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停一秒
-
2 # 小編虎哥
從古至今,戰爭永遠沒有終止過,兩國交戰,那麼雙方是如何來判斷,敵方到底有多少兵力的呢?我們知道,如果提前熟知了對方的兵力部署對戰局的影響,將會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判斷失誤,後果不堪設想。
比如戰國時期,孫臏龐涓都是鬼谷子的門生,這兩兄弟各為其主,而且都是主修兵法,各種兵法造詣都頗高,不過孫臏透過減灶臺的方式,讓龐涓誤以為齊兵兵力,不如己方,從而讓龐涓判斷失誤,這是歷史上孫臏非常典型的一個戰例,就是因為雙方人數懸殊,而造成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職業叫做斥候,也就是專門打探軍情的,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並沒有雷達,這些人是如何精準判斷敵軍到底有多少人?
第一透過灶臺
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法,但不是最精準的,如果出現像孫臏,龐涓這樣的情況,那麼就會陷入敵方的陷阱,孫子兵法有言:兵者詭道也,將自己陣營的兵力,透過某種渠道,故意的散播到敵方陣營來迷惑敵方,這是領軍打仗最基本的常識。
而且如果軍隊數量龐大,比如像遇到幾十萬大軍,這些人透過數灶臺,估計也數不過來,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斥候,也不可能靠到大軍前,一個一個去數,而且每個軍隊駐紮的地方都有重兵把守,不太可能讓你打探到軍情。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靠第二種辦法。
第二,帳篷及駐紮地的排兵佈陣
古代的軍隊編制,不管你是行軍打仗,還是駐紮,一個編制單位是必須在一起的。不會讓你分散,比如像明朝的軍隊編制。一個營3000人,一個衛5600人。在往下面推就是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每一個小單位都會聚集在一起。這樣就非常容易被識別出來。
因此斥候透過敵方的排兵佈陣,和軍隊中的帳篷,大約統計出人數。
第三,透過地理環境
當時曹操赤壁大戰時,諸葛亮就有對曹操軍隊的兵力判斷過,曹操號稱80萬大軍,當時的孫權只有10萬不到的人馬,面對80萬大軍,幾乎想要馬上投降,諸葛亮判斷,曹操從北方遠道而來,北伐士兵水土不服,戰鬥力將會減三層,而且曹操大軍不熟悉水戰,戰鬥力再減三層。
曹操實際能夠打仗的人馬,諸葛亮判斷出,戰鬥力也就在10萬到20萬左右。其實這也是一種方式。而且每一個地方的軍隊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像孫權一方,即便孫權告訴曹操,他有80萬大軍,曹操都不會相信,因為江東總體的人口有多少人,曹操是知道的。最大的兵力基礎,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相對那些明面上比較清晰的,比如像看敵方的埋灶數量,帳篷數量等……透過地理環境來判斷敵方的數量,還是比較抽象的。但是,也是一個參考指標,畢竟還有其他更多的參考指標,可以綜合起來分析。
-
3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我們國家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悠久的歷史中有無數場戰爭,從古到今要打勝仗都要做到知己知彼,而敵軍的人數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人數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知道敵軍有多少人才能有正確的應對方法,那麼古代打仗是怎麼推測敵軍人數的?
