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山六院胃腸外科練磊
-
2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據資料統計顯示,50~60歲的人群約20%存在結腸息肉,而較大的息肉約有10%會出現惡變,如果息肉達到2釐米,惡變的可能性高達50%。因此,針對普通人群建議50歲以上人群最好要進行結腸鏡檢查。若無異常,可在10年後再複查。
對於普通人群可採取上述的措施,但對於高危人群,顯然不適用。哪幾類人屬於高危人群呢?
(1)有息肉史的人:若息肉小於1釐米,數目小於2個,且為較為低危的息肉如管狀腺瘤,則可以在內鏡切除息肉後5~10年複查;而息肉數量超過3個或者有高危息肉,則建議每3年複查腸鏡。
(2)患有過炎症性腸病的人群:建議在出現症狀後8~10年需要開始腸鏡篩查。
(3)直系親屬罹患腸癌的人群:如果有一個直系親屬在60歲前發現腸癌,或者2個直系親屬均有腸癌的,應在40歲或者其直系親屬發現腸癌時年齡減去10歲時開始進行腸鏡篩查。
-
3 # 康愛線上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高發腫瘤,今年2月,中國癌症中心的資料顯示,無論男女,大腸癌已經位列腫瘤發病率的前四位。 腸癌約90%是腸息肉演化而來,它從腺瘤性息肉演變為癌變,一般需要5-10年時間,因而早發現息肉,早切除息肉,是預防腸癌的最有效方法,而結腸鏡檢查是則是發現息肉最好的檢查手段。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報道,若50歲以上人群均進行結腸鏡檢查,可預防60%結腸癌死亡病例。因此,年過50,有條件的人群均應考慮進行結腸鏡癌篩查(約90%新發病例和95%結腸癌死亡病例出現在50歲以後)篩查包括檢查大便是否有潛血,每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每五年一次或結腸鏡檢查每十年一次。若直系親屬患有結腸癌的,則應在35-40歲就開始定期檢查。若結腸鏡檢查結果均正常,則每10年進行一次,直至75歲。若檢查發現癌前息肉的,則應多進行幾次結腸鏡檢查。
據統計資料表明,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的醫學專家統計,每17-25個嬰兒出生,日後將有1人患大腸癌,我國部分地區的數字也表明,每50名嬰兒,日後將死於大腸癌。大腸癌已成為危害人類的惡魔,其發病率佔惡性腫瘤第三位。而且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便秘、便血、腹瀉等,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小疾病而耽誤病情。
加之腸鏡是診查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最有效方法,所以一般建議人們在50歲時最好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如無異常,以後可每隔3-5年檢查一次;如發現有息肉,可在內鏡下摘除並在摘除術後一年內再次複查結腸鏡;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查個大便潛血,發現問題時再行結腸鏡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但如符合以下高危因素一點的患者,應儘早安排結腸鏡的檢查:
1、有痔瘡和長期便秘的人群;
2、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的人群;
3、持續腹瀉超過3個月的人群;
4、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5、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6、長期精神抑鬱、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群;
7、肥胖者患大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
另外絕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復發轉移發生在術後5年內,尤其術後2年內是高發期,大大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及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建議術後患者應定期複查結腸鏡等。一般術後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推薦3-6個月一次);如無異常,1年內再複查;如未見息肉,3年內再複查;然後5年內,隨診檢查出現的大腸腺瘤均推薦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