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舟漫話

    學習行書,我建議還是要學習王羲之行書,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二人在書法藝術成就上來看,雖然二人都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都擅長篆、隸、楷、行、草諸體,也都在楷、行、草書體的成就更卓著,但是,王羲之卻要比文徵明的書法藝術成就更高。

    王義之書法一變自漢魏以來的古樸書風,創造出了一種妍美流便之體,從而達到了中國書法藝術史的一座後人幾乎無可企及的高峰,而為世人仰慕,並無可爭議的贏得了“書聖”的至高榮譽。

    文徵明是明代的著名書法家,也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雖為明代書法第一大家,但其書法藝術成就與王義之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從二人行書作品的質量來看,雖然二人都在行書上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王義之行書用筆千變萬化,遒媚勁健,人們形容他的行書飄如浮雲,矯如驚龍,並大有挾號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以令各路“諸侯”之勢,自始至終他都佔據著書壇行書盟主的位置,可以說,王義之的行書,總是在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而文徵明行書作品雖然流傳至今的作品很多,水平也極其出色,且行中代草,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與王義之行書的被人趨之若鶩,文徵明的行書還是略顯遜色了。

    三是,古今之人,但凡學習行書,多半也都是從學習王義之的行書開始,作為自己學習行書的必經之路,加上後人更是以王義之的集字《聖教序》為學習行書的摹本,來作為自己學習行書的最基本的標配。

    四是王義之書法傳世已無真跡,現存作品皆為後人摹寫,這也無形間,使王義之的書法藝術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從而使人更加想去學習和了解王義之行書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綜上所述,建議書法藝術愛好者,初次學習行書,還是以王義之的行書為宜。

  • 2 # 千年蘭亭

    學習行書,應以王羲之為主,同時參考文徵明小行草。

    書法藝術的學習,講究“取法乎上”。王羲之是行書的主源,後代書家均源於二王。學習行書,當然應直取源頭,取法二王。

    學習王羲之行書,《聖教序》應是首選。

    一是因為它是王字精華,是懷仁花了24年時間集字而成;

    二是因為它字數多,近兩千字的《聖教序》,可說是一部“王字字典”,這更方便學習。

    但是隻練《聖教序》是學不好王羲之行書的,其原因:

    一是因為它是一部刻帖,其筆跡已無跡可尋,給筆法的學習帶來困難;

    二是因為它是集字作品,行氣不如書法作品貫通,連貫性稍差。

    “學習結構要學碑刻,學習筆法要學墨跡”,要彌補《聖教序》的不足,文徵明晩年的小行草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文徵明的行書初學趙孟頫,後專注於宋代諸家,尤其是蘇黃,晚年則取法王羲之。

    其行書大字多學黃庭堅,小行草則得王羲之韻味,傳統而工穩。

    參考文徵明的小行書,可以清晰地瞭解二王一路的筆法,同時其貫氣之法也可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二王書風。

  • 3 # 中州耕牛堂主

    初學行書,我認為還是先學王羲之的行書,當然,如果題主喜歡文徵明的行書,也是可以的。只要自己喜歡,學哪位書法家的行書都可以,因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上圖為文徵明行書作品(區域性)

    文徵明的行書主要是參悟王羲之的行書,並形成了自己風格。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上,得乎其下。

    我認為,學習王羲之的行書就是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學習文徵明的行書就是取法乎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乎其下。不知道題主是想得其中呢?還是想得其下呢?

    上圖為王羲之行書作品(區域性)

    王羲之的行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東晉之後的書家寫的行書,沒有一個超過王羲之的。這就是我建議題主學習王羲之行書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學行書,建議先從《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入手。《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雖是碑刻作品,但絕大多數都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且字數多,選擇的餘地大,適合初學行書者學習。

    上圖為王羲之行書作品(區域性)

    學書法,應以碑為上,帖為下。這句話是一位清人書法家說的。

    學行書,就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這句話是當代的一位行書大家說的。

    上圖為王羲之行書作品(區域性)

    我認識一個書友,他學行書就是臨摹《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他堅持臨摹了六年,後來臨出了名堂,前幾年被中書協吸收為會員,去年,還與書友們共同辦了一次書法展覽。據瞭解,還有不少書友學行書,都是從《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入門的。

    上圖為文徵明行書作品(區域性)

  • 4 # 一笑貫長天

    先學文徵明比較合適!

