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璟潤法律線上

    首先,秦兵是有頭盔的,只是裝備的少。秦兵的甲要比盔多,穿甲的不一定帶盔,這是從實戰的角度考慮的。秦兵是多兵種作戰,前排都有盾牌防護。所以,從上面的弓箭攻擊會被盾牌擋住。同時,從秦兵的甲不防護腿部就能推測出,秦兵喜歡快速機動,搞肉搏。

    而近戰時,頭戴盔的話會影響視野。而且,近戰時頭部的防禦不是很重要,一般都是攻擊上身。所以,大部分秦兵上身都穿著甲。此時,秦兵的甲和盔都是皮做得,大都是犀牛皮(牛馬的皮很少)。那時候,犀牛特別多。

    其次,兵馬俑不帶頭盔是為了接受檢閱。關於秦盔,在《左傳》也有記載。當秦軍接受閱兵時,會摘下頭盔。

    《左傳》記載:“秦師過周北門......左右 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

    這段文字不僅證實秦軍有盔,也反應一個問題:古代士兵接受檢閱時要摘掉頭盔。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兵馬俑中計程車兵不帶頭盔,可能是因為他們是接受檢閱的部隊!

    在後續的兵馬俑發掘中,確實也找到了軍械庫遺址,並在裡面發掘出很多盔甲。在K9801陪葬坑中,就發掘出石胄約43頂。這還是沒全部發掘完。也就是說,其實是給兵馬俑備著頭盔的。

    說個題外話,兵馬俑不僅沒有頭盔,手中大都也沒有武器。這是因為,項羽為了籌集兵器,把這些武器都給收走了。

    最後,再說說秦國的軍功制度。

    秦國實行的二十級軍功爵制,主要是針對下層士兵的。而到“百將”(指揮100人的軍官)以上級別,就要靠指揮作戰立功了,不能再看個人的砍頭數了。

    而且,即使是小兵,要想砍頭立功也很難。因為,秦軍5人為一伍,相互配合。有戰友被殺的話,其他4人要獲罪,必須每人殺一個敵人才能免罪。也就是說,你要想砍頭立功,必須先和隊友配合好,保護好隊友。

    難度太大了,真不是一個人技術好就能搞定的。不過,這種嚴謹的軍功制度,也對防止士兵在戰鬥中砍頭搶功有很大作用。在這種制度下,秦軍底層士兵相互配合,奮勇殺敵。秦軍這才有了“虎狼之師”的美譽。

  • 2 # 一點微言

    兵馬俑,就是秦始皇兵馬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其實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據查,在古代曾實行所謂人殉,意思是說,奴隸是奴隸主的個人物品,是沒有個人的任何權利的,在奴隸主死後,奴隸就要作為殉葬品陪葬。殉葬興起的初期一般都是活物陪葬的,發展到秦朝,這種思想還在,但可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也可能是由於連年的征戰,死了不少人,加之人口本來就不多,所以殉葬形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有的用陶土製成戰車、戰馬、士兵等兵馬形狀的殉葬品進行陪葬,這樣既保持了陪葬的制式,但又規避了活物陪葬的傳統。

    兵馬俑從身份上看,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有意思的是,這種所謂的冠,其實是布做的包住頭的一種裝飾品,也是區分士兵與軍吏的標誌。那麼,作為上戰場打仗的軍官士兵,為什麼不戴上頭盔呢?據查考,原因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

    一是在秦漢時期,雖然已能鍊鐵,甚至還發現曾大規模組織鍊鐵,但當時的鍊鐵技術相當粗糙,加之爐溫根本達不到煉高質鐵的溫度,所以鐵的雜質很多,提煉不出好鐵,甚至比青銅還脆,一敲就碎,所以在秦朝時鐵主要用在農具上,因為其材質根本無法列裝軍隊或者列裝得少,更多的還是用青銅器。比如,兵馬俑中出土的鐵兵器只有4件,青銅兵器約4萬件,這個基本上可以佐證。既然做兵器都不夠,如果還用鐵來做盔甲,那就更不夠了,加之做工粗糙,一碰就碎,如果能起到保護作用呢?戴上頭上,是個累死,影響打仗,不如不戴好了。

