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雞血,就那一會兒~~過幾天就沒了~~靠雞血補充能量的團隊是不行了的~你怎麼看?
4
回覆列表
  • 1 # 製衣人小李

    去聽企業培訓課,主要就是講公司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好處比較多吧,我有利於你瞭解一些大公司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可以給到你一些啟發,一些企業,做是有他的獨特的一些東西的。

  • 2 # e網傾身

    我覺得應該有用。去參加這種培訓,一定要抱著積極的心態,確實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關鍵是你怎麼將它轉化為你自己的技能。如果一開始就判定這是一種打雞血的方式,思想上情緒上先入為主,就很難學到有用的東西。

  • 3 # 竹下小屋

    學習是可以的,但是要看你自己是否能夠掌握它的精髓好好的加以利用。如果說你沒有掌握到他的精髓部分,到自己這裡不能拿來用的話確實沒什麼好大作用,只是說能改變你的一些想法,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要說企業管理的話民網的積分管理是一套不錯的管理方法,一般都可以拿來落地實施。有興趣的話還是可以瞭解一下的。

  • 4 # 情感D故事

    課堂上,學員特別期待老師能給到的內容全是乾貨,似乎只有乾貨,才不虛此課,不枉此行!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收藏夾裡滿滿的乾貨,你看過了多少?看過了又能真正領悟幾何?然後,踐行的又有幾個呢?

    葵花寶典練功秘訣:“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煉丹服藥,內外相通;修煉此功,當先養心,令心不起雜念,超然於物外方可,若心存雜念,不但無功,反而有性命之憂”。

    練葵花寶典,成就東方不敗,也因心存雜念,毀掉性命。

    曉得了吧?任何神功,需先從自己身上動刀子哪,且修心在先。

    身處職場,不可不假於外物,成就自己,但是,放棄對外在的執著,反求諸於內心,和自己死磕,用不了多久,相信是日神功必成。

    到那個時候,不再苟且的詩和遠方就在眼前!

  • 5 # 不知名的XX

    有沒有用,我們說了不算,而是你自己學了以後,能不能用。因為我也聽過很多課,老師講的很好,但是回去的以後發現自己的企業不適合,用不上。所以你要找對平臺,學對自己目前有用,或者將來有用的

  • 6 # 提拉米大蘇

    以前我在職的公司老闆喜歡報這些課,然後自己有事十節課也許就是去聽三四節,其他的,她覺得不能浪費錢就讓我頂她,我就是去錄課的,因為我聽的領悟的跟她說了她也不懂,乾脆錄了讓她自己看。她聽了看了只是覺得除了講做人做事那部分有用,硬體方面不怎麼實用,畢竟硬體改造費錢的,加工資加待遇她聽了隻字不提,因為她壓根當沒看到聽到。這種學習效果,學了一百具體操作二十已經不錯了

  • 7 # 系統思維—歐陽伯詢

    在培訓的江湖上,關於管理者培訓的課程是最常見,也表現得最為混亂。

    同樣的主題,甚至會出現不同的課程,同一個課程,不同的講師也會講出不同的道道。但相信只要這個人類星球還沒有開始流浪,這個星球還需要門類各樣的公司為人類生產或服務,管理者的培訓就會是一個近似永恆的話題。今天就寫點文字,聊一下“管理者的課程體系”這個看起來似乎極度抽象,同時彷彿又有點高難的課題。

    本文分為五部分,約5000字,共兩張圖,閱讀時間估計需要10分鐘。

    一、管理什麼?

    在培訓的江湖上有一門常見的課程《管理的任務與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什麼?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家企業的管理者們最需要達成共識的概念。

    一切概念的表象都需要撥開外殼,從而去找到核心或本質。

    管理的表象概念有哪些呢?

    管人理事?

    組織與協調?

    目標與計劃?

    科學決策與領導?

