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闡史
-
2 # 吃飯不刷碗1
商鞅的一生可以說是為時代變革而出現的殉道者。其在秦國的嘔心瀝血,始終影響著後世王朝的典章制度。
商鞅承襲李悝的法家學說,對李悝的《法經》推崇備至且細心鑽研,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施政、改革的理念。
早期的商鞅在魏國的公孫痤(cuo)身邊做謀士,而公孫痤是當時魏惠王的相國,這使得商鞅能夠參與許多國家的重要決策,積累了大量行政方面的經驗與視野。同時,因為接近高層,也鍛鍊了他的心機,與揣測他人心思的本領。
在公孫痤臨終之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同時也曾對魏王說過,若不能用商鞅,為免後患,應該殺掉他。可惜魏王並沒有重視商鞅,甚至沒有理會,最後任商鞅自謀生路去了。
對於魏惠王這種毫無眼光的君王,商鞅自然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因此才將希望寄託在了秦國身上。當時的六國之中,趙、韓並未施行變法,齊國是宗室當政,而楚國有吳起的例子在那,都無法給他施展的平臺,所以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秦。
當時的秦國比起中原六國來說,無論是經濟還是文明都要落後,即便是封建制度上也大大不如,甚至國君的權利都有限,戰國早期,秦國國君的廢立都是由貴族操控的。
但也正是因此,給了商鞅施展的舞臺。秦落後的制度所帶來的優勢,就是他不能像中原諸國那樣有嚴密的國家體系。雖然變革仍有阻力,但比起整個體制的阻撓,秦國的貴族體系更容易應對。加上力主改革的秦孝公對商鞅無保留的信任,使秦國短時間就實現了國力迅速發展的效果。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在不增加賦稅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國家的稅源,軍事實力也逐步增強,並在此期間與齊國夾擊魏國,使秦軍第一次跨出了函谷關,兵鋒直指中原。最重要的是,商鞅在此期間把新法的內容制度化,成為秦國牢不可破的國體,保證了即便商鞅不在了,新法也會成為秦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也因為變法當中,商鞅觸碰了大量舊貴族的利益,並且變法期間為了樹立威信,矯枉過正,手段過於殘酷(連坐),在秦孝公過世之後,立刻被新君清算。當然,商鞅的功績肯定是看在新君眼中的,但商鞅的功勞也確實太大,甚至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這對於王權的威脅也同樣是不得不除掉的理由。
戰國時期秦國的權臣,如果不懂功成身退的話,幾乎都是下場悲慘的,如李斯、呂不韋。能如範睢那樣善終的,都是明白見好就收的。但對於商鞅這種為理想而“不知”分寸火候的,從他進入秦國的那一天開始,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之一,此次變法改變了秦國積弱的現狀,增強了秦國的國力,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推動了變法的進行,其能力是無可置疑的。只因重用刑罰而受後世爭議。
商鞅,本名衛鞅,姬姓。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到了戰國時期,衛國勢微。商鞅先入魏國,在魏相公叔痤門下。
公叔痤病危之時,魏王和公叔痤商討下一位相國的合適人選。公叔痤便向魏王推薦了商鞅。可是魏王並沒在意。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能,見魏王不用商鞅便提醒魏王殺了商鞅。不為我所用,便為我所殺。後公叔痤心中有愧,便把這件事如實的告訴了商鞅,勸他趕緊逃命去。商鞅這時便說“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最後果然如此。此時秦孝公在秦國發布了“求賢令”,商鞅由魏入秦。
求賢令原文: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入秦後,先後給秦王推薦了“帝道”、“王道”、“霸道”,最後秦王最鐘意霸道。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發動變法,立木為信。商鞅變法一共進行了十八年,直到秦孝公去世。商鞅變法雖然停止了,但變法的制度卻保留了下來。
商鞅變法主要是把秦國的一些遊牧文化徹底改變成為農桑文化。重桑農,廢井田等極大的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穩定的稅收。獎勵軍功制度激發了將士的血性。法家講究的公平,在這個時代是最顯著的。當時的秦國皇子犯了錯誤,也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但商鞅的法家思想是以刑去刑,就是小錯用重刑,還採取了連坐制度。在這一點上比較苛責。
到河西之戰時,商鞅率領的軍隊大敗魏國軍隊,由此獲封商地為商君。秦孝公也做到了他在求賢令中所說的“與之分土”。
對於後來的負面評價,如重用刑罰,亂世用重典無可厚非。至於刻薄少恩,我感覺更多的是在變法中損失利益的一方對於商鞅的抹黑。商鞅的法家思想與儒家的思想是有很大沖突的,後代的史學家大都是儒家,對於商鞅的做法提出批評也很正常。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商君列傳》以司馬遷為主的一部分人對於商鞅的評價是偏負面的。但漢朝的劉向則正面的多一點。商鞅在新君上臺後便被處以車裂,其主要原因是在變法中損害了貴族的固有利益,法制的公平使貴族和皇室喪失了特權。這一點再劉向看來這是“盡公不顧私”。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秦孝公給予了商鞅全力的支援和信任。商鞅在變法期間幾乎是沒有給自己留後路,以他的能力留有餘地是可能的,但是他沒有。為了維持法制的公平皇子犯錯便處罰其老師。也正是這樣秦國透過變法後國力迅速的增強。
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禁止,法出而奸息。後世變法家王安石對於商鞅是極為推崇的,近代學者梁啟超的《中國六大政治家》中,有商鞅一席。結合其他幾位政治家,如諸葛亮、張居正等人的經歷,便會看出這種盡公不顧私的品質。
綜合來看,商鞅是一位機具才能的政治家,他有著開闊的視野,具有現實的事幹精神。但他也有很多缺點,過於苛責剛猛,輕視民眾。但不招人妒是庸才,歷史證明,商鞅在當時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最適合秦國國情的。在政治家這個身份上他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