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山古魚
-
2 # 行者檟肅霜
當然!脫離開療效,去講玄虛的理論,病人誰答應他喲。脈證方藥,亦步亦趨,這才是中醫學。至於針灸,把藥字換成穴字。方、證才是中醫學的療效保證!
-
3 # 醫界小蝦米
認同一部分,畢竟胡老的醫術在那邊,你在這條路上一路走到黑也能成名家,但我更認同,方證背後的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為啥會形成這個方證,為啥就用這個方,不用別的?
-
4 # 癌症及疼痛研究
胡希恕先生對傷寒論六經的解釋和以劉渡舟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的解釋完全不同,這兩種學術觀點發生了明顯的碰撞!辨證體系的不同,六經病的內涵和外延不同!到底哪種觀點是仲景先生的本意,值得研究!
-
5 # 江水綠更藍
中醫經方辯症解釋,因人,因病,因體質,因藥,醫者本人的經驗而異!!!各有各的認知,或較相同,或相反,或中庸,總之都圍著治病救人的目的!!!前人有正確,或錯誤,或認知不同,過多圍繞所謂學術,皆無益於進步!!!多做點實質性的研究,探索,開拓,創新為最好!!!無聊,無休止的所謂學術,不研究也罷!!!廢話連篇的學術論文該休矣了!!!從實戰中求勝,才是最好的學術!!!優異的成績才是真正精彩的論文!!!!!!
-
6 # 靖雲先生
中醫之博涵蓋了,天文,地理,地質,人文,社會,不同時代的演變特性。道可道,非常道一語說破。易者變也,移也,動也。不移,不變,不動亦易。總之是通變之術,這才是醫之魂也。
-
7 # 華夏概念
辯證類似圖形設計,方子如同製作過程。
知醫理懂藥性,就能開方,醫聖為先軀,整理總結了當時已知驗證有效的經方,並加以註釋辯證,讓光大醫者省去摸索爭辯的時間和精力,理論出內經,經方來自實踐。
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傷寒論確實為學醫者提供了便捷,本應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更加完善。
但學醫者自覺給自己戴了個緊箍咒,最大成就者只能無限接近醫聖水平,卻永遠超越不了,超越不是推翻,是延伸,是更加完善。
千人千方,病變方變,縱然病有萬變,但不離總綱,所異皆方。
醫者用藥,如將遣兵,幾千年來,大小戰役無數,有完全相同的兩場嗎?一個將軍上再多戰場,能遇到兩場完全相同的戰鬥嗎?天時地利人和。
-
8 # 月西元
方證只是基礎,像你背方劑一樣。但中醫理論基礎遠不止方和證,還有中醫的生理病理,這才是精髓所在。仲景也是參考內經,難經,湯液經才寫出傷寒論,你方證就能涵蓋所有嗎,只是其中之比較經典實用的熱病篇而已。不然怎麼有後面的溫病派出現。還有針灸才是中醫的精髓。你用方證怎麼解釋。
-
9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①胡老是名副其實的經方大師,當然是靠療效證明,劉渡舟老師曾給過很高的評價。
②在相對閉塞的年代,受苛刻條件的限制,未能大量發表論文(據說只發表了一篇),僅留一段錄音,實屬遺憾。(總讓人感覺那時存在學術打壓,悲哀啊!)
④就從臨床應用角度而言,“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我是認可的。
⑤馮老師等作為胡老的弟子,對胡老思想傳承做了一定工作。
⑥馮老師之解讀:
●以八綱為基礎理論之方證,既涵方藥,亦涵相適應的證,既有理,亦有法;每一個方證都是經過幾代、幾十代反覆實踐驗證取得的經驗總結。
●方證對應長期應用的經驗,產生了六經辨證理論體系,而六經辨證理論的形成,則更能正確指導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
●方證對應不是簡單的方和證的“對號”,而是涵蓋了方與證、藥與病情的嚴格對應,即寒、熱、虛、實、表、裡等的對應。
●中醫所有的辨證方法和理論,最終都要落實到方證對應;方證對應是中醫所有辨證方法的尖端。
近來對“方證對應”的討論很多,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經方提供了思路。但也存在一些不當的認識,如有人謂:“方證對應即對號入座”,即只根據《傷寒論》原文機械低階套用,此皆是未讀或未讀懂《傷寒論》實質所致。筆者認為,方證對應的基礎理論是八綱,人們對方證對應的長期應用產生了六經辨證;方證對應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不僅指方藥與證的對應,還體現在方藥用量、煎服法與病情的對應;無論是經方派,還是時方派,最終都要把辨證論治落實到方證對應,因此,方證對應是中醫所有辨證方法的尖端。
方證對應以八綱為基礎理論
方證對應,是經方長期臨床以方證治病過程中產生的愈病理念。《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是講方證對應,宋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在宋刻《傷寒論》序中寫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本草之經”,道明瞭《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一脈相承,即《傷寒論》的方證,包括單方方證和複方方證,是由《神農本草經》的單方方證及《湯液經法》的單複方方證發展而來。方證體現了八綱辨證,從《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論》看,可知經方的每一方證,不同於一般的方劑,它既代表了該方藥物的組成,亦包括了該方的適應證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標明方藥功用效能者為“本草石之寒溫”,即以八綱為基礎理論。標明證候特點、病位者為“量疾病之淺深”,亦以八綱為理論。經方實踐者透過臨床反覆觀察,把有效方證記錄下來,每一個方證都是經過幾代、幾十代反覆實踐、反覆驗證取得的經驗總結,其科學性通過了歷史的考驗。可知方證之方,是經歷史考驗之方,證是經歷史考證之證,方證既涵方藥,亦涵相適應的證,既有理,亦有法,故吉益東洞在《方極》自序中雲:“夫仲景之為方也有法,方證相對也。”對“法”的概念,胡希恕先生解釋到:“所謂法者,別陰陽、明六經、辨證辨脈、適宜的制裁方藥之謂”。由此可知,方證對應有其深刻的科學內涵。
方證對應的長期應用產生了六經辨證
(略)
-
10 # 易演傷寒論作者
‘’方證對應,辨證施治‘’,這些其實都沒什麼問題。問題是《傷寒論》中三百九十八條原文,原著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將其聯絡一氣呵成。後世註解解讀沒有站在這個高度來研究醫聖思源和推論方法。三陰三陽,時空疊加,重複性使用。八十五個條文“含在的某病傷寒某某日”是治療韜略以及治療目標。“六經愈解時”非地支時間,實乃“六經鬱解脈”(十二闢卦橫剖圖)。解讀《傷寒論》要刨根問底。逐條推敲仲景為何這樣說。每句話都要找到來歷依據。不要盲目概括下結論並將無能無法解釋的原文加以分割,冠以“六經八鋼臟腑辯證”美妙的幌子來斷言“某某條”說的是“脾陽虛證,心陽虛症,腎陽虛證”等等,這是與原文旨意“風馬牛不相及”的。是一種學術的狂妄和不負責。“道失之久矣”《傷寒論》學術界,以訛傳訛,積重難返。
回覆列表
我就是認為胡希恕老師的觀點正確。大道至簡,十多年來,倍有心得,愛不釋手,傷寒論就是一個寶書。希望同道中人多交流,造福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