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男說經濟

    施政上,應該說是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生活上,則應該是個挺有趣的人。

    先看看朱瞻基登基時候的歷史背景:

    有利的條件是,該折騰的,前面朱棣已經摺騰完了,大興土木,大舉用兵,都由朱棣完成,他接手的是一個內無耗大工程,外無致命邊患的帝國。

    不利的條件是,朱棣多年折騰,國家已經是超負荷,且有一個虎視眈眈的二叔在隨時準備奪位,藩王問題是一個定時炸彈。

    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歷史使命主要有2個:

    1、讓國家完成從開創到平穩發展的轉變

    2、解決藩王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

    應該說,他完成得非常好。

    第一個使命,他爹朱高熾已經初步扭轉了國家的方向盤,給了他一個好的開端。他接下來就是教科書上見慣了的,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了。在他這10年裡,的確是不折騰,不給百姓加負擔,給了這個負擔日重的帝國喘息的機會。他手裡的大明帝國還算既平和由繁華,完成了歷史的轉身——嗯,在他兒子那裡不小心閃了腰,這是後話。

    第二個使命,在他二叔終於造反了之後,他選擇御駕親征,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解決了這場叛亂,把帝國的損失壓到最低。接下來就是綿裡藏針地向其他藩王開刀,或明或暗的逼藩王們交出受眾的軍隊,加大對藩王的限制,讓他們再也撲騰不起來,造反不起來。困擾明朝數十年的藩王問題終於在他手裡塵埃落定。

    應該說,一個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執政期間國家的情況也算安定,就算是明主了。所以說朱瞻基的評價在明朝皇帝裡,向來也比較高。

    宣宗是爺爺嘴裡的我家太平天子,是臣子們眼中的小太宗。還是有不少粉絲的。

    宣宗是個很幸運的人,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的話。他的政治生涯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強勁的挑戰。他有一定的才幹,可以擒叔叔,破朵顏。但是真正遇到牽扯大局的問題,會顯得猶豫不定。對於安南的棄守,他傾向於棄,又不甘心於棄,在選將的一再失敗後,無奈的接受了棄的事實。

    對於國都的選擇,他不願回南京,但是也不名正言順的確立北京,南京依然是京,北京依然行在,仍然是仁宗未完成的局面。

    他死的時候,內地的民變已有萌芽,外部的瓦剌坐大。雖然事情要到正統年才會變得棘手。感嘆一句,東南的民變 西南的苗亂 北方的蒙古在正統十三年同時爆發,于謙能處變不驚,次第平之,確實是社稷之才。宣宗能否處理好那種全面危機的局面,也許要打問號。

  • 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這個問題,就像是說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為何從來不喝水只喝果汁,屬於驕奢淫逸一樣

    領袖也不是完美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何況還是優秀領袖

    越是優秀領袖,哪怕有一點問題都會被人詬病,因為找不到其他缺點了

    而那些一天到晚無惡不作、極盡奢華的統治者反而不會被罵的很慘

    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太多地方被人說道,沒有最多隻有更多!

    老實人的憤怒——心善的朱瞻基發飆後也很恐怖

    明宣宗朱瞻基是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但是在他初登大寶之後,就展現了一次忍無可忍後的“失態”

    上臺之前,他那個一心想當皇帝的叔叔(朱高煦)十分搞笑的造了反,屬於自尋死路的型別。朱瞻基很快就收拾掉了朱高煦,卻並未痛下殺手

    甚至說,朱瞻基還親自去探望朱高煦,只是朱高煦實在是腦回路有問題,二話不說使用少林絕技掃堂腿把朱瞻基給撂倒了

    此時的朱瞻基已經貴為皇帝,而且面前的這個人是想奪取自己位置的人,可朱瞻基再次表現出了大度和寬容

    他下令弄了一口300斤重的銅缸給朱高煦扣上了,可朱高煦還沒停止自己的表演,反而做起了雜技演員,頂著銅缸搖搖晃晃的來回走動

    忍無可忍的朱瞻基下令用柴火堆在銅缸之上,處死了朱高煦。這種做法與叫花雞如出一轍,是為叫花豬

    雖然朱高煦的死法很殘忍,但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朱瞻基表現出來極大的寬容,但是也展示了自己的脾氣

    一句話,你說我是老實人,但是老實人也不是好欺負的!!!

    自己也不能太差!自己也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

    於是乎,朱瞻基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工作,與此同時脾氣還很好,這可比老朱強太多了。雖然老朱同志很能幹,但是脾氣差啊,動輒就砍人剝皮的,想想就瘮得慌

    朱瞻基表示堅決不學老朱,他既要有明君的能力又要有明君的風範,於是他善於納諫,群臣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只要對國家好的都一概採納

    老大,時間還不夠,很多工作都沒法按時完成!呃,好吧,再加個午朝

    就這樣,朱瞻基開始了自己的悲慘生活——天天加班,連睡老婆的時間都沒有了。但是換來的卻是大明的蓬勃發展

    自永樂盛世之後,仁宣之治就是對朱瞻基最大的肯定,因為他爹就幹了十個月,所謂仁宣之治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成績

    沒日沒夜幹活的朱瞻基,一生勤奮。只是他有兩個“汙點”為後世所詬病,一個“喜好”為後世部分人笑話

    蛐蛐皇帝——朱瞻基很委屈

    講道理,朱瞻基30多歲就因為過勞而死在了崗位上,不說頒個勞模獎,至少也得是表彰一下

    可就有一群人揪著他的小辮子不放,所謂蛐蛐誤國實際上就是他本人為數不多的個人娛樂而已。朱瞻基日常很勞累,很辛苦;也沒啥愛好,就喜歡鬥蛐蛐玩,可為何偏偏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物件了呢?

    原因很簡單,如果他業餘時間喜歡寫書法、彈古箏或者是吟詩作對,絕對不會有人罵他,反而是會有很高的評價

    因為鬥蛐蛐這種事,是拿不上臺面的,是屬於下九流的玩意兒,只有紈絝子弟才會鍾情的不良愛好,而偏偏你又是皇帝,這個表率可不好!

    於是,蛐蛐皇帝的名號,就這麼背上了

    再說說他的“汙點”,也可以說是敗筆

    第一個就是選擇了一個不算優秀的繼承人,說句馬後炮的話,如果朱祁鈺登基,不說能比朱祁鎮乾的好,至少不會像朱祁鎮一樣窩囊

    大明差點因朱祁鎮走上北宋變南宋的覆轍,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朱祁鎮這個“白痴”

    說他白痴不算準確,朱祁鎮的個人品性是很好的,個人魅力是很大的,個人能力嘛,就實在是弱到家了

    另外一個汙點,就是朱瞻基為了制衡文官,選擇了一個幫手,而這群人就是太監。這也造就了之後明朝很常見的特點——皇帝不幹活,全靠太監

    諸如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權奸也拜明宣宗所賜,得以在歷史舞臺上露臉

    總的來說,明宣宗執政期間,的確為大明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屬於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不懶政不造作,一心為國發展——勞模皇帝

    但是,他的問題同樣也很尖銳,並非指他的繼承人問題,畢竟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也是他無法預見的

    宦官的得勢,跟明宣宗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他的初衷是因為制衡文官的同時,多找一些人幫自己幹活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叫朱重八,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重八一樣幾十年如一日當鐵人

    但是帽子就這麼給他扣上了,說到底不冤,因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就是這樣

    有作為的明君很多,但是千古一帝很少

    古往今來,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人少之又少,縱觀明朝唯有朱老四是夠格的,朱重八算得上勉勉強強

    所以,明宣宗能進入明君之列,屬於實至名歸。叫他蛐蛐皇帝,就有點過分了!

  • 3 # 貓圖怪談

    明宣宗在位時期確實喜歡鬥蟋蟀,他本人也是一個蠻愛玩的皇帝,玩得也是比較有花樣。但這並不代表他治理國家的能力不行。

    明宣宗所謂治理功績堪比文景,其實是他的治理風格堪比文景,他所做的也不過就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不給民眾太多經濟負擔。這其實對民眾是一件好事,儘管像朱棣那樣北伐蒙古、南征越南、七下西洋在歷史書上看著很爽,但是對民眾的負擔是很重的,這就造成了朱棣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就沒有斷過。明朝的財政也一直在崩潰的邊緣。

    要不是他的兒子和孫子採用了與民休息適當收縮的政策,停掉了在越南的征伐和對北方的進攻,停止了下西洋的舉動,明朝的財政可能早就崩潰了。正是明宣宗給明朝的老百姓一個喘息的機會。他們穩定明朝的社會和經濟,讓老百姓能過幾天安穩日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在政治上他也基本上放權,不像他的祖父朱棣和曾祖父朱元璋那樣事事親力親為。朱元璋和朱棣事事親力親為確實非常厲害,精力充沛,簡直是勞模,但是一般的皇帝就像明宣宗這樣,好逸惡勞,是不大願意親力親為處理一切事務的,適當把權力下放給大臣是比較明智的做法,也能保證自己有一定的閒暇時間用來玩,又能保證決策不因自己過度疲憊而造成問題。畢竟大多數皇帝都做不到親力親為,那麼從制度上大臣參與決策,又保證最後的決策權在皇帝手裡是很高明的做法,明宣宗這一點做得很不錯。

