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方1
-
2 # 大連文東大叔
謝謝特邀:關於甲午海戰失敗原因不是中國軍艦武器不行!而是清政府昏庸腐敗無能和大清海軍士兵及指揮員素質太差,和日本海軍官兵素質戰鬥力和指揮力天差地!這些都不是李鴻章的責任,李鴻章是清末洋務運動發起人,用現在話說是改革家,也是外交家,只是慈禧太后獨裁專制統治。例如:甲午海戰失敗後,李鴻章簽署興建中國最大現代化大型船舶修造局大連旅順製造局,由俄國規劃建造開辦。後被日本接管改為大東亞船舶株式會社,解放後改為大連造船廠!如果瞭解甲午海戰歷史真實到大連現代博物館參觀就一目瞭然,看看中日海軍戰艦打撈遺物展品就知道證實一切,還原歷史!百聞不如一見!謝謝。
-
3 # 忠貞之志
左宗棠雖然有勇有謀,剛勁有力,但是政治手段不如李鴻章。打仗需要什麼?需要的是軍費。左宗棠去哪找錢?慈禧太后會給他的錢是比給李鴻章的少呢還是多呢?答案是比他少。左宗棠的厲害,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如果讓他去取代丁汝昌的北洋水師提督還好,可能能贏;但讓他去總理波北洋的一切事物,恐怕不行,因為不管是人民還是慈禧,都更支援李鴻章。
雖然北洋海軍在李鴻章手上全軍覆沒,李鴻章的領導能力當然存在一下問題。北洋海軍比日本聯合艦隊強得多,還一敗塗地,毋庸置疑是有人犯了嚴重錯誤的。那麼我覺得北洋水師讓誰來管理是最好的呢?我認為是曾國藩
-
4 # 流嶺
左宗棠掌管北洋,那麼局面就是另外一種形勢。首先,左宗棠會接受袁世凱的意見,在朝鮮先下手為強,已袁世凱的軍事水平,南北朝鮮可能會提前產生,能抗的住日寇進攻海戰局面稍微混亂點,首先海路增兵朝鮮會成功,當然正面對轟可能會有所損失,但是日本艦隊也會被重創,以左宗棠的手段,北洋艦隊可能會出現在東京灣,再一頓狂轟濫炸。最後大家坐在談判桌前,板門店提前開發,大概局面就是這樣。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中日甲午海戰中,清朝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失敗原因也不僅僅是換誰來掌管北洋系統那樣單一,或許由性情比較直率的左宗棠來掌管北洋,比私心雜念多的李鴻章在處理人事問題上要公允一些。
甲午戰爭之失敗,主要是由三個原因導致的:第一個原因是:清朝雖有洋務運動發展之成就,但這場自我革新是片面的,並沒有觸動導致晚清落後的總根源——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各項改革,由於缺乏政治改良之保障,而處處受到掣肘和後勁不足!
反觀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已將各種制約日本革新進步的障礙進行了清除。比如日本仿效歐洲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組建了責任制內閣、制定了較為完備的憲法,在其他各項改革中也多仿效歐洲,到了1894年時,日本己經基本進入了近代化國家的行列。
而此時的大清則仍然是處於政治上的君主專制狀態。其他許多應該實施改革措失也因受到舊體制的制約,而難以得到有效推進。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日甲午戰爭就是一個整體上傳統的、落後的國家,在和一個已經邁入了近代化的國家之間的較量!
第二個原因是:儘管在洋務運動中,清朝效仿歐洲也建立起了近代化的陸、海軍,使用著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操縱著這些武器裝備的卻仍然是充斥著舊思想、舊觀念的人。在這些人裡多數將官考慮的是升官發財,戰鬥意志薄弱!士兵則普遍不知為何而戰?在這一點上北洋陸軍要比水師來的嚴重!
當一支軍隊連為誰而戰都搞不清時,你還能指望他們去赴湯蹈火、誓死不後退半步地去爭取勝利嗎?而此時的日寇則是由一群由武士道思想洗腦,以盡忠於天皇為榮計程車兵組成的。如此一對比,我們就可看出:清軍在士氣和作戰意志上是遠弱於日寇的!這也是導致清軍一旦戰敗,全軍四散奔逃的主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清日甲午戰爭前,清朝雖對日本的野心有所警惕,但是在統治者內心深處還是鄙視乃至蔑視日本的!除李鴻章等少數大員對日本有所認識以外,其餘上層官僚多是因循守舊、迂腐之輩,他們並不能對清日之間已經拉開的差距,有清醒的認識!
