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題大作

    反問一句:我們是如何把母語練到現在的水平的?

    想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在掌握了正確的語言學習方法:母語學習法。

    我們很多人的學習經驗都是這樣:3歲5歲就已經會說話了,但是學習英語十幾年,卻根本開不了口。這種落差的產生,也是錯誤的學習方法導致的。

    而母語學習法,就是四個階段:聽、說、讀、寫。"

    聽和說是語言能力,讀和寫是文字能力。

    首先,聽。

    學習一門語言需要語言環境,這一點老生常談。而語言環境的核心其實就是訓練聽力。

    小朋友是怎麼學會說話的?每天都聽到各種聲音資訊,包括大人的交談,大人對他說的話,和環境裡其他自然聲音(風雨雷電動物等)和非自然的聲音(電視、手機鈴聲、音樂、碰撞摩擦等),有時候透過觀察環境、表情和肢體,孩子就突然就把相應的聲音和一個場景對應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認為,他能聽懂一些話了。

    第二,說。

    孩子學習說話,就是從模仿各種發音開始的,babamama,呀呀學語。

    孩子聽懂了一些資訊後,就會來類似的場景下,開始模仿相應的發音,以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求。經過很長一段的互動,孩子能夠開始熟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語表達。

    一般孩子在3-6歲,聽和說的能力就已經足夠應付基本的生活了。這才具備了發展讀寫能力的基礎。

    第三,讀和寫

    這裡的讀指的是閱讀,而不是朗讀。但朗讀是訓練閱讀能力的很好的手段。透過閱讀繪本、童話、小說開始,把語言和文字連線起來。一段時間之後,再開始透過書寫來表達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經過長期的練習,熟練掌握語言。

    學習外語的過程,如果模擬這個過程,一定事半功倍。然而,在我學生時代,零基礎開始,就學音標背單詞,反而最忽視聽和說的能力,所以學習效率低下,一旦沒有英語課堂來維持,英語能力就會急速下降。

    學語言最終還是為了使用,而你使用語言的需求很迫切,或者是必須的時候,學習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 2 # 一句話精通語法

    首先,理論上不可能達到,你不可能佔兩次大自然的便宜,但是,無限接近母語水平可以有。

    第一、母語與非母語的硬指標是“聽力”,原因簡單的很,聽力技能有極限:兒童六七歲就擁有,觀察一年級新生就可以;在家聽懂父母,馬上就能出門聽懂幾乎所有人。結論:開始學習英文過多地練習聽力,聽各種人,會適得其反。沒家的孩子就是根草;家庭成員各種不同,口音與發音千差萬別,所以認為發音好,標準就可以提高聽力就是呵呵。

    第二、“聽力”這個硬指標,不單只是聽力,它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體,近似魚香肉絲的味道是酸甜苦辣甜的綜合體。

    理論:聽力的最終提高靠你的口語決定的;現象:我們可以輕鬆聽懂中國人的中文,也可以聽懂外國人的中文,雖然有時怪怪的,不是很自然;聽國人自己的中文輕鬆愉快,因為我們自己說話模式近似或相同;所以你不是聽懂他,而是熟悉他的說話模式,新聞聯播是最好的例子。

    在你看來是“中國人的英文好懂”,還是“純老外的英文好懂”,理論上老外的英文更好懂,如果你感覺自己人的英文好懂,聽不太懂老外,是你的口語模式不行。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印度,新加坡人的英文他們自己懂自己更好。

    語言三個層次:第一、幼兒層次,除了爹媽,誰的發音都嚇人;第二、少年層次,漫天飛舞雞湯句,關注從句和語法;第三、自媒體層次、羅胖,高曉松,老梁層次,關注是觀點和看法。語言的發音,從句,時態都消失,

    你在那層,對號入座吧,不到第三層,要擁有近似母語的語言能力,痴人說夢哦。

  • 3 # gavin72

    一、年齡。

    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是20歲以前,20歲以後要學一門新的語言,母語的干擾很大。需要下苦功夫才有可能接近母語水平。加拿大人大山,19歲開始學習中文,不斷努力才說了一口比大多數中國人好的普通話,但仔細聽還是可以聽出他是外國人。

    二、環境

    語言需要環境,在國內學英語肯定不如去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要快。語言除了發音,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即使你發音沒什麼問題,如果還是中式思維。別人一聽就能聽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由泳的時候,手臂是不是必須前交叉?該注意些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