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醉觀滄海
首先說一下,我也有“字”,家父賜字“玄德”,是的,和劉皇叔一個字。
誠如題主所問,古人確實在名字之後,還要再取一個“字”,用在擺放別人時自報家門,或者稱呼所要拜訪的人。準確的說,“名”和“字”是兩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名字僅僅是用來區分不同人之間的一個符號,而“字”才是代表一個人的終極所在。
至於我為什麼這麼說,且看以下幾點拙見:
第一點:古人取“字”的初衷:出於禮貌的考慮這一點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古代人講究禮儀,認為直呼一個人的名諱顯得不尊重別人。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你直呼姓名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素養。例如,題主所說的,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都是出於這樣的想法。
第二點:古人一般取什麼樣的“字”在古代,名字或許還可以肆意所取,哪怕毫無意義的也尚可接受。可若是一個人的“字”取得不好,那是會影響他一生的。在古代,“字”的確定,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尤其是讀書人,更不敢隨意,因為將來作品上都是會出現這個“字”,且人們經常提到某著名文人時,通常也是提“某某先生”,這個“某某”就是指的“字”。
如果是長輩給取的“字”,一般都是帶著“德”、“信”、“義”等表示美德的字詞。如題主提到的“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還有“張飛-字-翼德”都是三國時期明星式的風雲人物,字中都帶著“德”字。這些“字”是帶著長輩對下一輩的希望,希望下一輩能成為品德高尚之人,所以是代表著長輩的一種寄託。
如果是自己給自己取的“字”,一般帶著比較剛烈威的,代表人們希望自己能夠如同自己的“字”所代表的寓意一樣,活出自己的傲氣,活出自己的風采。比如,甘寧-字-興霸的“霸”字,讓人們一提到“甘興霸”,就能想到東吳第一勇士。再比如“魯肅-字-子敬”中的“敬”字,讓人們一下子就對那個彬彬有禮的東吳老好人的大都督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總結:所以,總的來說,古人除名字之外,再加一個“字”給自己,其實就是希望自己能有像自己所起的“字”一樣的品德,為“表德”之用。而人們之間,也以相互稱呼對方的“字”來顯示互相之間的尊敬,表表謙遜之禮。
可以說,“名”,為區分物理個體所用,而“字”則用來區分一個人的內在品德所用。一個品德地下臭名昭著的人,名字中哪怕有“德、義”等詞語,人們也不會去那樣稱呼他,因為他人不符“字”。
-
3 # 歷史大學堂
名字是一個人的稱呼需要,基本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我們華人的名字一般為三個字、兩個字,少數為四個字,古人也不例外,我們現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個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卻是分開的,是什麼意思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但是別人稱呼他們的時候並不是叫諸葛亮、曹操、劉備,如諸葛亮一般稱呼為孔明,曹操則為孟德,劉備為玄德,這裡的名便是諸葛亮、曹操、劉備;字則是孔明、孟德、玄德。既然已經有了名,為什麼還要字呢,此外,還有一個別號,一個人,有名、有字、有號,叫起來不是很麻煩嗎,古人是吃飽沒事幹給自己添麻煩?正所謂萬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義。
圖1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一般出生三個月後即取名,是個人特稱。“字”又稱“表字”,因為“字”往往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有關聯的,與“名”相表裡,故又稱“表字”。據考證“字”起源於商朝,商朝創立者商湯,名天乙,字湯。
前面說到名和字是相表裡的,它們之間的意義不僅是可以相同的、相輔的,還可以是相反的,例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詩人陸游,字務觀,這裡的衡和平、平和原、觀和遊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輔的則更多了,例如“鴻”、“鸞”是兩種吉祥的飛鳥,古人就會取名帶“鴻”字,取字為“鸞”,東漢文學家梁鴻,字伯鸞,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是相輔的;宋代作家晁補則更有意思,他字無咎,意思就是隻有“補”才能沒有過錯,即“無咎”。但也有一些取字與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畫家趙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與晦、頫與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圖2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
