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麼久23

    不立朱見深一是避免瓦刺以孝道要挾,畢竟朱祁鎮是朱見深的生父,遇上問題不可能乾剛獨斷,一定會投鼠忌器。立朱祁鈺就很好的避開了這個問題,也等於明確告訴瓦刺手裡的朱祁鎮成了廢帝。第二不想像董卓一樣被人所詬病,挾幼天子以令諸侯,朱祁鈺已成年,又以郕王身份監國,也避免被人非議。如果於謙真有心機早就立朱見深為帝了,兵權都在他手裡,寡母幼子能奈他何?

  • 2 # Man139876657

    于謙忠的是國家,不是皇帝。這是他死的原因。英宗被俘,于謙沒有救。英宗的太子被廢,于謙沒有救。景泰被奪門之變,作為朝廷重臣的于謙依然啥也不知道。那麼,作為剛剛復位的英宗,人生聲望威信是人生最低點,滿朝文武,多是景泰的人,或者對自己不滿意的,只有三個人支援自己,一個太監一個文官,一個武將,他們涵蓋了朝廷所有權力,不答應他們啥于謙,英宗自己會不會有危險,畢竟於謙同三人勢如水火,保護于謙,這三個人會不會有想法。一旦英宗自己受到威脅,于謙在之前三不救的前提下,能幫助自己嗎?犧牲于謙穩定權臣,對英宗來說是他唯一的選擇。

  • 3 # 遊弋歷史長河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邊境,明朝英宗皇帝聽信權宦王振的讒言,御駕親征,率二十萬大軍出征,在軍事白痴王振的統領下,大軍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明軍損失慘重,餘下部隊在土木堡再次被瓦剌襲擊,明軍慘敗,傷亡過半,諸多大臣陣亡,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面對這一變故,朝中大臣于謙力排眾議,堅決故守北京,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即位,使危機中的大明王朝轉危為安。

    那麼于謙為何不擁立朱祁鎮的兒子即位呢?這其中有什麼深層次的因素嗎?

    土木之變,大明舉國震動

    土木之變戰敗、皇帝被俘的傳回都城,大明舉國震動,甚至有的大臣已經開始準備跑路了,主張南遷,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樣保住半壁江山,這種可恥的、不把中原百姓死活當回事的行為遭到于謙、陳循、王直等主戰派大臣的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最終在皇太后的支援下,明朝決定固守北京,調集各地精兵進京勤王,任於謙為兵部尚書,而為了安定人心,于謙等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承大統,這就是景泰帝。(值得注意的是,于謙等是私自立君,這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圖 土木之變

    朱祁鈺年長,可以處理朝政

    1449年,郕王朱祁鈺21歲,並且是英宗唯一的弟弟,在英宗被俘的現狀下,擁立已經成年的朱祁鈺為君,既可以安定人心,在法理上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實也是如此。景泰帝朱祁鈺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人,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了瓦剌的入侵,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將英宗時期的衰弱局勢扭轉,是一位合格的中興之主。

    圖 朱祁鈺

    朱祁鎮的太子朱見深年幼

    而1449年的太子朱見深,只有3歲,如果立這樣一個孩子即位,那就真的是主少國疑,並且擁立少主(朱見深)即位,于謙等擁立他的人就不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嫌疑,這樣必然導致人心不齊,導致沒有穩定的局勢,就沒有一定的軍心士氣保衛北京。北京一旦丟了,大明就有可能像南宋一樣偏安一隅,想再次收復中原,談何容易呢。

    所以說,立朱祁鈺為君,是當時緊急情況下采取的,也是最好的應對之法,沒有這一決策,北京保衛戰,就難以取得成功。

    北京保衛戰

    備戰階段

    首先把王振抄家滅族,此舉大快人心,不僅打擊宦黨的囂張氣焰,也穩定了北京內部;立朱祁鈺為君,打消也先挾持明英宗作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的念想;任用石亨等指揮有方,英勇作戰的將領,並且嚴整軍紀;迅速從各地調來兵力,夜以繼日的打造武器,裝備軍隊;在北京周圍。佈置兵力,嚴把九門。日夜操練軍隊,迅速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迎戰階段

