德國要稱霸歐洲,蘇聯就是一根眼中刺,肉中釘,不得不撥。
在歷史上很多人強調是意識形態問題,其實不存在。德國進攻蘇聯,根本還是要直接或間接控制蘇聯,如果打勝也是會像法國那樣建立一個傀儡政權,至於XX主義的,有誰在乎呢,只要聽話就好。
二、德國在歐洲橫掃千軍的時刻,蘇聯也沒有閒著,對德國形成了威脅。我們看1938年-1941年期間,這兩個國家都在忙什麼呢?
德國的行動:
1938年3月,德國佔領奧地利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國擊潰波蘭,佔領波蘭西部
1940年4月,德國攻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1940年6月,德國佔領法國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
蘇聯的行動:
1939年9月,蘇聯入侵波蘭,佔領波蘭東部
1940年3月,蘇聯入侵芬蘭,並強搶其1/10國土
1940年6月,蘇聯吞併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1941年6月,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到1940年底為止,歐洲基本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了,以波蘭為界,雙方的擴張都到了一個極限。如果說德國是在歐洲大陸上放火,蘇聯就是在趁火打劫摘桃子,這樣德華人能高興的起來麼?
三、蘇聯在蘇芬戰爭中表現出的水準,顯示蘇軍戰鬥力不高,德國完全可以戰而勝之。1939年11月26日,蘇聯找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蘇軍在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戰果卻讓人大吃一驚。蘇軍54萬人VS芬蘭20萬人,結果蘇軍傷亡20萬人,芬蘭傷亡10萬人,可以說是慘勝。在這場戰爭中暴露了蘇聯大清洗後上任的年輕指揮官嚴重缺少實戰經驗,特別是空軍訓練較差,作戰效果慘不忍睹。這樣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入侵蘇聯的計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晚點打德軍的勝率也未必更高,再加上德國的閃電戰的巨大成功已經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從而下定決心和蘇聯開戰。
-
8 # 8910使用者
希特勒窮苦出身,曾經是維也納的流浪漢,後來發了跡,先當上德國總理,不久登上元首寶座。希特勒非平常人可比,曾經出版一本《我的奮鬥》詳細講述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主要還是要透過戰爭手段開拓日爾曼人的生存空間。希特勒執政很有一套,不到十年時間,讓一個百廢待興的德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希特勒如此煞費苦心主要還是為了發動戰爭,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希特勒發明了“閃擊戰”的軍事理論,在歐洲戰場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一些國家經受不住“閃擊戰”的沉重打擊,紛紛選擇投降,只剩下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繼續頑抗。歐洲戰場的輝煌勝利為希特勒贏得了巨大聲望,一些希特勒的崇拜者甚至高呼:“希特勒萬歲”。人民把希特勒當成了救世主,希特勒也確實讓德國輝煌了一把。戰場上的勝利以及民眾的崇拜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在未解決英國問題之前,發動對蘇戰爭,陷入了兩線作戰。希特勒的盟友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的介入加速了軸心國的失敗。希特勒屬於獨裁統治,自然避免不了失誤,如果知道適可而止,全力以赴先解決英國問題,不入侵蘇聯,外交方面與美國搞好關係,結局就會不一樣。希特勒入侵蘇聯,低估了形勢,沒有想到美國會以傾國之力援助蘇聯,如果沒有美國援肋,蘇聯能否戰勝德國還是一個問題。希特勒想不到打蘇聯會失敗,如果希特勒不是獨裁,能聽從一些合理建議,不打蘇聯照樣行。
-
9 # 見薇知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歷時6年,而且,德國有悠久的軍國主義傳統,德國的軍國主義是非常複雜的東西,希特勒宣稱,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有權統治全世界,在歐洲建立起一個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國”,消滅蘇聯是希特勒稱霸歐洲和世界的決定性步驟。
-
10 # 淵源166339088
1蘇聯是希特勒我的奮鬥就想佔領的!2當時德軍一下子拿不下英國。不可能讓五百多萬德軍,還幾百萬僕從國軍隊沒事幹。3蘇聯也當德國對手的,所以希特勒曾自己力量最強的時候打蘇聯很正常。
-
11 # 戰略論
從後來者的眼光來看,德國在1941年選擇進攻蘇聯無疑是二戰期間所犯的最致命的戰略錯誤,它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相信如果再讓希特勒選擇一遍的話,他一定不會進攻蘇聯,至少在1941年不會,在沒有打敗英國前不會進攻蘇聯。除非蘇聯已經在1941年做好進攻德國的準備,軍事形勢迫使德國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佔據戰爭主動權。然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可以確定,蘇聯絕對不可能在1941年進攻德國,到1942年這一可能性也非常小,德國並不存在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的情況,而導致其不得不使用武力消除這一威脅。
