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我國,近10年來癌症領先於其他疾病,成為第一大死因。我們對癌症充滿恐懼,看見癌症兩個字,彷彿見到死亡的影子。好訊息是,1/3的癌症是可預防的,其中世界第三大癌症——結直腸癌甚至可以透過預防手段,將發病風險降低47%,將近一半。
3
回覆列表
  • 1 # 春雷滾滾2

    結直腸癌是什麼?該怎麼預防?

    腸道是人體重要消化器官。分為小腸和大腸。大腸就是結腸和直腸的總稱。結直腸癌就是發生於這大腸系統的癌症。在大腸道壁腫瘤形成後會出血,潰爛,阻塞,最後又發展到全身其他器官發生腫瘤,多臟器衰竭。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一直沒有搞清楚。

    猜測,小腸和心臟一樣,有最好的供血保證,所以它很少會發生缺血性傷害,這樣也就不會遭受致癌傷害而癌變。

    雖然這是一個猜測,但是基本上這個是唯一正確的解釋。機體為了保證生命持續,用心臟保證迴圈系統正常,用小腸保證營養吸收,所以這兩個部位要確保不會生病變異。

    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就是,癌變可能就是來自血液不暢,區域性遭受致癌傷害不能修復。

    罹患結直腸癌的人,都有過各種腸道疾病在先,比如息肉,長期便秘,應當說,這些疾病無不和腸道供血不足有關。

    那麼,預防結直腸癌,保證胃腸道供血充足就是關鍵。也就是保證大便是正常的,是非常關鍵。

    聯合國衛生組織就曾經把便得快列為人健康指標之一,是很有道理的。大便不暢,就是腸道供血出了問題。

    至於吃什麼,不是主要方面。希望透過選擇食譜預防結直腸癌,不靠譜!

  • 2 # 執業藥師yang

    什麼是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2015中國癌症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5位,其發病率和死亡年齡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僅次於胃癌、食管癌和原發性肝癌。

    結直腸癌發病多在中年以上男性,男女兩性比例大約為2:1,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隨著腫瘤的增大,表現為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區域性腹痛等症狀,晚期則表現為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結直腸癌的病理型別大多數為腺癌,少數為鱗狀上皮癌及神經內分泌癌,結直腸癌可以透過淋巴、血液迴圈及直接蔓延等途徑播散到其他組織和臟器,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診斷和手術根治。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

    1. 飲食方面

    有研究認為,脂肪飲食可能會透過改變大便中的膽酸濃度,從而導致大腸癌的發生。另外,油炸醃製食品與大腸癌的發生呈正相關的因素,膳食中的纖維素可以透過稀釋大便中致癌物質的濃度,從而起到保護大腸黏膜的作用,減輕大腸癌的發病機率。

    因此,飲食中我們可以適量的多攝入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即採取低脂肪的飲食方式。

    2. 切除腸腺瘤

    對有腸腺瘤的患者要及時進行切除,以免日後惡變成腸癌。

    3. 對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血、粘液便等,患者不要輕易自行診斷為腸炎、痔瘡等,要到醫院進行及時的腸鏡檢查,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以免演變為癌。

    4. 既往有過大腸癌病史的患者,要及時進行復查。複查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免發生新的腸癌。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結腸鏡檢查,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儘早處理。

    5.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病患者,這兩種疾病長期發展下去都可能演變為癌,所以在腸鏡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甚至手術切除,以免演變為癌。

  • 3 # 一節生薑張洪濤

    根據發表的資料,中國在2015年有37.6萬人得結直腸癌,有19.1萬人死於結直腸癌,相當於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個華人死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可以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大大減少得結直腸癌的風險。

    有很多流行病調查,在探討導致結直腸癌的原因以及預防的辦法。最新的一個,是對上海男的調查,而且是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所以更能反映中國國情(1)。

    這個調查,基於2002-2013年在“上海男性健康調查”裡收集的資料,涉及59503名上海男,隨訪時間為9.28年,在這段調查時間裡發現了671名結直腸癌。這個研究的目的,是要看一個好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生。

    這個研究使用的好的生活方式的標準,有如下幾條:

