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一段歷史
-
2 #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很多人問。答案是不能。因為南宋的國力,戰力,軍事體制因素等都沒有辦法支援。
最簡單的事實是北宋和金國南北夾攻遼時,北宋五十萬軍加上投誠的常勝軍,都被死了老公,剛做寡婦的蕭太后在燕京城巷戰擊敗。一個寡婦都打不過,燕雲之地還是依靠女真攻下,談直搗黃龍,除了吹牛不上稅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就算是岳飛時期,1141年金宋淮西之戰也表明了宋朝利用地形能夠守住,但無法在平原地帶消滅金軍。自保可以,進攻就失敗。而岳飛始終沒有和金軍主力作戰過。順昌大捷更多是地理因素和城守問題,還有金軍過於託大,開始並沒有把順昌看在眼裡,而劉綺等有時間和信心堅守。
進入河南,南宋軍如果沒有堅硬強大的騎兵,是不可能擊敗金軍的。而江南實在沒有地方訓練騎兵。
-
3 # 隴上雲飛
趙構才是關鍵,趙構若鐵了心的抗金,秦檜支不支援還重要嗎?
看很多人進行各種力量對比做出的結論,可以肯定地講,按他們那套邏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一件也不會發生,討飯吃的朱元璋與混酒吃的劉邦也永遠不可能成為皇帝!
岳飛北伐非得直搗黃龍府才叫成功嗎?孟拱是比岳飛厲害才聯蒙滅金的麼?
-
4 # 星地通
廣大群眾的歷史主要是聽評書學的,金統治中原那個時期是國泰民安、食用豐足,這是大家不大知道的,那個時期稱之為堯舜之世。
南宋初期沒達到軍政一統,實際上是半軍閥半皇權時期,宋皇對軍隊沒有絕對控制權(中興四將實際上就是軍閥,糧餉自籌,兵源自徵,軍隊私有化),就是真達到皇權一統那個境地,由岳飛任樞密使(國家最高軍政官員,太尉)宋皇及朝堂全力支援,同金對陣也是半斤八兩的境地。
蒙滅金時是摧枯拉朽式的,就是這個時期的金軍與南宋對陣依然是佔優勢地位的。
因此,從心理上說,我也希望直搗黃龍成真,從實力上說,沒有可能、只會是長期拉鋸戰,最後都打累了,財政都破產了,然後達到平衡點,隔淮河而治。
-
5 # 明天的戰鬥
貌似有點難,太平天國起初那麼牛逼都沒北伐成功,南宋當時一定是出現什麼狀況了,估計當時文官不想打,武將想戰。軍事上是不是有能力發動全面北伐,後勤是否跟得上,南方權貴階層是什麼態度,岳飛是否真的那樣驍勇,百戰百勝。金兵為什麼到了長江就拱不動了,如果是戰線過長,補給出了問題,岳飛以後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
6 # 愛國的iPhone
按照當時南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滅亡”金。北宋滅亡之後,黃河以北的全部領土都被金佔據。金在當時的國土面積是最大的,超過了南宋和西夏的土地面積總和。而且金的總兵力在鼎盛時期為100萬左右,南宋當時最多不超30萬吧?就算趙構把全部兵力交給岳飛,能不能滅金也是未知數,只恐怕把金打的元氣大傷,南宋也會亡國了。
-
7 # 上級109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可以看趨勢,諸葛亮出祁山,用反間計離間司馬懿與曹丕,說明諸葛亮想閥魏成功必先除去司馬懿……同樣金為了扭轉頹勢必須除去岳飛(朱仙鎮大捷),否則宋攻,金守……要金逆轉,必須也有響應的大捷,但是金都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
8 # 乾杯安德烈
應該沒問題,一個國家內部出了問題外敵才會趁虛而入。宋朝漢室皇朝多方節制武將,人為製造不和。金人也想統一中國,這是一個機會。按實力講,金人並不是宋朝的對手,只要君臣,文武團結一致,憑中興四將,不用說直搗黃龍,開疆拓土都可能。
-
9 # 順天104790291
沒有如果!更不可能全力以赴支援岳飛打到北國!更不可能讓先皇回家!不要把宋朝想的那麼強大!金朝那麼無能!北宋時不比南宋軍事弱更強於南宋!更不可能岳飛一人就能打敗金朝!只是相對比同樣的武將強些而已!
-
10 # 靈臺主人
天津橋上聽啼鵑,只是當時已惘然。妙意都應窮卦畫,餘情聊爾託詩篇。
話說這首詩是後人稱讚邵康節先生的,先生生於北宋年間,是梅花易數的創作者,同時也是一代大儒,一代聖賢。此詩說一日先生同友人在天津橋上游玩,正值春暖花開時節,偶然聽到杜鵑啼聲,一時心內惆悵遊興盡無,友人問是何故?先生說杜鵑本是生長在南方的一種鳥,北方本無,今日在北方聽到此啼聲,表明地氣南移,此天下將亂之徵兆。可見國家氣運,興亡成敗自有定數,極少有人力所能挽回的,如孔明被稱為三代以來第一人,仍然不能滅卻曹魏,六出祁山皆陰差陽錯的原因不得已退兵,最終在五丈原星隕,為千古以來所慨嘆!
