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世剛好錯過你
-
2 # 遇見生活美學家
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中,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是一種抑鬱症,也稱為SAD,季節性抑鬱症。指的是在心理健康的人群中,每一年的同一時間出現抑鬱症狀,症狀通常發生在秋季和冬季陽光較少時,通常會隨著春天的到來而改善。到了秋天,我們總喜歡說“秋風送爽”,其實這是假裝樂觀,實際上呢?這陣秋風卻讓會我們感覺到一絲涼意。秋天到了,或許大多數感到的還是失落與憂傷吧!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原因大致如下:1、假如說生命是一個週期的話,那麼一年中又分為四個季度,分別是春、夏、秋、冬,而秋天剛好是第三個季度,算是一年中下半部分的開端,是走向沒落的開始,我們很容易把這種時光流逝和季節更迭聯絡到人的生命之中,不免生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憂傷與感慨罷!2、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涼,經歷了春天的萬物復甦,夏天一片生命蓬勃,萬物豔麗,我們眼中看到了太多的努力與美好,突然天氣轉涼,落葉開始增多,心中便開始滋生失落?3、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場秋雨一場寒,秋景秋物、秋聲秋色,很容易讓人與自己的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表現出抑鬱哀怨、感傷憂憤。4、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國強大的詩詞庫,有太多悲秋的詩句,悲傷絕美讓人愛不釋手,長期的文化耳目濡染,潛意識裡季節的更替,我們已經賦予了季節本身的色彩與情感,春天關聯的是生長,而秋天關聯的是凋零,春天之後是熱烈的夏天,而秋天過後就是冬天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按照陰陽五行,秋主肅殺之氣,五行上屬金,音樂上屬商音。這些東西在文化和文學傳統中一代代不斷疊加、強化,把秋天變成了這樣一個代表傷感寂寥感慨時光與生命流逝的文化符號。最喜歡秋雨中坐在窗前捧著書。眼中有故事,有文字,窗前陰雨連綿,很安靜,整個世界只有自己與最真實的靈魂!
-
3 # 散發陽光的大帥寶寶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秋天的落葉,飛舞著滿天,讓藍色的天空多一份雲彩。
樹葉的落下,是樹的不挽留,還是葉的歸宿?
秋風清掃著落葉,而我的心就像這落葉般密密麻麻補丁。
受傷的心,秋意的涼。
也無法覆蓋我血熱的心。
-
4 # 21點心理學
自古逢秋悲寂寥。有著漫長農耕文明的人們,對季節變化很敏感。黑白交替,季節輪轉,古人給每個季節定下了基調。
秋天樹木凋零象徵著衰敗秋色給人蕭瑟肅殺之感,所以秋的基調是悲涼。古代秋後問斬也是順應天時,可見大家賦予秋更多含義。
春秋指代歲月,因為兩個季節相對短暫,轉瞬間就到了下一季節,不得不慨嘆韶華易逝、青春易老。
秋天又可分為初秋、中秋、晚秋。尤其是晚秋,萬木凋零,目睹此時此景,聯絡自身種種,在秋日夜更深的時候,難免有失落之感。
秋深日漸涼,涼意來襲,冬裝還未換上,只覺寒風可一吹透心涼。特別是那些聯絡自身運不濟命運多舛的人,荒涼的景物更曾心中落寞。
月到中秋分外明,本是團月圓日,怎奈何偏偏有時月圓人不圓的中秋節。
落葉迴風舞,西風斷雁聲。漂泊異鄉的遊子,看到落葉歸根,難免不感時悲秋懷念起故鄉來。
凡此種種,情根深種,落寞失意頓生。
-
5 # 中華孝道1百善孝為先
本來說秋天的季節是屬於收穫的季節,可為什麼你會覺得失落呢?如果不是說愁的原因,或是遇到什麼打折受挫以後不可接受,那麼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堅強點好嗎。耿耿於懷,你心裡會難受,多和以前的朋友聯絡下吧!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噢。送走了盛夏的繁華,迎來了秋的腳步,落葉片片,滿城蕭條,繁華過後也就是落寂了,自古以來都悲秋,和心境也有關係。
或許以你起點認為,秋天本來就是一個很悲傷的季節,難免心裡會有失落感,古人一直都認為秋是一個悲傷的季節,但你可以反過來想,秋天是收穫果實的季節,天氣好,適合旅遊啊…所以也不要覺得太失落了。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心態的確是勝利的一切的法寶,會化腐朽為神奇……當然"其實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心態調整好了,蹬著三輪車也可以哼小調;心態調整不好,開著寶馬一樣發牢騷。人常言道:″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點"。人生在於過程!生命在於每一天,而這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不可能再重複,所以我們應該讓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成為美麗和快樂。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開心呢。慾望少點,攀比少點,心態平衡點,知足常樂多點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要迷失了自己 。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吧,不要讓別人的生活狀況左右了你的心情. 最後願你天天有個好心情 !!!