古人取字多根據古典,冠禮是古人成年的標誌,取字和冠禮同時進行,冠禮是在20歲,取字之後便可以結婚生子了,也就標誌著可以走向社會了。古人講究尊卑有別,等級觀念森嚴,長輩、平輩之間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為了區別尊卑,古人的名,常用於自稱,字主要方便他人對自己的稱呼,平輩或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別人的名,則是對別人的一種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貶義詞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對長輩則稱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與謙恭,另外老師稱呼學生、領導對下級,亦可稱其名,這樣顯得更親切,但一般稱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帶有不滿情緒了。據《疏》記載:“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很好地解釋了字與名的用法。不僅男子長大後需要取字,女子同樣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歲時到達出嫁年齡,需舉行笄禮,並取字供朋友叫喚。
圖3 古代的禮節
古人認為靈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靈魂的,古人認為死後需要避諱的,以免侵犯靈魂,故而死後要避免名,封建觀念根深蒂固,於是由死後避諱發展到生前避諱,取一個與名相表裡的字,古人的避諱規則中有一條是避名不避字,人們稱呼多用姓與字聯用,如曹孟德、周公謹、趙子龍、屈原等,這正是避諱的結果。
古人講究等級觀念,時常用名與字來表示家族中的人員長幼,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尤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這裡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還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這此類詞即可表年長老幼。秦漢以後,為表達同輩的關係或親兄弟的關係,逐漸在名或字中用上一個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亂的名將顏杲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大書法家顏真卿也用 “卿”字,又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等,中國很多農村一個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個字是相同,大概與此有關。
圖4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除了名、字,古人還有“號”。“號”又稱別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是對人的一種尊稱,起源於周朝,《周禮》道,“號,謂尊其名, 更為美稱焉。”但號可不是人人都必須起的,號多為文人居士為自己所起,起號相對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輩、宗法、字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號者本人的感情,有表達自己憤世嫉俗、與世無爭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頤的濂川先生;有表達蔑視權貴、報效祖國的,如陸游的放翁;有表達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蓮居士、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相比名與字,號更能表達作者的個人思想,有著較深的寓意。
雖然字和號已不適應時代要求,但卻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文:飛揚
-
4 # 陳之煜
字是古人對自己名的一種解釋,後來把德行也加進去,比如岳飛名飛,怎麼飛呢,所以以鵬舉為字,大鵬舉翅,不正是飛嗎?而有些只用一個字解釋,但是字都是兩個字,所以會用一個虛詞,比如“公”,“子”,然後也有表示自己家庭順序的孫策孫權一個“伯”符,一個“仲”謀,就是以伯仲叔季來名字。還有就是司馬八達,分別就是伯仲叔季,最小的司馬敏就被稱為幼達,就可以看出他是最小的。不會像現在那種問你們誰是哥哥誰是弟弟,更重要喊別人的字比較有禮貌,有詞語“直呼其名”代表對別人的不尊重不禮貌,所以用字反而會沒那麼直,因為字也是一種稱讚。難道叫岳飛岳飛,阿飛阿飛,肯定叫鵬舉多霸氣呀,就像諸葛亮如果沒有字喊姓名有三個讀音多累,喊一個字亮彆扭,叫阿亮太俗了。還是孔明好聽吧!
-
5 # 風輕雲淡147847477
古人有姓名,有字,有號,姓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字是有姓名的寓意,取的字,字和名是相為呼應,根據他的做為就有了號,如,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孫中山,姓孫名文,字逸仙,大號叫中山。
-
6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古人呼名,是有許多忌諱的。《儀禮·士冠禮》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敬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
7 # 梧桐樹邊羽
這個說來話長,順便講一下姓氏。
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因為最早是母系社會,所以八大姓基本是女字作為偏旁。沒辦法,不知道父親是誰啊。
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九州闖蕩,碰到人一問都是同姓,但是封地越來越大,大家如何區分?於是就加入了“氏”,比如你雖然姓“姬”,但是你封地趙國,那就是“姬姓趙氏”,又比如秦始皇,他姓“嬴”,可是他是在趙國出生的啊,所以他應該是叫做“嬴姓趙政”,這是他在做質子的時候,當了秦王自然不能叫“趙政”了。
所以呢,實際上我們現在的姓名,其實是“氏+名”,因為老祖宗都同姓嘛,無法區分的。那麼,字從何來?