而沒有清醒的差距意識,自然也就無法去有的放矢的去消除差距!就更不要說去主動彌補自己的短板了!也因此當自信滿滿的主戰派,抱著“賭”彈丸小國日本,是無法也無力擊敗大清時,他們的作戰準備以及戰略規劃就都顯得蒼白而無力了!至於應變、應急預案就更是無從提起了,這也是當北洋水師受挫時,清朝顯得慌亂無主的主要原因!
日宼也是在賭國運——倘若甲午一役中日本戰敗了,則日本的崛起之路勢必夭折,而且以日本體量之小、資源之乏,想要輕易復起也有登天之難!然而就是這個難,卻將日本舉國上下、朝野內外的人心凝聚起來了,使其形成了一股“必須戰勝清國,以掌握東亞主動權”的共識。
應該承認:當一個國家上下一心、朝野同志時,它所形成的力量是十分強大,同時也是極具暴發力和破壞力的!甲午之戰時的日寇就是這個情況!
反觀大清呢?政體落後、政治腐朽自不必多言,僅僅是朝廷內部那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翻雲覆雨的官場爭鬥,四分五裂的派系紛爭,再加上中樞官僚之間的掣肘與拆臺,整個國家不僅不能形成御外的合力,反而呈現出一盤散沙的態勢。
這就猶如日寇雖小,但是卻能收攏五指化作一隻拳頭,使出全力用以打擊大清,且招招見肉!而大清則仍然是分開五指化拳為掌,且還不是鐵沙掌!其力量既不集中,又不能擊敵要害,故只有招架之功而乏還手之力——甲午初戰失利,李鴻章即命保船不再出戰,即是明證。李鴻章所懼者,無非是在失去北洋水師這個本錢以後,無法再去制衡其他朝中反對力量而已——但這也不能表明若由左宗棠代其掌握北洋,北洋就能在以上三個負面制約因素下,去戰勝日寇的聯合艦隊!
總而言之:無論是誰來執掌北洋帥印,倘若他要坐穩那個位子,都必然要受到清朝的國情、官情、人情,這三情的制約,而導致其大半精力都被虛耗於內鬥和人事掣肘,因而無法專注於業務!若大清政體不變,其他一切改良皆難以收其功效——1900年的失敗,是清朝因頑固不而導致的另一個悲劇!
-
6 # 歷史點亮現實
首先,從根本上來說不會有改變,可能雙方在對抗中,中方的抵抗會更激烈一點,日方的損失會更大一點,因為日本透過近四十年的明治維新,並且也實現了工業革命,國力大增,雙方國力不在一個力量級別上。
其次,日本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軍隊,而北洋水師實際上還是舊式軍隊的延續,看不到其先近性。
第三,當時日本舉國上下支援海軍,而北洋水師的海軍軍費還被當時統治者挪用。
所以,從綜合國力、武器裝備、後勤保障來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戰勝日本還是比較困難的!
-
7 # 大漠狼煙
甲午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李鴻章也是根據清政府的意願辦事,導致他是戰是和搖擺不定,多次貽誤戰機,他的淮軍訓練也不行一敗塗地,後面清政府又調湘軍宋慶,清軍最後還是沒有能打敗日軍。
在十年前的中法戰爭時,左宗棠就說過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左宗棠如果活到甲午中日戰爭來指揮,以他的軍事手段來指揮落後的清朝軍隊,也許會讓日軍打的不是那麼順利,畢竟他的指揮水平還是很高的。但是他能指揮的也只有湘軍而已,至於淮軍完全就是李鴻章的,根本指揮不動,而且李鴻章還可能處處掣肘。所以最後的結果也是失敗,但是日軍也會賺不到多少便宜。
但左宗棠與甲午戰爭十年前就逝世了,歷史也不會給他機會施展了,因為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
8 # 狐筆春秋
左公千古,護我疆土,但即便如此,就當時糜爛的時局而言,縱使左宗棠全權管控北洋軍,怕也是“有心救國而無力迴天”吧。
一:甲午海戰,罪不在北洋艦隊
公元1894年,因北韓戰爭而導致的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在海戰初期,北洋艦隊因為遭到突襲,被動受敵而導致的戰爭劣勢,在經過北洋艦隊的奮力抵抗之後而逐漸轉為勢均力敵的態勢。但隨著國內主和派勢力的膨脹,希圖“和睦友邦”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上李鴻章本人的搖擺不定,以及希望保全實力的私心,進入相持階段後的北洋艦隊主動龜縮內海而不出,如此一來,無疑給了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趁機搶奪制海權的時機和契機。之後,隨著“睦鄰友好”的奢望的破滅,再加上日本國咄咄逼人的態勢。已經棋差一招的北洋艦隊自此步步落後於人。終於被日本艦隊完全吞噬。數十年才有的近代海軍,至此煙消雲散,化為春夢一場。