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一直到1941年5月之前蘇聯都從來沒有制定關於入侵德國的任何作戰計劃,所有的計劃都是基於蘇聯受到別國入侵而進行戰略防禦的出發點而考慮的。只是在5月中旬,介於德國入侵蘇聯的跡象已經越大明顯,蘇軍總參謀部才緊急制定了一個有限的進攻計劃,旨在“先發制人”的進攻集結于波蘭東部的德軍,打亂進攻德軍的戰略展開,破壞德軍的進攻計劃,進攻規模和目標都侷限在中歐附近,遠算不上是針對德國的全面入侵計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雷雨”計劃。從軍事角度來看,蘇聯要想對德國發起全面的進攻,至少也要等到蘇軍完成全面的戰爭總動員才能具備深遠進攻的能力,而以當時蘇軍的動員速度來看,至少要到1942年以後才能完成,1941年是絕無可能發起全面進攻的。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涉及到政治因素,那就是即便蘇聯在1942年完成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它會選擇進攻德國嗎?我們假使即便德國不入侵蘇聯,日本也會照舊在遠東進攻美國,從而導致英國和美國結成同盟。蘇聯要選擇和英國和美國結盟並進攻德國實在是一件無利可圖的選擇,因為英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1942年在歐洲開闢新的地面戰線,這意味著只能靠蘇聯自己對付德國強大的陸軍,甚至可能還要加上在遠東的日本陸軍,這相當於蘇聯軍隊完全是給英美當槍使了,精明的斯大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這樣的選擇。而且英美同樣對蘇聯的蘇維埃政權不抱好感,它們結成的同盟是不穩固的,斯大林不會為了英美的利益而流蘇聯人的血。
如果德國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蘇聯也幾乎不可能主動進攻德國,除非德國出現極為不利的處境,如英美盟軍已經開闢了地面戰線並重創德國陸軍,那麼蘇聯絕不會以一己之力單獨對抗軸心國同盟。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蘇聯繼續保持中立,看軸心國同盟和英美同盟之間展開對決,然後待其一方出現顯著優勢時,蘇聯及時的加入其同盟,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這樣蘇聯既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利益,自身受損也較小,不用擔心遭到全世界的反蘇進攻,就像在波蘭戰役中那樣。
-
12 # 吾之榮耀即忠誠
德國在1941年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是基於二點而不得不發動的戰爭。
第一點從歐洲過往歷史來看,要想稱霸歐洲就必須征服沙俄即蘇聯,一山不容二虎。第二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先不論信仰和玫治角度,僅憑斯大林這個人來論德國都必須對蘇發動戰爭,因為斯大林也是一個具有強大野心的領導者,加上斯拉夫民族對土地有著異常強烈的索取佔有慾望,就算希特勒不發動對蘇戰爭,蘇聯最遲也會在1941年下半年發動對德國的戰爭。這一點在德軍發起閃電戰攻入蘇聯吋就以明明白白。
為什麼德軍發動對蘇作戰初期取得如此罕見的戰果,就是蘇聯當時以在蘇德邊境前沿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包括飛機等重型裝備都大量佈置在邊境沿線機場,備戰準備完成程度以達到80%,只是因為蘇聯高層主要是斯大林在戰略預判上產生錯判,其個人主觀上認為德國至少在1941年夏季前無力發動對蘇戰爭。至使其本先德國一步進行的戰爭準備反而慢了一拍讓德國反超,從而使蘇聯在開戰後短短數日即損失大量飛機,坦克等重灌備以及大量前沿佈置的武器彈藥庫被摧毀。與此同時就是上百萬的蘇軍人員傷亡。而且因為大量武器彈藥庫被摧毀,戰爭中期一度讓蘇軍處於無槍可使用的地步,從而間接的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戰場上的被動,直到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才得以改變。
所以說德國發動對蘇戰爭,是一場必須和必然的戰爭,1941年如果希特勒不搶先發動對蘇聯的閃電戰,一舉將蘇聯戰爭力量擊潰,那麼德國最早在1941年下半年,最遲不會超過1942年夏季必將陷入被東西二個方向夾擊的境地,二戰的過程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結局還是一樣,只是猶太人不會被屠殺這麼多,蘇聯不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反之是德國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
-
13 # 麥田軍事觀察
多方面的原因吧,希特勒當時對蘇聯的情況還是估計不足,才會輕易的發動這場戰爭,但是蘇德之間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太大。
在當時的情況下,德國稱霸了整個西歐,在中歐也佔據了優勢,但是蘇聯的影響也不得不考慮,蘇聯利用德國全力西進的機會,也進行了大舉西進,先後佔據了許多地方,包括: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一部分,對羅馬尼亞等國也索取了土地,在這一過程當中實際上與德中國產生了不小的矛盾。
當時的背景之下,雙方已經對對方形成了相當的警惕,兩強相遇必有一爭,很難想象雙方可能和平相處下去,只是何時動手的問題了,蘇聯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對德中國產生畏懼心態,而是不想過早的開戰而已,蘇聯的想法拖到1942年,甚至1943年再打,這樣的蘇軍才能完成真正的準備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德國早一點進攻,還是晚一點進攻,都不可能避免這場戰爭的發生。
-
14 # 俊女
但凡能夠讓一地一國一社會引起轟動效應的人都是有力量的人,尤其是能創造歷史引發整個人類鉅變的人都不是尋常人,不論成敗不論得失與善惡。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向前走,尤其還能用他的思想綁架很多人,更能彰顯一個人的智慧和勇氣。無疑希特勒是個有能力的不平凡的人,只是他的視界太大了,以至於權欲讓他成了貪婪的魔鬼,攻佔歐洲亞洲一統天下是他的終極夢想,蘇聯無疑成了前行路上為數不多的重量級的絆腳石之一,拿下蘇聯圓夢德意志帝國指日可待。攻打併佔領蘇聯尤其具有樣板式作用,能摧毀瓦解歐亞大陸內眾多國家脆弱不堪的的心理防線,希特勒德國必須攻佔蘇聯!
