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事興149124512
-
2 # 句句都是謊言
曹操一死,北方又亂,諸葛亮知天命,知曹操不該絕,讓關羽還曹操人情還盡還倒欠關羽人情,也讓關羽義字走上巔峰,順便幫劉備仁義之師又帶了言,後人能一代代推崇關羽,最主要的就是他的義氣,諸葛一直嚴刑峻法,這次法外開恩,關羽愧疚於心,心服孔明,削了關羽傲氣,便於孔明後期領導,其實仔細想想,孔明能高度處理好劉備集團內部的關係就很難了,不要人云亦云聽信那些貶低這人抬高那人的專家,每個位置都有其相應能力要求,能坐穩某個位置其實就已經顯示了其相應能力
-
3 # 救命得稻草
因為他欠曹操200元和一條紅塔山香菸,所以借關羽之人放走曹操,關羽辛求就背個這麼大的黑鍋,死都不知道諸葛亮給他下了一個套,古今最大的黑鍋,知道關羽為什麼臉黑的發紅嗎?就是背了一輩子諸葛亮的所有黑鍋氣的闌尾炎發炎列。
-
4 # 韓老家V
三國演義裡說的很清楚,的確只是為了放走曹操。曹操一死北方必亂,孫權乘勢入主中原不利於劉備發展,正好關羽欠曹操人情在加上關羽自傲不服管教,讓關羽去放走曹操即還了人情,同時也馴服了關羽(軍令狀)想想一舉三得啊!諸葛孔明 高明!
-
5 # 稚舒筆談
因為曹操活著,對劉備一方有利。在某些時候,你的價值,取決於你敵人的價值。
我們來看看估價者的處境。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魯肅的方案:借荊州給劉備,讓劉備發展起來,三分天下。另一個是周瑜的提議:控制住劉備,奪取蜀地,與曹操二分天下。
(周瑜勸孫權軟禁劉備的奏摺)
(周瑜提出二分天下的奏摺)
魯肅的方案比較穩妥,風險低。周瑜的方案有風險,屬於“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成了,二分天下,以後還能伺機圖謀北方。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能都把握不住。
二分天下,孫權怎能不動心?可是決定東吳走向的,除了孫權,還有曹操。
魯肅的方案和周瑜的方案,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是否要留著劉備制衡曹操。
那麼,要是曹操死了,孫權還留著劉備幹什麼?他完全可以軟禁或滅了劉備,然後施行周瑜的方案,二分天下,圖謀北方。
所以對於劉備一夥來說,曹操雖然可恨,此時卻不能死。
因此,《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是很合理的。對手強大,自己才重要。
所以,派關羽鎮守華容道,上能避免北方陷入動亂(回憶一下董卓死後的一系列蝴蝶效應),有利於民生;中能避免東吳一家獨大,自己獲得了三分天下的機會;下還可以讓關羽還了人情,瞭解心事。
一舉三得,豈不美哉?
-
6 # 哥哥影影
三國中,有這樣一對兄弟,一個在曹魏,另一個在蜀漢,在戰場上分屬敵對,私底下卻惺惺相惜,他們就是張遼和關羽。那麼,張遼和關羽有多深的交情?原來張遼對關羽有一次活命之恩,而關羽對張遼有兩次活命之恩,是傳說中“八拜之交”中的生死之交,你說深不深?依據演義,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關羽對張遼有救命之恩:張遼及其主公呂布被手下出賣,兵敗被曹操生擒活捉。張遼大罵曹操,只恨當年濮陽城中沒有將其燒死,激怒曹操。曹操舉劍向張遼刺來,被劉備攔住。此時,關羽向曹操下跪,求情道:“我願以性命擔保文遠,他是一個少有的忠義之士。”
曹操看到劉備和關羽同時為張遼求情,深知其乃是有才之人,也動了收降之心。於是曹操扔掉寶劍,道:他怎麼會忍心殺害此等忠義之人,這是開的一個小小玩笑,說罷哈哈大笑。於是曹操拜張遼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
關羽本和張遼沒啥交情,只是見其忠義,不願其為呂布丟了腦袋,才冒著得罪曹操的危險,為其求情。男兒跪天跪地跪父母,關羽能為素不相識的張遼向曹老闆下跪,感動了張遼。這次之後,關羽和張遼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相知相交數十載。
其次張遼對關羽有活命之恩:衣帶詔事件洩露,劉備徐州被曹操擊破,隻身逃走,只留下下邳駐守的關羽。關羽中了曹操的誘敵之計,被夏侯惇騙出城池,截斷歸路,只能佔據一座土山。
此時,張遼親赴土山,面見關羽,陳述利害,說如果關羽此時戰死,有三罪,一為辜負劉備當年桃園結義,二為辜負劉備託付甘糜兩位夫人之事,三為漢室江山還未復興便逞匹夫之勇而就義。