    最後皇帝都有一些個人愛好,有些皇帝能讓自己的個人愛好不至於影響國家就很好,明宣宗的愛好就是玩蟋蟀,並且也被後世文人比如蒲松齡之類的寫文章諷刺,但是畢竟影響還是比較小,不像隋煬帝那樣去揚州窮奢極欲,最後把自己的王朝玩完了。在這一點上明宣宗玩得還是比較剋制的。

  • 4 # 史論縱橫

    世人皆知明宣宗愛鬥蛐蛐,可這只是一個愛好,並不影響他是一位優秀的守成之君。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備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13歲被立為皇太孫,朱棣不但為他挑選良師,還不忘言傳身教,出征把他帶在身邊,教他帶兵打仗,經過農家都帶他去看看,讓他以後做個體恤百姓的明君。朱棣的教誨對朱瞻基的帝王之路產生了深遠影響。

    朱瞻基在政治和文化上成就很高,重用賢臣,最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在位期間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迅速。史學家們稱之“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性格寬仁,以仁政著稱。對於意圖不軌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燧,他都力排眾議予以保全。對於廢后胡氏,一直以皇后的用度供養在後宮。

    朱瞻基在位期間重視農業,以安民、愛民為本,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就是朱瞻基的內心寫照。出外巡查經過農田時,他都要去看看莊稼的生長狀況,心情好的時候自己還要親自去犁田,告誡官員百姓勞苦,要惜之愛之。

    朱瞻基在政治方面,重視了內閣制度,在增加辦事效率,對宦官進行正式教育,但是事實證明這為後來宦官干政埋下了禍根。

    宣德時期進行了財政改革,減輕賦稅,避免了人口外逃,特別是自然災害,莊稼欠收的年份合理的賦稅對百姓生存至關重要。

    宣德五年,宣宗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就是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壯大國威,不久明朝周邊的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幾乎是每年都來。

    朱瞻基不滿於許多達官顯貴不問國事,沉迷酒色,當時妓女遍天下,於是朱瞻基下令掃黃,嚴肅法紀。只是他沒有想到他死後,被壓制的酒色之風反彈,比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後來的發展偏離了預期,不是他能控制的。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從小就受到祖父朱棣和父親朱高熾的喜愛,作為皇位繼承人培養。朱瞻基執政期間堪稱英明神武、善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體恤百姓,是整個明朝的黃金時代,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與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齊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當然身為朱家子孫、太平天子朱瞻基也有著自己的癖好。

    朱瞻基從降生開始就顯得很不一般。據記載1398年3月16日朱瞻基出生的時候,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並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覺得這是個吉兆,當朱瞻基出生後朱棣認為吉兆應在這個孫子身上,對他另眼相看。

    1402年靖難之役勝利朱棣登基後,親自挑選名師教育朱瞻基,更是在遠征漠北、巡視天下期間將朱瞻基帶在身邊教他行軍打仗、體察民情、駕馭群臣的手段,可以說完全當成皇位繼承人來培養。1411年,年僅13歲的朱瞻基被爺爺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開始參與朝政。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繼位不到一年就死了,1425年朱瞻基登基。

    朱瞻基受自己父親影響頗深,因此登基後繼續執行明仁宗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像內閣制、巡撫制、總督制等影響深遠的制度都是由朱瞻基確立的;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于謙等賢臣開啟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代。

    要說朱瞻基有什麼汙點主要是三條。第一,朱瞻基從小喜歡鬥蟋蟀,登基後甚至下旨讓地方採買優秀的蟋蟀送進宮來,地方官員為了討好朱瞻基不惜民力、壓榨百姓,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

    第二,朱瞻基好色,喜好房中術。朱瞻基曾經向太醫索要房中術方面的書籍,但是正直的太醫稱自己是看病的沒有房中術,因此得罪了皇帝被偷偷地關押起來,一直等到很久之後朱瞻基氣消了才把太醫放了。另外朱瞻基登基後寵愛孫貴妃,因此將沒有任何過錯、忠厚善良、頗有賢名的胡皇后廢除,立孫氏為皇后,這引起了朝野非議。

    第三,朱瞻基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權的時代。朱瞻基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開設“內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識字將這些人培養成自己的助手,後來更是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等職務讓宦官擁有了處理朝政的權力。可以說明朝後期宦官權勢熏天、威壓百官都是朱瞻基時期打的底子。

    當然瑕不掩瑜,“蟋蟀天子”朱瞻基確實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是明朝君臣關係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鬥蟋蟀的事情,正史上是沒有的,主要記載在一些野史中。比如明人呂毖的《明朝小史》,以及清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尤其是在《聊齋志異》裡形象的描述,讓我們對明宣宗愛好鬥蟋蟀給民間造成的災難,有很深的印象。而明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

    (明宣宗劇照)

    那麼,明宣宗既然是一個愛鬥蟋蟀的皇帝,既然被稱為“促織天子”,為什麼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會那麼高,認為他的功績堪比“文景”,並且把他和他父親明仁宗當皇帝時期的一段歲月稱作“仁宣之治”呢?(而且,明仁宗親實際上只在位了十個月,明宣宗在位了十年。也就是說,“仁宣之治”其實主要是明宣宗幹出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談談皇帝的角色。

    根據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觀點,中國古代的君王,其實本身是不管事的,他的存在,只是一種象徵意義,是國家元首的標誌。管事的是以宰相為首的政府。皇帝相當於董事長,而宰相相當於總經理。如果總經理把各種事情都管理得很好,董事長是不用出面的。

    但是,由於古代的國家是家天下社會,沒有一個君王能夠放心讓宰相幫他管天下。因為既然皇帝是家天下的,那麼宰相也可以是家天下的。當宰相對國家事務進行深度管理的時候,他的心思就活了,他就想把皇帝的家天下,變成他自己的家天下。也就是說,把皇帝的江山變成他自己的江山。這樣,權臣就誕生了。

    (朱元璋劇照)

    當然了,歷史上也有宰相比較大公無私,比如周公,比如諸葛亮等等。但是這樣的宰相是非常少的。大多數宰相,在有了權力之後,都會變成權臣。

    皇權和相權,上千年來都是矛盾。到了朱元璋的時候,他乾脆一下把宰相給廢除了。朝廷中再也沒有宰相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讓皇帝來做主。

    明宣宗所處的時代,恰恰就處在朱元璋剛廢除宰相不久的時期。

    照一般的理解,既然這時候沒有了宰相,作為皇帝的明宣宗,應該非常繁忙啊。何以他還有閒心玩蟋蟀的呢?而且何以他玩蟋蟀,竟然還玩出了一個“仁宣之治”呢?

    事情恰恰相反。

    (朱元璋北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宣宗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特殊時期。為什麼說他處在非常好的特殊時期呢?

    第一,朱允炆、朱棣削藩幫明宣宗減除了藩王的威脅。到明宣宗的時候,他只需要把朱高煦對付了,藩王的威脅就沒了。

    第二,朱元璋、朱棣多次北伐打擊蒙古人,讓蒙古人大傷元氣,在明宣宗統治期間,沒有能力對明朝構成威脅,因此明宣宗不用為此事傷神。

    第三,朱元璋誅殺功臣並廢除宰相,讓朝中的大臣們都不敢託大。畢竟剛廢除了宰相不久,大臣們對於如何應對朝中的事務,沒有先例可循,只能小心翼翼地做事。因此,明宣宗所遇到的大臣,比如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張輔,以及地方上的于謙、周忱這些,都是忠臣。

    第四,六部剛在沒有宰相的情況下做事,明朝中後期那種大臣們朋黨之爭,冤冤相報,扯皮糾紛的事情,還沒有形成。所以做事的效率非常高,把朝廷事務處理得很好。

    總之,明宣宗確實遇到了千載難遇的好時機,再加上他本人也比較聰明,因此,根本不用他出面,國家都治理得很好,他當然有非常多的閒暇,玩玩蟋蟀,其實是毫無影響的。

    (參考資料:《明史》)

  • 7 # 水煮汗青

    明宣宗朱瞻基雖然只做了十年皇帝,卻給大明皇朝創造了一個“仁宣之治”!明朝史學家谷應泰對朱瞻基的評價是:“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他認為朱瞻基時期的“仁宣之治”就好比是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漢景之治”。然而就是這麼優秀的一位皇帝卻被人稱為“促織皇帝”(促織:即蟋蟀、蛐蛐),這是什麼原因呢?

    歷代皇帝的野史趣事更容易讓人記住

    人都是有獵奇心的,如果讓百姓記住某位皇帝的功績可能有點難度,但要問他們皇帝有過哪些糗事,有過哪些奇聞,大家肯定會如數家珍。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如此,大家都記住了他喜愛玩蟋蟀的趣事,卻忽略了治國的豐功偉績。

    朱瞻基雖然被史學家所稱頌,但在野史上卻對他有不少的負面記載,特別是在玩蟋蟀這件事情上,記錄了他為了得到好的蟋蟀不但勞民傷財,還導致一戶百姓家破人亡。這件事記錄於明人呂毖的《明朝小史》中,原文如下: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譯文:明宣宗皇帝特別喜愛鬥蛐蛐,為了得到更好的蛐蛐,他還派人前往江南尋找。一時之間蛐蛐的身份暴漲,最貴的時候漲到了十多金一隻。當時在楓橋(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有一位糧長受到郡守的派遣,要他去找好的蛐蛐。久經尋覓後終於找到一隻非常好的蛐蛐,這位糧長非常高興,準備用快馬給郡守送去。他的老婆聽說要用快馬送昆蟲,心裡非常好奇,便開啟蛐蛐罐想一探究竟,沒想到蛐蛐跳出來逃跑了。於是她非常害怕,自殺身亡。等糧長回來後發現妻子自殺非常傷心,而且想到郡守那邊也不知如何交待,害怕要被刑罰,也自殺了。

    這是關於明宣宗朱瞻基因為玩蛐蛐而導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故事,但僅僅是出現在野史中,未經考實。

    明宣宗的功績

    明宣宗在位期間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穩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當時人才濟濟,像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文臣,還有名將張輔,又有于謙等人輔助。正所謂君王正,臣子明,國泰民安,有鳳來儀。明宣宗能得到這麼多賢人的輔助,他自己也肯定是有德之人。所以明宣宗雖然在生活愛好中有瑕疵,但不影響他成為一位好皇帝!