    瓦剌軍逼近北京之時,于謙抓住時機在夜裡派兵偷襲瓦剌,以此消耗瓦剌的戰鬥力。在於謙審時度勢、靈活用兵、的戰略思想下,明軍多次挫敗瓦剌的進攻。與此同時,明朝的人民而也不斷襲擊瓦剌,抗擊瓦剌軍的掠奪。在明朝各路援軍到達之前,瓦剌選擇撤退,北京城解圍,明朝也轉危為安。

    圖 北京保衛戰

    後續

    英宗回國

    在大明的強硬措施下,明朝始終對瓦剌採取強硬態度,雙方經過談判,第二年,英宗隨著明朝的使團回到了國內,但迎接他的是長達七年的囚禁歲月。

    南宮復辟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擁立下,破開南宮大門,迎接朱祁鎮復位,朱祁鎮再次登上皇位,改年號為天順。

    於公冤案

    英宗復位之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在土木之變後曾謀立襄王之子,英宗非常猶豫,不想殺掉于謙,但徐有貞進言:不殺于謙,復辟無名啊。於是英宗下定了決心,于謙含冤而死。直到成化元年(1465),于謙平反,名譽得到恢復。

    圖 于謙

    總結

    於公千古

    他在國家危難之時,臨危受命,挽救明朝的江山社稷,他的忠誠的不單單是哪位皇帝,而是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人民的民族英雄,就像他的詩裡所寫: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圖 兩袖清風的于謙

    自始至終,于謙都是清清白白,兩袖清風、忠誠為國的形象。

  • 4 # 江湖小曉生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人給擄走了,這可是千古奇聞。為了能夠平息國內的動亂,于謙將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扶上了皇位,這才使得大明朝再次有了與瓦剌對抗的底氣。

    可是有這麼一個問題,朱祁鎮在被抓之前,可是有兒子的。他的兒子朱見深,已經在朱祁鎮出征前就被立為太子,為什麼于謙等人不選擇讓太子登基呢?

    01問題就出在綁架上面,瓦剌人獅子大開口,于謙不為所動。

    朱祁鎮和朱見深的關係是父子關係,朱祁鎮現在被瓦剌人擄走了,那麼如果讓他的兒子接班的話,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瓦剌人發現朱見深當家做主的話,一定會索要鉅額贖金,甚至還會讓大明朝割地賠款才能把朱祁鎮給放回去。

    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條,于謙都不會答應。因為于謙知道,越是滿足瓦剌人的需求,那麼朱祁鎮回來的希望就越渺茫。

    謙袍袖為之盡裂。退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執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明史》 而且堂堂大明朝哪有被人這麼勒索的事情呢?所以于謙怒不可遏地拒絕了瓦剌人的所有請求。為了防止瓦剌人後續索要更多贖金,于謙等人不可能立朱見深為皇帝。 一旦朱見深長大了,那他老爸在瓦剌人手裡,難道他本人會無動於衷?當然是對方要什麼,他就會答應什麼。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所以于謙不可能讓這樣的人成為皇帝,因為他的身份太特別。 作為被俘虜的皇帝,朱祁鎮已經失去了君臨天下的可能。所以于謙必須要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他不可能將帝國的未來,放在一個俘虜身上。

    朱見深作為朱祁鎮的親兒子,如果登基,將會使得大明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當中,這一點于謙也必須要考慮到。

    02朱見深當時才2歲,大明朝的動盪他壓根就鎮不住。

    朱祁鎮被抓的時候,本人也不過才22歲,他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皇帝。不過在古代22歲已經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了,他兒子朱見深在這一年,才不過2歲。

    大明王朝經歷瞭如此大的動盪,如果當真讓一個2歲的孩子來做皇帝,那麼對於大明來說,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首先所有的指揮權,都會落在權臣的手裡。這是一件十分有風險的事情,因為歷朝歷代之所以亡國,那就是天子不掌權,權臣稱霸朝廷。