二:落後的國家支撐不起現代的海軍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日甲午之戰是近代史上敗的最慘烈且最窩囊的一次。此戰之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給華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屈辱和羞恥。而更重要的是,據現在尚保存於日本防務省的一套有關甲午海戰之時中日艦隊受損情況圖來看。此次海戰,日本亦贏得十分艱難。
就材料資料而言,在海戰之中,日本主力艦隊大多受損嚴重,而且受損之處又大多為船艦要害之處。再加上中學教科書對此次海戰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戰鬥之中的北洋艦隊也是可圈可點的。並不是畏葸不戰,至於鄧世昌等人更不是孟浪無謀之輩。故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甲午之敗,非戰之罪也”。
所謂“邪路相逢勇者勝”北洋艦隊在受敵偷襲的情況之下,尚且能夠有此反擊,在我看來,已足以無愧國家了。而真正於國有愧,於民有疚的,應當是那群“深居廟堂之上,誇誇其談,坐談清議的文武大臣”正是他們的怯敵畏戰,首鼠兩端,才導致了甲午海戰的戰敗。換言之,是陳舊的國家體制,老舊的封建思想,腐朽的官僚作風,葬送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海軍艦隊,不僅如此,他更昭示了一個真理:一個落後的國家,負擔不起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艦隊。
三:甲午海戰——以小米加步槍來對抗飛機大炮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在中學階段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始終令人感到疑惑的就是,為何相對老牌的北洋艦隊,在面臨剛剛組建不久的日本海軍時,會如此的不堪一擊。在屢次擊中敵方船艦而自身又折損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在我方五艘主力艦沉沒的情況下,為何日軍艦隊卻能保持零沉沒的戰績?
後來,隨著接觸的歷史史料的增多,才知道,原來北洋艦隊自組建成編之後,由於經費問題而再未曾補充、更換過艦隻。所以,相對於後來組建的日本艦隊而言,北洋艦隊無論船艦裝備還是武器彈藥,甚至於海軍作戰戰略,都是遠不如日軍艦隊來得先進。
曾在一份報紙上看過這樣一個對比,即:日軍船載大炮的射程是遠遠超過清軍,而日軍大炮發射的頻率亦遠遠高過清軍。此外,日軍的彈藥準備更是遠較清軍而充沛,先進。而彈藥準備的落後和不足也就能說明為何北洋艦隊數次集中日軍主力艦隊,卻始終沒能將將其擊潰的原因了。就此而言之。中日甲午海戰,完全是一場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戰略意識都不對等的戰爭。是一場與船員個人素質無甚相關,與國家政治體制密切相連的戰爭。
四:縱使左公在,大勢又能如何?
固然,左宗棠本人的軍事才能要優甚於李鴻章,但就甲午海戰而言,實事求是的講,即便由左公領導,其最終結局亦不會有任何奇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已經在廟堂之上就已經未戰而先敗的清王朝,只顧著爭權奪利、爾虞吾詐、苟且偷安的清王朝;對夷洋外敵充滿天然驚懼的清王朝,哪裡還有挺起腰桿來與日本人大幹一場的勇氣?
再說,就訓練海軍的角度而言,個人始終認為,左公或許尚不如李鴻章來的嫻熟而精巧。畢竟,早在剿滅太平天國之際,李鴻章即在曾國藩的授意之下,留心於新式海軍的組建,再加上當時身處上海的他,又與英法美意等國外使多有交流合作,對海軍之組建、架構、分工、培訓等多有了解和研究。而這些都是左宗棠本人所沒有的,或者說是其天然的劣勢。故就此而言,在我看來,陸軍作戰,李不如左,海軍作戰則左不如李。
更何況,甲午海戰,遠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行動,而是中日兩國政治博弈的延續,是廟堂之上的領導層的意志比拼。以慈禧區區老嫗,安於世故,苟且偷安的執政風格,怎麼說都不可能是狼子野心,旨在中華的日本侵略者的敵手。只此一點,就已決定了甲午海戰的必敗之局。縱是韓白衛霍之流復生,又能如何?