  • 8 # 淡看天上月

    看問題不能只看一個方面,要綜合的來看待,說宣宗之前先介紹一下人,對比一下。

    啥事不幹的曹參

    有對比就有參考,先來談談一個西漢名相曹參。在蕭何死後,曹參接任了蕭何的位置。曹參整天在園子裡面喝酒唱歌,不問政事。搞的漢惠帝都看不下去了,就跑過去責問曹參。

    見到皇帝來責問的曹參也不急,就問惠帝,您和高祖比誰能力大?漢惠帝答道當然是漢高祖啊,我怎麼能比的上漢高祖。然後曹參又問曹參和蕭何比誰的能力強,漢惠帝毫不客氣的說當然是蕭何。曹參說道既然高祖和蕭何比我們厲害,他們把方針定下來了,那麼我們遵守就可以。這就是蕭規曹隨,西漢的國力也進一步增強。

    守成有為的明宣宗

    明宣宗可比曹參有為多了,明宣宗突破了限制,信奉了王安石的祖宗不足法,沒有沿續他父親明仁宗守祖宗之法的路。所以明朝在明宣宗手裡面,國力較比明仁宗增強的速度快了,扭轉了朱棣晚期國力的消耗過度的情況。明宣宗可以說是在守成的基礎上有為之的君主,也重視吏治,和文景相比還是有所欠佳,畢竟文景算是開創了大漢的盛世,但也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若是隻看一個方面,那曹參整天喝酒唱歌又怎麼能被稱為名相?所以看明宣宗這個問題也不能只看他喜歡玩蟋蟀的一面。至於關於明宣宗玩蟋蟀的細節,只在野史之中詳細記載,所以還得加以考證真假。

    曹參是不作為就是最大的作為,所以被評為了西漢的名相。明宣宗這個有作為也有成效的君主,玩蟋蟀也只是他的一個愛好而已,並沒有因此而誤國,所以不能因為君主有一個小小的愛好,就去說他是一個昏君。那麼誰還願意當皇帝?只有這個愛好並沒有讓君主誤國,同樣也沒有違反道德,那麼還真的沒有什麼必要去指責,至於明宣宗有沒有違反道德就看信什麼樣的歷史了,不過明宣宗比上文景二帝也是一個事實。

  • 9 # 必讀歷史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當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自己,還說了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或許正因為此,朱棣很疼愛朱瞻基。朱棣經常帶他離開京城去狩獵。北伐蒙古時,朱棣也有意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在北方的風沙之中進行磨鍊。1425年,當父親朱高熾因病去世後,朱瞻基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王朝新的掌舵者。那一年,他才27歲。

    朱瞻基在位期間重視農業,以安民,愛民為本,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就是朱瞻基內心的寫照。外出經過農田時他都要去看看莊稼的生長情況,心情好的時候自己還要去親自犁地,告誡官員百姓勞苦,要惜之愛之。

    明宣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外交上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軍事上加強邊備,延續了洪武、永樂以來的穩定局面,同時又改變了洪武、永樂年間重典治國、殺伐過度的現象,把永樂盛世繼續往前推進,“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稱“仁宣之治”。

    天下太平了朱瞻基也開始滿足了一下自己的小愛好,那就是“鬥蛐蛐”,這也成為宣宗朝唯一的詬病被載入史冊。因為宣宗喜歡鬥蛐蛐,於是官員們爭先到全國各地收集蛐蛐,部分地方還出現官員將捉蛐蛐兒作為一種徭役攤派給百姓,導致百姓負擔加重,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雖然明宣宗有鬥蛐蛐、勞民傷財的小毛病。但總體是好的,瑕不掩瑜。 宣宗時期,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由於宣宗勤儉、愛惜民力,政府執行效能較高、百姓生活水平總體較好。

    商喜 明宣宗行樂圖 區域性——隨從

    我們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的書畫皇帝,他不但自己能書會畫,而且大力發展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與宋徽宗相比,明宣宗朱瞻基並不遜色。

    明宣宗在繪畫上可謂是一個多面手,山水、花果、人物、草蟲翎毛,無所不能,隨意點染,精妙絕倫。畫風主要取法宋代院體,不失元人意蘊,能自成一格,是明代帝王中最高級別的丹青票友。他尤其擅長意筆畫風,以花鳥草蟲、動物居多。

    在他的親力親為下,明代畫院達到隆盛,人才濟濟、群星璀璨,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備。如浙派繪畫之祖戴進、善花果翎毛的邊景昭、山水人物名手商喜,以及周文靖、謝環、李在等等,都是名重一時的畫家。

    但是很難想象的是,這樣一位在書畫上頗有造詣的皇帝,本人卻不似宋徽宗那樣的儒雅文士白淨之相,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彪形壯漢。宣宗自幼受祖輩影響薰陶,形成英勇尚武的性格,喜愛馳騁騎射,是射擊能手,作為守成的皇帝,宣宗仍然時刻不忘武備,幾乎每年春秋之都會巡視遠近郊,閱武射獵。

    有人說,朱瞻基並無政績,只是實行仁政,對官員好,所以官員們大肆歌頌他,為他留下了美名。小編認為,他是守成之君,他要做的並非是開疆拓土,而是解決前人留下的積弊,讓國家健康平穩的發展,增加國家核心競爭力。而從明宣宗登基以後的做法來看他也並沒有做錯什麼,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某方面的過失而完全否定他的功績。

  • 10 # 老衲侃春秋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有一句:“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據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記載:“我朝宣宗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

    明人呂毖《明朝小史》裡載為蟋蟀還鬧出兩過條人命:宣宗酷好鬥蟋蟀,就向江南索取上品,動輒每隻數十金。當時楓橋一個糧長被郡督派遣去尋找,終於尋到一隻“最良者”,他馬上用自己所乘的駿馬交換了過來。

    回家後,他非常小心的放在蟋蟀罐裡。他的的老婆聽說了此事,非常的好奇,便開啟蓋子想偷看一下這個值一匹馬的小玩意。沒想到,這隻“神奇”的蟋蟀一下子從罐中跳將出來,還未等追上,便被院子裡的雞給啄死了。

    他的妻子一看惹了大禍,非常恐懼,便上吊自殺了。糧長回來發現妻子已自盡,悲傷不已之餘,更害怕因蟋蟀之死而受到法律制裁,於是也自縊身亡。

    有了以上記載,明宣宗朱瞻基的“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的名號就給坐實了。這些記載,文學作品進行了藝術加工,野史也是進行了誇大,使其成為歷史上被黑的皇帝之一。

    其實,鬥蟋蟀的遊戲是從唐朝開始的,到了宋朝蔚然成風,而到了明清時代,達到最為鼎盛的時期。既然明清時代鬥蟋蟀已經十分的風靡,那麼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有這麼一個獨特的愛好,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和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背景有著極深的關係。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耽誤正事。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為數不多、很有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實施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仁政,比如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撥專款給災區農民贖回被賣兒女,嚴打貪汙腐敗,特別是強化御史監督,打造廉潔政府,這些政策都得到迅速落實。

    虛若懷谷是他的一大性格特點。對於大臣的諫言會虛心聽取,不會一意孤行,君臣關係非常融洽。明人王琦曾記載這麼一件事:

    宣德中,駕幸少師楊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驚起朝服而迎。但見儀從塞屋,香氣絪縕,不知上所在,惟面北而拜不已。上方倚東闌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寓圃雜記·宣宗幸楊文貞公第》明·王錡)

    這個故事是說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訪,又是夜貓子,一天都深夜凌晨3點多了,他帶著4名隨從來到楊士奇府中。

    當時的夜黑黢黢的。那時沒有電燈,只有燈籠,照明效果很差,人在院子中,不走近了看,看不清誰是誰。楊士奇本來眼神就不好,不知道皇帝在什麼位置,只好按禮儀向北面拜輯。朱瞻基大笑:“士奇,朕在此。”

    原來,楊士奇年紀大了,腿腳也不那麼利索,皇帝有話想與大臣說。此時的皇上完全可以宣詔令其進宮,而他卻主動跑到手下的大臣家裡去了,並且在深更半夜。

    試想,如果二者沒有較為親密的關係,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句“士奇,朕在此”,明顯表明君臣關係相處的十分和諧。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呈現出非常好的發展勢頭。

    當時的周邊環境,除北元還有些麻煩外,大明出現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幾乎是每年都來。

    鄭和下西洋共7次,最後一次就是在他的宣德五年由他下令出洋的。這次下西洋的船員和明軍,共有27550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艦隊了。