中國的商朝是個鬼神遍野的多神論時代,人們的信仰比印度只多不少。當時的人認為父母或祭司給取的名字是通神的,不能亂叫。那別人要叫你怎麼辦?那就再取一個代號好了。這就是“字”,因為是給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名呢,就成為了“裡字”(這裡是我杜撰的),一般只有父母或者長輩作為愛稱時才使用。
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了下來,表字用來尊稱,名字用來暱稱,尤其在上流社會文人裡面十分流行。像孔子,姓孔名丘。其實孔子也不姓孔,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子姓孔氏”,但是後來已經漸漸用“氏”來代替“姓”了,咱們也不糾結:姓孔名丘,字仲尼。
表字是成年之後才有的,所以未成年又稱為“未字”,女子又稱“待字閨中”。男的二十,弱冠之年,“冠而字之”;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冠”和“笄”是成年禮。因為用來稱呼,所以在取字的時候都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但是大都與“名”有關。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劉備,具備了啥?具備了“玄德”(見老子:大德);比如曹操,什麼操?德操,“孟德”。比如孫權,不但要權,還要相當的謀略,“仲謀”。
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還是白;也有完全相反的:韓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嘛,表字就退退。
不再一一舉例了,大家可以自行去找古人的名字來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稱呼別人表字,就表示尊重。而上級長輩對下級後生就不必稱字,直呼其名即可。這已經是約定俗成,這也是為什麼華人聽外國小孩直呼父母名字感覺不尊重,有點怪怪的心理原因。
名字不能亂叫,這叫“名諱”。為尊者諱,這是古人的規矩。
-
8 # 漢語的呼喚
我是大學老師,語言學和國學的愛好和研究者……
中國古人一般有三個稱謂:名、字、號
以關羽為例:
關羽出生至其百日之內是沒有稱謂的,到了其百日這天,其父當著眾人的面,手摸其頭部,命名曰:“羽”,“羽”便為其名,又叫小名(小時候用的)。成年後為其謙稱或自稱,當然長輩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直呼其名。
當關羽行成人禮這天,則由其祖父賜“字”為“長生”,後來改為“雲長”。“字”為尊稱,所以關羽不可自稱為“長生”或“雲長”。
號是其身邊最熟悉的人根據他的特點而對他的最親切的稱呼,關羽的號是:美髯公
-
9 # 學文說話
名字是一個人區別他人的代號。
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有一個名字,即“姓+名字”,古人“名字”則是由“姓+名+字+號”組成,不僅有“名”,而且有“字”,有“號”。
相傳很久以前,孩子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滿二十歲、女子滿十五歲時取“字”。
秦朝以前人的名字比較簡單,有的用干支、生辰起名,如武庚,盤庚等。有的只在姓或者名的前加伯、仲、叔、季表示長幼次序,加以區別。如孔子,字仲尼,仲表示他排行第二。
古人名和字往往互為聯絡,意義相通,如唐朝詩人孟郊,字東野,郊和野相通。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飛和舉同義詞。
除了名,字外,古人還有別名,也就是“號”,也叫“別號”。很多文人用自己的住址、志趣來取別號,李白別號青蓮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等。
古人為了表示尊重,常常用地名、官職、諡號等代替名字,如王安石是臨川人,被稱為王臨川。林沖曾任東京禁軍教頭,被稱林教頭。
還有居士、道人、野人等別號,就是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鄙視功名利祿志向的。也有人的號用來標榜文雅,獵取功名的。
-
10 # 鄧海春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常能聽到“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等稱呼,其中“子龍”、“翼德”都是人物的“字”。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更是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會在其旁邊標上姓名和字。那麼,這個“字”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古人起名要有“字”呢?