-
9 # 隨珠和壁
剛不可久,柔不可守。
左宗棠為人剛性足,學歷低。朝廷內部都搞不定,內亂不斷,人人拆臺。肯定還不如李中堂呢!
-
10 # 不沉的經遠
晚清時候由左宗棠掌管北洋,甲午戰爭總的結果不會改變,只可能輸的更快一點。首先來說,甲午之敗不是一兩個人的責任,而是此時的清朝已經腐化到了極點,不是換一兩個人能改變的。
正如所有王朝到了晚期都會腐化一樣,晚清時的清政府也是腐化不堪。雖然在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勢力的入侵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威脅,清政府也搞起了洋務運動。但是洋務運動也只是流於表面,引進了一些西方槍炮和機械,其他絲毫未動。
裝備了西方槍炮的軍隊在組成上還是和原來的舊部隊一樣,除了對於農民起義軍還能打一打之外,戰鬥力堪憂。,而採用了新式機械的工廠則宛如一座座衙門,成本高昂,產品低劣。雖說洋務運動也加強了一些清朝的實力,但是其他國家的飛速發展,使得雙方之間的差距在日益加大。
而更糟糕的是清廷對此茫然無知,慈禧忙著過她的六十大壽,光緒則想著怎麼把權力收到自己手中,而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防著漢人官員權力過大。而在地方上,地方督撫也是更注重自己本職和本集團的利益,沒有國家利益這個概念。在政治上大家勾心鬥角,互拖後腿。
這種情況下的清朝根本不可能打贏甲午戰爭,這種局面也根本不是一個左宗棠能改變的。
其次來說,左宗棠缺點不少,換成他來管理北洋,可能比李鴻章更糟糕。左宗棠雖然收服邊疆有功,但是他為人心高氣傲,性格耿直,容不得別人半點質疑。所以和他共事的人,後來大多和他關係僵硬。甚至像曾國藩、沈寶楨這些原本和他關係不錯的人,後來也和他關係不睦。
這樣的脾氣放在北洋大臣這個位子上,左宗棠得罪的人會更多。很難像長袖善舞的李鴻章那樣,爭取到足夠多的資源來發展北洋水師,這無疑對於建設海防是不利的。
另外假如說李鴻章過於迷信國外產品的話,那麼左宗棠就是偏向保守,太排斥新生事物了。左宗棠練兵時,相比洋槍洋炮,更信賴傳統的抬槍和劈山炮。而在海軍方面,左宗棠則固執的認為軍艦應該兵商兩用。
福建船政局所造的伏波號炮艦,這艘排水量只有1258噸的炮艦有著容量高達560噸的貨艙
像由他創辦的福建船政局早期產品中,很多都是有著巨大貨艙的炮艦。這種炮艦顯然不適合近代海戰,而作為商船又載貨空間有限,實際上成了雞肋。在沈寶楨意識到問題所在,改弦易轍決定造專用的軍艦時,而左宗棠卻固執己見,不惜和他翻臉絕交。
所以如果左宗棠頂替了李鴻章來籌辦海防,那麼北洋水師勢必會變的面目全非,戰鬥力大幅度下降。
綜合來看,晚清的局勢不是一兩個人能挽回的,左宗棠也辦不到。而他的脾氣個性也不適合北洋大臣這個位子,只會適得其反。 -
11 # 65999965
誰都一樣,只因為政府已經爛到根了,所以,要牢記歷史,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發展自己,國富民強,只有這樣歷史才不會重演
回覆列表
個人愚見,如左宗棠執盤甲午,中日戰平,中國失去朝鮮宗主國地位,但日也侵入不了朝鮮;琉球可保不失。原因如下:
1、左為官清正,剛烈無私,在清朝堂有威攝力,可爭取朝廷最大化支援,李則公私兼顧,交際有餘,剛正不足,缺乏死諫的風骨;
2、左是一個為目標努力奮鬥的人,收復新疆軍費不足,透過民間借款都要補齊,李則海軍軍費嚴重不足居然苟撐數年無計可施;
3、左治軍嚴謹,戰前準備工作獨一無二,李得過且過,甲午國運之戰,作為實際意義上的統帥,無戰略無戰術無準備。
歷史沒有假設,偶然乎?必然乎?但彭德懷、左宗棠這些戰勝了強勁外敵的人,才是中國最硬的脊樑,是中國人民心中最崇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