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品懷舊老遊戲
-
2 # 古代哲學思考
看了《山海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南山經》還沒分享完,這速度是很慢啊,主要是因為工作忙,沒那麼多時間寫文章。那麼如何評價《山海經》呢?
我記得在悟空的一次回答中,有個讀者給我留了一句話,大概意思說是“《山海經》是自古以來最根本的著作,但凡中華文化都能從中找到原型,沒有之一”,言外之意,就是什麼《易經》、孔孟、道家、陰陽……追根溯源都是在《山海經》中的。我記得當時回答的問題應該是關於《易經》的,這哥們就給我來了這麼一句,赤裸裸的挑釁,天知道,我也很推崇易學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哥們說的話真心很大,但是我還真是不能反駁。
所以說,怎麼評價《山海經》呢?這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剛剛寫完《山海經》南山經的亶爰山,在文中還提到《五藏山經》裡的藥方都是單方,而且在這篇文章裡有提到“食者不妒”這種奇葩的藥方,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資訊的暗示。這就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暗示了,這就不是朝代更換的問題了,再就是單方和複方的兩者卻分,這本身也是《山海經》古老的證明之一,所以說,對《山海經》最直接的評價,就是老,古老,非常古老!
就是因為《山海經》的古老,這本處於華夏文明之初的經書,其中所展示的自然是祖先們最開始的信仰、信念、生活狀態等等很多方面。無論現在的社會是如何發達,科學技術又有多麼的先進,關於文化、傳承,這些不可斷的東西是輕易不會被汩沒的,現在人類的一切都是從歷史中一點點流傳至今的,所以也難怪很多人會從《山海經》中找到後世很多事物的原型,這不僅僅包括某些被神化的人物,比如西王母、九尾狐等,也包含很多文化,比如道家文化,儒家思想等等,還有現在的食材、藥物等等,當然關於地理、物質這些東西,因為我個人都不是很瞭解,所以這其中就不便多說什麼了。
其實《山海經》是一本非常紀實的作品,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從書中延伸出更多的故事和人物呢?因為古人雖然紀實,但是很多東西“不求甚解”啊,就比如說,《山海經》的西王母,關於這個道家人物我也曾經具體寫過,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在我的文章中翻騰一下。話說回來,比如西王母,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就是一個女巫,祭祀,但是後人怎麼發展的,崑崙山上的王母娘娘啊,法力無邊什麼的,這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豐富和演變,很有趣。
《山海經》在文化、藥學、地理學、植物、動物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這本書雖然簡潔但不簡單,尤其是經過後人的多次解讀發展之後,每一次都會被烙上當時的文化色彩和意義,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海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集中體現,而關於最原處、最歷史的,已經被時間掩蓋,很難追究本來面目了。
我是大禹,正在讀《山海經》,在很多觀點和想法上,可能和很多權威人士不一致,但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讀者不要噴我哦。
-
3 # 長弓木又
看內容是部地理著作,也記載了一些歷史,但疑點太多。盤庚遷殷之後中國歷史才慢慢清晰,之前的事就說不清了。也許上一個文明發展中,遇到了彗星撞地球,導致大洪水,地軸偏移,史前人類辛苦幾千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災難結束後,倖存的一支人類為了生存到處遷徙,最後到了殷地繁衍生息。後人把上一文明的殘缺歷史記錄了下來,形成了山海經的前身。
-
4 # 愚人
自戰國之後,讀懂《山海經》的人,屈指可數。從郭璞的字義註解,發展到明清兩代的地理探尋,說明一個問題,無法讀懂的越來越多,更何況是評價的資格問題?不能客觀真實的解讀古《山海經》,是沒有資格評價的。當然,近些年的“神解”《山海經》現象,確實多。但是,這能說明解讀是客觀的原本中國古老社會發展曾經存在現象嗎?我不敢恭維。與戰國時期,以發展變化的大篆字義,傳承的古《山海經》,怎麼可能用發展變化的《說文》小篆字義解讀呢?當年的司馬遷在西漢讀不明白,為什麼呢?客觀的事實是,司馬遷既不是東周史官氏家,也不是宗周王世子裔,更不是戰國諸王史官之家,因而與原本的篆、傳古社會現象,簡單的以發展字義理解,就無法解讀出來。所以,當發展的戰國書籍社會現象,在改變字義的使用之後,能夠客觀解讀古《山海經》,就成了一個問題。半解讀,或少半解讀,當時還客觀存在。發展到現今,在經歷了兩千多年儒家讀書門徒對字義的思想擴大使用後,一個“神解”古《山海經》的社會現象,確實說明了今天的荒誕和怪離。然而,卻無法從中國古老文化的發展印痕中,客觀解讀出來。何談評價之有呢!
古《山經》,大約是六七千年之前至一萬多年前的印痕。古《海經》,大約是六七千年至四千年的印痕。《大荒五經》,大約是五千年至三千年的印痕。就這個中國古老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文化語言解讀,而不是文字的解讀,已經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而客觀上的戰國時代文字和語言發展變化現象,在客觀上確實擋在了對這部古書原貌的原本認識不清方面。山、海、大荒,為什麼書名只有山、海兩字呢?而要外加經字呢?一個原本的“經”社會現象的湮滅,以及早於儒家典籍為“經”的客觀原本社會現象說明,這是另一類中國古史社會傳承現象,這個現象發展至“竹書”時代來臨之時,開始逐漸退出中國古老文化的原本傳承,至戰國時期為發展的新書籍社會現象替代。但所幸的是,它轉化為了新書籍現象。而轉化後的無法解讀現象,就從那時開始了。
今天,看到這樣提問,就書的原本面貌而言,以當時古人的觀念說,為“行人”之書,以今人的觀念說,“職”在今國家檔案館和禮賓司。
就先說這些吧!