    不吸菸,或者戒菸10年以上;飲酒量少:每天不超過兩杯。一杯酒的酒精含量為14毫升,所以折算成白酒體積是35毫升,葡萄酒是110毫升,啤酒是350毫升。飲食健康;鍛鍊足夠:每週有150分鐘以上中強度鍛鍊;腰臀比小於0.9;

    以上條件,每符合一個得一分。與低分者(0-1分)相比較,得4-5分的人,結腸癌風險降低38%,直腸癌風險降低65%。如果看具體的每一個標準,煙、酒、腰臀比的影響對直腸癌的影響非常明顯,只要達到這三者中任何一個條件,直腸癌的風險就能降低30%。

    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標準是國際上通認的,但是不同國家的人達到這些標準的比例不一樣。比如,這個調查裡上海男所代表的華人,有不吸菸/戒菸率低(34%)、運動量達標率少(17%)等特點,明顯區別於其他國家的人。

    所以,要防止結直腸癌,華人的當務之急是戒菸、鍛鍊,此外,酒要少喝,如果要做一個吃貨,至少要保證腰身仍然能看得出來 。

    當然,除了生活方式改變之外,到一定年紀後還需要定期做結腸鏡或者糞便檢查,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病變,取得最佳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Zhang QL, Zhao LG, Li HL, Gao J, Yang G, Wang J, Zheng W, Shu XO, Xiang YB. The joint effects of major lifestyle factors on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mong Chinese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8;142(6):1093-101.

  • 4 # 練磊醫生

    結直腸癌是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直腸癌。雖說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在世界居中等偏下水平,但近些年其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在大中城市發病率的上升較為明顯,其中在上海和廣州等東南部沿海城市,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已躍居第二位;有科學家預測說,不久將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可能超過肺癌和胃癌,成為癌症之首。加之結直腸癌已出現年輕化趨勢,除了遺傳因素外,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處於高強度負壓下的大都市年輕男女更應注意!

    早期結直腸癌的症狀是不明顯的,日常生活中若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腹痛、不明原因的貧血、便血等情況,應提高警惕,年輕人更應儘早就醫確診。由於年輕人結直腸癌的分化差,浸潤範圍廣、轉移率高,一般比中老年人差,因此出現小症狀時不可掉以輕心。

    雖說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其實結直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結直腸癌被認為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環境因素以及遺傳因素相關的疾病,可透過以下幾點進行預防:

    (一)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

    “大魚大肉”、油炸食品能滿足一時的口福,但容易導致過度攝入飽和脂肪酸;黴變食物等含有致癌物質,應杜絕進食。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新鮮蔬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A和C的食物;飲食不應過度精細,適當進食粗糧。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代都市人,以快食代餐;暴飲暴食;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壓力下;為了減輕壓力,透過菸酒釋放等不良生活習慣,加快了癌症的到來。改變不良的生活作息習慣,堅持適當的運動鍛鍊,促進腸道的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有利於預防大腸癌;另外現代人需要學會調控和駕馭自身的情緒,不快時透過合理的方式進行釋放。

    (三)儘早就醫

    若出現身體不適,應儘早就醫,不可因小失大。

  • 5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其實,結直腸癌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腸癌,主要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指結直腸黏膜上皮在飲食、遺傳或環境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國家其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2~3位。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躍居第3~5位。

    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結直腸癌的發病和遺傳、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關。

    因此,應該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來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1)改善日常飲食結構:改變以“三高一低”為主的飲食習慣,即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合理安排每日飲食,減少攝入紅肉以及加工肉類等食物,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且不宜食用過於精細的食物。

    (2)加強身體鍛鍊:適當的鍛鍊,可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緩解生活壓力,還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使腸道有害物質快速排出體外。

    (3)控制自身體重:肥胖不僅與大腸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還與多種癌症的發生有關。因此,應將體質指數(BMI)控制在18.5到24.9之間(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4)防治腸道疾病:積極預防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腺瘤性息肉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因此當發現結腸腺瘤時,應及時切除治療,並進行病理學檢查。若不早期給予治療,大多數會發展成結直腸癌。另外,應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5)定期檢測:雖說結直腸癌是可防可治的“第一癌”,但是結直腸癌患者在診斷時,大多數為中晚期,而早期診斷比例僅有11.8%。所以說,對於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比如40歲以上的人群,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以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測,警惕大腸癌的訊號以及早期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糞便形狀變細、變扁,便血或出現黑便等。