    ……

    可能還有很多,但站在邏輯的角度,其核心一定是簡單而明瞭的。

    本文直接略過可能繁複的推論過程,直接給出結論吧。

    我認為,“管理什麼?”的核心是如下三個詞和它們之間的必然關係:

    第1個詞:目標

    第2個詞:問題

    第3個詞:行為

    我給出的內在邏輯是:

    一切的管理都是:

    邏輯第1點:以目標為導向

    邏輯第2點:以問題為核心

    邏輯第3點:以行為為物件

    特別提示:管理的物件不是我們常常以為的“人”或者“人財物”或者“人

    機料法環”,而就是也只能是“行為”(與百度百科上的答案完全不一致)。

    一切規則都是為了最佳化行為服務的;

    一切資源都是被行為調動的;

    一切問題都是被行為解決的;

    從而:

    只有管理好行為,才能解決問題;

    只有解決了問題,才能達成目標。

    而行為,在一個企業中,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角度一:不同層次的行為:

    層次1:高層決策者的行為

    層次2:中層管理者的行為

    層次3:基層執行者的行為

    角度二:不同類屬的行為:

    類屬1:個體的行為

    類屬2: 團隊的行為

    類屬3:組織的行為

    注:以上邏輯是後續內容的基礎,如果讀者嚴重不同意,可以終止閱讀了。

    二、管理者是誰?

    按上文“管理什麼?”的邏輯,管理者是誰?這個問題就相對容易回答了。

    管理者是誰?

    管理者是更好地管理個體或團隊或組織的行為,高效地解決了問題,從而達成了目標的角色。

    三、管理者應該學什麼?

    回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管理者的課程體系了。

    簡單地講:

    管理者課程設計的目的在於透過促進管理者的學習,改變管理者或決策者的行為,進一步最佳化個體或團隊或組織的行為,從而更高效地解決了企業的問題,最終達成了企業的目標。

    為了探討管理者的課程體系,在下文中,我將分為如下三步來分析:

    第1步:找出課程

    第2步:分類課程

    第3步:整合課程

    先來找出課程。我們可以先把江湖上主要的管理者課程羅列如下:

    課程1:《目標與計劃管理》

    課程2:《PDCA》

    課程3:《科學決策》

    課程4:《戰略管理》

    課程5:《創新》

    課程6:《績效改進與最佳化》

    課程7:《專案管理》

    課程8:《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課程9:《結構化面試》

    課程10:《員工激勵》

    課程11:《非人力資源經理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選育用留)》

    課程12:《員工輔導》

    課程13:《情境領導力》

    課程14:《團隊領導力》

    課程15:《教練領導力》

    課程16:《領導力之劍》

    課程17:《組織健康與最佳化》

    課程18:《非財務經理的財務管理》

    課程19:《成本管理》

    課程20:《風險管理》

    課程21:《質量管理》

    課程22:《績效指標設計與考核》

    課程23:《管理的任務與管理者的角色》

    課程24:《情緒與壓力管理》

    上述課程基本涵蓋了江湖上各類的管理課程,如果我們覺得上述課程多且雜,那就一定需要梳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建立它們之間應該有的體系。而建立這個體系的過程,在我看來,又是一次運用結構化思維的過程。

    四、課程體系建設之一:分類課程

    結構化思維的第一步是分類,我對上述課程的分類結果如下五類:

    類別A:

    課程1:《目標與計劃管理》

    課程2:《PDCA》

    課程3:《科學決策》

    課程4:《戰略管理》

    課程5:《創新》

    課程6:《績效改進與最佳化》

    課程16:《領導力之劍》

    課程7:《專案管理》

    課程A類的分配原因如下:

    解析:上述課程在本質是圍繞“目標”與“問題”這兩個詞展開的,A類課程涵蓋的主要知識點是:

    知識點1:目標確定的原則與選定目標的標準(第1類決策)

    知識點2:現況分析的角度與要素

    知識點3:界定問題的方法與標準

    知識點4:問題背後原因分析的方法

    知識點5:擬定方案的流程與標準(在這個階段需要匯入創新相關知識點)

    知識點6:選定方案的流程與標準(決策2)

    知識點7:編制計劃的方法

    知識點8:分配任務的方法

    注:從管理的基礎邏輯出發,所有的管理都是從目標出發,到問題解決並達成目標而結束。為此,上述課程在本質上屬於同一類,其中:

    課程3:《科學決策》可分為對目標的決策與對方案的決策(決策就是一種選擇,管理者需要選擇目標和方案)

    課程4:《戰略管理》研討的是對戰略級目標、戰略級方案、戰略級計劃的管理

    課程5:《創新》是研討創新的方法,實質上是研討如何更好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推動實現