    當時的權臣是于謙,于謙本人是忠心耿耿,可是如果於謙哪一天下臺了呢?難道說其他人也會像他一樣,為大明王朝忠心賣命嗎?當然不會。

    郕王方攝朝,廷臣請族誅王振。而振黨馬順者,輒叱言官。於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卒聲洶洶。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明史》

    到時候年幼的小皇帝,在朝堂之上無法施展拳腳,放眼天下,也無法指揮排程,只會成為別人的傀儡。

    而且當時大明朝面對強大的敵人瓦剌軍團,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作為支撐,大明計程車氣也會完全不同。

    只有皇帝充滿了勇氣,那麼手底下那些士兵們才會為了大明王朝而浴血奮戰。可見大明王朝現在不需要一個小皇帝當朝。

    如果稍有不慎,大明王朝可能就會迎來滅亡的命運,這一點于謙必須要考慮到。所以就算是從年紀上來看,朱見深也不適合做皇帝。

    03朱祁鈺是成年皇子,又是明英宗的弟弟,完全擁有繼承權。

    當時朱祁鎮是22歲出徵被俘虜,而朱祁鈺只比朱祁鎮小一歲。所以朱祁鈺也是一位成年的皇子。縱觀朝中,成年的皇子其實也就他這麼一個,所以于謙為了國家大義,必須讓朱祁鈺稱帝才行。

    首先成年皇帝可以穩住局面,至少手下那些封疆大吏們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皇帝是成年人,完全有自主能力。忠心於大明王朝的人,自然會對大明王朝的延續充滿信心。那些搖擺不定的人,則也會因為朱祁鈺這位成年皇帝的上臺,而擺正心態,堅持為大明鎮守一方。

    面對瓦剌人的進攻,朱祁鈺這位成年皇子也能夠鼓舞士氣,帶領大明王朝計程車兵們,跟瓦剌人決一死戰,以此保住大明的根基。

    癸丑,郕王薨。戊午,方瑛、石璞大破湖廣苗。召璞還。壬戌,免南畿被災秋糧。三月己巳,復立長子見深為皇太子,封皇子見潾為德王,見澍秀王,見澤崇王,見浚吉王。癸酉,封徐有貞武功伯。乙亥,大賚文武軍民。庚辰,賜黎淳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石亨為徵虜副將軍,剿寇延綏。丁亥,振山東飢。---《明史》

    再說了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不僅不用顧及朱祁鎮在瓦剌那邊是否受苦,而且還會擔心朱祁鎮過得太好,等回來跟他搶皇位。這麼一來,朱祁鈺對瓦剌的態度自然是非常堅決的。

    有了這麼一位堅決抵抗的皇帝,大明王朝的這場浩劫自然是能躲過去了。可惜的是,于謙從來沒有考慮過自身的安危,他永遠把大明的利益擺在第一位。

    總結:朱祁鈺遭逢不測,其實是他咎由自取。

    朱祁鈺上臺8年時間,把自己的哥哥也囚禁了8年之久。朱祁鎮回來以後,一直遭到軟禁,對朱祁鈺來說,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鈺在這件事上的作為十分愚蠢,如果他真的鐵了心要做皇帝,那就應該想辦法殺掉朱祁鎮,以絕後患。這一點他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祖先永樂帝朱棣,所以也就造成了自己悲慘的結局。

    他死了就算了,卻給了朱祁鎮重新上臺的機會,從而朱祁鎮再次搶班奪權,並且殺害了忠良于謙,實在是一場悲劇。

    參考歷史:《明史》。

  • 5 # 錢多多讀文史

    說到這個事,就不得不說于謙真是一代賢臣,為國盡忠,卻從未想過自己的退路。

    按照最保全自己的方法,時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如果保朱見深為皇帝,由孫太后監國,將來有個萬一,朱祁鎮回來了,也不會找他算帳。