張遼循循善誘,還說道,如果關羽暫時屈身投降,有三便,即一為保全劉備兩位夫人,二為不背棄桃園結義之約,三為留有用之身以便將來尋找大哥劉備。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
關羽深思良久,提出三約,如果曹操能夠應允,他立刻卸甲歸降。三約分別為降漢不降曹、不許打擾甘糜兩位夫人、只要聽聞劉備訊息便會千里尋兄。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曹操不同意,關羽誓死不降。張遼回報曹操後,曹操深思良久慨然應允。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望文遠急急回報。
關羽屬於有條件的投降,其實這種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如一方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成為附屬國等都屬於有條件投降。此時的關羽提出的三個條件,曹操一一應允,和平改編關羽殘留軍隊。關羽曾為張遼求情結下因,才結出張遼捨命相救關羽之果。
再次赤壁之戰關羽再次對張遼有活命之恩: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赤壁之戰,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赤壁,張遼、許褚等大將保護曹操倉皇撤退。此時的曹操和張遼不復當年風光,接連遭到趙雲、張飛、關羽的攔截,如喪家之犬逃走。
尤其是華容道關羽攔截,此時的曹操跑了一夜,狼狽不堪,手下大將實在是無力再戰。面對關羽橫刀立馬,曹營眾將盡皆膽寒,程昱為曹操出謀道:“關羽素來吃軟不吃硬,丞相昔日對其有活命之恩,這時放下姿態,好言相求,方能度過難關。”
曹操遂和關羽回憶往事,繼而聊起《春秋》中的“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關羽並非無情之人,將兵馬散開,放曹操過去。張遼也以昔日情分感動關羽,也安全透過華容道。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關羽為了報答曹操和張遼的活命之恩,不惜違抗軍令,縱虎歸山。古代軍無戲言,違反了軍令是要殺頭的,而關羽卻為了朋友情誼,置生死於不顧。這種為了朋友,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精神,是高尚的,值得發揚光大的,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演義中,張遼對關羽有一次活命之恩,而關羽對張遼有兩次活命之恩,兩人雖然陣營不同,卻惺惺相惜,成為生死之交,為世間再續一段佳話。關羽和張遼的個人關係,不次於桃園劉關張結義。
-
7 # 歷史不堪入目
誠邀回答。諸葛亮的一生具有很強的傳奇色彩,曹操在赤壁之戰慘敗之後敗走華容道,而曹操的三笑也成了經典
第一次笑出了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合力才擋住趙雲,二笑笑出了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合力曹操才再次脫險,第三次更是笑出了關雲長,此時曹軍經受三次打擊,再無心再戰只能央求關羽放他一條生路。
孔明一生料事如神難道就沒有算到關羽會放走曹操嗎?答案是否定的,小編認為諸葛亮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出於三方面的考慮,其一是給關羽一個順水人情,因為劉備一句“吾之得孔明,如魚之得水也”使得關張二人對諸葛亮有很深的敵意,這也是為了讓關羽接納自己。其二,是為了劉備考慮,如若派別人把守華容道曹操真的伏誅,則北方重新大亂,這時候最大的視力就成了孫權,那孫劉聯盟就勢必會破裂,而劉備集團就會是第一個被剷除的物件。第三孔明也是心繫天下蒼生的,如果北方動亂,受苦的還是天下百姓。
-
8 # 楊先生的人
首先三國志中沒有這一段情節,這一段是羅貫中老前輩是為了渲染故事情節才加進去的。不過在《三國演義》中,這一段也是說明了三國中的一句話,天命不可違。
在演義中曹操敗走華容道,是神話般的諸葛亮算好的,算到了曹操肯定會在赤壁敗,而且會走華容道,但是他也算到了曹操不能死。其實這一段個情節我們很好理解。