  • 6 # 醫學laughing哥

    結直腸癌是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結腸癌的發病率已超過直腸癌,打破了結直腸癌以直腸癌為主的格局。尤其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和地區。一般中位發病年齡在45到50歲。

    一.病因

    結直腸癌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總的因素可歸為2大類:

    環境因素

    飲食習慣:高脂飲食,低纖維素飲食與腸癌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係腸道細菌:特別是厭氧菌對結直腸癌的發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致癌物質:亞硝胺是導致腸癌發生最強烈的致癌物質,香菸中的DMH及苯並芘也是腸癌不容忽視的危險因素土壤中缺乏鉬和硒:土壤缺鉬可導致硝酸鹽在農作物內積聚致癌風險增加。人體缺硒,不能抑制過氧化反應,無法抵禦致癌因素

    內在因素

    基因突變癌前病變:1⃣️結直腸腺瘤是與結直腸癌關係最密切的一種良性病變2⃣️血吸蟲結腸炎,其導致黏膜肉芽腫形成,繼之發生癌變3⃣️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慢而長,病程越長,癌變率越高

    二.預防

    一級預防按上述環境因素中的致癌危險因素進行規避,1、減少肉類和脂肪的攝入,從而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多進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穀類纖維素或水果、蔬菜纖維素),多斤新鮮蔬菜和水果,特別是含多量維生素A和C的黃綠色蔬菜;飲食不宜過分精細,適當進食一些粗糧;不吃黴變的食物2、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控制體重和有規律的體力活動對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效果顯著;戒菸,從而預防菸草中致癌物質透過呼吸道的吸收(菸草中含二甲基脛,長期吸菸的人可誘發大腸癌);限酒,酒精透過改變人們飲食習慣(低維生素、低葉酸飲食)而增加致癌的危險性。3、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4、一旦發現大腸腺瘤應予摘除,但約30%以上的腺瘤摘除後仍會長出新的腺瘤,應定期腸鏡檢查;約2.5%-11%的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切除後,可在餘留的大腸再生出新的大腸癌(異時性癌)。

    當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時及時就醫檢查:1.排便習慣改變2.大便性狀改變3.腹痛或者腹部不適4.腹部腫塊5.腸梗阻相關症狀6.貧血及全身症狀,如消瘦,乏力等。早發現,早治療才是重中之重!

  • 7 # 腫瘤專科醫生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幾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一直在上升,作為一種“富癌”,中國的結直腸癌發病率的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如何預防結直腸癌?

    1、作為胃腸道腫瘤,結直腸癌的發生和飲食脫不了干係,因此,合理安排膳食有助於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比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

    2、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遠離不良生活和行為方式,比如不吸菸,吸菸者儘早戒菸;不酗酒;不久坐,適量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等。

    3、防治慢性腸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息肉病,腺瘤和克羅恩病等。

    4、適齡和高危人群主動大腸癌的篩查,其中主要的篩查手段是結腸鏡檢查。

    這些措施並不複雜,也不難做到,關鍵是想不想去做,有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好處,有的人總是說某某做到了不吸菸不酗酒,也不肥胖,也運動,各方面做得都挺好,可還是得了腸癌,有的人吸菸酗酒,卻沒有得癌,於是,他就認為這些措施其實沒有用。這其實是基本邏輯思維的缺失,不懂得基本的機率論,可你如問他,是不是努力學習了一定能考清華北大,他會說那不一定,是啊,正是這個道理。努力,你成功的機率更大,但不是一定;你做好了,患癌風險機率下降,但不是保證一定不會得癌,而吸菸的人,得癌症的風險機率更大,但也不是一定會得癌,因為癌症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只是某一個單一因素,正如成功也不是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多因素影響。所以,我們要儘量多一些好的因素,少一些不好的因素,如此,你的機率就大。