    課程6:《績效改進與最佳化》在實質上就是以目標為本,去不斷推進問題解決或改進的過程

    課程7:《專案管理》實質上也是基於“目標與問題”的管理,但考慮到專案型公司的特殊性,對“目標與問題”的管理匯入了特別的流程與方法論。

    課程15:《領導力之劍》一課實質是就是站在管理者角度上的《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類別B:

    課程8:《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課程9:《結構化面試》

    課程10:《員工激勵》

    課程11:《非人力資源經理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選育用留)》

    課程12:《員工輔導》

    課程13:《情境領導力》

    課程14:《團隊領導力》

    課程15:《教練領導力》

    課程17:《組織健康與最佳化》

    解析:上述課程在本質是圍繞“行為”這個詞展開的,關注的角點是員工、團隊及組織的行為,B類課程涵蓋的主要知識點是:

    知識點1:基於崗位素質要求的人才標準

    知識點2:人才選拔、面試的方法與標準

    知識點3:人才培養的方法(人才培養關注員工能力的成長)

    知識點4:激勵下屬的方法(員工激勵關注員工的職業動機)

    知識點5:員工分類與領導的方法

    知識點6:團隊領導的方法

    知識點7:組織管理領導的方法(涉及到組織職能設計、組織流程最佳化、企業文化建設及組織行為最佳化)

    注:從管理的基礎邏輯出發,所有的管理都是從目標開始,到問題解決從而達成目標(從目標到問題再到目標的迴圈),而管理者的身份就是管理或帶領員工、團隊或組織去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角色,由此而言,管理者在掌握了A類知識之後,需要繼續掌握對“行為”管理的知識。

    B類課程可以繼續分為:

    B1:對“員工行為”的管理,相關課程如下

    課程8:《人才的選拔-結構化面試》

    課程9:《人才的培養》

    課程10:《員工激勵》

    課程11:《非人力資源經理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選育用留)》

    課程12:《員工輔導》

    課程13:《情境領導力》

    課程15:《教練領導力》(上)

    注1:上述課程知識點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基於崗位要素的勝任力素質標準;

    注2:課程11的內容基本涵蓋了課程8到10,其知識重點就是在理解了崗位勝任標準的基礎上去更好地選人、培養人、用人再到留人。在現實的課程實踐中,課程11簡稱為“非人”,一般授課時長為兩天,而課程課程8、9、10都可以單獨成課,時長也可以都是兩天,所以課程11可以理解為是課程8、9、10的濃縮版;

    注3:課程12 與課程15的部分內容一致,教練領導模式在領導員工時,內容就可以理解為是課程12的《員工輔導》,它們的實質都是在於如何更好地輔導下屬去“界定、分析乃至解決問題”(在實質的輔導中,可以引入GROW模型,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HR百問中的相關文章)

    注4:課程14是領導力課程的經典課,其英文名“Situational Leadership”,在實質上與孫子兵法裡講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樣,因為領導的員工有不同的類別,所以不同類別的員工應遵循不同的領導方法。

    B2:對“團隊行為”的管理,相關課程如下

    課程14:《團隊領導力》

    課程15:《教練領導力》(下)

    上述兩課程共同關注對團隊的管理方法,其中:

    課程14的內容有如下重點:

    1. 優秀團隊的共同特質(類似於崗位的勝任力標準)

    2. 打造優秀團隊的方法

    課程15《教練領導力》除了關注輔導員工去“界定、分析乃至解決問題”外,同時還會關注管理者如何輔導一個團隊去“界定、分析乃至解決問題”,因此,課程15的部分內容與團隊的行為模式關聯;

    B3:對“組織行為”的管理,重點課程是

    課程17:《組織健康與最佳化》

    組織與團隊最大的不同表現在:

    1. 組織需要明確而清晰的職能分工與權責界定

    2. 組織中需要明文規定的流程

    3. 組織中需要健康而成體系的企業文化

    類別C:

    課程18:《非財務經理的財務管理》(簡稱“非財”)

    課程19:《成本管理》

    課程20:《風險管理》

    課程21:《質量管理》

    課程22:《績效指標設計與考核》

    注:從管理的任務出發,C類課程關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控制類因素,C類課程涵蓋的主要知識點是:

    知識點1: 資金的預算與控制方法(對應課程18)

    知識點2: 目標成本與動態成本管控的標準與方法(對應課程19)