第一點劉備太弱,在當時曹操統一了北方,其次是孫權佔據江東,而其他的大大小小的諸侯雖然沒大的才能,但是有地盤呀。而劉備有什麼,他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身份,“劉皇叔”,和他的抱負,他靠著這份身份所以說可以和孫權連起來打曹操,但是曹操以死,北方就亂了,北方亂了而江東孫權這邊就可以壯大起來,而劉備呢什麼也落不到。這樣也就和諸葛亮的三足鼎立違背了。
所以諸葛亮不能叫曹操死太早,但是曹操敗的一塌糊塗,走華容道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只要是個武將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是想救他呢,這時候就想到了關羽,而關羽是誰,那是在曹操手底下離開的,千里走單騎,護送嫂嫂的人,曹操對他這樣好,而關羽重義,肯定會放了曹操還他這個恩。
最後一點也是關羽這人太囂張,諸葛亮也是為了滅滅關羽的氣焰,不然叫他立什麼軍令狀。
-
9 # 南方鵬
華容道故事源自三國演義,三國志中曹操說他赤壁之戰“燒船自退”,應不至於那麼狼狽,還三笑引出三路伏兵!但從小說塑造人物形象和故事前後呼應來說,華容捉放曹是非常成功的。
初讀《三國演義》,看到許田圍獵和華容道,總覺得可惜:關羽一刀下去後面不就沒啥事了。還幻想要是我是孔明,第三道埋伏一定讓子龍或張飛去,至少不會顆粒無收。後來明白是小說編出來的,還是念念不忘。
這樣的恩義,絕不是一句不懷好意或沽名市恩的話就可以抹殺的,常人受恩尚且圖報,何況是名震華夏的武聖!不報不夠完美,所以必須有報答之舉,華容道是最適合之地,當是時,曹操全軍覆沒,兵敗幾死,是他一輩子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此時放曹,可以最大限度報答恩義,關羽忠義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
10 # 雜技論壇
因為當時曹操赤壁大敗,如果曹操被擒,北方實力大減,很容易被消滅,那麼剩下的孫劉兩家將會互相爭鬥,而當時的劉備還未得到益州,立足未穩,是無法與孫權抗衡的,諸葛亮正是考慮到這點,才利用三國互相制約的原則放走曹操
-
11 # 老卓侃天下
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CHR,更是一名優秀的高階打工仔。
羅貫中《三國演義》之所以經典,除了以歷史為基調,還特別塑造了幾個神一樣的存在,譬如臥龍、鳳雛、周公謹、郭嘉、司馬懿、五虎上將、張遼、太史慈等。
孔明好不容易跟了個賞識自己的主子。赤壁鏖戰之前已現三足鼎立之勢,這在他《隆中對》中已有定論;基於當時局勢,曹操雖然大敗,但在北方的根基還穩,休養生息需要時間,再出來扎刺兒也需要時間。一旦斬盡殺絕,地盤勢必重新陷入紛爭;此時孫仲謀虎視眈眈,很有可能吞併曹操地盤一家獨大,到時候寄人籬下的劉備絕對討不到好果子吃,自己也會跟著吃瓜落兒,搞不好連跳槽都難。
怎麼辦呢?是玩心眼兒還是真刀明槍的幹他曹阿瞞一梭子?哎,有了,找義薄雲天的關二爺呀,當初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過五關斬六將可是誰來著?得,就這麼地,曹操華容道死裡逃生,撿回一條命。
-
12 # 張遠宏37772303
看看《新三國演義》的解讀,你一定聞所未聞:
眾人見諸葛亮不獨稱關羽縱曹操有功,且稱其居功至偉,人人疑惑,一齊望他。連關羽也又驚異又困惑望諸葛亮,心中尋思曰: “軍師令我縱曹操,到底為何?我縱敵酋,軍師反稱居功至偉,功從何來?” 眾人雖一片困惑,諸葛亮卻不予理會,劉備見了,心中暗忖曰: “水鏡曾言:臥龍、雛鳳,天才絕倫;徐庶亦稱:得其一人,天下可定;隆中對,軍師高論,聞所未聞;出茅廬,以弱敵強,無往不勝;結東吳,竟破曹操百萬大軍;軍師他,不愧天下第一人。如今,軍師言云長居功至偉,我當細聽詳問,弄個分明。” 主意既定,劉備乃開口問曰: “軍師既言云長居功至偉,可否詳細道來?” 諸葛亮神算,已令帳下人人敬服。聞劉備之言,人人皆欲聞諸葛亮道出究竟,遂一齊望他。見劉備與眾人一齊相望,諸葛亮乃曰: “主公,諸位,我有五問,問罷,便知雲長為何居功至偉。第一問:此役曹操若死,朝廷將如何?” 張飛聞言立即曰: “曹操託名漢相,視乃漢賊,操賊既死,除卻朝廷大患,漢室必興,天下即可太平矣!” 張飛所言,正是眾人所想。眾人聞言,紛紛曰: “是也。操賊既死,漢室解危,天下必太平矣!” 諸葛亮聞言,輕搖羽扇笑曰: “翼德所言差矣。曹操若死,非但漢室不興,反將速亡。” 眾人聞諸葛亮稱曹操若死,漢室反將速亡,無不震驚。未及劉備開口,張飛已開口問曰: “漢賊既死,漢室必興,軍師何言反將速亡耶?” 諸葛亮未答張飛之言,反而問眾人曰: “曹操若死,必有繼之者。繼之者將為何人?” 張飛見問,立即曰: “自是其長子曹丕。” 