  • 8 # 藥事健康

    結直腸癌是近年來發病率上升的一種惡性腫瘤。在中國大約每五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結直腸癌。結直腸癌在生活水平比較高的地區更常見,上海的增長率達到4.2%。已有研究證實,結直腸癌與飲食的精細化有關,人們逐漸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取代了粗糧,雜糧。以廣州為例,直腸癌的高發與遍地的美食不無關係,比如早茶裡的鳳爪,就是炸過的雞腳,還有煎制的蘿蔔糕,芋頭糕,魚餅,以及燒肉,乳鴿,化皮乳豬等,長期吃高脂肪,煎炸的食物,極易發生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的預防在於改變生活方式,下面淺談幾點生活小建議。

    1.合理飲食。合理飲食是以健康為目的,所以不是好吃的多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精細米麵要少吃,主食可以多增加粗糧雜糧的比例。紅肉白肉以及煎炸動物脂肪類的少吃,新鮮水果蔬菜以及堅果可以多吃。每天一個蛋一杯奶可以保證優質蛋白,多喝開水,不喝各種飲料,多在家吃飯,少去外面下館子,烹飪方法儘量選擇蒸煮燉,少吃油炸,煎烤,醃製的食品。

    2.堅持鍛鍊。適度鍛鍊好處多多,能降壓,降脂,降糖,可以減壓,緩解負面情緒,增強免疫力,防癌,而且運動過程中汗液可以帶走人體排洩廢物,幫助排毒。如果年紀比較大,不適合做劇烈運動,可以選擇舒緩的廣場舞,太極拳,太極劍等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運動要有規律,每天最好定時定量,達到心跳加快,有微汗的程度。

    結直腸癌的早期預防與早期發現都至關重要 。有時候,預防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9 # 大洋網

    結直腸癌是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結直腸癌發病率年均上升3%~4%,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公佈的數字顯示,其發病率佔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二位。

    在廣東地區,結直腸癌每年增長速度更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兩倍,《2016年廣東省健康白皮書》資料顯示,結直腸癌已經成為廣東省男性發病率排名第二的惡性腫瘤,超過了胃癌,僅次於肺癌。為什麼廣東人結直腸癌高發?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劉海鷹教授認為,跟兩大因素有關。

    癌症疾病譜正在歐美化

    “中國的疾病譜越來越向西方靠攏,高發癌症種類也在向歐美靠近,這跟我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劉海鷹教授指出,結直腸癌是一種生活病。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現代人肉類飲食逐漸增多,植物性飲食減少,吃得過於精細,都是導致結直腸癌高發的因素之一。很多人認為老廣飲食清淡,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結直腸癌?其實廣州人的飲食過於精細,白切雞、燒鵝、燒鴨等膽固醇多的菜式相當常見。加上老廣素有吃宵夜的習慣,高脂高蛋白飲食並不少。

    晚期結直腸癌五年存活率只有5-10%,而早期結直腸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可惜的是,臨床上晚期結直腸癌病人佔比達到90%以上,一期的病人不足10%。“廣東人普遍不願意參加癌症篩查,覺得意頭不好。”劉海鷹教授指出,早期癌症篩查意義重大,以美國的經驗來說,美國的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70%多,這與早期發現癌症密切相關。而目前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只有30%-40%,尤其是在小城市偏遠地區,治癒率更為低下。

    從2015年開始,廣州針對60歲以上人群啟動大腸癌免費初篩活動。這一項活動主要提供免費上門問卷調查以及大便潛血普查,一旦發現兩項均為高危陽性,則建議市民進一步做腸鏡檢查。不過,由於腸鏡檢查需要自費,加上害怕腸鏡檢查的不適感,初篩出的高危群體依從性並不高。

    靶向藥物降價進醫保

    劉海鷹教授指出,在結直腸癌的治療水平上,目前國內外差距正在逐步拉近。例如針對晚期結直腸癌病人,目前兩種常規使用的靶向藥物均已經進入國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進行的新一輪醫保談判,將36種高價剛需藥納入醫保目錄,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到44%,最高的達到70%。以結直腸癌的靶向藥為例,安維汀(貝伐珠單抗)的價格由每瓶5400-5600元下降至1998元,降幅達62%。“降價之前,不少結直腸癌病人止步於高昂的藥費之前。不過降價後,臨床使用量已經翻了兩三倍,原來很多承受不起的病人也開始用藥了。”