    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被史學家譽為守成之君,將仁宣之治與文景之治相媲美。

    但是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他還是一位掃黃天子。

    明朝初至中葉娼妓業非常為發達,許多達官顯貴不問朝政國事,沉溺於歌舞昇平、燈紅酒綠之中;名流賢達狎妓冶游、尋歡作樂。後來,還出現了研究、評價妓女的《嫖經》,成為當時的狎妓指南。當時妓女滿布天下,大都會有數以千計之多,就是窮鄉僻壤,也不乏其人。

    看到國家政綱鬆弛,官員日益腐敗淫逸,終日紙醉金迷,縱情享樂。朱瞻基終於無法忍受了,於公元1429年秋天,下詔在全國裁汰官妓,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掃黃運動。他下令將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經營了數十年的官營妓院全部革除,嚴令御史糾察官員德行品性,膽敢違令狎妓宿娼者,必然罷職,永不敘用。

    而士子嫖妓,也要受處罰,甚至在科考中不予錄用。對明代開國即繁榮兩京的國營妓院酒樓來說,這一禁令無疑是災難性的。其後不久,曾經繁華靡麗的教坊女肆半行拆毀,歌樓舞館,化為廢井荒池。

    當然,這項舉動就是專門針對的朝廷官員,對民間娼妓業卻沒有什麼限制。當時掃黃的主旨,是為了鞏固帝業不被顛覆,官吏不嫖娼,使所謂“父母官”的形象更為正面。因此,此次掃黃對官員們的威懾作用效果顯著。

    然而明宣宗在位的時間卻並不長,他駕崩的時候不過才38歲。明宣宗的遺詔充分表現出他的明君風範:

    “……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盡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明宣宗實錄》)

    他要求勤儉節約辦喪事,身處外地的高階官員不得擅離職守,要安撫好老百姓。

    具有這樣覺悟的皇帝,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來看,也為數不多吧?

    參考資料:

    《明宣宗實錄》

    《寓圃雜記》明·王錡

    《明史》清·張廷玉

  • 11 # 永生196045664

    明朝皇帝只要有一點私人愛好就被罵。而乾隆六下江南卻受到吹捧。這大概是100多年前政權和平交接所留下的禍根。

  • 12 # 歷史的陪伴者

    中國古代皇帝,哪個沒有自己的嗜好,問題是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好皇帝。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藥,漢成帝劉驁喜歡吃春藥,漢高祖劉邦搞同性戀,南北朝皇帝劉子業亂倫,清朝皇帝同治喜好嫖娼,這都是古代皇帝自己的嗜好。明宣宗朱瞻基玩蟋蟀的嗜好和這些人比起來,那簡直是不值一提。玩蟋蟀怎麼啦,又不耽誤國家大事。那為什麼朱瞻基被後人評價為功績堪比文景呢?

    雖然大明在洪武年間已經休養生息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後,大明也內耗了不少。加上明成祖朱棣為了證明自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經常北伐,在北伐戰爭中朱棣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除了北伐,朱棣還遷都、派鄭和屢次下西洋,這些都會消耗大明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這使得大明帝國國庫比較空虛。還好朱棣駕崩後,朱高熾上臺立刻改變戰略,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北伐政策,也停止了下西洋的巨大工程。

    朱高熾對朱棣時期留下的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大明帝國有喘息的機會。然而,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他也駕崩了。朱瞻基上位,史稱明宣宗。縱觀大明歷史,讓我最敬佩的皇帝無非五個,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孝宗朱祐樘、明宣宗朱瞻基,這五位皇帝在明朝中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如果沒有這五位,大明未必就能過活百年。言歸正傳,朱瞻基到底有哪些業績讓後人如此稱讚他呢?

    朱瞻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守成皇帝。朱瞻基登上皇位後依舊沿用明仁宗朱高熾的政策,與民休息,勤政愛民,很少對外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據說公元1430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朱瞻基聽到出現蝗災後馬上派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即使如此,他還是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這足以說明朱瞻基確實想為百姓做點實事,而不是空談而已。

    公元1426年七月,朱瞻基下令罷湖廣採木;公元1430年,他又下旨罷工部採木;公元1432年,他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公元1433年,他又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朱瞻基在位十年,曾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讓百姓沒有那麼大的負擔和壓力。據說,公元1428年,錦衣指揮鍾法保請採珠東莞,朱瞻基不但沒有同意,還認為他是想用這種擾民的事情為自己謀求利益,將他逮捕入獄。朱瞻基確實是一位非常愛惜百姓的皇帝,他從來都不會輕易動用民力,百姓在他的統治下安居樂業。

    除了愛民,朱瞻基還知人善用,後來大明帝國遭遇土木堡之變後依舊屹立不倒,這與朱瞻基為兒子留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臣有楊榮、楊士奇、楊溥,史稱三楊;武將有于謙、石亨等人。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在大明帝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刻,總會有人站出來力挽狂瀾,這是後話。當然,朱瞻基在位期間,這些文臣武將為仁宣之治做出貢獻,這都歸功於朱瞻基知人善用的結果。

    當然,如果你認為朱瞻基只有文治,而沒有武功,那你就大錯特錯。雖然朱瞻基沒有爺爺朱棣以及太爺爺朱元璋那樣用兵如神,但是在軍事方面他還是為大明帝國做出自己的貢獻。除了朱瞻基剛上位平定作亂的叔叔外,他曾經親自率數百鐵騎殺的敵人丟盔棄甲,最後下馬投降。公元1428年,兀良哈惕蒙古人襲擊大明帝國的領土時,恰好朱瞻基率領3千騎兵視察邊境,看到兀良哈如此放肆,他親自擊退了侵犯者;公元1431年,大明軍隊擊敗阿魯臺。朱瞻基可不是軟弱的守成皇帝,有侵略者敢侵犯大明帝國半寸領土,他一定做出有力的反擊。遊牧民族幾次被朱瞻基教訓,再也不敢侵擾大明邊境。如果說朱棣北伐是為打倒忽必烈家族,那麼朱瞻基是為大明帝國邊境的安定而戰。

    大明帝國在朱瞻基的治理下達到空前的繁榮昌盛,不管是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達到頂峰,如果不是因為有了一個敗家子,大明帝國還真能與漢唐盛世並肩。如果不是土木堡之變,我相信大明肯定出現全盛時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此期間的糧食產量繼續增長。洪武年間平均每年稅糧二千餘萬石,永、熙、宣年間平均每年稅糧增至三千一百餘萬石。全國各地的倉儲都極為充裕,百姓生活也得到相應的提高。採鐵、造船、制瓷、織染、軍器、火藥的製作以及特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築,在質量上均超過了前代水平,在數量上也成倍增長。史書記載: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

    朱瞻基如此英明神武,大明帝國才能蒸蒸日上。但是,還是有人對他雞蛋裡挑骨頭。因為他熱衷於玩蟋蟀,所以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蟋蟀天子”。朱瞻基的這個嗜好,比起楊廣的濫用民力建造宮殿、宋徽宗到民間嫖娼、南北朝的高洋變態殺人,那不知道好多少倍。明宣宗的功績確實堪比文景,這話沒錯。

  • 13 # 凌凌凌大人

    關於朱瞻基的一生,我有做過影片詳細的

    解釋過這個人,感興趣的可以去我的主頁觀看。

    很多時候,評價一個人永遠都不要站在

    當下的角度去評判,這個就屬於歷史虛無主義

    而應當站在歷史發展的上帝視角去進行評價,才是最客觀,最公正的。

    對於明朝的帝王來說,說句不好聽的話,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外,能算得上是賢明的君主,朱瞻基排第二是妥妥的沒問題。

    這便是我說的第一個原因,歷史學家評價帝王,都是要結合每一個朝代來綜合考量的,而堂堂大明王朝,拿的出手的皇帝,就那麼三兩個人,朱瞻基的評價很高,這的確說得過去啊。

    你說其他明朝皇帝也可以?這不是開玩笑嗎?

    有喜歡煉丹的,有建豹房搞酒池肉林的,有亡國的,有被自己叔叔篡位的,有太愛玩掉湖裡淹死的,有喜歡帶兵打仗被人掠去當俘虜的,有被太監拿捏不理朝政的,有頂替哥哥上位最後被哥哥又搶回來的。

    這些個選手,再跟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一對比,自然高下立判。

    不是他特別優秀,實在是同行襯托的好啊。

    而且朱瞻基是名正言順的繼位,符合大明律法,雖然他爹不算吧。

    正統繼位,符合大明律法,在位期間朝政井井有條,沒有什麼么蛾子,唯獨喜歡都蟋蟀,的確是無傷大雅。

    再來說說朱瞻基在位期間的功績。

    蒙古部落自從被他老爹打跑以後,一直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雖然算不上威脅,但是始終是大明邊境的一個隱患。

    朱瞻基繼位以後,徹底掃除了蒙古部落的隱患,聽話的直接歸順,不聽話的直接掃蕩,能把控的直接搞成傀儡。

    自此蒙古部落,再也無法威脅到大明江山,也減輕了大明邊境的軍事壓力,減輕了財政支出,站在歷史的角度怎麼也是大功一件吧。

    這便是第二個原因,讓大明的邊境,不必再次陳兵千萬,去提防蒙古部落,鞏固了邊境安全,減輕了國家財政支出。

    鄭和的最後一次下西洋,也是朱瞻基在位期間,宣揚大明國力這件事也達到了頂峰,雖然有他老爹前六次主導的原因,但是最後收益的也是朱瞻基,真正意義上,繼唐朝以後的【萬國來朝】。