    二是秦國所在地區本是戎狄之區(別噴哦),直到秦孝公變法時,秦人還沒有脫去戎狄之俗。舉個例子吧,當時還存有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的習俗,這就是典型的沿襲著遊牧時代以一個帳幕為一家的經濟辦法(現在北方的一個炕的住法應該也是一個理),而這種陋俗一直到商鞅變法後才消失。眾所周知,戎狄之人都是性格豪放的,也是不願受拘束的,體現在他們的為人做事中同樣如此,同樣體現在戰場上也是一樣,不願受那些頭盔鎧甲的束縛,有些甚至光著膀子就上場了。據傳,在六國中,秦人是最為獷野矯健的,是後來的商鞅的嚴刑峻法慢慢給了他們循規蹈矩的習慣,全力向外發展,秦人遂無敵於天下。

    三是秦朝士兵不屑於戴頭盔,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說起來有點意思。在古代多是崇尚武力的,擁有武力就有了一切。而能夠評判武力的直接表現,那就是在戰場上的殺敵人數。據記載,秦始皇時期有這樣一個法令,就是士兵的戰功是以在戰場上獲得的敵人的人頭數來計算的,敵人的一個首級,可以升一級,獲得了兩個以上的,他甚至可以使自己處於奴隸身份的家人或犯有重罪關押的親人被免除責罰。這種做法看似喪心病狂、毫無人性,但卻非常實用,加之秦人人高馬大,非常善戰,所以,這個制度一頒佈,人們便瘋了一樣湧向戰場,根本不用動員。有的甚至殺紅了眼,鎧甲帽子什麼的都是累贅,還要什麼,光著膀子就上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到某些影視劇裡描述的一樣,帽子了丟、衣服一脫,罵上一句“NND”,衝呵,不顧一切就殺上去了,多多殺敵,多多砍下敵人首級,然後回來邀功請賞,衣錦回鄉。拿到現在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敢死隊”了,我想,秦兵馬俑中大略就是刻畫了這樣一群人吧。

  • 3 # 鐵骨錚錚的熊

    1976年,秦始皇兵馬俑重見天日,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兵馬俑中計程車兵都沒有戴頭盔,他們都是戴著一種小圓帽。

    據考古人員證實,士兵頭上戴的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

    而其中更多計程車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髮。但不管是士兵還是軍官,他們一律不戴頭盔。

    秦漢史專家曾認為他們不戴頭盔的原因是秦國是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裡雖然提到了甲,但是隻指盔甲,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佩戴的盔甲不同,盔甲基本上是皮質的,也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秦華人尚武的精神。

  • 4 # 北涼李義山

    話說在1974年的春天裡,當地人民在一堆砂石地裡挖井,挖著挖著忽然發現挖出了很多的破爛陶片,當地的人民不敢再往深處挖去,就報告給了當時的領導。領導一聽這種事,立馬通知當時的考古專家,大隊人馬到了發現地點,經過勘測,這裡的地底下有一個大片的地坑,裡面有著成片成片的陶俑,這些陶俑不是別的,都是同真人真馬大小的兵馬俑。經過兩年多的勘測,終於在1976年9月正式開始開挖,歷時三年終於在1979年將此地打造成兵馬俑一號坑,供來往的廣大遊客參觀,讓他們更熟知中國秦朝的盛世!

    第一:當時的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國,在一統的過程中,肯定需要大量的兵力,大量的武器盔甲,可能當時就沒有頭盔了,因為為了節約鐵材,軍隊都必須佩戴盔甲,至於偷窺可有可無了。

    第二:所有的兵馬俑是對著他們的王——秦始皇,為了表達對秦始皇的尊敬,他們一律脫帽,不佩戴頭盔,向他們永恆的王表達自己的忠心!

    第三:不佩戴頭盔是害怕遮住兵馬俑們的表情和樣貌,頭盔把他們的臉都遮住了,不就體現不出很多人了麼,堂堂秦始皇怎麼能沒有兵馬,就算是死也要讓千萬兵馬守著!必須要清清楚楚的看清每個人的臉,這樣作為秦始皇才能安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明朝歷史上,王守仁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