    不過,劉海鷹教授也指出,雖然靶向治療已經成為結直腸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案並納入國家醫保範圍,從現階段臨床實際情況來看,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比例並不理想。“主要是患者對靶向治療藥物的認識不夠,非常依賴於傳統的治療方式。”

  • 10 # 杏花島

    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跟直腸癌,結直腸癌的發病原因目前並不明確,是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導致結直腸黏膜上皮發生惡性病變,一般認為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情志因素、遺傳、環境因素以及慢性腸道疾病等因素有關。結直腸癌在早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而當病情進一步向前發展時,就會出現排便異常、便秘或者是腹瀉、肛門墜脹、裡急後重等腸道症狀,除此之外,患者還可出現腹脹、腹痛、便血、排氣排便停止、疲倦、乏力、消瘦等症狀,有些患者還可在腹部觸及腫瘤。對於結直腸癌的預防,應該做到以下基本方面:

    飲食得當:結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現代人的飲食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結直腸癌也成為越來越多見的消化道腫瘤,高鹽高油高熱量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都不利於健康,不要食用燒烤、醃製食物及發黴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食用粗糧雜糧及高膳食纖維,減少肉類的攝入。

    生活習慣:長年吸菸及飲酒太多是導致結直腸癌的兩個主要原因,因此在平時要減少菸酒的攝入,減少熬夜,做到起居有常。

    體育鍛煉:保持一定強度的日常活動,將體重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控制情緒,保持情緒的平穩,定期進行體檢: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來說,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每年做一次腸鏡及糞便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可以獲得最佳的療效。

    本期答主:劉佳佳,醫學碩士

  • 11 # 麥語傳聲

    019年6月14日下午,知名畫家、學者、太極拳家梅墨生先生因病辭世,年僅59歲。但因其“養生大師”的名號與早逝聯絡在一起,從而引發熱議。據介紹,他是因腸癌辭世。這就不得不說腸癌這一惡性腫瘤對健康的威脅了!

    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統計了排名前10的癌症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和死亡佔比。對整體人群來講,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型別(佔整體的11.6%),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佔癌症總死亡人數的18.4%)。對於發病來講,女性乳腺癌(11.6%)、結直腸癌(10.2%)、前列腺癌(7.1%)是佔比靠前的癌症;對於死亡率,結直腸癌(9.2%)、胃癌(8.2%)和肝癌(8.2%)是佔比靠前的癌症。中國國家癌症中心新發布的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顯示,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統腫瘤及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等已然是中國主要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在男女發病的惡性腫瘤裡分別佔據第4位和第3位,死亡的惡性腫瘤裡分別佔據第5位(7.44%)和第4位(9.09%)。因此,結直腸癌的預防刻不容緩!

    今天,我們就重點聊聊結直腸癌這一惡性腫瘤。

    結腸癌和直腸癌合成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也稱大腸癌。結腸和直腸都是大腸的一部分,大腸又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食物從胃部和小腸進入大腸後,大腸會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身體的廢物(糞便)在進入直腸以前就儲存在結腸中,直腸連結結腸和肛門,最後糞便從肛門排出。

    結直腸癌可以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腸、乙狀結腸最為多見,其次見於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

    組織學型別多為腺癌,少數為鱗狀上皮癌及粘液癌。

    發病病因(高危因素)

    結直腸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對其發病起著協同作用。

    但結直腸癌有某些特定的高危因素,應予以重視:

    得過癌前結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直系親屬得過結直腸癌或癌前息肉(腺瘤);

    (息肉是一種異常增生,結腸或直腸中也可以形成息肉。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能會轉化成惡性腫瘤。有時,息肉可能會在體檢時被發現,可在癌變前將其切除。)

    各種家族性遺傳性結直腸癌病史;炎症性腸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長期飲酒,食用燒烤、醃漬、熏製食品,過多攝入紅肉類、高脂肪類食物;長期坐位工作而又缺乏運動者。臨床症狀表現