    還有禁止官員嫖宿,明朝時期最嚴苛的【禁黃政策】也是出自朱瞻基之手,當時的明朝風氣可以說是,集三代之精華與一體,沒有外部壓力,沒有內部黨派之爭,可是說是很多時代的文人,最喜歡最嚮往的時代。

    以上這些政績,足以讓朱瞻基在歷史上的地位堪比文景時期了。

    而一個無傷大雅的鬥蟋蟀的愛好,的確算不上什麼汙點,只要不是玩物喪志,甚至連缺點都不算,都可以說是一個可愛的愛好。

    歷史是冰冷的,我只是把它換成溫暖的文字告知世人。

  • 14 # 飛翔籃球夢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明朝的社會經濟出現了持續繁榮的景象,在歷史上被稱為“仁宣之治”,《明史·宣宗本紀》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意思是說,明朝的仁宣之治如同周朝的成康之治與漢朝的文景之治。眾所周知,文景之治是休養生息,使得疲敝的初建的西漢帝國能夠在修養中壯大和強盛。同樣仁宣之治的十一年,也是讓國家迅速的發展。明宣宗是明成祖的孫子,明仁宗的兒子,公元1424年,明成祖永樂皇帝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但是仁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病逝了,仁宗駕崩以後,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外交上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軍事上加強邊備,延續了洪武、永樂以來的穩定局面,同時又改變了洪武、永樂年間重典治國、殺伐過度的現象,把永樂盛世繼續往前推進。據史家考證,明宣德年間是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僅僅江西景德鎮,官窯數量從洪武年間(朱元璋在位時期)的20座上升到宣德時期的58座,人口達到10萬。宣宗在位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即後世所稱的三楊)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但是有一個問題:明宣宗時期,明朝形成了文官集團,皇帝依賴於文官治國理政,這對當時的政治清明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也為後來的文官爭鬥埋下伏筆。洪武、永樂年間,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只是“參預機務”,並無固定的職權,宣德年間,形成了“票擬”制度,內閣可以對送達上來的奏章作出初步的處理意見,再交由皇帝閱覽,由於內閣大學士已經對奏章作出了初步的處理意見,所以皇帝無需再一一批答,只需點頭同意就可以了。明朝內閣大學士的角色不過相當於皇帝的秘書,但是呢,這時候皇帝對奏章的處理依賴於閣臣的“票擬”,所以閣臣的權力如同漢唐時期的宰相,權力如同宰相,卻不能直接監督六部的工作。所以,明朝的內閣輔臣有宰相之實,無宰相之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內閣好幾個首輔,所以為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的黨爭的出現埋下了隱患。而後期明朝宦官干政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皇帝故意縱容宦官干政的結果,目的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抗衡外廷的文官集團,都是有因有果的。

    不過後世所出現的消極作用,都是多種因素偶然疊加而發生的,並不單純由於明宣宗舉措失當而導致的,他也無法預見明朝後世的政局。明宣宗還被稱為“促織天子”,其實就是鬥蟋蟀。除了鬥蟋蟀,他還喜歡獵鷹,宣宗的獵鷹大多是北韓進貢的海東青;還調鵓鴿和鸚鵡,還為此作畫、作詩,如《金盆鵓鴿圖》、《桃花鸚鵡圖》;還有養貓狗,萌寵同樣是他的繪畫題材,《雙犬圖》、《一笑圖》、《花下狸奴圖》等等。

    而體育類的愛好也很廣泛,比如喜歡射箭射箭,寫了《述騎射》;玩蹴鞠,他曾作詩:“密密清陰接貝宮,錦衣花帽蹴東風。最憐宛轉如星度,今古風流氣概同。”還有擊馬球;玩捶丸、投壺、射獵。雖然他以喜愛鬥蟋蟀出名,給人感覺就是一個紈絝皇帝,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他的宮廷娛樂也恰恰反映了那會還比較太平。再有功績肯定是有的,但是應該也有他重用文官的原因,寫東西的人難免會有美化濾鏡。

  • 15 # 歷史說了

    拉倒吧,朱瞻基堪比文景?個人認為,明朝亡於宣宗。

    歷史上,當然有“仁宣之治”的說法,成為明宣宗朱瞻基歷史地位的重要佐證 。

    那麼,從朱瞻基乾的做的事情,看一下,他是不是能像《大明風華》說的那樣了不起。

    第一,政治方面,朱瞻基重用三楊內閣,實行文官治國,充分尊重封建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然而,朱瞻基提倡太監讀書,發展宦官勢力,成為朝廷制衡文官勢力的重要工具,開啟了有明一代宦官專權、為禍國家的發端。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大時期一一漢唐盛世,宦官專權都是最重要的亡國之道。

    第二,邊防方面,朱瞻基努力和北方民族搞好關係,大力發展互市經濟,將鹽鐵等重要的戰略物資賣給蒙古人,為北方的蒙古(韃靼/瓦剌)人的死灰復燃和勢力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和武器裝備所需要的鐵器和工人。後來,瓦剌的也先勢力逐漸壯大,成為明英宗統治資訊的重大隱患,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如果沒有忠誠的于謙力挽狂瀾的話,大明王朝三代亡國,重蹈晉朝和宋朝的歷史悲劇。

    第三,做人方面,明宣宗熱衷於鬥蟋蟀,愛好書畫和古玩,活脫脫的宋徽宗的轉世。同時從38歲早夭的年齡分析,必定沉迷酒色等傷身之物。

    小結,明朝出現仁宣之治的局面,可比於漢朝的昭宣中興,是明仁宗父子結束了永樂皇帝的窮兵黷武和肆意擴張,與民更始和休養生息所形成的和平穩定局面,就像漢昭帝和漢宣帝的作為一樣。

    明宣宗的歷史功績,可以對標於漢宣帝,從二位爺的諡號上,就可以看出。至於對標文景之治來說,還有很大的差距。毫不誇張的說,漢文帝應該是三代以下歷代君王的典範。

  • 1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朝文人呂毖所著的《明朝小史》裡講了一件事,說是朱瞻基喜歡鬥蟋蟀,派人到江南購買,致使江南的蟋蟀漲到十多金一隻。楓橋有位糧長,受郡督之命四處尋找優良蟋蟀,好不容易找到一隻,身上帶的錢不夠,用所騎的駿馬換取。

    回家後向妻妾吹噓此事,妻妾很想瞻仰值一匹駿馬的蟋蟀長什麼樣,便趁他外出偷偷掀開籠子看,誰知蟋蟀一跳跑沒影了。妻妾不由得萬分恐懼,自殺了,糧長回來發現蟋蟀沒了,老婆也死了,擔心被治罪,也自殺身亡。

    此事漏洞太多,很可能是文人編排出來諷刺天子的。不過,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的確熱衷於鬥蟋蟀,蟋蟀又被稱為“促織”,因而他有個“促織皇帝”的外號。

    但那又怎樣?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愛好,只要做好本職工作,私下愛玩什麼別人管不著。那麼,朱瞻基的本職工作做得好嗎?咱們可以來看看他做過哪些事。

    朱瞻基從小就得祖父朱棣的寵愛。《明史》記載,朱瞻基出生那晚,朱棣夢到父親朱元璋給了他一塊象徵著權力的大圭,還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大為欣喜。

    忽聽下人來報皇孫出生,趕去一看,見長得很像自己,更高興了,視他為吉兆,從此對他尤為不同。甚至因此而下定了起兵靖難的決心。

    長大之後的朱瞻基不負朱棣所望,身體健康、文武雙全,多次隨朱棣遠征漠北。朱棣本來對肥胖體弱、過於寬仁的長子朱高熾不滿意,因有朱瞻基這“好聖孫”,才放棄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立朱高熾為太子。

    在朱棣這裡,朱高熾就像個帝位過渡人,主要功能是透過他將皇位傳到愛孫朱瞻基手裡。事實也如此,朱高熾登基不滿一年就駕崩,朱瞻基繼位為皇。

    繼任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大家都知道,朱棣當上皇帝后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但朱高熾少年時被朱元璋召到南京讀書,對南京很有感情,想遷回去。恰逢南京地動,便派朱瞻基前去考察。

    誰都沒想到,朱瞻基還沒回來他就去世了,大臣們趕緊派人去找太子。而漢王朱高煦一直對龍椅虎視眈眈,得知此事後,在路上設伏,打算做掉大侄子,再來一次藩王入繼大統。但朱瞻基運氣好,逃過叔父的截殺,安全抵達京城,從容登基。

    朱高煦不甘心,於次年謀反作亂,朱瞻基御架親征,戰略定得好,輕輕鬆鬆就瓦解了朱高煦的反叛勢力,逼得朱高煦主動投降。朱高煦的下場是挺慘,被朱瞻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扣住活活炙死,兒子也全部被殺。可這並不讓人同情,朱瞻基忍他夠久了,只怪他太作。

    朱瞻基此舉還震懾住了另一位也有異心的叔叔趙王朱高燧,其他藩王更是安靜如雞,不敢跟朝廷叫板。

    當年建文帝朱允炆也遇到類似的情況,處境還比朱瞻基好得多,畢竟他是太祖朱元璋親自指定的,但結果如何?只能說朱允炆的政治才能遠遠不如朱瞻基。

    透過平息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還樹立了個人威望,朝中老臣歡欣鼓舞,都覺得這是英主,因而政令通達,上下一心,政局趨於穩定,沒出現“新君繼位、國朝不穩”的狀況。可以說這是朱瞻基作為皇帝的第一筆政治資本。

