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唐風骨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留下一部5000餘言的《道德經》。老子出關,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件大事,據《史記》記載,老子在關令尹喜的陪伴下,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之後“莫知其所終”。那麼老子出關後去了哪裡呢?

    一、一路西去

    西出函谷關後,老子要麼一路繼續往西,要麼折向西北或西南。函谷關西北到處是草木不生,了無生命的荒野戈壁,老子是不會向西北去的。如果折向西南,那最有可能到達的就是四川了。《蜀中廣記》是四川地區地方誌,當中有老子出關時對關令尹喜說“千日後與成都青羊肆尋吾”,等到尹喜按日期前往,果然找到了老子的記載。而清乾隆年間的《雅州府志》也有多處記載老子在四川的生活,描述老子坐化在四川瓦屋山的鴛鴦地上,沒有再騎牛出山。

    如若老子出關後繼續向西,限於當時的交通情況,很有可能落腳在甘肅,停留隱居在甘肅臨洮,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至今臨洮嶽麓山還有“超然臺”、“說經臺”、“飛昇崖”、“文鋒塔”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蹟。有學者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初步推斷出老子在甘肅的行程路線:

    老子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隴西,落戶臨洮,最後在臨洮“飛昇”。當然,老子一路往西,到了帕米爾高原,甚至地中海地區,也都是不無可能的。

    二、東歸故里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老子騎青牛出關尋求自身的解脫之道,卻給後人留下一個歷史謎團,那就是老子為什麼出關?

    老子出關除了留下去向何方這個謎團外,他出關的原因也備受爭議,學術界將其分為四種:

    一、周室衰微,老子明白周朝的衰微是歷史規律,要做到挽狂瀾於既倒,只有向西尋求更高的理論。

    二、政治牽連,相傳老子在周敬王時期的王室內亂中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職,於是離宮隱退。

    三、追尋道法,老子畢生“唯道是從”,他將出關尋到看做是畢生的任務。

    四、避讓儒學,老子不與孔子的儒學爭高下,魯迅和章太炎等學者都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

  • 2 # 朱友振

    老子為什麼出關我猜大概是關內人多地少,吃不飽飯,餓急眼了,想到關外找一塊好地方能吃飽飯。有人問老子去了哪裡?我個人認為是去了隴西,因為我們蘇北地區凡是姓李人家的器物怕丟了找不回來,都寫上”隴西堂記“,這足以證明李姓來自隴西。據此,我認為老子出函谷關是去了隴西。這僅僅是我的猜測。資訊來源不可靠。至於真正去了哪裡?我看現代沒有人會知道,最好去問老子本人。

  • 3 # 十三哥喂

    按照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和一些民間的記載,老子原本圖書館長當的好好的,奈何孔子總來求教,終於有一天,孔子又來了,於是老子說:你來了麼?請坐請坐。

    於是兩人相視而坐,卻始終不說一句話,坐了半晌,孔子告辭,於是老子又說:你去了麼?不送不送。

    孔子剛一走,老子就要騎牛跑路,童子問:您為何要走呢?

    老子一邊收拾行李一邊說:我知道的,他(孔子)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他(孔子)也可能知道鳥,所以我不得不走。

    另一邊呢,孔子也說:只怕以後再也見不到他(老子)了。

    孔子的學生就問:為森麼囁?

    孔子說:鳥會飛,魚會遊,但他(老子)是一條龍,深不可測,所以這裡留不住他。

    於是老子就騎著牛啪嘰啪嘰走了,到了關隘,遇到伊喜關長,伊喜就把老子硬留了下來,招待他吃餑餑,喝開水,請他講課,於是老子就開講:道可道非常道……

    下面海關的官員紛紛向伊關長反應:這個老呆講的似傻子名堂,阿拉等恁都聽佛動哇……

    於是伊關長就請老子不要講課了,留下講義,讓大家慢慢學習。

    老子因為吃了人家的餑餑,只好留下講義,就是傳世的《道德經》

    然後老子就騎著牛啪嘰啪嘰出關了。

    老子出關後,伊關長等人還是擔心了一陣子的,畢竟老子已經那麼大年紀了,關外荒山野嶺的,一個老人家怎麼生活啊。

    但是又轉念一想,終歸是不怕,只要外頭實在沒啥活路,老爺子終歸還是會回來吃餑餑,喝開水的。

  • 4 # 萬卷古今情

    老子出關之後的去向一直是歷史最大的迷,許多學者都在茫茫史料中探尋他的足跡,但始終不得其真實蹤跡,,而他的出關,不僅僅是遊歷天下,尋找最後的歸真之所,更多的是尋找傳人,把自己一生的思想結晶流傳後世,所以關尹望見滿天紫氣而知道有聖人來,在路上遇到騎青牛的老子,老子見他天賦還高,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一書留給關尹,這便是《道德經》了。

  • 5 # 以德論道

    老子出關具史記記載,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其在為王室做事時,站錯了隊,其怕得到報復,只好逃出關去。出關後,故事如雲,說其得道成仙者有之,說其出訪西方列國傳業受道者有之。我認為,他可能去了日本,因為日本文化中,傳承了道教的精髓。