    一.早期結直腸癌大多數無症狀,這也是定期體檢的重要性。

    二.進展期癌(中晚期)的患者出現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症狀。

    1、腹脹、腹痛

    由於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甚或表現為無規律的絞痛。

    2、便血

    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只有約36%的患者肉眼能看到出血。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透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此時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實驗常為陽性。

    3、貧血

    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這種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腫瘤阻塞,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透過受阻。隨著腫瘤擴散浸潤加重,腫瘤表面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導致患者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尤以貧血、消瘦為主。

    4、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

    結直腸癌患者大便次數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沒有糞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當大腸腫瘤相對較大且有糜爛、潰瘍或感染時,才可能發生大便習慣、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如果癌腫突出向直腸腔內生長,導致腸腔相對狹窄,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變形,可呈扁形,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著一些血絲。

    5、腹部腫塊

    腹部出現腫塊可能是腫瘤本身,或者是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的腫塊。腫瘤本身的腫塊的形態會比較規則,輪廓較為清楚。如果是結合的腫塊,它的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有的可隨腸管的活動而活動。

    對有上述症狀的患者(腹脹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症狀)建議到正規醫院肛腸門診就診,不要將上述症狀歸結為痔瘡。很多患者因為將結直腸癌當成痔瘡而延誤了治療。

    診斷檢查

    病人因上述症狀就診,醫生可能會做全身檢查,並觸診腹部是否有器官腫大或包塊。此外,還包括直腸指檢、糞便檢測或血液檢查等。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也叫肛診,是醫生用一個手指伸進患者肛門進行觸控,不需何輔助裝置,是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臨床觀察發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透過直腸指檢就能摸到。

    X線檢查

    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觀察結腸直腸形態的全貌,是否有多發性息肉和多發癌灶,以便為患者的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內鏡檢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進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不但能夠發現結腸各種型別的病變,而且可以進行組織活檢,明確診斷,以免漏診或誤診。

    糞便檢查

    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的M2丙酮酸激酶(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糞便腫瘤M2-PK檢測診斷胃腸道腫瘤的特異性為89.74%,該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搞,可用於結直腸癌早期診斷。

    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

    雖然CEA對診斷結直腸癌不具特異性(其他腫瘤CEA也可增高),但其值升高常與腫瘤增大相關。腫瘤徹底切除後CEA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週可以再次升高,因此該檢查對結直腸癌患者預後評估、監察療效和復發有一定幫助。

    B型超聲掃描、CT或MRI檢查

    此類均不能直接診斷結直腸癌,但可以判定腫瘤的部位、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係以及淋巴和肝轉移等情況,適用於瞭解腫瘤對腸管的浸潤程度及有無區域性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可用於術前分期及術後複查。

    結直腸癌的治療

    目前,對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內鏡下治療等。

    手術治療:是根治結直腸癌的最佳治療方法,凡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應及早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化學藥物治療:大腸癌根治術後,仍有50%的病例可復發和轉移,因此術前、術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後5年生存率。抗癌藥物首選氟尿嘧啶,其次為絲裂黴素和阿黴素。

    放射治療:術前放療可縮小腫瘤,提高切除率;術後放療可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單純放療僅用於晚期直腸癌病例,有止血、鎮痛、延長存活期的作用。

    內鏡微創治療:對於早期粘膜內癌,可內鏡下切除;晚期腫瘤,可在內鏡下放置支架,以防狹窄及梗阻。

    中醫藥治療:可作為輔助及支援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

    一般來講,內鏡微創治療適用於早期癌症;中晚期癌症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醫藥以及其他支援治療的綜合方案,用來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複發率,提高生存率。手術治療的原則儘量根治,同時保護盆腔植物神經,儲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治療。

    結直腸癌的預防

    結直腸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確診往往是中晚期,所以,對結直腸癌的預防還是至關重要。

    說到底,結直腸癌是吃出來的癌症,“三高一低”和缺乏運動是主要誘因。所謂三高,就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一低就是食物中膳食纖維過低。所以積極預防要從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其次做好篩查工作:普通人群,50歲前做一次腸鏡;高危人群,45歲前(也有專家認為35歲更合適)做個腸鏡。