其實,“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現了,到了周朝,“字”這一制度開始盛行,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根據《禮記·檀弓》的說法,男子在加冠後便正式步入社會,需要和許多人打交道,互相之間如果只呼其名,顯得不夠尊重,於是迎來二十歲的男子,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一個“字”。在與人交往時,互相稱對方的字以示尊重。
而男子自己的名字,則只能長輩或者自己來叫。當長輩對晚輩稱名字時,表示親暱;當自己稱名字時,則表示謙遜。步入社會,採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字,於是我們可以見到在講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視劇中,交談雙方互稱對方的字,顯得即尊重又文雅。
至於字的內容,則大多是表示德行或解釋自己的本名,因為它是用來“表德”,所以又被稱為“表字”。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關的意義。著有著名的《顏氏家訓》的北齊文學家顏之推認為,人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而字則是表現自己的德行和願望,用字來約束自己,從而起到督促的作用。
其實,字剛剛誕生時,並沒有特別嚴格和約定俗成的制度,於是民間的字既有後世廣泛的兩個字,也有僅一個字的。比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還有西楚霸王項羽,羽其實是他的字,項籍才是他的本名。後人為了表示尊重,便稱呼他們的字,漸漸的,許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本名了。
一言的字並不多,大部分的字因為肩負著解釋說明姓名,表達德行這樣的“重任”,所以常常有兩言。而兩言的字則有著許多不同的規律。比如家中有兄弟數人,那麼其字的首位往往是用“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
舉例來說,三國時期雄踞東南的孫吳,其奠基人孫堅生下四子,分別是孫策、孫權、孫翊和孫匡,而他們的表字則分別是伯符、仲謀、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來取字。同時的荊州還有以馬良、馬謖為代表的馬氏兄弟五人。五人的話,就超過了“伯仲叔季”的四位,於是馬良排名老二,字為季常,馬謖排名老五,字為幼常。
另外的著名三華人物中,還有諸如曹操,字孟德,“孟仲季”是古人將季節分成三段時採用的排序方式,可見曹操是家中長子;姜維,字伯約,則表示他是家中的老大;陸遜,字伯言,所以他也是家中的長子,諸如此類。
除了按照兄弟排名,就是和名字相呼應的字了。同樣以三國為例,張飛,字翼德,飛和翼相關;趙雲,字子龍,古語云:“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二者還是相關的。曹操的字則即表示排名,又和名相呼應,《荀子》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操”在名中,“德”在字中,可見曹操的名和字在取時都花了不少心思。
古代取字的種類還有很多種,規則大體上比較自由。不過不管是依據什麼,大體都圍繞著表達德行、監督自己,呼應本名,並提供給對方稱呼以示互相尊重這樣的誕生本意,今天很多文人還熱衷於給自己取字,筆者看來,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很有雅趣。
-
11 # 庭蔭囀鶯
其實很簡單,古人的姓多是分支後以封地為稱呼,轉化為姓,用官階職務區分轉化為名。後來宗族立譜系記傳承,隨著宗族的擴大,出現了重複需要區分,加上了字,而姓名的主要作用在譜系,上家譜用。漸漸形成了名歸宗譜長輩,是諱稱。而五行八字風水學的加入,使名字有了更深層的發展,一般請得起先生的,要按宗譜排序起名同時,選擇有補充輔佐作用的字,作為通稱。
-
12 # 石頭說歷史
這裡的“字”指的是“表字”,是古人除姓名外的另一種稱呼。因為按禮制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後,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就用“表字”相稱,以示尊敬。
表字由兩個字組成,一般用表示長幼順序的詞語,再加上德性美好的字或者和姓名相關的字組成。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例子,下面我就用大家比較熟悉的三華人物來簡單說說姓名和表字的關係。