    此後,朱瞻基任用賢能,並在祖、父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政治機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該賑災賑災,該減稅減稅,該撫民撫民。朱元璋、朱棣時期對外征戰頻繁,此時也該讓士兵和百姓歇一歇了,因而他的政策是很合時宜的。

    又有一年,朱瞻基擔心秋高馬肥時胡人侵犯邊疆,親自駐紮喜峰口以待敵軍,以三千精銳騎兵迎戰兀良哈部萬名鐵騎,還打了勝仗。可惜朱祁鎮沒有繼承他的軍事才能,在土木堡之變中白白葬送數十萬明軍。

    在朱瞻基的治理下,大明政治清明,賢臣當世,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等;武有張輔,地方上又有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人才濟濟。百姓安成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另一個繁榮局勢,後世稱為“仁宣之治”。

    在這裡,不能抹殺明仁宗朱高熾的功績,他所定下的愛民仁政開了頭,但如果沒有朱瞻基的堅持與守衛,盛世也不一定能來臨。可以說朱瞻基具備明君的所有素質。

    所以,史學家評價朱瞻基的功績堪比文景,這一點也不誇張。就算他愛玩蟋蟀,那也是瑕不掩瑜。要說他唯一的問題,大概是寵愛孫氏,生了朱祁鎮這個敗家子。

  • 17 # 紅黑亂侃

    何止是玩蟋蟀。

    他虐殺親叔、錘殺恩師,大明獨一份。為了廢后,太后大臣兩頭騙。因為官員勸他多讀書,就要把人砍了。

    他乾的那些荒唐事,樁樁件件像昏君,像暴君。

    可是他還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明君,甚至拿他的統治和開啟大漢王朝輝煌的文景之治相比。

    事情做到這份上,名聲卻這麼好的皇帝,實在不多見。

    這不是史學家偏頗,對他的荒唐視而不見。

    而是因為,他雖然又蠻橫,又貪玩,但是在明朝眾多皇帝裡,還算是個仁君。

    更重要的是,帝國在他的統治之下,蒸蒸日上。那10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有迎來太平盛世的趨勢。

    他還奠定了明朝接下來的基本政治框架,讓明朝得以穩定執行兩百多年。

    1、玩蟋蟀並不是什麼“健康的娛樂活動”

    《明朝那些事兒》裡說,玩蛐蛐雖然不是什麼健康的文體活動,卻也不是什麼不良嗜好。

    但實際上,朱瞻基玩蛐蛐,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以至於他駕崩之後,張太后命令人把他的蛐蛐罐全都砸了。

    景德鎮曾經出土過一堆蛐蛐罐的碎片,據推測,是當時被淘汰了的瑕疵品。復原之後,專家驚訝地發現,這些蛐蛐罐的精美程度,比故宮的收藏都精美。

    連次品都這麼精美,成品該是何等精緻!也可見當時宮廷的奢侈。

    那麼朱瞻基玩的蛐蛐都是哪裡來的呢?

    在明代王世貞《王 弇 州史料》裡,收錄了朱瞻基的一道密詔:

    “敕蘇州知府況鍾:比者內官安兒、吉祥採取促織,令他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後運自要一千個。敕至,爾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

    促織,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蟋蟀、蛐蛐。這道密詔的意思是,近來送的蛐蛐,數量很少,個頭也很小,不能滿足朱瞻基的要求。所以朱瞻基命令蘇州知府況鍾,為他抓1000個蛐蛐送去。

    大家都知道,皇帝想要1000個蛐蛐,那麼辦事的官員光抓1000個是不夠的,總要多抓一些,提防路上的損耗。

    更別提,當時朱瞻基是在北京。蘇州到北京,對於明朝人而言,天遙路遠,路上的損耗更不知道多少。

    所以,朱瞻基想要1000個蛐蛐,把這1000個蛐蛐送到他手裡,地方上少說也得備著幾千只。

    知府自然不可能親自上陣去抓蛐蛐。這麼艱難的任務,只能向百姓攤派。

    抓蛐蛐是件技術活。

    首先,要天黑之後才能抓。趁著夜色,聽蛐蛐的叫聲,判斷方位,鎖定蛐蛐的位置。

    找到蛐蛐洞之後,就要想辦法,挖地洞,挖牆腳,或者往洞裡吹氣、灌水,把蛐蛐給轟出洞來。

    蛐蛐出了洞,也不會乖乖待在原地,而是會亂躥亂跳。黑燈瞎火的,很容易一下子就跑沒了。

    古時候是沒有手電筒或者路燈之類的,只能靠著燈籠、月光或螢火蟲的光亮之類的,更增加了捕捉的難度。

    更別提,朱瞻基對蛐蛐的質量是有要求的。光抓到蛐蛐還不算,抓得小了,還不滿意。所以有時候抓了一整晚,可能都是無用功,抓不到一隻合格的蛐蛐。

    一時之間,江南流行起了全民抓蛐蛐的活動。

    當時的江南流傳著一句話: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都說洛陽紙貴。朱瞻基對蛐蛐的需求量如此巨大,江南的蛐蛐價格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

    有的時候,一隻上好的蛐蛐要十幾兩黃金才能買到。

    我們都學過蒲松齡的《促織》。裡面講了宣德年間,一個讀書人,為了完成縣裡攤派的抓蛐蛐任務,居然家破人亡的故事。

    宣德,就是朱瞻基的年號。

    雖然蒲松齡寫的是小說,但這篇小說,卻是有歷史原型的。

    朱瞻基的抓蛐蛐任務,的確給江南百姓帶來了慘禍。

    這件事記錄在明代皇甫錄的《皇明紀略》裡:

    “宣廟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躍去矣。妻懼,自縊而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縊焉。”

    意思是,楓橋有一個糧長,用自己的駿馬換了一隻上好的蛐蛐,帶回家裡。他的妻妾們看到一隻蛐蛐居然這麼珍貴,按捺不住好奇心,開啟來偷看。想不到,讓蛐蛐給跑了。

    妻子知道自己闖下了彌天大禍,便自縊了。

    糧長回來之後,發現自己丟失了給皇帝的貢品,完不成任務了,又失去了妻子,驚恐之下,也跟著自盡了。

    而這,只是當時多少悲劇的其中一件。

    可見,朱瞻基這個看起來“無傷大雅”的愛好,背後是無數百姓的沉重負擔和血淚。

    他因為愛玩蛐蛐,而被稱作“蛐蛐皇帝”,這並不是在黑他。

    2、“蟋蟀天子”不止玩蟋蟀

    朱瞻基畢竟是朱棣的孫子,雖然有著朱高熾的仁慈,卻也繼承了朱棣的蠻橫和暴戾。

    他會因為當皇太孫的時候,因為逃學,被老師告狀到朱棣那裡,而懷恨在心。等他自己當了皇帝,就找了個理由,把這個老師亂棍打死,還沒收了家產。

    他會因為一個大臣勸諫他,不要老出去跑馬射獵,還是在宮裡安心讀書比較好,就把這個大臣全家下獄。直到多年後朱瞻基駕崩,這個大臣才被放了出來,但是大臣的父親已經死在獄中。

    他會因為從朱元璋開始就做官的老臣不肯陪他看戲、下棋,就把老臣貶去南京賦閒。

    他為了扶自己青梅竹馬的孫貴妃上位,無過廢后,先對太后說,大臣已經同意他廢后了,又對大臣說,太后同意他廢后了。兩頭騙,廢了原配皇后胡善祥,封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為皇后。

    3、來自張太后的憤怒

    朱瞻基的宮廷生活非常豐富。

    玩蛐蛐,鬥雞跑馬,玩鳥放鷹。

    還熱愛發展文藝事業,在陶瓷和宣德爐上投入了很多。

    這些在後世看來珍貴的文物,但當時看來,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前面說的,在景德鎮出土的蛐蛐罐碎片,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次品都這麼精美,可見送給皇帝的珍品是多麼地奢侈。

    可是為什麼故宮裡反而沒有這些精美的珍品蛐蛐罐呢?

    明朝人李賢在《天順日錄》為我們揭曉了這個答案:

    “宣廟崩,太后即命,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罷去。”

    朱瞻基的這些玩樂之物,在他去世之後,都被他憤怒的母親張太后下令砸掉、扔掉了。

    除此之外,張太后和大臣們還裁掉了教坊司樂工和各種倉庫管理人員等等,高達6000多人。

    可見朱瞻基時期,宮廷的人員膨脹到了什麼程度。

    這些人都是要靠國庫養的,是明朝財政沉重的負擔。

    但是,朱瞻基畢竟不是昏君。

    作為一個皇帝,他幹了這麼多的荒唐事,這麼蠻橫而殘忍,史書卻對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把他寫成了一個賢明君主。

    這是因為,他統治下的大明朝,是明朝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後世稱為“仁宣之治”。

    他雖然貪玩享樂,但是當時的財政還是承擔得起。

    皇帝的本職工作,他是幹得非常好的。

    1、平定漢王叛亂,成功制約藩王

    26歲的朱瞻基登基的時候,接手的,並不是一片大好的局面。

    他的爺爺朱棣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實在太能折騰了。在完成了豐功偉績的同時,也把明朝搞得民怨四起,百姓不堪壓迫。

    接下來,無論誰做皇帝,都該改變路線,休養生息了。

    但是擺在朱瞻基面前的,還不止這麼一個難題。

    眼下的燃眉之急是,他的叔叔朱高煦,準備造反了。

    20多年前,正是朱棣起兵靖難,推翻了侄子朱允炆。如今歷史彷彿又要重演。

    但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沒有犯朱允炆的錯誤,他一聽說自己的叔叔起兵了,立刻御駕親征,以最快的速度兵臨城下。

    那時候的朱高煦,甚至都沒來得及打出自己的封地樂安,就只能灰溜溜地投降了。

    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漢王朱高煦造反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朱瞻基的最終目的。

    因為,朱高煦的造反,以及當年朱棣的造反,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事件。不是他們腦袋一發熱,就想當皇帝了。

    而是因為當時的藩王手裡有兵權,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也許能抵制住誘惑。但這麼多人,誰能保證所有人都毫無野心呢?