  • 6 # 古道雲真

    老子西出函谷關,並非避世,也並非坐化再無作為,而是繼續為華夏中土而努力,化胡為佛,為後來的夷狄入侵降低了一定的風險性。

    很多人認為,老子是“無為而治”,其實“無為”並非消極,而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順應事務客觀發展去做事,是做事而不“迷”於事。

    看懂了《道德經》的朋友,就會知道,老子的思想,是通於大道,是智慧的結晶,並且是絕對的正向和積極,《道德經》的傳承物件,是帝王將相,是治理天下的帝師繼承人。

    當年周王室亂,百家爭鳴,拉開了後世紛爭的序幕,在當時的世道下,老子作為和“岐伯”“雷公”類似的“帝師”的身份,卻沒有找到可以成為一統天下的明君的後繼之人。因此一直在進行道法的傳承工作,後世的尹喜,鬼谷子,莊子,黃石公等等(孔子只能理解道德的末學禮學,因此不能算做老子的傳承者)都是老子直接或間接的傳承人,從他們和其弟子所流傳下來的《莊子》、《鬼谷子》、《素書》、《孫子兵法》等等也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法,絕不僅僅是空話,而是經天緯地的帝王將相之業。

    有著這樣博大精深思想的老子,西出函谷關,怎麼可能是為了要避世?

    聖人一生都在不斷的奮鬥,為民族,為人民,他們的高度,很多人不會理解,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年兩年,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百年、千年,數千年,是如何能夠在歷史長河中讓子孫後代儘可能的安居樂業,如何能夠讓自己的民族人民不受欺辱和壓迫。

    縱觀千年,華夏文明不斷被外族覬覦、篡改、質疑,甚至到後來,華夏子孫也會懷疑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真實和深厚。那麼,請你再次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乙本),在語境中感受民族之魂有多麼的波瀾壯闊和博大精深,讀一讀《道德經》,會感覺正氣迴歸,道炁長存!

  • 7 # 秦嶺深山隱士

    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宮廷政變,打破了周王室正常的王位繼承製,也改變了老子的命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忽然駕崩,周悼王繼位。周景王的庶長子王子朝在貴族尹國等重臣的支援下,聯合失去職位的百官和百工,舉兵攻走周悼王並將其殺死,佔據都城洛邑。 晉國攻打王子朝而擁立周敬王,公元前519年,晉華人準備護送周敬王進入周朝都城,因王子朝已經自立為王,周敬王於是避居在一處地勢較低的人煙稀少的地方。 這樣,周王朝出現了二王共存的局面。 王子朝堅持了五年後仍被晉國打敗,只好攜周室國寶重器、藏書典籍等逃往楚國。而當時的楚國也因王位繼承出現了內鬥,他們只好中途放棄了奔楚,周王室的九鼎禮器、史籍等隨之不知所蹤,成為千古疑案。公元前505年,春,周敬王派人刺殺了王子朝,其跟隨者如鳥獸散。 老子因追隨王子朝而被牽連,為躲避戰亂,免遭不測之禍,只好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入秦國後“莫知其所終”。 傳說,老子準備遊走秦國時,函谷關總兵尹喜遠眺日出望東方,紫氣浩蕩千里。見老子騎青牛而至,於是便拜老子為師。 師徒二人在秦嶺山腳下,即當今的鄠邑區阿姑泉遇鍾馗悟道,在清涼山和樓觀臺講學傳授道德經。

    樓觀臺也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

  • 8 # 行知派

    周朝開創之時,武王分封,將周公旦封在周(其子封在魯),世稱周公旦,任周司徒,掌管國政;將自己最小的弟弟封在聃,任周司空,掌管典籍、教化、太史,世稱聃季載。周朝慣例,子承父業,就是世襲制。

    傳至老子,已有二十世,由於負責教化,歷代周王之王子都歸聃公家族教育,老子也不例外。老子先是與周景王伴讀,後做王子朝等諸王子的禮師,並輔助景王變法改制,但遭到以單子爵、劉子爵為首的奸佞阻撓,終失敗,景王鬱鬱而終。諸王子中,只有王子朝支援改革變法圖強,太子病故後,景王遺詔立王子朝王為新王,命老子和周公、召公輔政。無奈,單、劉等奸佞篡改詔書,改立景王庶子姬猛,於是,王子朝在周公、召公、聃公老子等諸卿大夫的輔佐下殺姬猛,驅姬匄,王子朝當國三年,老子為輔佐新王,特寫下五千字諫言。

    三年後,即公元前516年,姬匄與單、劉二賊在晉國的幫助下攻破王城,王子朝、周公、召公、毛伯得、聃公老子等無奈攜王室重器典籍(與九鼎有同等地位)難逃楚國。後來,王子朝被敬王暗殺,周公等攻王城失敗,四散奔逃。

    當時,秦國已是中原強國,老子為躲避敬王追殺,而出函谷關,隱居西岐祖源,頤養天年,並改為李氏。百餘年後,其後人將老子五千言諫言整理成冊,就是現在的《道德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