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豎起耳朵聽皮卡丘

    我是64年的,70年上學,79年高中畢業,當時小學五年,初高中各二年,因此大多數是15週歲高中畢業(也有少數5週歲小學,14週歲高中畢業,且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嚴格,只要人長的高點,5歲也可上學),我們高中畢業時,全校畢業生參加高考300人左右(包括高中專,省命題),只有5人考上,本人是其中之一,錄取在杭州大學(5門課總分321分,我們省錄取線本科300,專科295,據說北方一些省份本科線不到200分),我們79級屬於新三屆,入學後發現班裡年齡參差不齊,大多數25歲以上,是在66年高中畢業,48年49年出生的佔好多,我們應屆的很少,我們應屆的是他們的小弟妹,現在開同學會,年長的將近70歲,最年輕的應屆高中生考入的也53虛歲。記得79年全國錄取高校新生27萬,你說難不難?

    網友二:

    70年代末剛恢復高考至80年代的大學生,可以使是國家的棟樑,中流砥柱。那個時候能考上大學的,基本上是百裡挑一。改革開放初期,百業待興,人才奇缺。大學數量少,升學比例都在3%左右。能夠考入大學的都是天之驕子。

    我就是七八年高中畢業,應屆考上大學的。當時我們學校150多畢業生,只考取我一個。全縣2800多人參加高考,已經錄取了70多個。那時候的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基礎都比較紮實,學習比較認真,因為想到讀書是我們農村人唯一的出路。

    上了大學,我們也是很積極,很努力,要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貢獻青春。

    網友三:

    本人是88年高考的,考上是現在的211學校(當時還沒評選211和985)。我看了許多回答,需要澄清的幾點:1、 85級就開始有高三了,之前都是高二畢業,並不是有些鍵盤黨說的只有高二;2、可以去國家人口局查一下,1970年出生的人口是至今以來最多的一年,也就是88年應屆生最多;3、因為1988年是國家公費大學生的最後一屆(以後的大學生都開始交學費了),所以高考的人特別多。我在大學班上就有復讀3年考上的,中專考上的,高二考上的,競爭是非常厲害的。個人認為,除了高考的前3,4屆, 我們88級是競爭最激烈的。

    網友四:

    本人1981年考上的中專,高考時地處落後遍遠的小縣城,二流的高中,那時還要預選一次,若大的一個班級,起碼五六十人,只預選上了三個人,正式考上就我一個,上的是三年制的專科學校,畢業後國家包分配,上學國家負擔,管吃管住宿還發生活補貼,那時的錄取率特別低,中專大專大學合在一起大概錄取率百分之十左右,我認為那時的中專生起碼相當於現在一本211的水平,大專相當於現在重點985的水平,而大學相當於現在部屬重點名牌高校的水平!

    網友五:

    80年代沒有一本,二本,只有全國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兩種。80年代的全國重點大學基本上是現在的985高校,現在很多211大學還不如當時的一些普通大學。80年代我參加高考那年,浙江省只招一萬左右,入學率10%左右,這個百分比是基於參加高考的人數計算,如果按照應屆高中畢業生計算,那麼,入學率大概只有3%(很多人放棄參加高考)。全國招30萬大學生,全國很多大學每年招生不到1000人。所以,在80年代,能考上本科的人,放到現在,至少是211的。

    網友六:

    湖南二十年前的高校招生,每年僅三萬餘人,如今招生是過去的十倍之多。中國高教為了與國際接軌,打腫臉充胖子,透過兼併與擴招手段,昔日的中專,技工學校多數被摘了帽,戴上了大學帽。技工學生水平都成了大學生,太爛太亂了。昔日的技校教員都變成了教授。我說:二十年前能考上大專的,水平都能達到今天的好的本科一本錄取,昔日能考生上中專的,今日都能進一本及二本大學。

  • 2 # 三月185044309

    看了這,要流淚,我叔是那時代大學生,到現在連人都找不到,村裡成績差一半同學,都當上局長,還是人的能力,環境原因,家裡有點小錢,總想回來發展,一起二個人考上大學,家庭差一點,有文化,別人留在武漢發展,現在教授級別,當時成績我叔還高過他,三十河東,四十年河西,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 3 # 逍遙小博士

    這個問題提的不對,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一本二本,提問的人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或者經歷過了但是沒有參加過高考。

  • 4 # 快樂賺錢開心生活

    可以說那時候普遍的教育水平肯定遠遠不如現在的,那時很多窮人家庭,父母都認不得字的,可以說那時絕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再加上戶籍制度,很多農村孩子再聰明沒用,因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資源,甚至也沒有錢買額外的輔導書本,還有很多孩子家裡窮都沒錢給孩子上學,甚至有讀書無用論氾濫成災。所以那時錄取率是很低,但是那時的學生可以肯定競爭力是不強的,基本上認真學習,上課認真聽課,下課認真學習的,腦子聰明點的,考個重點大學是肯定不難的。大家起點都一樣基本上都窮,但是那時候確實存在地區差,名額不一樣。但是我個人感覺現在北京上海擠的進去的這三十年大部分都是高階人才,後面競爭未必容易。類似我哥哥嫂子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基本上都是當時江蘇省內的前一百名的人,他們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地區了。這樣人的後代多了,我覺得北京上海可能現在並不會很容易了。我身邊這些孩子成績好的一問真的人家爸爸媽媽是大學教授之類。

