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瑩寶貝
-
2 # 遇上小人物
迷信嬰兒哭了後把小孩雙手並在胸前,一隻手按住,一隻手托住下巴止哭的動作,看著電視上外國專家那麼牛,發現自己的小孩兒不行,但是每次哭還是忍不住要這樣抱著試試
-
3 # 婛妮
有吧,例如說孩子出生前,我是很討厭算命說的話的,但是孩子出生後,整個醫院的新生兒,都是奶奶去算命的,主要還是算下名字有五行缺啥,喜啥,用於取名參考用,算命的會順便跟你說孩子四個月內不可怎麼怎麼,雖然是毫無道理的,但是既然問了,我就會遵守,感覺好像不遵守就像被詛咒了一樣哈哈
-
4 # grace格格
在中國這個地方自古都有神明,有的人說是迷信,有的人說是真的。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凡是往好處想總是對的,信神明也是這樣,畢竟是為孩子好。我也信過!
1.孩子生辰八字給算命先生
小孩一出生,老媽就給孩子的生辰八字給算命先生看,所孩子幾歲怎麼樣,幾歲怎麼樣,該注意算命,不能接近什麼。最後給算命先生好多錢,為了孩子,明知是忽悠卻開心的掏錢,做爸爸媽媽的苦。
2.孩子經常生病找神棍
有一段天氣原因,孩子經常感冒傳送,老媽說是不是有髒東西。這時候去請當地大神棍看水碗,大家接觸到這樣的嗎?說有什麼不好的東西,需要出門多少步,然後埋下個東西,燒點錢,沒想到過幾天小孩真的好了,不在生病了,我有時候也懷疑,有信了。
3.給孩子帶平安福
去大的廟宇拜佛,給孩子求了平安福,佛珠,項鍊,功德箱投了好多,我好心痛,和老婆估計半月的工資花在了這裡。還好不是天天去,要不我該出家了。
-
5 # 翔媽育兒
在育兒方面我感覺相信科學更靠譜,但老人說多了難免記得一些,聽婆婆說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會招來不好的東西惹得孩子夜哭,孩子三歲以前晚上儘量不要出門,會看到不乾淨的東西,孩子在外面睡著了回家時要喊著孩子的名字等。老人有點迷信可以理解,但作為年輕人最好不要相信迷信。
-
6 # 小棉襖乘以二
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的女青年,曾經一度非常自信,聲稱自己只相信科學,可是一遇到孩子的事,什麼原則呀立場啊都不顧了。
1.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爺爺說要給他算命,我還是很反對的。我認為這就是迷信,毫無科學根據。結果算出來五行缺金,我還是乖乖的翻字典,專撿金字旁的給孩子取名字。
2.寶寶長大一點後,家裡的老人都說要給她帶一個銅錢,避邪!我就乖乖的給她扣了一個。還自我掩飾說是裝飾品。
3.孩子有點頭疼腦熱,老人家就會焚燭點香驅邪。起先我還非常不屑,後來遇到孩子連著高燒幾天,打針吃藥無效,急得沒了主意,鬼使神差的就去焚燭點香了……
總之,關心則亂,父母一般遇到孩子的事,總是容易手足無措,偶爾迷信,也無傷大雅罷?原諒我如此粉飾,當了媽的你,就全明白了。
-
7 # 優悅育兒手帳
迷信過。當然有一些事情用科學無法解釋時還真的就會被迷信了。
比如孩子太小,父母說不可以剪指甲不然進風了後果很嚴重,嚇得我整個月子沒給寶寶剪過指甲,直到學習了一些育兒知識才知道指甲是可以剪的。
還有就是寶寶坐車出遊路上睡著了需要叫著名字回家,也是老一輩的思想說孩子睡著了就去玩了,不叫孩子孩子迷路了怎麼辦?所以一直走一直叫著就好。
於是每次出行,只要寶寶睡著了,我都會時不時叫一下寶寶。其實就是為了一份安心。
-
8 # 木白媽咪說育兒
我迷信過一次。在我二寶未滿週歲時,經常晚上帶他出去玩到很晚才回家。
今年的中元節當天也是這樣,回來的途中看到有很多人在路邊燒香。
後來中元節過了幾天,寶寶天天晚上夜哭,而且還背對著我睡覺。這種狀態持續了快半個月,沒辦法只能打電話向我媽媽求助,我媽聽我這麼說之後,非常反對我大晚上尤其是中元節晚上帶寶寶外出。她讓我趕快在我們睡覺的床底倒扣一個飯碗,在碗上放把菜刀,我照做之後第二天晚上,寶寶真的不哭了。
回覆列表
曾經迷信外國的“鼓勵式”教育,後經過朋友的點撥改正了。
我們這一輩人是在沒有鼓勵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很羨慕國外的教育。
也曾聽過這麼一條訊息:在孩子成長期,父母給予的肯定要達到5000次以上,才可能使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把5000次誇獎進行分解,把60%的誇獎集中在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生頭5年裡,意味著每天要對學齡前兒童誇獎3次。在鼓勵式教育的影響下,國外的孩子一向都是看起來自信滿滿。
自己深知我們民族的教育方式:偏於內斂、謙遜。所以很怕壓抑孩子的自我發展,打壓孩子的自我,限制孩子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剛剛開始帶孩子的時候,很迷信國外的鼓勵式教育。
每天想盡辦法去誇獎孩子,但又不能太過。。。為了鼓勵孩子,培養他的自信心。
可是多年後,卻有國外的權威專家出來發聲說:“鼓勵式”教育,孩子培養出來的自信,就是一個偽命題。可能造成孩子的盲目自信,到時候就是自信心的不堪一擊。
幸虧當初沒有盲目的鼓勵孩子,也只是適度,並且有一定的前提基礎。現在看來,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像權威說的那麼極端,不然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總結鼓勵孩子:最好是盡力為孩子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幫他們體驗成就感,然後再具體地誇孩子,並把他的付出與他的成就繫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