曹操字孟德。孟指的是長幼順序,代表在家裡排行老大。德和操意思相近,有詞語“德操”。
古人表示長幼的的詞序有兩種,一種是“孟仲季”,老大取孟,老二取仲,老三取季。
另一種是“伯仲叔季”,這個體現最明顯的是孫堅的四個兒子。
孫策字伯符,伯代表老大,符策有典籍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孫權希望性格勇烈的孫策能多讀點書。孫權字仲謀,仲代表老二,權謀意思相近。
孫翊字叔弼,叔代表老三,翊和弼都有匡扶輔佐的意思。孫匡字季佐。季代表老四,匡佐同意,是輔佐的意思。孫堅希望老三和老四盡力輔佐大哥和二哥。
瞭解這個關係,我們就能很容易的透過表字來判斷此人在家中的排行。比如司馬懿字仲達,他是家裡的老二。姜維字伯約,代表他是老大。馬良字季常,代表他是老三,等等。
孫權給自己的孩子取字那就更有水平了。
孫權有7個兒子,長子孫登,字子高,子是對男子的敬稱,登和高有登高望遠之意。
孫慮字子智,慮指思考,智指聰慧,兩者相近。
孫和字子孝,孝而和。孫霸字子威,霸而威。孫奮字子揚,奮而揚。
孫休字子烈,休和烈的意思相反,這也是取字的一種方式,比如黃蓋字公覆。
孫亮字子明,明而亮。
不過這樣取字看不出他們之間的長幼關係。
劉備字玄德。玄德一詞出自古籍《尚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一句,是潛行的道德之意。而備有準備預備的意思,和玄德的意思是相近的。
劉禪字公嗣,禪和嗣都有接班傳位的意思,劉備給劉禪取字的心思非常明顯。
以上都是比較常規表字取法,但還是有些特例,比如眭固字白兔,我是想不通白兔和固有何關係。
-
13 # 卜凡先生
名字是一個人區別他人的代號。
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有一個名字,即“姓+名字”,古人“名字”則是由“姓+名+字+號”組成,不僅有“名”,而且有“字”,有“號”。 姓氏的來源很廣泛。祖先的國號、諡號、爵位、地名、職業等都是我們姓氏的來源。比如,吳、鄭,齊等人的姓來自國名;王、侯等人的姓來自爵位;司馬的人的姓來自爵位;東郭先生的姓來自地名。
相傳很久以前,孩子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滿二十歲、女子滿十五歲時取“字”。 秦朝以前人的名字比較簡單,有的用干支、生辰起名,如武庚,盤庚等。有的只在姓或者名的前加伯、仲、叔、季表示長幼次序,加以區別。如孔子,字仲尼,仲表示他排行第二。 古人名和字往往互為聯絡,意義相通,如唐朝詩人孟郊,字東野,郊和野相通。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飛和舉同義詞。
除了名,字外,古人還有別名,也就是“號”,也叫“別號”。
很多文人用自己的住址、志趣來取別號,李白別號青蓮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等。 古人為了表示尊重,常常用地名、官職、諡號等代替名字,如王安石是臨川人,被稱為王臨川。林沖曾任東京禁軍教頭,被稱林教頭。 還有居士、道人、野人等別號,就是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鄙視功名利祿志向的。也有人的號用來標榜文雅,獵取功名的。
-
14 # 異域修龍
古人“名”與“字”的陰陽平衡。
古代人的價值觀,與現代人差別比較大。
古人做事,講究實用。沒用的,不玩。
實用方面,從古代三類人無字說起吧。
前兩類,窮人和地位較低的女人無字,因為窮人和女人不需要字。因為字是用於給別人文雅地稱呼自己的,
窮人和地位不高的女人不需要這般,所以無字。
第三類,皇上無字,因為皇帝不需要別人文雅地稱呼自己,那樣就淪為普通文人了,因為皇帝乃天子之尊貴地位,怎麼能和普通人一樣呢?所以也無字。
所以,有用才有字,無用即無字。乾淨利落。
那麼,文人和有地位的人,他們的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意義很多,在網上可以很容易地搜尋到的各種字的意義,這裡不重複贅述了。
我這裡重點講古人“名”與“字”的陰陽平衡。
當然,這就必須講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整體上講,傳統文化是以道家文化為根本的。所以,古人做事,講究恰到好處,不偏不倚,陰陽平衡。這也是中庸所說的:“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意思。
《白虎通義》講:“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