劉備聞言,卻一頭霧水,急忙問曰: “軍師,此與私縱操賊何干?” 關羽亦不解諸葛亮之意,一臉困惑。眾人盡皆神色茫然。諸葛亮看看劉備與眾人,知劉備與眾人心中有疑,然未作理會,繼續問曰: “若論兇殘狠毒,狗膽包天,父子二人誰甚?” 劉備聞言,更是困惑,急忙問曰: “軍師,此與私縱操賊何干?” 張飛此時已怒,叱曰: “軍師不答哥哥,胡扯甚?” 關羽臉上,疑雲愈濃。帳中眾人,盡皆疑惑,面面相覷,甚者已情不自禁搖起頭。諸葛亮看看眾人,轉謂劉備曰: “曹操早有篡漢野心,因恐天下聲討,遂挾天子以令諸侯,故曹操得存,漢室猶存。曹丕陰狠,猖狂愈甚,曹丕若立,則漢室必亡矣!” 劉備聞言,頓明諸葛亮之意,驚曰: “軍師之言是也。若曹操不留,曹丕繼位,必取天子而代之,漢室反有速亡之危也”! 關羽聞言,頓時恍然大悟,心中驚曰: “軍師思慮,吾從未思及,著實深遠,著實深遠也!” 孫乾聞言,亦心中驚曰: “原來,軍師竟如此遠見!” 趙雲聞言,點頭暗忖曰: “軍師所慮極深,不愧世之高人也!” 此時,帳內人人頓悟,紛紛驚喜點頭。諸葛亮見了,又曰: “主公、諸位,操在漢在,丕立漢亡!我等以興漢為己任,漢若不存,如何言興?” 劉備聞言,連連點頭。眾人盡皆恍然大悟。諸葛亮見了,環視眾人問曰: “雲長今日暫留曹操性命,豈非大功乎?” 劉備聞言,頓時滿臉欣喜曰: “原來,操在漢在,操亡漢亡。軍師遠見,無人能及也!” 自從諸葛亮為劉琦獻了脫身之計,劉琦便佩服的五體投地,此時亦喜曰: “關將軍自是大功。然軍師所慮極深,真世之高人也!” 張飛卻一臉困惑問曰: “操在漢在,操亡漢亡?怎會如此?若依此論,日後何敢動那操賊?” 英娘雖覺孔明之言不無道理,卻仍難解恨,立即問曰: “軍師,若依此論,豈不任操賊逍遙法外?不誅操賊,我殺父之仇如何報? 娘娘之恨如何雪?許田圍獵,操賊即露篡漢野心,不誅操賊,漢室江山如何得安?” 聞英娘連連怒問,眾人復轉困惑。諸葛亮不識英娘,聞言乃問劉備曰: “主公,此何人也?” 劉備見問,遂將前事敘說一遍。聞諸葛亮講出第一問,劉備頓覺振聾發聵,更欲細聽下文,乃謂英娘曰: “紫雲姑娘息怒,且聽軍師道理。” 英娘聞言,不再言語。劉備遂轉謂諸葛亮曰: “軍師,願聞第二問。” 諸葛亮聞言曰: “第二問:曹操若死,我將如何?” 張飛性急,聞言立即曰: “曹操乃我死敵,今若即死,自是好事,何人不知?” 諸葛亮聞言曰: “曹操若死,曹丕必舉傾國之兵報仇。我今將少兵寡,如何抵擋?” 劉備聞言,頓明諸葛亮之意,立即曰: “軍師之意,可是操存我存,操亡我亡?” 諸葛亮聞言,點頭曰: “正是。華容道不取曹操性命,則不至如此,若取曹操性命,則必定如此!”
劉備聞言,連連點頭。帳中眾人,亦紛紛點頭,欣喜竊議。諸葛亮見劉備與眾人皆喜,又曰: “此番赤壁大戰,東吳主降者甚眾,天下矢志興漢者,惟主公而已。若我亡,何人興漢?” 劉備與眾人聞言,人人稱是,獨張飛心中不服,高聲曰: “軍師何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耶?俺視曹軍,直如草芥耳!” 諸葛亮聞言曰: “翼德勇則勇矣,然欠思量。曹操獨霸朝政,一統中原,其勢無人可及,雖赤壁折損,仍雄視天下,遠非我兵微將寡能敵。我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失於知彼。” 張飛聞言曰: “操賊雖勢眾,不足畏也。此番葫蘆口一戰,彼軍不堪一擊,焉能亡我哉?” 諸葛亮聞言曰: “那曹軍至葫蘆口,一日一夜未食未歇,一路苦戰,長驅近二百里,此時自然不堪一擊。再則,葫蘆口一戰,曹軍將僅數人,軍僅千餘,且為疲憊不堪之師,豈可為據邪?” 劉備聞言,立即責張飛曰: “三弟休要打岔!且聽軍師道來! 諸葛亮聞言,問劉備曰: “今曹操擁中原廣袤之地,兵多將廣,糧草充足,主公如何?” 言及此,諸葛亮乃眼望劉備。劉備見問,立即搖頭曰: “我城無一座,地無一寸,將惟關張趙,兵僅百餘人。此番阻操賊,亦借劉琦賢侄之軍。” 劉備神色沉痛,嘆息搖頭。諸葛亮見了,神色嚴肅,又問曰: “若曹丕誓報父仇,盡率虎狼之師,似此,我將如何迎敵?” 諸葛亮直視劉備,見劉備無言對答,繼續問曰: “我自將不保,何言興漢?” 眾人聞言,紛紛曰: “軍師之言是也。今曹操若死,漢必亡,我必亡矣。” 諸葛亮聞言曰: “雲長縱曹操,並非保曹操,乃為保漢,亦保我,豈非大功乎?” 劉備聞言,連連點頭。張飛此時已完全明白諸葛亮之意,因笑曰: “軍師,如此說來,那操賊倒像馬蜂窩,無人去捅,便相安無事;誰若去捅,馬蜂便會群起蟄之,然否?” 諸葛亮聞言立即曰: “翼德所喻,甚當也。” 張飛聞言,一臉喜色。劉備亦面露喜色,默然點頭。關羽、趙雲皆面露敬佩之情。英娘此時亦暗暗點頭。帳中眾人,盡皆興奮,或欽佩望諸葛亮,或欣喜議論,一派熱烈氣氛。