    1、改進飲食習慣,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少吃高脂肪性食物。

    2、積極防治腸道疾病,如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尤其是多發性息肉更應及早處理,應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3、對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患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特別是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LS)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應警惕腫瘤訊號及早期症狀。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增加運動量,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戒菸戒酒,控制體重。有研究證明,咖啡、魚類、維生素D、阿司匹林和葉酸有助於降低結直腸癌患病風險,生活中可予以適當補充。

  • 12 # 胃腸疝外科江志鵬醫生

    最近很多朋友問我同一個問題,“聽說現在結直腸癌越來越高發了,我有什麼什麼症狀,是不是要懷疑得了結直腸癌?需要做什麼檢查排除一下?”。現在想借這個平臺解答一下。

    首先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問題

    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公佈的資料,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確在不斷升高。

    2015 年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數為 37.63萬人,其中男性患者 21.57萬人,女性患者 16.06萬人,而無論男性或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都是前5位的。

    按地域分佈,中國結直腸癌東部地區發病率最高、此外依次是中部、南部、西南、東北、北部,而西北地區發病率最低。在年齡上,發病率主要集中在 60~74 歲的年齡範圍,佔總體發病人數的41.23%,而 45 歲以上發病的患者佔所有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的 93.28%。

    那麼結直腸癌有什麼症狀呢?

    一般來說,早期基本都沒有症狀,很多患者的首發症狀是腸梗阻、便血或摸到腹部包塊,但通常出現這些症狀時已不是早期。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可以早期發現呢?當然不是。結合個人經驗,有以下這些情況者可以及早做檢查:

    1. 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與腹瀉交替;

    2. 大便性狀改變:如粘液便(大便上粘附鼻涕樣物)、暗紅色便、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大便變細等;

    3. 不明原因腹脹、腹痛:經常發生腹脹、腹痛,以下腹或左下腹為主,腹痛時有便意,排便後腹痛緩解;

    4. 不明原因的納差、體重下降:總覺得沒胃口,不想吃東西,吃了覺得不消化,體重減輕;

    5. 不明原因體質下降,伴有消化道的症狀。

    另外,我們還要結合自身有沒有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1、 曾經患有癌前腺瘤性息肉;

    2. 直系親屬中曾經患有結直腸癌或者癌前息肉,即腺瘤性息肉;

    3. 各種家族性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病史;

    4. 炎性腸病:比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

    5. 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長期飲酒,攝入過多燒烤、醃製、熏製、紅肉類或者高脂肪類的食物;

    6. 長期坐位工作,而又缺乏運動的人群;

    7.大於45歲的人群大便潛血陽性。

    結直腸癌需要怎樣做什麼檢查?

    其實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美國近年腸癌的死亡率明顯下降,得益於篩查的普及。中國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但總體普及率仍遠遠不夠。具體怎樣篩查呢?

    1. 無高危因素人群, 45歲開始選擇以下方法之一進行篩查:

    1)大便潛血檢測,每年一次;

    2)CT模擬腸鏡檢查,每5年一次;

    3)結腸鏡檢查,每10年一次。

    2. 結直腸內有腺瘤性息肉,內鏡切除後每2~3年複查結腸鏡。

    3. 有腫瘤家族史(尤其是一級親屬),40歲即開始行結腸鏡檢查,每5年一次。

    4. 有明確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徵的家庭成員: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庭成員,應在10到12歲時行基因檢測,明確是否攜帶突變的APC基因;

    2)Lynch綜合徵的家庭成員,應在20-25歲開始,每1-2年做結腸鏡檢查一次,做基因檢測瞭解是否攜帶突變的錯配修復基因。

    怎樣預防結直腸癌?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腸癌也是可以預防的。

    1.飲食:可以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比如新鮮的時令蔬菜、水果都是很好的,少吃油膩、煎炸、醃製的食物;

    2. 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及時排出對腸道有害的物質和毒素,如果有便秘的患者,可服用乳果糖,使用開塞露等輔助排便;

    3. 作息習慣: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避免精神壓力過大,以防免疫力受損;

    4. 保持運動,增強自身體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說,後生可畏,俗語說,薑還是老的辣。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