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琪150462050

    結婚後,老公一做了讓我不滿意的事,我就會發火,然後抱怨他沒做好。前段時間帶二寶回孃家,發現媽媽經常這樣子對我爸,突然就頓悟了。很多朋友都覺得我性格偏漢子,可家裡早中晚三頓飯都是我做,還要洗衣做飯帶孩子。不是說男人對妻子的態度藏著女兒未來的人生嗎?我媽帶我們姐弟兩人,還要做家務,雖然有時候我特不喜歡這樣做,可我和老公都閒的時候必是我做飯。有時候說話的語氣像極了我爸媽。現在我一想發火抱怨我就剋制自己,因為我的生活也是兒女的原生家庭!

  • 2 # 諾媽家有男寶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能在平常生活中表現的不清楚,但臨到關鍵問題,具體事情上,卻有據可依。

    父母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勞動人民走過來,辛勞一輩子。父親性格比較粗線條,樂觀,再大的事在他心裡都不是事。這是好的一面,換句話說,那就是沒有責任心。可想而知,母親事事操心,成怨婦,對生活一直有危機感。

    父親的好性格我沒沿襲,母親的憂心在我身上呈現無疑。丈夫說我持有的是“危機人生觀”,天還沒塌下來,我先愁死了。所以一切更相信自己手裡能捏到的,相對來說,活的比較累些,心累。

  • 3 # 育兒小達人福貴媽媽

    原生家庭這個詞我之前有自己的理解,就是自己從小生活裡受父母親,家庭的影響的那個生活環境。後來拜讀了一位心理專家的解釋,原來一直這個詞都是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在百度百科或是查查一些專業書籍就會得到很好的解釋,我就不贅述了。

    我是大學畢業以後,一系列的經歷感覺自己性格的缺點都是和生長環境,受父母,養育人影響的。我是單親家庭,媽媽八歲左右突發疾病去世,奶奶搬到我家裡幫助我爸爸照顧我,也就是奶奶代替了媽媽的位置成了我的養育人。其實,我跟小時候,家裡人說大約11個月就因為父母都工作就把我送到林場的奶奶家生活了,中間會回家一段時間,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奶奶家。

    我奶奶是很年輕就守寡,而且也是年幼喪母,生活環境又不好,自己沒接受過任何的正規的學校教育,性格很偏執,而且怕事不愛出頭。我爸爸因為家庭拖累,二十六七歲才和我媽媽結婚,算是晚婚;媽媽自己高考失敗後本來家裡也想讓她早早嫁人,挑挑揀揀也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結婚時候年紀也不算小了。聽我阿姨的敘述,我感覺外婆家的人很瞧不起我們家,我媽媽完全是因為我爸顏值高,可能家庭差距也導致了後來我媽和我爸吵架,我爸會動手打她,根本不留情面,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個晚上兩個人講著講著我爸就不睡了起來動手,我媽的手直接打骨折了。其實,大人的事,深層具體的原因我不清楚,但是直觀的我就感受我看到的情景,以至於我對自己以後的婚姻安全感很低。同時,更可笑的,我覺得男的長的醜點可靠,實際醜且下流不堪的男人更可惡。

    我爸媽都是有大學情節的人,所以很重視我的教育,我媽媽更是我很小就給我買書,滿足我的很多要求,在世的時候更寵我,但是教育上很有方法也更耐心。正因為這樣,雖然奶奶照顧我期間不滿意我上學這件事覺得是浪費錢(高中後她的女孩子讀書無用論也有了改觀,周圍鄰居一直都和她說讀書有用),我也在我爸的堅持下讀了大學。

    我不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就有各種問題,之所以生活在這種環境的孩子性格有缺陷應該是父母的問題更多。我爸在我媽活著的時候就喜歡酗酒,後來更甚,讓我痛苦的是他竟然沒次酒後都和我聊很消極的是,這種情緒帶入很痛苦。比如,他會說,他告訴可能某天他就突然死了,而我將是無依無靠,別以為我的一些親戚能幫助我,他活著是看著他的面子,死了我也是無人問津,那時候我才十一二歲,常常不由得處於恐懼中。語言的力量真是深刻,比打在身上傷害痛苦萬分,因為他會隨著血液深值內心,打罵只是陣痛。

    蝸牛的氣質是慢,他的孩子快的極限也就是日夜不停的爬。

    還有好多問題,細細說來,其實原生家庭對我們會有很多影響,但是透過我們的閱歷,讀書多少,都會對自己不好的影響有個認知和改變,但是我認為,有種東西叫格局,是深入骨髓的,很難改變,也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 4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我是三十幾歲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

    為什麼這麼晚才意識到?我想是因為它的潛移默化與根深蒂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威力有多大了。

    一個是潛意識,一個是想當然。

    如果原生家庭的教育是科學的,那將何其幸運!如果原生家庭的教育有缺陷,又是多麼地可怕!

    我的原生家庭不能說不好,但是卻有明顯的缺陷,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總是伴隨著攻擊與傷害。對待自己的家人,說話總是很直,甚至是一些傷害性的語言。雖然在外面,對待別人的時候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但是對待家人卻總是發脾氣。

    可以說一家人的情商很低,不懂得溝通的技巧,雖然內心都是相親相愛的,但表現出來的卻都是惡語相向。

    近幾年,讀了一些育兒書籍,才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突然發現,我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我的母親對待我的方式非常相似。這讓我感覺到很可怕,我無形中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對待孩子問題的處理方式,那是非常不科學、沒有任何技巧可言的、不好的方式。

    於是,我試圖常常反思,並且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方式加以運用,效果很好,不僅處理好了同孩子的關係,也修正了自己,讓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我的原生家庭,我不再是母親的影子,關於這一點,我深感慶幸。

    我像我的母親愛我一樣愛我的孩子,但又很不一樣,因為我有更好的方法與技巧。

    同時,我想把我學到的一切分享給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是不是和田玉,是什麼料子,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