劉備難抑欣喜,謂諸葛亮曰: “軍師,願聞第三問。” 諸葛亮見問曰: “曹操若死,孫權將如何?” 眾人聞言,無不莫名其妙,面面相覷。劉備亦懵然將諸葛亮望定,不知如何說好。諸葛亮見了曰: “曹操若死,曹丕必舉傾國之力報仇。曹軍與我死戰,得利者,孫權也。” 諸葛亮如此一說,劉備頓明其意,正欲開口,又聞諸葛亮曰: “此番我赴江東連吳,周瑜便屢欲殺我,幸得一人相助,其計方未得逞。” 諸葛亮此番入吳,僅隨從人,何人可助之?劉備聞言不明,急忙問曰: “軍師此去,無兵將相隨,得何人相助耶?” 諸葛亮見問,立即答曰: “曹操。” 劉備與眾人聞言,無不大感意外,同聲驚呼曰: “曹操?” 諸葛亮見了,點頭曰: “正是。若非曹操大軍壓境,周瑜有所顧忌,吾斷難生還矣。若此番取了曹操性命,曹丕必舉國與我死戰,東吳坐山觀虎鬥,待我兩敗俱傷,乃最得利者也。東吳聯我之際,周瑜尚生殺心,東吳若強,豈能容我乎?” 劉備已明諸葛亮之意,頓時欣喜曰: “故軍師欲連吳制操,又欲借操制吳,然否?” 諸葛亮聞言曰: “然也。今曹操、孫權與主公三者,我勢最弱。惟連吳制操,借操制吳,主公方可於中取事。” 諸葛亮思慮,何人可及!劉備與眾人聞言,無不驚奇。尋思徐庶與水鏡昔日相薦之言,劉備已確信“臥龍、鳳雛,得其一人,天下可定”,乃大喜曰: “請軍師言第四問。” 諸葛亮聞言乃曰: “我之此問,甚為要緊。” 眾人聞諸葛亮稱此問甚為要緊,遂一齊靜下,盡皆望之。諸葛亮乃顧劉備問曰: “主公先伐董卓、興漢室,後伐曹操、興漢室,苦戰十餘載矣。然至今日,漢室興否?” 劉備空勞半生,當陽一戰,險被曹操趕盡殺絕,忽聞諸葛亮如此問,直擊痛處,深為震動。見諸葛亮望定自己,乃搖頭曰: “未興。” 諸葛亮聞言,立即追問曰: “為何未興?” 劉備未曾細思此事,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心中暗忖曰: “猛然聽得軍師問,方知懵懂過半生。我雖有心興漢室,卻至今未明如何興。慚愧!慚愧之至也!” 劉備心情沉痛,默然搖頭。關羽、張飛、趙雲等人聞諸葛亮之問,盡皆沉思。諸葛亮見了,乃問眾人曰: “如何戰操而勝?如何興漢而成?我等,可曾深思?” 帳內眾人聞言,一個個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張飛手摸腦袋,一臉困惑曰: “軍師且說,我等謹遵便了。” 諸葛亮聞言,舉起二指曰: “說來頗為簡單,止是二字而已。” 張飛性急,聞言立即問曰: “軍師,那二字?” 諸葛亮見問曰: “一為地,二乃城。”
張飛以為,諸葛亮所言二字何等深奧,原來竟是“地”與“城”,頓時大笑曰: “‘地’與‘城’?哈哈哈哈!原來如此簡單!” 言訖,張飛仍大笑不已。諸葛亮之言,卻直擊劉備痛點。劉備痛定思痛,扼腕嘆息,見張飛大笑不止,無名火頓生,立即喝曰: “三弟笑甚?” 忽聞劉備斷喝,張飛頓時一愣。劉備沉痛萬分曰: “想我劉備,半世征戰,幾歷死生,至今城無一座,地無一寸,缺將少兵。” 劉備心情沉痛,連連搖頭曰: “平時無地,糧草無著,兵源難覓,戰時無城,難以據守,軍民無依。除賊興漢,扶危濟世,半世蹉跎,空懷壯志,吾竟不知為何如此!” 此時,關羽已完全明白,諸葛亮教縱曹操,乃欲使劉備躬行隆中對。見劉備神色沉痛,連連搖頭,遂開口曰: “兄長猶記隆中對否?無地無城,形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如何能成大事?兄長欲成大事,必踐行軍師隆中對良策。否則……” 關羽搖頭,不再下說。張飛見了亦曰: “當初,軍師與二哥,並劉琦公子,皆勸取荊州,哥哥偏是不肯。若取了荊州,豈會無地無城乎?” 劉備聞言,頻頻點頭,哀傷嘆曰: “憶往昔,軍師常言此理,可恨我,片言未曾記取!” 見劉備痛悔不已,諸葛亮乃勸曰: “主公不必自傷。國策易決,踐行艱難,自來如此。主公若自此依隆中對所言,多則五載,少則三年,即可初定興漢基業矣。” 劉備聞言,頓然大悟曰: “國策易決,踐行艱難,切中吾弊,切中吾弊也!” 見諸葛亮愈言愈深,劉備更欲知第五問,乃曰: “軍師第五問,必更要緊,願聞高論。”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諸葛亮見了,乃曰: “往事已矣,今當如何?此乃最為要緊之事也。” 劉備與眾人聞言,無不點頭。諸葛亮繼續曰: “曹操經華容道,雖性命得保,然膽魄已喪。竊料,自此曹操不敢向我,東吳亦與我和平共處,此正主公崛起良機也。此機若得,三分天下可期。此機若失,則萬劫不復矣!” 劉備聞言,連連點頭。眾人聞言,盡皆激動。諸葛亮見了又曰: “我稱雲長居功至偉,不止存了漢,存了我,更為主公奠定基業贏得寶貴時機,平安歲月。” 張飛不明諸葛亮之言,聞言立即問曰: “軍師,‘贏得寶貴時機,平安歲月’?此話怎講?” 