這裡的相比附,大概可以理解為,字是名的意思的補充、解釋說明、或是延伸,以使折中,不偏不倚。
舉幾個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關羽,姓關名羽字雲長。起名人是希望這孩子做人做事,深沉內斂,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所以起名羽。但另一方面,羽太輕了,也不值錢,像過去殺完雞,羽毛一般都會當作垃圾扔掉。過輕,過於不及,太不把自己當人看了,怎麼辦?這時候,就以字平衡之,所以字雲長,意思是,這個羽,不是一般的不值錢的羽,是可以高凌天雲之上的羽。
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姓韓名愈字退之。愈意思是勝過,更加,越來越,等等。但事有所限,物極必反,不能無限地超越,那就太過,過猶不及。所以,字以退之,表示進退有節,適可而止,至止善等意思。
像諸葛亮,複姓諸葛單名亮字孔明。亮,自然是希望此人未來光明正大,前途美好,但如果不停地亮下去,有違聖人允厥執中的美德,所以,雖然亮,但不可過,過了就有失中道。現實中也是這樣,一個人太過顯亮,就容易使別人嫉恨,惹事兒。所以,加上字,就完美了。所以,諸葛軍師,字孔明,意思是雖然很亮,卻非常謙遜,乃一孔之明耳。
再像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備在《說文解字》中的含義是謹慎。這說明給劉皇叔起名的人,也許是根據其八字的特點,以備名之,希望他謙虛謹慎。那麼,問題來了,要謹慎到什麼程度,才是個頭兒呢?不能沒完沒了毫無原則地謹慎吧?於是,對備的平衡來了,叫玄德。玄德是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就講明瞭並不是無限地謙遜謹慎,而是達到“玄德”的境界,就足夠美好了。
同樣道理,再比如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軾,是車前的橫木,以一根木頭喻人,大概是期望其踏實努力肯幹吧,但這樣未免過於平淡缺乏志趣,所以加上字來平衡,就是子瞻,大概意思是別看我是根普通的木頭,可是我是一根高瞻遠矚,頗有志向的木頭,一樣不平凡呢。看看,又腳踏實地,又心懷遠方,這境界,是不是也很美好呀?
最後,說說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和關羽不太一樣,起這個名字的人,自然是希望這孩子長大,一飛沖天。但飛個沒完沒了,沒個頭也不行,而且你飛辣麼高,讓別人怎麼活?所以,加個字,就平衡了。字翼德,意思是,我可不是不管不顧瞎飛傻飛,我是飛得有德呢。德是什麼?德是有規範的行為,也就是說,不是亂來的。那這名和字放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有道德合規範地飛黃騰達吧。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導下,上至治國,下至治家。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15 # 玄坤文史
在古代,很多事情都會講究一個禮節,就比如在取名,稱呼上,同輩之間就很少有直呼其名的,大家都互相稱呼表字,一是為了表示尊重,二是為了避諱,對古人而言,表字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古代,一個人一生會經歷很多重要的時刻,就比如男子20歲時的冠禮,女子15歲時的及笄之禮,這代表著少男少女們正式成年,而古代男性取表字就在舉行冠禮的時候同時進行,而女子在古代也會取字,不過是在出嫁的時候才取字。
古人特別是那些還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他們不只有名,有字,還有號,說白了這全都是稱謂,為什麼一個稱謂要搞得那麼複雜呢?這還是和禮法有關,這樣舉一個例子吧,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舊的習俗全改了,像在建國之初,就會有很多人取名建國,建軍,衛東等等,這樣如果遇到同名,同姓的人稱呼起來,要分別就很困難了。
冠禮
我小學時,班上就有三個同學是同名同姓的,在工作崗位上,幾個同姓的老師,如果不稱呼姓名,就叫某老師要區別也很困難,而在古代也同樣存在著這個問題,所以在名字之外取表字,就有區分不同人員的作用,當然了這並不是主要的目的。
名字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取名,常會從書籍中找典故,來寄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比如孟浩然的名字,浩然就出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字在古代則多是對名的補充解釋,在有的時候則是和名的意思相近。
