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他創立了聞明於世的心學流派,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7
回覆列表
  • 1 # 不倒翁

    心學集大成者,儒將一王守仁

    王守仁(1472一1528),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是陸王心學集大成者,他不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的學說。而且還能統率軍隊作戰,是我國曆史上少有劰大儒。

    說起王守仁實際上就是兩件事非常大的事,一件事是建立心學學派,另一件就是率領軍隊平定寧王叛亂。

    王守仁出身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從小生活無優,他看了很多書,對程朱理學多有接觸,15歲那年,按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理論,王守仁看到竹子就呆呆的看著竹子,想從中格出竹子的理來,這樣一格就是好幾天,竹子的理沒被格出來自己反到被格病了,使王守仁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因為程頤說: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他們說的實際上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王守仁由於對劉瑾不滿上疏搭救官員被劉瑾打了板子貶到了貴州龍場,王守仁除了教當地人識字,就是反覆參詳程朱理學,這個地方好像有一個陽明洞,相傳王守仁在洞里居住過,總之為了這個理論問題王守仁也是拼了,終於有一天,王守仁突破了困擾自己問題形成了自己的一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核心,知是重要的行更重要,進一步強調了行的重要性。對於哲學問題我也不太懂,可以說是一頭霧水,我們只要知道心就是現在的腦,因為腦才是恩維器官,實際上是主觀和客觀問題,是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至於王陽明如何在龍場頓悟如何就變得強大起來,他可能是個鑰匙是一個方法論,我們也搞不清楚,因為咱也不是學者,也不搞哲學研究,總之王守仁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弟子眾多辦了很多學院,他的學說還影響到了國外日本朝鮮以及東亞,日本一個有名一個將軍甚至在自己的腰牌寫上:一生拜伏王陽明,總之王守仁的思想影響了幾百年,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研究王陽明思想。

    劉瑾死後,王守仁回到京師,先任蘆陵縣令,累遷升至兵部右僉都御史,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其材,讓王守仁巡撫江西福建一代。當時江西福建一帶盜賊多如牛毛,佔山為王劉大王張大王的成群結隊,長期為害地方人民不堪其苦,被視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官兵剿了幾次也不能平定。王守仁知兵但沒帶過兵,朝廷給他的不是兵只是調兵旗牌。在這種情況下王守仁按兵編整動軍隊。他採取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硬是以弱勢的兵力打敗了土匪幾十股,最終平定了江西福建一帶地方,解除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被時人稱之為神。

    寧王覺得當個藩王不過癮,想當朝廷開始了叛亂,當時王守仁正福建一帶,聽說以後趕緊調集兵馬準備糧草,把各地的文官變成了武將,對外又到處散佈假訊息遲滯寧王叛軍的行動,寧王當時已經佔領了九江,王守仁乘機襲擊佔領了南昌,隨後在藩陽展開決戰徹底擊潰了叛軍,活捉寧王,和王守仁形成鮮明對比是嚴嵩,他當時是欽差聽說寧王叛亂趕緊跑回家中避難而且一避就是二年。

    皇帝也知道王守仁的功勞,要授其官職,但王守仁堅辭不受,在南京開辦書院講授心學,57歲,卒。

    縱觀王守仁的一生,文治武功均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傳奇一生。

  • 2 # 蜀山筆俠

    歷史上有四位大賢:孔、孟、朱、王。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孟子是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則是心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又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橫跨四大領域。同時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古代不多見的全能大儒。遺憾的是: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居然還趕不上在日本?

    今天,我就帶大家瞭解這位先賢。

    所謂心學,就是一切以心為本,有了心才有了世間的萬物。

    而王守仁的心學則是指:人心本沒有善惡,只有良知。當人心產生意念活動後就會產生善惡。而人心對於善惡的判斷會逐漸發生分歧,導致善惡不分。這個時候,就需要冷靜下來,努力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使自己再回到原來那個只有良知的狀態。

    說起來有點深奧,有些人會迷糊。總之一句話就是:人心本善,天理自在人心!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不是說空話麼?有什麼用呢?

    那你就錯了。王守仁的心學除了理論,他還講求實踐。兩者結合才是真正的“陽明心學”。

    王守仁認為,有了心學的基本認知,接下來就是要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

    舉個例子:你做善事,表面上是在對別人做好事,實際上是在對自己的內心做事。因為別人也沒有叫你必須要替他做好事。一切皆在本心!

    這樣說你明白了沒有?這就是心學理論的精髓:“知行合一”。

    如果王守仁的成就僅限於他的心學理論,那麼,他還不足以和孔孟相提並論。

    王守仁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就是一個全能的人,甚至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把他的“知行合一”做到了極致!