    競爭非常激烈現在實際上,教育資源只要給錢就行了,有錢人可以上私立學校,可以買高價學區房,獨生子女一出生全家就開始教說話,小學生很多都不會說方言了,我記得我那時因為生長環境所以我不會說方言還被同學欺負,但是我語文成績每次都是第一名,因為我學拼音根本不需要靠跟著老師背誦。現在會講普通話已經很普遍了,人家家裡都這樣。英語以前只有很少人會買磁帶給孩子聽,現在好多家長從小就開始送去各類外語課程,還要聽美國加拿大來的老師輔導。根本想不到現在教育這麼花錢,拼的這樣激烈,不少有錢人家孩子得到的教育資源遠遠超過類似我們這樣普通工薪階級,只能咬牙拼吧。等於他們看電影時站起來了,你不站起來就看不到,你能怎麼辦?現在考上985其實不容易,因為雖然招生規模大幅度擴大,但是現在各人家庭教育資源投入也大,優質培養的孩子也大幅度增多了。現在說真的變容易的是有學可以上,大量為了盈利的產生的二本三本真的基本上想上就可以上。這個我昨天無意看我孩子英語功課,這個是初一我孩子的英語筆記,比我那時初中的難度真的高多了。我記得很清楚初一還在學音標呢,練習發音還總練不好被老師罵,其實現在回想我那時的英語老師也就是那個水平,好像就是下放回來的高中生參加了三年培訓,但是她已經是當時我們市的最好的英語老師了,如果還拿老眼光看教育刻舟求劍真的不行了,現在孩子競爭真的不比我們80-90時容易

  • 5 # 天道169127148

    八十年代沒有二本之說,只有重點本科和一般本科,一般本科大致於相當於二本,考上中專以上就是國家幹部,包分配安排到國有行政企事業單位工作,收入待遇相差不大,企業或有點獎金收入相對略高,接收單位接收後只按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定級開工資,好點重點院校,畢業生能力強,可能去的單位相對好點,受重用。現在高校大多擴招和升級,參考人員也很大更加,學生學習素質明顯提高,如果以八十年代一般本科的高考水平,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一本或211排名末期的高校水平,也是很不錯,都值點贊!

  • 6 # sanwenyu56761631

    時代不同,很難比較。鄙人1981年考上大學,那時上大學有人助金(人民助學金),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分甲乙丙三檔,最高17.5元,基本夠一個月生活開支,書籍,筆墨紙張都很便宜,再困難的家庭,只要努力考上大學基本都能完成學業,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即便是考上大專(現在說的專科),或者是中專,甚至技工學校,情況都差不多,都有人民助學金,特別困難家庭的孩子還可以申請每月1至3元的特別困難補貼,那時候正式考上大學,中專,技工學校都是帶有指標的,大中專帶幹部指標,技工學校帶工人指標,不存在畢業找不到工作問題,所以那時候可以有夢想,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到那個時候沒現在的經濟條件,物質基礎也很薄弱,資訊產業基本是個空白,所以那時候的人沒有現在的年輕人見多識廣,也很單純,主觀上學習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客觀上學習就是為了建設祖國,為了報效祖國。

  • 7 # 桃園70748411

    80年高中畢業不到16歲,以全縣第十二名的成績考上地屬中專,無錢末去。打工三年後再戰以全縣第十名考上地屬大專,結果錄入中專。在校二年,每月生活費15元,學校困難補助費10元,家裡郵寄5元。早歺2分。中晚歺各15分一20分。當時社會上平均工資每月40–50元左右。

  • 8 # 流放牧羊

    我的父親在86年考上大專,後來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在此之前,他復讀了三年。這在當時那個年代的一個縣城裡,這是很難想象的一件事。我祖父母的觀念和堅持以及父親那股不服輸的倔勁讓我感觸萬分

    我想,除去大學畢業包分配的制度,當年的大專的含金量至少是等同於現在的一本吧

  • 9 # 詩酒人生8

    我是1988年在湖南參加高考的,當年的考試是全國一套試卷,我500分被錄取到湖南師範大學,當年湖南的本科錄取率大約是4%,當時還沒有一本二本的劃分。後來一查,在全國過半的省份,我的分數都可以上北大了。

    後來

  • 10 # 使用者246581932

    告訴你沒有可比性!過去中國落後,別說上學,能吃飽飯都不錯了,所以識倆字就在當時是牛的人物了,初中畢業都能當初中老師,而現在屁都不是!所以過去跟現在無法對等,過去的二本只能說在當時很牛,在現在一文不值,甚至連現在的小學生懂得多都沒有!腦殘問題出自腦殘人渣!

  • 11 # 遊而生俠

    汝城一中79班學生,這是一個傳奇的班:1983年,52人參加參加高考,一半以上考上中專以上;沒考上的繼續復讀,1984年基本考走了。清華大學、中南礦冶學院、湖南醫學院、湖南農學院、衡陽醫學院、瀋陽航空學院、南京藥學院、昆明陸軍步校、郴州師專、郴州農校……52人,貌似只有3人落榜,只考上技校!

  • 12 # 沽酒客1920656

    那年代沒有二本的說法,很多那年代的普通本科現在已經是211名校了。毫不誇張地說,那年代考上本科的,心理感覺和范進中舉接近了,前途預期非常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40歲的人還到處求職面試,是一種悲哀”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