一、看敵軍旗幟和灶臺,首先是看旗幟,這個一般比較明顯,很容易看清,透過這個標誌物可以推斷出帶隊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然後推算出這個人到底帶了多少兵,然後是看灶臺,一般來說行軍鍋的大小都是固定的,透過鍋的數量就能大致推斷出有多少人吃飯,這樣也能判斷出敵軍人數。
二、看敵軍糧草的數量,在古代一萬人的軍隊,每人每天3斤糧,一天就要15噸糧食,一個月就要450噸,一般軍隊打仗時期補給最多供應一個月到兩個月,如果看這時的糧草數量就可以大致推算出這一駐紮地點的人數,從糧食消耗上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戰爭機器一旦啟動,那就不光是生命絞肉機了,更會消耗無數的資源。
三、看敵軍行走的煙塵和腳印,一般情況下人多時煙塵就大,人少煙塵就小,有經驗的將領可以憑此推算出敵方的大概人數,在敵軍行走過之後,還可以派士兵觀看留下的腳印,也可以根據腳印推測出敵軍人數,這些方法當然無法精確算出敵軍人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能讓己方大致瞭解敵軍的情況了,在打仗前做好準備,做到知己知彼。
-
4 # 清水隱士
第一種是根據腳印和火照數量。古人們打仗都是以一個灶來區分小隊,主要是依據火照出現的數量,大致就能推算出敵軍的人數。還有就是可以依據馬蹄印以及士兵們的腳印數量大致推算出來。
第二種是看隊伍行軍時捲起的灰塵。古代行軍時會捲起煙塵,經驗豐富的將軍會依據煙塵的大小來推算敵方人數,但是這種方法很容易被敵方所迷惑。
第三種是看敵軍鼓手的人數和軍旗的數量。古代打仗必備的就是分配一定數量的鼓手和軍旗,目的是為了在打仗的時候能夠充分的調動分配軍隊的效果。因此,就可以依據一個軍隊全部的鼓手人數和軍旗數量,來推算出這個軍隊的總人數。
第四種是看敵軍糧草的數量。軍隊在打仗時期,糧草最多隻能供給一個月到兩個月。要是看這個時候的糧草數量,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這一軍隊的總人數。
-
5 # 楓葉秋時美
1.透過駐紮營地判斷
古代打仗缺少急速行軍的交通工具,通常配有大量騎兵的在於少數,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步兵。步兵奔襲之後很少會直接交戰,往往都是安營紮寨修整之後再投入戰鬥,這個時候斥候就可以透過營寨的數量判斷敵軍的數量。
2.透過對方灶臺數量,糧食運輸判斷
行軍打仗總得吃飯,斥候可以透過對方運輸糧食的數量,對敵軍數量進行一個判斷,再透過敵軍搭建灶臺的數量進行判斷敵軍大約有多少人,這樣就對敵軍數量有個大概了。
3.部隊編制
古代軍隊都有專門的編制,例如秦漢時期,就有百夫長管百人,千夫長管千人,這些軍職的衣服與普通士兵有一定的差異,可以透過對方領兵將領的多寡,來判斷敵軍的數量。
4.偵察兵,間諜
5.望遠鏡
回覆列表
古代判斷敵軍數量其實大多是不準確的,只能給一個大概多少,也是很了不起的。
灶坑。灶坑我們都知道,做飯用的傢伙。古代吃飯一般都是多少人一起的,只需要知道灶坑的數量,就能大概知道人數。
孫臏和龐涓之間就用過這樣的計謀,當時孫臏透過逐漸減少灶坑,等到龐涓出手之後,坑了龐涓一把,大獲全勝。這可以充分證明灶坑是判斷敵軍數量的一種。
長度和揚起的塵土。這兩個其實都是判斷的一個手段,我們通常會看到一般斥候都是站在高處,看敵軍隊伍的長度,和最後走過的塵土就能判斷出人數。一般有經驗的,透過排列和長度就能大概知道多少人,畢竟自己家啥情況心裡也有數,可以對比的。張飛就是用馬拴上樹枝揚起灰塵,不戰而勝的。
軍旗和鼓手。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軍隊是有很多扛旗的人和打鼓的,他們其實不是充門面的。對戰中戰場太大,都是需要這些人用旗語指揮進退的。一般進退都有固定的旗手和鼓手,所以看這些也能看出數量。
糧草和補給。這個應該是最容易看出來的,古代在外打仗,給多少糧食,多少人吃多久。這都是固定的,看對方的運糧隊伍有多少就能知道大概有多少人。總不能過來一萬人,運了十萬人的糧食。
這些都能判斷敵軍數量,但是戰場點兵肯定不會如此單一。需要多種方式混合,而且一般部隊出征的時候,有多少人對方肯定也能收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