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作家張軒中

    永生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先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大部分基本粒子的壽命似乎是無限長的,比如說電子與質子,沒有理論表明它們的壽命是有限的,實驗上也沒有測量到電子衰變或者質子衰變的跡象——當然了,實驗測不到,不表示它們真的是永生的,只能說它們的壽命可能已經大於了宇宙年齡……

    對於人類來說,也是同樣道理,因為人類是在宇宙中生存的,宇宙如果最後發生大擠壓,收縮為一個奇點,那麼人類顯然也會隨著宇宙的消亡而消亡,因此,人類不能獨善其身,人類不能永生。

    不考慮宇宙或者太陽燃燒殆盡等因素,人類如果能延長壽命到萬年級別,我想這也是很好的。目前我們人類壽命的數量級是10年,如果能活1萬年這個級別,那麼基本上相當於說在我的兒童時代,我就可以目睹秦始皇登基,也可以經歷玄武門政變的時代,還能看到戊戌變法的實際情況,感受文化大革命的洶湧澎湃……

    從實際角度來說,如果要把人類的壽命提高到1萬年,首先我們必須先突破100年、1000年這兩個數量級。幹細胞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當然,幹細胞可能會失控,成為癌細胞。因此,這是需要探索的。至於人類透過物理加速接近光速來延緩壽命,這是無稽之談,首先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其次是無論你的速度有多快,你相對自己是靜止的,你的壽命不會有任何改變。

  • 2 # 寫雨1

    生物學吧,

    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染色體上的端粒可能與人類的壽命有關。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回減少一部分,當沒有端粒的時候,理論上細胞就不會分裂了。而癌細胞是不受此限制的,它可以無限增殖。

    生物學可以研究各自的基因,找到那個端粒酶的基因,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去掉端粒酶的基因……研究一下此種細胞的分裂能力

    這只是一個例子

    還有好像是燈塔水母吧(不記得了),它可以返老還童,因而理論上可以獲得永生。因此研究這個物種(或它的基因),可能對人類壽命的增加有所啟迪。

    也有些生物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比較強(比如有抗病性、耐熱性、抗寒性或是身體條件很好……),這也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若研究出一些東西,就可能會增加人類應對惡劣環境的能力,對人的壽命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幫助。這些都離不開生物學。

    我覺得理論上的永生應該做到物質交換平衡,細胞生死達到平衡,細胞數量趨於一個定值。

    個人意見,勿噴。

  • 3 # 自進料定長切角切割機

    最有可能實現永生的是電子資訊科技跟新材料技術。未來可以用晶片來協助人體健康管理,控制細胞的生老病死,並且可以隨時監控人體健康狀況,因為人的神經系統就是最好的感測器。而新材料技術的突破能讓晶片能與人體神經無縫連線。

  • 4 # 深夜瞎捉摸

    美國的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與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共同研製了Senolytics藥物。主要作用原理是激發衰老細胞的自殺機制,讓衰老細胞快速徹底死亡,從而降低衰老細胞的堆積,衰老細胞堆積像周圍健康細胞散發有毒的化學物質,從而加速疾病和衰老。這一藥物已經在老鼠身上有了明顯效果,近期將會對3000個自願報名的70-80歲老人進行臨床試驗,如果效果顯著就真的可以延年益壽,獲得永生也說不定。

  • 5 # 鎂客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什麼是永生?從字面最直接的本意來看,永生,就算是永遠活著,永不死亡。這是人們願意永遠活著的期望,其變種包括復活重生、或者延長生命。

    國內外不乏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甚至希望人類重生或者永生的研究。比如古代埃及的木乃伊和秦始皇,比如美國人把身患絕症的鉅富在活著的時候冷凍起來,然後期待在未來獲得新生。

    就在最近,即2017年5月19日,“無盡之門”人類基因太空載荷專案研討會召開。這由一個叫陳實的中國人發起的。

    “無盡之門”專案試圖率先將人類基因樣本在宇宙空間的長期儲存,本專案的第一批參與者有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物理學家李淼、“無盡之門”專案發起人陳實等。

    被提取的第一批細胞樣本,將被華大基因製備成基因凍乾粉末,並密封於特製的微型隔熱防輻射基因保存於火箭艙體內,等到機會合適,會隨長征火箭末級進入不影響其他航天器工作的中高軌道長期執行。

    因為,以現有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機會直接去往太空旅行的人並不多,而把個人的基因送入地球周圍宇宙空間的軌道上,甚至化為“太空漂流瓶”去往更遙遠更廣闊的宇宙空間,就可以成為一種有可能面向大眾的,普及化的個人“存在”和“旅行”的方式。

    然而,這樣的永生會是我們追求永生的終極意義所在嗎?未必,因為即使人類在基因層面能夠在太空存活,也未必有人類的記憶和原有的意志。從過去的人類文明史來看,人類想永生的終極目的,以及最容易達到永生的領域,都在精神層面。

    比如過去,經常有人會說:某某死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看上去很雞湯,很教條。但其實卻是最真實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親的長輩,也許他們離開我們和久,但我們終其一生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是我們早期記憶和生命的一部分。

    進而,我們也不會忘記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當人們翻閱《論語》的時候,孔子就在那裡!

    同樣的例子,還有釋迦摩尼、還有穆罕默德已經耶穌基督,他們的肉身早消亡,但在宗教場所或者信徒的心中,他們是無比真實地存在。

    這些例子並非僅僅是高大上的精神慰藉,而是一種真實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如此。比如一對父母和他們的子女。子女不僅在基因層面繼承父母,而且子女終身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這個烙印是對於子女來說,是更加重要和深刻的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你可以看看中國人的祭祖活動。傳統中國文化中,為什麼只祭祀到往上第七代祖宗?因為再往上的祖宗,雖然還有血緣關係,但子孫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真是樣貌,毫無精神的交集!如果不是名人之後,有明確的家譜,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列祖列宗真是的名字,更不要提他們的人生經歷。

    古語說:太上立德,其次立德,其次立言。這些被稱為三不朽,所謂“不朽”,其實就是人們想透過這三種方式達到永生,讓後世的人們還可以接受自己的影響。而這三種永生的方式,沒有一種是肉身和基因傳承的。

    終上所述,人類在最有希望獲得永生的領域還是精神層面的,是思想和精神的傳承。同時在肉身和基因方面的永生,也已經在方法論上獲得突破。人們正在著手,準備將人類以細胞和基因本身的行事,進入太空。可以預見,肉身永生技術的發展,將對人們思想和精神的傳承,以及整體人類文化的永生,具有積極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他不喜歡我,我要不要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