    而朱瞻基要解決的,正是這一個問題。

    藉著打敗朱高煦之勢,朱瞻基連續地對藩王進行削弱。

    從那之後開始,好幾個藩王都“不小心”被告發了府中護衛一些不安分的情況。藩王們趕緊知趣地自己辭掉了護衛。

    朱瞻基一邊寬厚地說,不至於不至於,他並沒有打藩王們的主意,一邊樂呵呵地接受了。

    朱瞻基又時不時找藉口,比如說邊鎮缺人,地方缺人,向藩王們“借兵”。一借,就有去無還了。

    這麼一來,藩王們手上的軍權,就被削得差不多了。就算想造反,也有心無力了。

    在朱瞻基之後,除了朱厚照期間,明朝再也沒有藩王造反的事情發生。

    而朱厚照期間那次造反,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根本沒那實力。朱厚照知道之後,興致勃勃地要御駕親征,還沒走幾步呢,這件事就已經被地方解決了。

    困擾明朝幾十年,連朱允炆都搭進去了的削藩問題,終於在朱瞻基手上,徹底地解決了。

    2、創立司禮監和內閣制,奠定明朝政治框架

    一提到朱瞻基創立的司禮監,估計很多人都想到了“九千歲”,以及權勢滔天的太監們。

    甚至有些人覺得,這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沒有司禮監和內閣制,明朝甚至有可能沒法維持這麼多年。

    因為在朱瞻基之前,明朝的制度對皇帝個人能力的要求實在太高了。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之後,一切親力親為,皇帝的工作繁忙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甚至有人說,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以及朱棣的太子朱高熾,壽命都不長,就是因為替皇帝老爹幹活給累的。

    到了朱瞻基,他既沒有丞相,也沒有能幫他幹活的太子。這麼多的工作,他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啊。

    朱瞻基的爺爺朱棣就不堪重負,開始逐步向臣下放權。而朱瞻基更加地變本加厲,最終形成了穩定的制度。

    一方面,成立內閣,作為自己的秘書和顧問班子,幫助自己處理奏摺和國家大事。

    內閣處理的這些事,可以理解為給皇帝提的建議,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票擬”。但是要不要採納,得皇帝說了算。

    另一方面,成立司禮監。皇帝並不需要所有的票擬都過目,都自己決策,而是授權給司禮監的宦官。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披紅”。

    皇帝要做的,就是檢查和監督他們的工作。

    這奠定了明朝接下來200年的基本運營模式。這使得明朝擺脫了對皇帝個人能力的依賴。

    後面的明朝,荒唐的、無能的皇帝層出不窮,可是哪怕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都能維持得下去,靠的就是這一套制度。

    可以說,很多人熟悉的明朝體制,就是由朱瞻基這個政治和管理的天才一手打造的。

    3、與民休養生息,明朝順利轉型

    前面說過,朱瞻基接受的明朝,由於朱棣太能折騰,百姓已經不堪重負。無論接下來是誰當皇帝,都該進行轉變了。

    這個轉變是從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開始的。但是朱高熾只做了10個月的皇帝,幫助明朝轉型的重擔就落在了朱瞻基手上。

    他乾的很多事,是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學到每個朝代的治世的時候,都背過的:輕徭薄賦,虛心納諫,仁政愛民,休養生息……

    說起來好像簡單,但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做到的。

    不僅要有明君,還要有賢臣。

    而朱瞻基時代,堪稱大明276年來,君臣關係最融洽、最和諧的10年。

    他的手下,文臣有出名的“三楊”進入內閣,為他出謀劃策,武將有張輔威震四方,地方上有一批能臣幹吏,還有一個被他破格提拔的于謙正冉冉升起,將成為明朝的一代名臣。

    在他的統治之下,大明王朝的國力很快就得以恢復,蒸蒸日上。

    用史書的話來說就是:

    “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後世把他的這10年,和他父親的10個月,合稱為“仁宣之治”,認為這是可以和漢朝“文景之治”媲美的黃金時代。

    寫在最後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天啟皇帝,在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多地饑荒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拿了遼東一年的軍費去修建故宮的三大殿,只為了皇家的面子工程。

    但是很少人知道,朱瞻基這10年,一直沒有重建朱棣時期被燒燬的三大殿。

    在明朝的黃金十年裡,皇帝一直維持著沒有三大殿的現狀,只因修建宮殿過於勞民傷財。

    可見,朱瞻基是把百姓的生活,放在了皇家的面子之上。

    他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也會有侷限性。

    他蠻橫而貪玩,在一些娛樂事件上花費過大,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但是他心裡有一條基準線,絕對不能越過。

    再怎麼玩,也是在財政能負擔的範圍內。

    他把皇帝的本職工作做得非常好。他的時代是明朝最好的時代。

    只可惜,他的統治只有短短10年。他在36歲那年因病去世,8歲的太子朱祁鎮登上了皇位。

    朱祁鎮,就是明英宗,明朝“土木堡之變”的當事人。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朱瞻基多活10年,土木堡之變絕對不會發生。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明朝的黃金時代,就此結束。

  • 18 # 左庶長FrSl

    首先,從個人德行上看,朱瞻基絕對不是好皇帝。人格缺陷非常嚴重,沒當皇帝的時候還看不出來,他爺爺還一口一個“好聖孫”,不過即位稱帝后,在權力的影響下,他的人格缺陷也就被無限放大了。

    蟋蟀皇帝

    有人說了,不就玩個蟲嗎,這和那些大修大建、荒淫無度的皇帝比好多了。我想說,宋徽宗不就玩個石頭嗎,可宋朝被他玩成什麼樣了?

    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

    皇帝的一個愛好,基本上就是要發動全國的力量去滿足。

    玩蟋蟀都得拿個罐,景德鎮曾經就出土過一堆蛐蛐罐的碎片,是當時被淘汰了的瑕疵品。復原之後,專家驚訝地發現,這些蛐蛐罐的精美程度,比故宮的收藏都精美。

    連次品都這麼精美,成品該是何等精緻!除此之外,他多次派人到江南尋找優質蟋蟀,這來回折騰一隻蟋蟀的成本可以達到十數金。更何況可能是一隻嘛,算上路上的折損,殘次品以及身為皇帝玩樂的體量。折騰這麼一回花的錢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而且,叫他蟋蟀皇帝只是因為玩蟋蟀是他娛樂生活中的代表作。

    朱瞻基道號長春真人,求仙訪道磕水銀也是他的人生樂趣之一,這玩意也燒錢。他還算玩得不狠的,像宋真宗搞了個大中祥符,把他整個鹹平之治攢的錢都給霍霍了。

    除了上述愛好外,朱瞻基也喜歡琢磨製器書畫,他的書畫水平幾乎能與宋徽宗比一比,他監製的宣德爐精緻無比,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即使扔在汙泥中,拭去泥汙,也與從前—樣,如今價值上千萬。

    心胸狹窄 睚眥必報

    朱瞻基完全沒有繼承他老爹的寬仁,他當皇太孫的時候,因為逃學,被老師告狀到朱棣那裡。這件事他懷恨在心多年,等他自己當了皇帝,就找了個理由,把這個老師亂棍打死,還沒收了家產。

    一個大臣勸他不要老出去跑馬射獵,還是在宮裡安心讀書比較好,他就把這個大臣全家下獄。直到多年後朱瞻基駕崩,這個大臣才被放了出來,但是大臣的父親已經死在獄中。

    一個四朝元老,朱元璋時期就做官的老臣因不肯陪他看戲、下棋,就把老臣貶去南京賦閒。

    他為了扶自己青梅竹馬的孫貴妃上位,無過廢后,先對太后說,大臣已經同意他廢后了,又對大臣說,太后同意他廢后了。兩頭騙,廢了原配皇后胡善祥,封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為皇后。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一個貪玩享樂的皇帝,為什麼還能被後世評價為功績堪比文景呢?