劉備、關羽與眾人亦一時不明,聞言盡皆望諸葛亮。諸葛亮見了曰: “此役,不止重創曹軍,使其元氣大傷,且曹操一路行來,無不遭我算計,若非雲長,曹操一行更無一人得存!我威懾之劇,不獨曹操,曹營上下,皆史所未有!曹操生性多疑,曹營上下,亦皆膽喪,依曹操秉性,將多年不敢尋戰主公。此正主公奠定基業之時日也。” 其後,果然如諸葛亮所言,自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十一年間,曹操皆未尋戰劉備。劉備始得從容奪荊州,取西川,定漢中,直至漸成霸業! 此時劉備聞言,乃欣喜曰: “軍師之論,真良言也!真良言也!” 此前,見劉備屢失良機,且不聽勸諫,隆中對已成空言,諸葛亮心中甚是惋惜。今聞劉備連聲讚歎,乃心中暗忖曰: “隆中對,乃我經世大計,然屢有取荊州良機,吾亦屢屢切諫,主公皆執意不從,吾方知言辭不足以動主公。此番,吾料曹操必敗走華容,故令雲長縱之,以此驚天動地大事,震動上下,猛觸主公,以祈主臣一心,共赴大業。今主公終見醒悟,致力踐行隆中對,奠定興漢基業,吾之經世濟國宏願,或可得遂矣。” 如此尋思,諸葛亮心中方感欣慰。劉備見諸葛亮沉吟不語,不知其所思,乃謂眾人曰: “軍師高瞻遠矚,料事如神,得軍師為謀,乃我等大幸也。若軍師不道出五問,我等不獨不明為何縱操賊,還將害了二弟也。” 張飛聞言,立即謂關羽曰: “二哥,適才多有冒犯,幸勿見怪!” 關羽聞言笑曰: “自家兄弟,說那裡話來?”
-
13 # 精英也無奈
諸葛亮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可能是諸葛亮欲擒故縱看出關羽這一點 忠義 城信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再加上關羽也曾經追隨過曹操征討袁紹。按當時天下形式來看,如果曹操落在蜀軍中,魏軍定會高舉旗鼓討伐,最後東吳可能會得魚翁得利,所以放走曹操是必然的!
-
14 # 攜手同行45
諸葛亮為何非要派關羽去守華容道?這其實是諸葛亮早以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的最佳人選。之前諸葛亮隻身去東吳,舌戰群雄終於說服了孫權與劉備兩家聯合在赤壁拒曹的決心。赤壁之戰是諸葛亮與周瑜共同謀劃並指揮的,是中國古代戰爭以少勝多的典範。
赤壁火燒連營,曹軍大敗,狼狽不堪,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如漏網之魚,慌不擇路,拼命北逃,哪知諸葛亮早以按路口關卡設下了伏兵。最後一道關卡就是華容道,這裡道路泥濘,樹木茂密。若遇伏兵萬難逃脫。而諸葛亮偏偏讓早和曹操有故交的關羽把守卻是另有原因。赤壁大戰之時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雖殘敗但並不能滅亡。這也就是至今人們常說的俗語:天不滅曹。諸葛嘆息,罷了,既然天都不讓滅曹,我為何諱天意?當然這些說法都是迷信的說法,但作者出於時代侷限,我們也無可非議。
再派兵設伏時,諸葛亮點將發令以畢,唯獨不理關羽,關羽著急,劉備不解,要知道論武功劉備賬前關羽排一。關羽問諸葛為何不分派我的任務,諸葛亮說你和曹操有舊交,當年關公在曹操那裡,很得曹操賞識,加封為漢壽侯,美女高官沒能打動關羽,後投劉備時,過五關斬六將衝出曹營。而曹操並未深加追究,曹操對關羽是有恩的。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就由此而來。關羽是非常的重義之人。諸葛亮說如果我讓你攔截曹操,你一定念舊交,報曹操之恩,而因私廢公放了曹操。關羽說我願立軍令狀,如若從我手裡放了曹操甘願受軍法從事。於是立了軍令狀。劉備念兄弟之情,也知關羽和曹操私交甚後,擔心真放了曹操回來被諸葛殺頭,本想阻攔不立軍令狀,可話以至此也別無它法了。於是諸葛令關羽守華容。
華容道上曹操一行狼狽至極,又遇伏兵。只說:我命休矣!但見守將是關羽,又大喜過旺,念其舊交,興許能躲過一劫。曹操豈是等閒之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說服了關羽,放了曹操,自己只等領命受死。
再說諸葛,等關羽走後,向劉備說明了讓關羽守華容的道理之後,劉備大喜,更加欣賞諸葛亮胸懷,蹈略和才華。
關羽回來後,葛諸假裝要斬關羽,劉備求情,葛諸亮見坡下驢,賣個人情,放了關羽。關羽由當然更忠於劉備,誠服諸葛亮了。
-
15 # 鹽坪冰舞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無論關二哥守華容合不合適可人家羅貫中下了死命令讓你派關羽啊,你一個小演員能抗得住編導麼?