其實關於國家氣運,朝代興衰,上古流傳的就有姜太公的《萬年歌》、諸葛亮的《馬前課》等中間都有隱晦的表達,宋室南遷乃天下氣運如此,北方金國合當興旺,但南宋亦不當敗亡,故而天生岳飛、韓世忠等一大批忠義之士輔佐。當岳飛北伐之時,金國在北方根基已固,南宋在江南亦站穩腳跟,已成南北鼎力之局,金國故無法滅卻宋國,宋軍也不易收復失地。故而岳飛北伐正是秦檜和談籌碼,並且康王趙構並非庸主,是戰是和都有一定之考量,嶽武穆兵在朱仙鎮,若是直搗黃龍常勝則可,一旦敗亡,南宋半壁山河亦將遭受危及。
況且兵兇戰危,誰也難期必勝,歷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孔明之智尚且有未盡之功,何況旁人。嶽武穆用兵雖能或可許比肩孔明,但難保金國不出一“司馬懿”,所謂成敗利鈍,難以逆料,“直搗黃龍”其志雖壯,但也要考國家氣運來支撐,否則天有不測風雲,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而早在三國赤壁決戰之前,周瑜曾問計於孔明,孔明言:“孫權戰心未穩,不可以決策”。可見只有先定人主之決戰之心,而後將才可以出兵決戰,但當時高宗無戰心,而嶽武穆欲北伐,遭受阻礙挫折是在所難免的。
因而高宗、秦檜都全力支援北伐,成敗也是難以逆料的,何況當高宗懼交戰,秦檜欲求和,可見其難以得志。
-
11 # 浩蕩揚子江
如果宋高宗和秦檜都支援岳飛北伐,岳飛也未必能直搗黃龍,黃龍可能是指五國城,就是徽欽二帝關押所在。但是五國城距離南宋很遙遠。靠岳飛的岳家軍一支部隊肯定不行,而南宋也沒有徹底打垮金的實力。如果有實力早就不會南渡了。
攻打黃龍路途遙遠,速攻肯定不行。慢攻的話深入地過腹地太深,戰略危險太大,這種情況以當時的金國國力,岳家軍再厲害也會被合圍,而且糧草肯定跟不上,這就是所謂的戰線太長,所以只能穩紮穩打,慢慢收復。但是兩國邊界線很長,要全面開打,一個岳飛肯定顧不過來。而且論兵力和將才來說南宋太少了。
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對政治簡直毫無頭腦。他忠誠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為高宗最欣賞的將領(南宋初年,岳飛是提升最快的大將),後來岳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他這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
岳飛不懂政治顧忌,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直言進諫,即使在當時朱熹看來,卻已是“驕橫”了。所以岳飛的悲劇是遲早的事。
-
12 # 紅色白毛巾
岳飛傳不是歷史。南宋全國當時也只有二十萬出頭的軍隊拿什麼北伐?800破10萬那只是小說,縱觀世界軍事史都未被列入以少生多的戰例。岳飛當時掌握著6-10萬的軍隊後勤保障還跟不上,怎麼北伐?岳飛的很多事蹟都是後人給編造的。岳飛在廬山拘不奉詔返回臨安抗金你知道嗎?宋給大臣只傳聖旨而根本不存在金牌你知道嗎?