    知識點3: 風險分類的標準與風險管控的方法(對應課程20)

    知識點4: 質量分類標準與管控的方法(對應課程21)

    知識點5: 績效指標設計、績效考核的標準及方法(對應課程22)

    注1:課程21在培訓領域中,非製造類企業往往很少選擇其作為管理幹部的學習課程

    注2:關於課程22,需要指出它和課程A類的課程1目標管理相關知識點及課程6中的績效改進相關知識點密切關聯,簡述如下:

    1. 在課程A類中,課程1目標管理的中心任務是選擇目標(目標的決策)與設立;

    2. 在課程A類中,課程6績效改進的要點在於圍繞目標,推進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方式的最佳化;

    3. 在課程C類中,績效指標設計與考核則是透過把目標指標化(從目標-Objective到指標-Indicator),實施以指標為基準的績效過程管控。

    所以,在課程設計的邏輯上,可以把課程1 《目標與計劃管理》,課程6《績效改進與管理》及課程22《績效指標設計與考核》融合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績效管理》(提示:在績效指標設計上,常用的工具是SMART、KPI及BSC;在績效改進的流程上,最近引入的工具有OKR,但很多人把OKR誤以為是類似於KPI的指標設計標準)。

    類別D:

    課程23:《管理的任務與管理者的角色》

    如果說上述ABC三類課程涵蓋了管理者應該掌握的方法與工具,D類課程就是這三類課程的引子,在此課程中,需要幫助管理入門者理解如下知識點:

    知識點1:管理的任務是什麼?

    知識點2:管理者是誰?(管理者與執行者在角色上的區別)

    知識點3: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標準

    知識點4:管理者應掌握的能力標準

    知識點5:管理者的基本溝通能力

    類別E:

    課程24:《情緒與壓力管理》

    上述ABCD四類課程都與管理者的任務及角色相關,類別E則是需要管理者掌握的自我管理的方法,特別表現為情緒管理與壓力管理。

    五、課程體系建設之二:整合課程

    在分類ABCDE類課程後,我們可以整合管理者的課程體系了。

    第1步:管理知識系列課程的整合

    以上述ABCDE五類課程知識為分類前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如圖1所示:

    圖1

    小結:

    D類課程是管理認知課程體系的引子;

    A類課程是管理認知課程體系的主軸,其它管理知識本質上以此類為中心,它強調對目標、問題、方案、決策、計劃及任務的管理;

    B類課程是管理認知課程體系中的主要分支之一,它強調對員工,對團隊及對組織行為的管理;

    C類課程是管理認知課程體系中主要分支之二,它強調過程中的控制要素;

    E類課程是管理認知課程體系中基礎,它強調管理者在工作中對自我的除錯。

    第2步:加入課程《系統思維》

    在管理知識類課程整合的基礎上,我個人最關注的課程《系統思維》應該加入到整個課程的體系中,如圖2所示:

    圖2

    注:我們常有疑問為什麼管理者學了諸多課程,但成效甚微,我一直認為其本質原因有二:一是學員對管理課程的相關知識沒有建立全面而清晰的認知,從而難以真正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二是人類在理解、應用知識的背後需要我們善於思考,而思考的模式——思維則成了制約我們思考效能的關鍵。因此,《系統思維》才應該是管理者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它就是那把開啟管理知識體系的鑰匙,但長期被我們所忽略,沒有思維的改變,學習者如果直接進入管理認知的課程體系,其結果自然是學得越多,腦子越亂。

    注2:我在上述的課程中沒有提及“管理技能”相關課程,其本質原因是在培訓的江湖上,關於管理技能的定義與理解基本是錯誤的,關於此概念,我寫過“能力模型”(能力=思維×認知×技能)的相關文章(我的專欄HR百問中可查閱)。

    在這裡,我只強調結論:管理技能與管理知識無關,具體就只表現為管理者表達與傾聽的技能(表達與傾聽時的語速,語調、手勢、眼神等),一切所謂的“成本管理技能、創新管理技能”等耳熟能詳的概念都是混淆了技能、知識及能力的區別(耳熟不一定就能詳,沒有思考,所有的知識都在腦海中彷彿就是一堆漿糊)。所以,管理者的技能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不需要單獨涉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免費簡單的進銷存軟體,推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