古人取表字,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我們所熟知的商朝開國君王,商湯,湯就是他的字,他的姓不是商而是子,名是履,所以他姓名是子履,商是以君主的國號相稱。前面說到表字多是對名的補充,比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的名是居易,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徼倖,字是樂天,出自《易經》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他的名和字就是相輔相成的。當然也有名和字,寓意相反的情況,宋朝大儒朱熹,他的字元晦,就有指黎明前的昏暗時間。
商湯
冠禮和取字同時進行,今天雖然我們還在講究尊卑有序,但是沒有那麼多的約束,古代就不一樣了,取字就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區分尊卑,讓稱呼合乎禮節,同輩之間的人稱呼字就顯得更加親切,而遇見長輩時,就應該將自己的名告知長輩,以示尊重,謙恭,而同輩之間直呼其名就顯得陌生,並且也不尊重。
古代在很多時候會講究避諱,特別是對皇帝的名諱,如果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的行為,所以才會有指名道姓是對人公開批評的意思,在這樣的背景下稱呼字或是封號,就起到了避諱的作用。除此之外,古代取名在人出生後三個月,名多代表了長輩寄託的希望,而取字時,人已經到了成年的時候,取字也會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
-
16 # 妙摘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就是我們的姓名,但卻沒有“字”。“字”在現代一般也只是文人書法家之類的會使用字。而古代使用字的頻率卻很高,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古代直接稱呼別人的姓名是不太禮貌的,名剛開始在上古時期甚至被認為是一個人的靈魂。後來這種趨勢逐漸演變成只有長輩能稱呼自己的姓名,而自己有時候在公眾場合說自己的名字也是自謙的方式。
其他人如果直接叫名字的話,可能還會導致一些矛盾和誤會。一個人擁有字在社會中交往方便,而且更多的也是一種地位的體現,並且這也是得體的尊重別人。
再者在古代,男子女子在成人之後就可以取字,這是代表著幼稚頑童已經成人了。古代一般都是剛出生就會有父母親戚給嬰童取名,和現代幾乎是一致的。等孩童成人之後舉行成人禮之後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別人取。
在古代男孩和女孩的成人年齡是不一樣的,男孩成人年齡要比現代遲一些,在二十歲。男子有了字之後大戶人家就可以謀官謀地位,而普通人家也就可以娶妻生子、考取功名等。而女孩在十五歲就能舉行笄禮取字了,但也不是每個女孩都會取字的,大戶人家注重教育通常也都是會有的。
另有一種情況,就是字相當於是名的補充或者是解釋。就像杜甫字“子美”,而“子美”和“甫”意思相近都是古代男子的美稱。這種型別就是名和字是相同意思的,也有相反相輔等型別。
韓愈的字為“退之”,“愈”的意思是越來越好,而“退之”的意思恰恰是相反的。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古代人口相比現在真的是少太多了,一般古人取名字大部分都是在古書古詩裡面尋找,所以可能會有重名的。古代沒有人臉識別,也沒有什麼指紋識別,大部分就是根據姓名來尋找人的,如遇重名,“字”就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了。
也不是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會有字,可能突發奇想自己就想了一個“字”,也不是每個人一生中只使用一個“字”,也會出現改“字”的情況,所以“字”也不是唯一的。就像名一樣“字”寄託著父母對孩子功成名就的願望,還有一生平平安安的祝願。
回覆列表
看看三國演義,裡面都是名一個字,字是兩個字,貴族都是如此,
名是父母長輩叫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叫,叫了相當於罵人,字是別人叫的,也是自己稱呼自己的,
像馬超說的“孟德殺我全家”,曹操殺了他全家,他還是稱呼孟德,而不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