-
16 # 你說曾經1
東漢末年,政權旁落,奸臣董卓內欺朝臣,皇族威嚴不保。十八路諸侯烽煙再起,明著是除賊匡漢,實則互相爭鬥各取所需,不過他們都有著統一的目標就是大漢的天下!
公元184年至公元229年,在這短短的三十五年間,民間起義以及諸侯混戰頻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結果,魏、蜀、吳!
公元199年,曹操發動官渡之戰,一舉雄霸北方,入主中原,成為了東漢末年第一大諸侯,可以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不是神,也有他的滑鐵盧,那就是赤壁之戰!
208年,曹操錯誤的發動了赤壁之戰,敗走華容道!但天命使然,曹孟德命不該絕駐守的大將是關雲長,接下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不再贅述!但諸葛亮為何派關於駐守華容道呢?筆者覺得原因有下:
首先,在土山招降後,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並上馬賜金下馬賜銀。淪落北方十二載後,受到了曹操的重待。之所以諸葛亮會把關羽安排在這麼重要的位置是因為他知道,天下要分為三分,成鼎力的局面。關羽為人極重情義,如果換成張飛、趙雲也曹操必死,這要將是逆天改命,所以諸葛亮不會觸這個黴頭!
再次,在關羽放走曹操後,諸葛亮一系列反常的舉動!由於關羽之前立有軍令狀,軍中無戲言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但劉備一句媽賣批,諸葛亮立即釋放了關羽,把軍令狀忘在了腦後。我想這是為劉備收買人心,其次也是為自己樹立威信,因為關羽是最早的元老,也曾對諸葛亮持反對意見。也不排除諸葛亮故意整人的成分!
天理昭昭,一切使然。千古之後,一切都已是塵土!一家之言,不可盡信。失當之處,一笑釋然!
-
17 #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為什麼明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而關羽一定會念舊情放走關羽,還派關羽去守華容道,還特意讓關羽立下了軍令狀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殺掉曹操,會被曹軍報復如果,蜀軍,在華容道把曹操給殺了,那麼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麼魏軍的全部怒火都撲向劉備軍,曹操死了,曹丕是能立馬上位的,曹魏畢竟是統一北方的勢力,而此時的劉備軍實力還很弱,魏軍打劉備軍完全沒有問題。
二,殺掉曹操,孫權會翻臉孫權本來就一直很想要荊州的,之所以會跟劉備聯合,還讓劉備去拿荊南四郡,就是因為有曹操在,他們必然得聯合,才能抗曹,一旦曹操死了,那麼東吳就沒有後顧之憂,就會立馬出手攻打劉備軍,拿下荊州,最後與曹軍,隔江而治。
三,讓關羽還人情關羽確實是一個忠義無雙的人,曹操確實也對關羽十分之好,關羽必定會還這個人情的,所以這個時候還剛好,如果以後再打曹操,關羽就沒有什麼顧慮了。
四,讓關羽打心裡底服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要讓關羽下軍令狀,自己也下了軍令狀,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確實能神機妙算,能算到曹操一定走那條路,也能算到關羽你肯定會放走曹操,諸葛亮剛出土不久,雖然在博望坡,新野兩場火讓一些人服氣。
但是關羽和張飛還是十分的驕傲,此時此刻,就是讓關羽心服口服。
五,讓劉備展現仁義無雙的形象關羽下了軍令狀,但卻放走了曹操,這下怎麼辦?劉備以桃園結義,要同生共死,甚至下跪為關羽求情,那麼又解決軍法的問題,還讓劉備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大家都為劉備的仁義而深深折服。
-
18 # 北門猿
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創造,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
真實的歷史中,曹操在赤壁戰敗後,順利撤退了。雖然走得比較艱難,但並沒有遇到什麼伏兵,當然也沒有遇到關羽。
不過羅貫中為了突出關羽的義薄雲天,特地設計了一個捉放曹的情節。這裡的重點是關羽在已經立過軍令狀的情況下,仍然顧念舊日恩情,放走了曹操。也就是說,關公把【義氣】置於自身【性命】之上,光輝形象一下就樹立起來了。
安排了這個情節,還需要處理前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諸葛亮是覺得關羽會因為恩情私放曹操,所以才讓他立下軍令狀。但以諸葛亮的智慧,怎麼會預料不到關羽的舉動?這不是有損諸葛亮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的形象嘛。
於是羅貫中打補丁,說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既然如此,乾脆讓關羽去做個人情。
反過來,曹操不死,他和孫權對峙期間,劉備就可以趁機向四川發展。
扯兩個題外話。
第一、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在民間流傳故事的基礎上寫成的。但華容道這個故事,功勞恐怕是羅貫中的。
因為元代有本《三國志平話》,裡面已經出現了華容道,但情節和今天完全相反。曹操求情,關羽沒答應,這時候突然起了一陣霧,曹操趁亂逃走。
諸葛亮懷疑:“你不是故意放走的吧?”關羽聽到這話怒了:“我再去把他抓回來!”領兵就走了。
(當然他沒追上……)
華容道的故事變成今天這樣的經典情節,應該說羅貫中功不可沒。
第二、曹操三笑出伏兵,在歷史上是沒有的,但卻不是憑空虛構,而是羅貫中在歷史記載基礎上的再發揮。