-
13 # 江北陸遜
不能。我不是貶低岳飛的能力,也不是貶低宋朝的國力,只是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奇怪但並非不可解釋的現象,即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由南向北統一中國的,從來沒有過。後世常公的北伐只是鬧著玩而已,因為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的地盤都還是他們自己的。
不信,我們來看看。下圖是秦滅六國之戰,先後順序是:韓、趙、燕、魏、楚、齊,基本上都是出關中,定燕趙,取中原,略荊襄,下江南,完成了滅六國統一華夏的過程。
其實後世歷朝歷代凡是一統的王朝,其路線基本如此。
比如楚漢爭雄,劉邦本分兩路,韓信出陳倉、入三晉、略燕趙、攻齊,劉邦出武關經方城夏道入中原,與項羽爭鋒,基本也是這套路數。
事實上,後世統一中國,路線基本沒有變化。但隨著永嘉南渡、安史之亂中原百姓大規模南下、靖康之變宋室南遷,原本處於邊陲之地的吳越之地一躍成為富庶之地,後世的統一增加了江南之地,所以統一江南變得非常重要。
變化的地方在於,北路出太行經燕趙取中原;西路取巴蜀沿長江東下;東路一般分兩路,一路由武關走南陽盆地出襄陽入荊州,兩路合二為一,順長江東下。而在兵力充裕的情況下,東路會分兵走江淮,度長江。
後世隋統一中國,唐混元九州,莫不如此。
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自北向南統一中國。
而相反的,從南而北北伐試圖一統華夏,則基本都是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東晉和南朝的幾次北伐,不管是桓玄還是南梁的陳慶之,還是聲名威震後世的宋武帝劉裕,雖然他可以代表南朝武力的巔峰,“氣吞萬里如虎”,但留下的也不過是“元嘉草草”,斜陽餘暉,圖讓後人嘆息而已。
至於原因何在,眾說紛紜。比如關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順長江東下,順勢而為,有先天優勢;但其實都不是很有說服力。
所以說,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證明,從南向北統一中國,不可能。岳飛即使能得到南宋朝廷的全力支援,他估計也沒那個能耐。我不信他比宋武帝劉裕還厲害。
-
14 # 金剛菩提淺談
直搗黃龍估計有點玄,畢竟當時的金國也是處於上升期,不過收復失地應該問題不大,畢竟當時金國統治的北方根基不穩,百姓希望宋朝王師光復中原。
-
15 # visitorusa
事發當時的忠奸標準由皇帝個人決定,並且其標準本身是忠於皇帝個人而非忠於國家。秦檜忠於皇帝本人,而岳飛忠於國家。所以,在皇帝趙構本人看來,秦檜是忠臣,岳飛是奸臣。這與正常歷史學家的認知正好相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之不存,帝將焉附。南宋亡國的教訓歷歷在目,但至今仿效南宋亡國之君作為者仍大有人在。
回覆列表
從經濟上來看,直搗黃龍這事情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打到幽雲十六州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公元1140年,岳飛在朱仙鎮大敗金軍完顏宗弼的柺子馬,金軍士氣低落,完顏宗弼一度打算放棄汴梁北歸,一時岳家軍威震中原,金軍中原先屬於宋朝的勢力紛紛向岳飛暗送秋波,打算投誠,抗金形勢一片大好。
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今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宋史.岳飛傳》
有一種戰術叫做宣傳戰,就像毛主席說過的“打倒美帝國主義”。岳飛這句話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南宋初年的可戰之兵不多,岳家軍總兵力十萬出頭,是中興四將中兵力最為雄厚的,其餘諸將,韓世忠兵三萬人,劉光世兵五萬人(後四萬餘人於淮西之亂中叛變投降偽齊劉豫,故可忽略不計),張俊兵八萬人,吳璘兵七萬人,劉錡兵一萬人,楊沂中兵七萬人,合計三十五萬人,這三十五萬人就是南宋所有有戰鬥力的部隊了。
參加朱仙鎮之戰的岳家軍,兵力不過萬人,完顏宗弼統帥的金軍參戰兵力,實際上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繼而在潁昌之戰中投入的兵力也不過三萬人,所以兩戰金軍雖均慘敗,但損失並不嚴重。對於總兵力達五六十萬的金軍(包括漢奸軍)來說,損失兩三萬人只不過是傷及皮毛而已。
如果岳飛繼續北伐,南宋所能投入的北伐部隊,也就是他的十萬人,就算韓常的五萬人真的叛變,那就是岳飛以十五萬人對戰三四十萬金軍。
岳飛絕對不會傻到用十餘萬人去對抗三十多萬金軍,所以他會採用既定的大招“連結河朔”,即聯絡反抗金朝的起義軍共同作戰,威脅金朝的側後方。即使在北方平原,以步制騎軍事上打敗金軍也不算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一旦兵力增加,所需的給養也會成倍上升,以當時南宋的國力,是很難養活勞師遠征的幾十萬大軍,那麼只能就地獲取供給。
以戰養戰,這對於“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岳家軍來說,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特別是對於淪陷區的北宋遺民來說,岳飛更是不可能做這種會大失民心的事,按照古代的生產力,要養活十萬出征的軍隊,就非得準備五十萬人的軍糧,要打到黃龍府還得消耗一百萬人的軍糧,這對南宋來說是不可想象的,給養跟不上,這就大大限制了岳家軍向北推進的距離。
隨著戰線不斷拉長,岳飛所能用於進攻的兵力不斷減少,而金朝用於防守的兵力不斷增加,從汴梁開封府到吉林省農安縣的黃龍府距離有3200多里,而在幽州以北的區域南宋朝廷更是沒有群眾基礎,相反,金軍則具備正面群眾基礎,得不到有效支援,後勤補給吃力的岳家軍是很難戰勝主場作戰的金軍的。
所以,作為明智的統帥,岳飛很有可能在恢復北宋故土,或者攻佔幽雲十六州之後就放棄進一步北伐,這並不妨礙他在歷史上取得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