    文徵明是學王羲之比較出色的書法家之一,而且也是學王羲之比較有自己特色的書法家!但是,文徵明的書法較之王羲之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王羲之的筆法是從古至今無人超越的存在,即使是王獻之也稍嫌不足!其後諸賢更是難以望書聖的脊背。所以入手學行書最好別直接學王羲之的書法,原因是王羲之的書法難學,即使是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這樣的書法的大家,學王羲之書法的大家,可是他們也只能學成王羲之的一部分筆法,就是因為太難!你想,書法大家學習起來都難,何況是初窺門徑的書法人呢?

    我的觀點不是不讓大家去學王羲之,而是,初學不易,初學者可以選擇趙孟頫,文徵明及董其昌,學習這些大家有所心得再去學王羲之會更好一些,如果直接上手王羲之,非常可能因為太難而半途費事!

  • 5 # 詩夜城主

    行書究竟產生於何時?近代眾多學看法不一,有人認為行書產生於楷書的同時或略早於楷書,但無論哪種說法,真正的行書至東晉時才成熟起來,問題來了: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初次學習行書,是學習文徵明的行書,還是王羲之的行書好呢?

    初次學習行書,宜應學習王羲之的行書

    之前有人認為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意境太高深了,初學者學習起來有難度,容易知難而退,這說法看似有幾分道理,但是,我們應該換種方式去思考,每個人學習書法都想拜書法造詣最高的人為師,誰都不願意找那些書法水平一般的人學習書法,

    默默問一下,王羲之的行書水平高,還是文徵明的行書水平高呢?毋庸置疑,王羲之的行書水平要比文徵明的行書水平高深,就那“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都要叫千古書家膜拜,雖然王羲之和文徵明都不在世了,但可以把他們的行書當作是“書法老師”,想必所有人都會選擇王羲之的行書吧,名師出高徒,

    有關“學習書法,取法乎上”這觀點是老生常談了,就不多做解釋了,更何況,唐代書法大家顏真卿、歐陽詢等人在初學行書時,也是從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入手的,足以說明王羲之《蘭亭序》的奧妙所在,行書重意境,氣韻生動,風格鮮明,字裡行間流露出真性情,

    當然了,凡事都要選定一種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書體入手,才能專心致志堅持到底,王羲之的行書也不只是《蘭亭序》這一種,對吧,但是學習時一定要先精通一種書體,從精於一開始是為了打下堅實的基礎,儘可能寫得越像越好,別聽某些人所說,要自成風格,任何一個一開始就想自成風格的人,其書法都“夭折”了。只有專一練習一種書體,方能將心中菱角磨平,書法依靠的是靜心。

  • 6 # 翰墨今香

    初次學習行書,當然還是學習王羲之的行書最好。如果你很喜歡文徵明的行書,可以先以王羲之的行書為基礎,學好之後再去學文徵明的行書。

    這裡不是貶低文徵明的書法不好,我本人也是非常喜歡文徵明書法的,特別是文徵明的小行書,特別有味道,甚是喜愛,文徵明的行書也主要師法王羲之和趙孟頫。

    為什麼說要先學王羲之的書法呢?因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變古體為今體,他的新體書法形成了一個博大的風格體系,有嚴肅、有飄逸;有對比、有和諧;有情感,有理智;有法則,也有自由。後世各種傾向的書法家,古典的,浪漫的,唯美的,倫理的等等,都把王羲之的書法作為典範,每個書法家都能在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中汲取他自己想要的東西。

    唐代書法家透過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發展出了尚法精神的唐代書法,湧現出來了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等眾多書家;宋人學王羲之發展出了尚意精神的宋代書法,湧現出了“宋四家”等眾多書家;元人更是重新迴歸王羲之的書法精神,孕育出來了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康裡巎巎等偉大的書家;明代則湧現出了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王羲之的書法就像是一個平臺,例如今天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創業平臺,孵化出了很多的創業者。同理,王羲之的書法體系可以看作是一個書法家的孵化平臺,透過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又孵化出更多的書家,而文徵明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再換一個比喻,王羲之的書法就像是黃河、長江,文徵明的書法只是黃河或者長江的一個支流。所以,我們既然要學習書法,為何不從體系的根源下手,而要去學習枝幹呢?

    當然,在對王羲之的書法學有所處之後,可以再去學習這個體系中的其他名家,最後,融匯百家而成一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約翰迪爾R230穀物聯合收割機多少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