-
5 # 林屋公子
《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籍。它包括《山經》和《海經》兩部分,一般認為,《山經》先有文後有圖,成書於戰國時期;而《海經》先有圖後有文,成書於西漢時期。類比來看,《山經》講的是華夏地理,而《海內經》講的是本洲地理,《海外經》將的是世界地理。不過,這裡的地理不是整齊分割,並沒有整齊的界限,呈犬牙交錯的形態。
因為古代人口稀少,山林沒有開闢,野獸橫行,所以到處都有神怪的傳說,有點類似日本平安時代的“百鬼夜行”。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一些源遠流長的神話,被巫師們蒐集整理,也就創造出了《山海經》這樣的文獻。所以,這部文獻不能等同於真正的事實,只能記載當時人的想象和傳說!
這也正是《山海經》最大價值所在。因為先秦古書在秦漢時期經過大整理,而《山海經》是能倖免於難被篡改為數不多的一本,所以它保留了先民的一些思想觀念,最有價值的就是其中的神話故事。而我們今天要讀懂它,既不需要去做分析真假的工作,也不能用事實的眼光去看待它,而是要順應這種真真幻幻的巫術觀念。
古人很多認為《山海經》荒誕不經,毫無價值,往往把其貶之過低,這是古代經學的桎梏所致。而今人不少說《山海經》微言大義,甚至認為“記錄了世界地理、上古真相”,但不少所謂的“考證”“推理”完全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既不符合邏輯學,也不符合進化論。這都不是科學對待《山海經》的方法。
感謝閱讀!
-
6 # 品談客
《山海經》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古書裡最奇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誕不經、其內容更是充滿莫辨真假的神話傳說。全書共18篇,3萬多字,傳說是夏禹、伯益作的,但這本身也是個傳說。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很可能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而是到戰國後期才最終定形出來的一部中國各地傳說的“大雜燴”。
《山海經》全書分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以河南洛陽為中心,向四方發散擴充套件成海內、海外、大荒等經。它的內容包羅永珍,涉及地理山川、江河、動物、植物、礦物、藥物、巫醫、神祗、祭祀、遠方異國等等方面。
很有意思的是它的敘述的方法,很細膩,例如說天下名山,夏禹所經歷的有5370座,走的路有64056裡,如此煞有介事的精確地理位置羅列和細緻的距離丈量,是一般古書所不具備的。然而,它的地理描述卻無法和中國現在的地理相符,出入極大。數千年前的人類,是如何一山一河的瀟灑走“世界”,並一步一里的丈量數萬公里,這實在很讓人費解!
《山海經)在《漢書.藝文志》中列於刑法家之首,從漢朝到明朝,都被當做地理類的書,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人把它歸類於地理書籍。到了清朝,認為《山海經》實在不像地理書,和我們所瞭解的地理很難對上號,所以它又被列入小說類。
但是以今天人們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山海經》這部“奇書”,發現在民俗和神話觀點上看,它倒有著極大的價值。所以,把其歸屬於小說類,也顯得不太妥當。明朝胡應麟曾評價《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它既不是地理書也不是小說書,絕對是書中的“異類”。
《山海經》中除了記載了種種神話傳說、奇珍怪獸之外,還有一些非常有特色有趣的“巫怪”民俗:例如佩戴鹿蜀怪獸的皮毛,可以多生貴子;佩戴一種柬施怪羊的皮角,可以以惡治惡;吃下狌狌怪物的肉,可以健步如飛......等等,真是怪之又怪的神話的史料。
-
7 # 蜀中過思
這是一本細思恐極的書
恐在那裡呢,恐在這本書裡很多我們認為原本只是傳說的生物,他是真的。
舉幾個例子
1.狌狌【這是動物的名字】
【山海經原文】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然後古人根據這句話,畫出了他們對狌狌這種動物的預想圖
他們覺得這個玩意兒應該長這個樣子
畢竟山海經裡記載,可以走路,像人一樣,但是是個獸
你們有沒有想到...
這是個什麼動物
就是他呀!
大猩猩【或者猴子】
2.鹿蜀
【原文】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就是說這個東西,是馬的形狀, 但是是白色的。。。尾巴是紅色
這個東西一直以來,被當成斑馬或者梅花鹿
或者說是以前的斑馬和梅花鹿
至於什麼玄龜,熊貓,鸚鵡
那都被證明了,確實是存在的東西
所以細思恐極的地方在於
這個東西
也是山海經裡記載的東西
他的名字叫刑天
....
如果山海經裡的東西都是真的
也就是說這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可能是真的存在的!!
回覆列表
山海經是中華神話地理書籍瑰寶,雖然晦澀,但書中介紹的上古地名和神獸,無不千奇百怪,對後世影響深遠。
我也沒看完過山海經,不過這本奇書可以說是中華素材典範,當前的網路小說,影視劇,遊戲,涉及仙俠玄幻題材,都會多多少少從這本古書中搜索素材,這也是中華神話文化的另一種延續。
山海經中早已對世界分好位置,是不是當時就是這樣呢?是不是真有這些神獸和奇形怪狀的種族呢?外星人?時間旅行?這又有點科幻了,呵呵,總之這是一部比較有深度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