《山陽公載記》寫道:曹操從華容道撤退,道路泥濘不通,又有大風。曹操讓弱兵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透過。弱兵被馬匹踐踏,死傷不少。
(這個情節被羅貫中原樣用到了華容道一段)
從華容道走出後,曹操大喜。眾將不明白:您這打輸了有什麼可高興的?曹操說:“劉備和我是一類人,不過反應慢點。他要是早點派人來放一把火,我們都要死在這了。”
劉備果然派人來放火,但曹軍已經離開了。
(這個情節被羅貫中提前,並且把一笑化成了三笑。)
-
19 # 史學夾Louis
諸葛亮當時手下只有三個人選A關羽、B張飛、C趙雲,劉封和糜芳之流恐怕難以擔次重任,為什麼?因為曹操雖然在逃跑,身邊還有張遼、許褚、徐晃等人,真打起來,劉封糜芳恐怕真的不是個兒……如果不選關羽,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張飛,第二趙雲。如果選了張飛,依張三爺那個脾氣,曹操肯定會被捅幾個大窟窿……但是,依當時的形勢,曹操不能死。為什麼?其一,曹操雖然是奸雄,但是他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如果此時曹操死了,北方地區將重新陷入混亂,倒下一個曹操,起來一片曹操,受苦的是老百姓。其二,即便是劉備諸葛亮不為北方老百姓考慮,如果曹操死在你手裡,那麼當時曹操的勢力也是不小的,對曹操忠心耿耿的人也不少,他們一定會拼死一戰為曹操報仇,到那時孫權一定不會幫忙!為什麼?赤壁之戰孫權幫忙是因為曹操威脅到了孫權,“唇亡齒寒”。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曹操死在你手裡,他們是找你劉備報仇,於我孫權何干?看當時劉備的勢力,只有江夏一郡,還是人家劉琦的,恐怕還抵擋不住吧……
那麼換成趙雲去華容道可以嗎?不可以!趙雲的脾氣什麼樣?他比張飛理性多了,我猜趙雲十有八九會把曹操活捉回來交給劉備處理。畢竟當年劉備走投無路去投奔曹操,人家曹操收留了你,你今天不講恩情殺了曹操,不合適吧?那麼劉備放了曹操不行嗎?也不行。畢竟劉備和孫權商量好了共同抵抗曹操,如今你劉備把我們共同的敵人放走了?這不是背信棄義嗎?
那麼,讓關羽放走曹操合適嗎?合適。其一,關羽曾經受曹操恩惠,放走曹操理由正當。其二,關羽義薄雲天,放走曹操情有可原。其三,關羽不是劉備,不是一把手,不代表劉備官方意志,放走曹操是關羽個人的意思,而且關羽曾經立下軍令狀了,諸葛亮也曾經想依軍令狀殺了關羽(假的,不可能真殺),只不過關羽功勞很大勉強且眾人求情、功過相抵,這樣能給孫權一個合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關羽去華容道放走曹操最合適……
-
20 # 天香雲外飄
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諸葛亮作這樣的安排,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曹操命不該絕;二是要煞煞關羽的傲氣;三是讓關羽能了卻報恩的心願!
下面給大家作進一步的分析。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以成大業!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策”當中,與劉備一起分析天下大勢,其中就講到了東吳:“……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和孫權),民殷國富,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樣的話,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遇害,那麼廣大北方地區(主要是黃河流域)就會陷入大混亂,而當時蜀漢方面(劉備集團),尚連一塊根據地落腳點都沒有,而少了曹操牽制的東吳集團,將會對劉備集團構成巨大的危脅,甚至很有可能把劉備集團給滅了!
其次是,在《三國演義》小說裡,關羽關雲長被刻畫成,是一個心志很高傲的人。除了信服大哥劉備之外,包括諸葛亮等人(關羽)都不放在眼裡,例如,馬超在剛歸順劉備的時候,就為了諸葛亮表揚過馬超武藝高強,關羽就要去找馬超來比試比試!因此,諸葛亮在調拔關羽守華容道的時候,就要關羽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肯定會在華容道放生曹操,之所以還這樣安排,只是為了滅一滅關羽的傲氣而已!
第三,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裡,關羽關雲長重情重義,是“義”的化身。而曹操在“白馬之圍”事件中,曾經有大恩於關羽,其中著名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就出於此了。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等等,一直到赤壁之戰爆發,都還有找到報答曹操的機會。這樣下去的話,按關羽的性格為人,顯然不利於以後,劉備集團對曹操集團展開鬥爭。因此,諸葛亮有意安排關羽守華容道,讓關羽能在華容道放生曹操,得以償報答曹操的心願!
再最後,就是有文友分析到的,當時劉備帳下,諸葛亮可以分派的合適人選,確實也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三將而已。而張飛與趙雲,已被分派有其他埋伏任務了,確實也只有關羽,最勝任防守華容道的任務的。
總而言之,赤壁之戰後,曹操逃回了北方;劉備集團攻取了西川地區;孫吳在江東的統治得到鞏固。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無將可用,曹操雖敗,但手下勇士太多,非一般人士可敵。這是其一。諸葛亮放掉曹操也有可能,用來牽制孫權,為劉備及自己準備以後發展留下更多的時間,這其二。其三更想自己輔佐劉備成就統一天下青史留名,不枉人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