回覆列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分三路突然大舉入侵蘇聯。戰爭初期,德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打到莫斯科附近,但在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下,特別是蘇聯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德軍不但沒有佔領莫斯科,反而在隨後的莫斯科會戰中大敗,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最終破壞,德軍開始走下坡路,並於1945年5月9日投降。德軍如果不進攻蘇聯,很可能不會這麼快敗亡。為什麼希特勒非要進攻蘇聯?
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工業基礎雄厚,能夠滿足德國長期戰爭需要德國雖然工業發達,但由於國土面積狹小,各種資源非常貧乏。一戰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國瓜分,這使得德國無法從殖民地獲得所需的資源,雖然佔領了歐洲許多國家,但自身的消耗也非常大,無法支撐持續的戰爭消耗。
蘇聯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不僅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而且蘇聯的工業基礎也十分雄厚。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能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德國如果佔領了蘇聯,就能從蘇聯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從而能夠把戰爭持續下去。
德軍雖然稱霸歐洲大陸,但短時間內無法讓英國屈服德軍雖然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就連歐洲傳統強國法國也屈服投降,但卻對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國鞭長莫及。由於德國的海軍實力遠遜於英國,其強大的陸軍根本無法登上英倫三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德軍對英國發動了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但取得的成效並不大,英國仍在頑強抵抗。
德國雖然在歐洲戰場取得了勝利,但戰爭的巨大消耗也開始讓德國感到捉襟見肘。而英國強大的海軍,使得英國能從殖民地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英國戰爭潛力短時間是不可能耗盡,而德國是完全比拼不過英國。由於英國無法在短時間內屈服,希特勒轉而打起蘇聯的注意,認為“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
德軍綜合軍事實力要強於抱殘守缺的蘇軍德國擁有強大的軍工和生產能力,能夠大量生產飛機、坦克、大炮和各種軍用車輛,軍隊普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和虎式豹式坦克。德軍在縱深作戰、閃電戰、大規模裝甲叢集作戰方面經驗豐富,使得德軍能夠迅速擊敗老牌的法國,並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
而蘇聯,軍事工業和軍事裝備遠落後於德國,戰爭初期,蘇軍缺乏必要的武器裝備,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槍,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一戰時期,這給了希特勒 “三個月滅亡蘇聯”的底氣。
蘇聯大清洗導致蘇軍軍官斷層,蘇軍元氣大傷自1934年起,蘇聯國內開展了持續數年的大清洗運動,大批蘇軍高階將領遭監禁、流放和處決。在大清洗中,蘇軍有4萬餘名軍官被清洗,其中1.5萬人遭槍決,導致蘇軍軍官的斷層,新提拔的軍官缺乏鍛鍊,難堪大任。
蘇軍3名元帥,3名一級集團軍將領,12名二級集團軍將領,60名軍長、136名師長、221名旅長被槍決,佔到蘇軍中高階將領的80%以上,這使得蘇軍元氣大傷,這讓希特勒看到了進攻的最佳機會。
蘇德兩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矛盾不可調和蘇聯信奉共產主義,而希特勒崇向法西斯主義,極力反對共產主義。早在西班牙內戰時,蘇聯支援的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共和軍,就與希特勒支援的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國民軍,在西班牙進行了長達3年的內戰,雖然佛朗哥獲勝,但希特勒對共產主義卻感到十分恐懼。
希特勒反對蘇聯輸出革命,大力壓制共產主義思想,並與日本、義大利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結成法西斯集團,與蘇聯的戰爭將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