    王守仁生在文化世家,學習成績非常好。12歲就立志做聖賢,15歲就遊歷邊關,志向報國,17歲開始悟道,18歲學習朱熹的“理學”,20歲中舉人,28歲考中進士。

    但王守仁志不在此,他一心實現內心的理想:致良知、勸惡行善、拯救萬民。

    於是從文的同時,開始學習騎、射、兵法,樣樣精通。

    他曾經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大太監劉瑾,遭到暗殺,竟能透過偽造自殺現場的方法從容躲過了一劫(莫非特工邪?)。

    後來被貶到偏遠之地:貴州龍場,潛心悟道,感化世人。

    劉瑾死後,又被調回中央,受到兵部尚書王瓊的賞識,擔任兵部要職。

    隨後江南一帶,發生大規模的民變。政府要員膽小怕事,紛紛躲避。王守仁迎難而上,利用一己之智,平定叛亂。

    為什麼說一己之智?因為王守仁用兵從不和人商量,專橫獨斷,誰也不能左右他的決策!但問題是:他的決策總是對的!十戰十勝,無一敗績。而且效率極高,每戰必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從不給對方任何翻身的機會。猶如今天開掛一樣。他總能看清一切!江南的人都驚呼他為“神”!難道這就是他的心學成果?可以看穿每個人的心?這個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王守仁還有一大偉績:平定明朝著名的“寧王叛亂”。這個寧王就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面那個隨時都想“發飆”的王爺。

    王守仁是個心戰高手。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利用心裡戰術和反間計迫使寧王朱宸濠作出錯誤的決策,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調集兵馬,直搗寧王老巢,並一舉擊潰寧王叛軍。為時不過35天!可以說連朝廷內部都沒想到會這麼快!

    然而王守仁又被奸臣排擠。於是他急流勇退,稱病辭官,以善其身(嶽武穆若還在,不應效仿乎?)。

    後來,兩廣豪強又造反。總督還是不能平定。於是,56歲的王守仁再次走馬上任。叛軍聽說王守仁來了,首先就投降了一半。剩下的負隅頑抗,不出三個月就被剿殺殆盡。這點就怕連諸葛亮都難以做到吧?

    可惜的是,操勞一生的王守仁最終病倒了。在回軍的路上就病逝了。一代傳奇就此謝幕!

    臨終他留下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可以算是對他一生為人處事的寫照。

    後來王守仁的心學被朱之瑜傳到了日本,在日本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到現在都還有很多日本人在讀王守仁的著作《傳習錄》。連日本的“軍神”東鄉平八郎、哲學家高瀨武次郎、儒學家岡田武彥都對王守仁推崇有加。

    王守仁——不愧明朝第一人!

  • 3 # MrY1827

    有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你就會覺得王守仁無所不能,就是一個聖人,之前我只是認為王守仁是一個思想家哲學家而已,看完後巔峰了我對他的看法,相當崇拜他。

    在思想上,建立“心學”,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個是從“程理朱學”上的感悟。

    在教育上,設立書院講學,傳授“心學”,在明朝他的徒弟有很多,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治,代表人有徐階,張居正等。

    在軍事上,可以說他是天才,因為他沒有實際操作就直接打仗,空手奪白刃,42天平定藩王叛亂,恩威並用平定江西。

    文學上,著有代表作《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

    綜上所述,可以說王守仁不愧是一個聖人,他的成就讓世人傳頌。

  • 4 # 米南德王問道

    王守仁可以算是明朝文人士大夫集團的傑出代表,是很多人朝思暮想的人生狀態。但也透過這個人的事蹟,我們實際上可以體察明朝所處的整體性衰退軌跡。

    先來看看王守仁為何一直被後人不斷神話和崇拜。首先就是他的心學,一種強調自我內心感悟,而不受周遭事物發展影響的理論。表面上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實際上還是非常適合任何人拿來自我辯解的心靈雞湯。本質上就是對理性主義的一種溫和抵制,說大了就是反智。但這種思想是非常適合在底層傳播的。

    歷史上,王守仁的經歷也幾乎就是晚期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生。透過科舉來踏入仕途,並且即有中央任職經歷,也有到地方上鍛鍊的機會。透過剿滅農民起義,鞏固了自己的位置,最後透過消滅寧王叛亂,博得一個儒將封號。這種出將入相的履歷,對於幻想透過讀點聖賢書就能去任何地方指導工作的文人來說,簡直是完美!

    然而,在王守仁這樣的成功者之外,更多的讀書人最多也就是在地方上教教書或者給下級官僚打雜。這個群體在整體上是非常依附逐漸加強的皇權,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階層,很大程度上是制約了社會上下級的流動。整個社會也因此徹底固化,失去了很多原本還存在的活力。

    這種活力喪失體現在什麼地方?你從王陽明一輩子最出名的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雖然他的臨時決斷,幫助明王朝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代價,平定了寧王之亂。但卻沒有得到什麼褒獎。甚至當時的明武宗和後來等級的嘉靖皇帝,都不太願意提起這個事情。原因就是王守仁幹了超出他職權的事情,甚至是冒了私自召兵的之大不韙。

    對於皇權高壓到了一個新頂峰的明朝來說,這種地方勢力冒起的威脅性,可能比寧王本身還大。王守仁的最大功績,也就成了不願多提的臭事。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少對王守仁的吹捧,恰恰是其死後慢慢積累下來的。離開他所在的年代越久遠,對他的吹捧也就越離譜和肉麻。他所處的明王朝本身,也在這種異常固化的氛圍中,迅速衰退。他本人生活的時代,只是衰退表現出來的前期。他死活不久,這種衰退就加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男朋友吵架,他甚至動手打我,我給他媽打電話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