-
6 # 將身兒來至在
溫度,秋天到了,首先是冷了,風一刮涼颼颼。恰巧人一悲傷,就愛空虛寂寞冷,想要尋找溫暖的港灣,秋天的冷正好觸動了不少人心中空虛寂寞冷的那根弦,這是其一。當然有人會說冬天更冷,這個大概可以這麼解釋,秋天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會穿短袖之類的薄衣服的,還喜歡出來乘涼,而冬天肯定都是裹得厚厚的,而且沒事不會經常出來外面跑,所以相對而言秋天對一到秋天就有失落感的人的心情的影響更大一些。
環境,秋天到了,大部分樹木都會由綠轉黃,樹葉也會慢慢飄下來,枯黃和隨冷風凋零更是會給人感覺一種要結束的感覺,相比於夏天和冬天環境的極端,以及春天給人的萬物復甦之感,秋天就很尷尬,它是冬天的前奏,興盛和結束時的環境給人的感覺總是轟轟烈烈,所以最顯悲涼的只有衰敗時和結束後,但是結束後就又是新一輪的開始,萌芽的春天。所以相較之下,還是秋天更令人低沉失落。
詩文,歷史上的詩人詞人寫的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抒發鬱郁不得志和傷感之情,而秋天更符合他們的心境,所以很多詩都是寫的秋天的悲涼,傳到了現在,大部分人都學過很多古詩詞,其中這種寫秋的自然也有很多,雖然很多人都忘了原詩原詞,但是其中的神韻總是存在於腦子裡的,那麼到了秋天配合環境和冷暖以及心情,互相刺激影響,悲涼之情就油然而生了。(也有不少作家寫秋天,對看過文章的人也有影響)
心情心態,其實說了那麼多,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自己的心情和心態,比如同樣是秋天寫詩,劉禹錫就不一樣,在革新運動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而失敗後,被貶謫於朗州,本來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卻突遭橫禍,時至秋季,平常人肯定是又悲又傷、鬱郁不得志,這位就不一樣了,《秋詞二首》供諸位品鑑: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字裡行間透露著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以及豁達樂觀的情懷。
所以心態端正了,樂觀起來了,不管看見什麼事物景色都不會有事沒事地哭一抱(除非真有啥令人悲傷的事)。不過調整心態難一點,但是調解心情就很簡單了,聽個相聲、看個段子,沒一會就得忍不住來哈哈笑,心情好了,看什麼都是好的美的有趣的,自然不會有什麼失落感。
回覆列表
其實對於悲秋我是深有體會,沒有受過任何文字的暗示,也不曾聽聞他人的經歷,就是自身由外而內的感知。要問原因,後來聽過一位名師講過,大致是春天是萬物復甦,蓬勃向上的,柳樹發芽,桃樹開花,一切都是美好的。夏季正當時,花草繁茂,爭奇鬥豔。而秋天,萬物蕭條,秋風蕭瑟,落葉歸根,自古逢秋悲寂寥,自然讓人難免心生悲涼。冬天歸於平靜,又孕育春的希望。不知道別人是否有悲秋情節,我還是蠻嚴重的,也許和人的性格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