    事實也確實如此,宣德年間雖然只有短短10年,但是這十年裡明朝得到飛速發展。雖不至於路不拾遺,但也是國泰民安。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有這麼一個說法,說有錢人不怕他的後代大手大腳花錢,怕的是他們搞投資。這個道理,放到皇帝身上也管用。隋煬帝滿懷壯志,結果十幾年敗光家產,隋朝二世而亡。

    而朱瞻基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的那麼好,我認為除了他不太折騰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不怎麼作為。

    畢竟玩蟋蟀再花錢也不可能有打仗花錢,而他當皇帝的十年時間裡搞的大型活動就是去了一趟漠北胖揍了蒙古人一頓,跑了一趟山東抓了個叔叔回來,而且還兵不血刃。派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去問問藩國為什麼不給我大明朝貢了。除這三件事外,沒有過任何大興土木的工程或者是勞民傷財的行動。

    他雖然心胸狹窄,但是楊榮、楊輔、楊士奇、于謙、夏元吉等能臣他沒有欺負過一個,反而給了他們更大的權力。讓他們放開手管理國家。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上述老臣那都是朱棣、朱高熾時代留下來的。朱瞻基對他們則是百分之百信任。

    按照歷史週期率來將,明朝到朱瞻基那會本來就是出於上升期。手底下的臣子又都能幹活,朱瞻基不折騰,就肯定是盛世。

    當然,也許是因為朱瞻基夠聰明,他很明白這些道理,所以他能放手讓臣子們治國,自己則玩出了一個仁宣之治!

  • 19 # 四眼觀天

    史學家並沒有這麼說,對於明宣宗多是譴責之言,認為明朝之亂,肇始於宣宗的殆忽。最近幾年一些明粉,也沒有研究過明朝歷史,本著民族主義思想,看了幾本暢銷書,就想著給明朝翻案,炮製出一些顛倒是非的言辭,實經不起檢驗。

    要是真想搞清楚,就看看歷代史學家對明宣宗的評價吧。

    馬文升: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備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軍,私借一馬者,皆有重罰,雖有興造竟不勞軍,三十餘年海內晏然。太宗文皇帝遷都北平,於武備尤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虜遠遯。宣德以來武備漸弛,迨至正統,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敗邇。

    胡世寧:“我太宗文皇帝雄武冠絕古今,徼外四夷無不臣服。是以北封元之遺孽阿魯臺為和寧王,馬哈木為順寧王;西封脫脫為忠順王;東北置奴兒干等都司衛所二百餘處。皆以撫綏戎落,藩屏中國。至於南討黎季犛,復古中國之地,建立交趾布政司,尤為偉績。宣宗以來,黎賊復據交趾,殺官劫印,不可勝紀。阿魯臺亦為馬哈木所並,其東北各衛所亦皆兼併不常,存亡莫考。先朝(宣宗)皆置之不問,蓋不勞中國以事外夷。”

    何喬遠《名山藏》:高皇帝承胡元縱弛之弊,宏振威武以儆天下,成祖以英達之資纘緒大服,海內竦然,振厲者五十餘年。昭皇帝(明仁宗)至德深仁不久於位,章帝(明宣宗)繼之,乃涵濡以醇懿陶埴,以德義聞四方。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重農,賑荒懲貪。文事則經史在御,武備則車駕待邊。又且卻騶虞之祥,禁白烏之瑞。《豳圖織婦》,訓誥同風。《招隱猗蘭》,四詩媲美。凡此皆善政也。而棄交趾於荒外,廢胡後於長門,系陳祚於犴狴。毋亦稽中之德,大醇小疵,克終之規,百里九十耶?此則宣宗之失也。雖然,創業固難,守成匪易。仁、宣之治,非高、成不開;而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嘗考仁宗一祀不永,而繼以宣之濟美,則久道化成。宣宗十載未多,而溯於仁之監國,則重熙累洽。故原其初造,則仁危於宣,席其已安,則宣光於仁。劉緒纘於元嘉,宋治盛於慶曆。王道無旦夕之效,禮樂必百年而興。嗚呼!此其時哉。

    談遷《國榷》:國初嚴御,每重囚歲械入京輒千百,簿尉巡檄之任,輒煩聖慮,蓋詳極矣。宣宗幼侍文皇帝出入塞垣,深諳民事。及即位,遽有樂安之駕,非素才武,疇克滅此而朝食也者?然兵不輕試,惓惓以生靈為念。水旱朝奏,賑貸午曁。親閱囚牘,多所釋遣。好文學之士,一才一技,皆被甄錄。蓋睿質天縱,文翰並美,而不矜其能,嘗有自下之色。國家之治,寬嚴有制,煩簡有則,帝實始之。而於廢胡後,棄南交,孰為帝諒者?嗚呼!廢后非盛德事也,其棄南交,比於漢之朱崖矣。

    張廷玉等《明史》:“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孟森:歷代閹禍,豈非皆自宣宗造之?當即位初,詔求直言,有湖廣參政黃澤上書言十事,其言遠嬖佞,即反覆以宦官典兵干政為戒,帝嘉嘆而不能用,旋即設內書堂,可知嘉嘆之為好名浮慕。

    趙中男:王振的專權和明英宗的無能導致了土木之變的慘敗,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瞻基那些能幹的老臣和經過調整完善的社會制度,幾乎無力阻止這一慘敗。從這個意義上講,土木之變是宣德時期政治隱患(邊疆、武備、閹禍)的總爆發,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劇,也是瞻基個人的悲劇。

    《北韓文宗實錄》:上(北韓文宗)謂代言等曰:"尹鳳率爾告予曰:“洪熙皇帝及今(宣德)皇帝,皆好戲事。洪熙嘗聞安南叛,終夜不寐,甚無膽氣之主也。’”知申事鄭欽之對曰:“尹鳳謂予曰:“洪熙耽於酒色,聽政無時,百官莫知早暮。今皇帝(宣德)燕於宮中,長作雜戲。永樂皇帝,雖有失節之事,然勤於聽政,有威可畏。”鳳常慕太宗皇帝,意以今皇帝為不足矣。”上曰:“人主興居無節,豈美事乎?”

  • 20 # 澹奕

    朱瞻基的確喜歡鬥蛐蛐,但他因為鬥蛐蛐荒廢朝政了麼?因為鬥蛐蛐不管國家了麼?因為鬥蛐蛐做出了非常荒謬的事情了麼?沒有,並沒有。

    鬥蛐蛐只是朱瞻基的興趣愛好而已,跟他的皇帝職責,並沒有什麼衝突。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而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作為朱棣的嫡長孫,朱瞻基從小就受到了祖父朱棣的寵愛,稱其為“好聖孫”。

    朱棣對於幾個兒子的態度非常明顯,更寵愛兇狠好鬥的二兒子跟三兒子,對於安靜的長子朱高熾並不喜歡,覺得朱高熾性格不像自己。

    有意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對幾個孫子的態度完全相反。

    不管怎麼樣,最終朱高熾還是成為了繼承人,而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成為了朱高熾的儲君,傳說朱棣最終沒有動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有他喜歡朱瞻基這個孫兒的原因。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在位僅僅十個月就與世長辭,廟號仁宗,登基之初的朱瞻基,面臨的局面還是非常嚴峻的,尤其是他那個虎視眈眈,一直想著篡位的叔叔朱高煦。

    登基不久,朱高煦就發動了叛亂,結果不得人心而失敗,朱高煦也沒有下狠手,只是將這個叔叔廢為庶人,軟禁在皇城當中,還是好吃好喝對待。

    可朱高煦不知悔改,一再挑釁,最終故意絆倒朱瞻基,而被朱瞻基做成了烤肉乾。

    除掉朱高煦之後,江山逐漸趨向於平穩,但需要頭疼的事情還是很多。

    正所謂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朱瞻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全方位戰略收縮。

    朱瞻基在位時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被撤,明朝退出越南地區,鄭和下西洋運動停止,此外關外的奴兒干都司也大幅後撤,明朝對於關外的實際控制,侷限於遼東一帶。

    在朝中,朱瞻基大規模裁撤不必要的機構人員,進行改革,實行與民休息的策略。

    從這些方面來看,朱瞻基與漢朝時期的文帝景帝的確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同樣對內無為而治,對外不再那麼激烈,以發展經濟為主,不過相對來說,宣德時代要稍微強大一些。

    不僅如此,朱瞻基本人與漢朝的文帝景帝也比較類似,他崇尚節儉生活儉樸,對於洪武、永樂時代的各種酷刑,進行了大規模的更改,更加註重教化。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開支,朱瞻基頒佈了諸多的“寬恤之令”。

    當時明朝的馬政被放寬,工部大規模的採伐建設被叫停,朝廷對於地方的稅賦一再減免,朱瞻基對於農業發展、農民生活都非常重視。

    朱瞻基的確喜歡鬥蛐蛐,也因此被某些野史之類的文學作品稱作“促織天子”,可朱瞻基並沒有因為鬥蛐蛐而荒廢朝政,更沒有為了鬥蛐蛐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

    古代的皇帝雖然自稱天子,但終究也只是凡人,有點興趣愛好是很正常的,只不過有些皇帝為了自家的興趣而愛,沉溺其中荒廢朝政,這才是最要命的。

    相對於其祖父朱棣,曾祖父朱元璋,朱瞻基在文治武功方面,似乎欠缺了一些,但也不弱,比方說他親征大漠,整飭軍備,對於軍事也非常重視,只不過沒有大規模對外用兵而已。

    可能很多人不滿朱瞻基大規模戰略收縮,但這是當時的整體環境決定的。

    整體來說,朱瞻基時代的明朝仍舊是強大的,外敵不敢大規模侵擾,對內,朱瞻基把江山治理得也是有條不紊,朱瞻基在古代的皇帝當中,的確是非常出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第八號當鋪,你會用什麼去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