    令人欽服的是,于謙當時,應該是想到了這個可能。但他依然選取了“長君”——郕王朱祁鈺。

    當此國難關頭,于謙的選擇,對於大明來說,是最有利的選擇。郕王年長,本兼監國重任,他來當皇帝,自然議起事來更為通達。

    要說于謙有什麼私心,那大機率是在臆測。因為在於謙眼裡,只要有利於穩定朝局,朱祁鈺坐位也好,朱祁鎮復辟也罷,他都樂見其成。

    朱祁鈺“代”了八年皇帝后,失子病重。江山眼看無主,一幫心懷投機之人趁機“奪門”,若此時于謙有私心,完全可以阻止此事發生,但他知曉此時正是朱祁鎮收拾局面的時機 因此,他按兵不動,任朱祁鎮復出。即便朱祁鎮這一復出,就會對他不利。

    有人說,這是于謙不懂政治。在我看來,幸而有這麼一位”不識時務“的人物在,否則,土木堡之變,兩歲的朱見深做了名義上的皇帝,大明還不知風雨飄搖到幾時。

    于謙,不愧為一位心懷天下的忠貞之士。

  • 6 # 優秀的米老鼠96

    說到于謙扶立朱祁鈺監國一事,就不能不說說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奸佞王振鼓動去北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敵人包圍,全軍覆滅。土木之變發生之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大軍生俘。事變發生後,舉朝震驚。皇帝被敵人抓走,這可不是小事,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這種危難之際,兵部尚書于謙奏請皇太后批准,決定由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之職。那麼,為什麼于謙不讓朱祁鎮之子太子朱見深即位呢,為什麼不讓皇太后孫太后監國理政呢?

    首先來說,朱祁鎮被俘之後,戰爭並未結束,瓦剌大軍由大同東進,另一路由蒙古大舉南侵,兵臨北京城下。于謙部署兵力實行防禦作戰,北京保衛戰開始。在這種緊要關頭,必須有一個守成之君壓住陣腳,穩定混亂局面。朱祁鎮之子朱見深此時只有兩歲,如果讓他即位,顯然不合實際。而孫太后雖然貴為太后,但缺乏處理亂局的經驗,明朝監國一般由太子擔任,由太后監國不合祖制,更不適宜當時的複雜局勢。

    第二,此時于謙扶立朱祁鈺,首先可以穩定人心,表示大明沒有亡,還有希望。其次給瓦剌大軍一個暗示,即新皇帝已經即位,你們扣押朱祁鎮已經毫無利用價值,對實施北京保衛戰打擊敵人囂張氣焰起到積極作用。

    第三,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即位為帝,打消瓦剌企圖利用和談進行敲詐的念頭。瓦剌大軍以朱祁鎮為人質企圖擴大戰果,結果被北京軍民擊敗,又企圖利用和談得到在戰場上得不到的利益,朱祁鈺的即位對敵人起到瓦解和分化鬥志的作用。

    第四,北京保衛戰後,正是因為朱祁鈺即位,瓦剌才考慮釋放朱祁鎮回國,有人可能會問,如果他們殺了朱祁鎮怎麼辦?在當時的情況下,瓦剌殺朱祁鎮的可能是有,但是很小。因為殺朱祁鎮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還有可能與大明結下死仇。如果不殺也起不到訛詐明朝的作用,因為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了,皇帝已經換人,作用不大了。所以于謙的做法是把瓦剌吊在那裡了,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于謙是以舍朱祁鎮一人來確保大明政權的穩固,雖然很冒險,但還是值得的。當然這也是于謙的悲劇的根本原因。

  • 7 # 今古大觀

    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刺也先俘獲是在1449年。朱見深當時兩歲左右。

    兩歲是個吃奶的孩子,什麼也不懂。

    忠於大明的于謙等,為了避免國無長君,最終選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玉。

    歷史上的權臣,為了挾帝大多會立幼帝。大明生死存亡之際,于謙等扶朱祁玉登基,完全沒考慮到個人安危,為于謙的悲劇下場留下隱患,也證明了于謙的正直無私。

    朱祁鎮的兒子,幾經周折的朱見深登基為帝后,為于謙冤案平反,恢復朱祁玉帝號更證明了于謙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幾件事。

    土木堡之變時明憲宗朱見深多大

    明憲宗朱見深出生於正統十二年,“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正統十四年。換言之,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時明憲宗還是一個虛三歲的孩子!由他即位,勢必會出現兩種情況之一:一、大臣輔政。二、皇太后臨朝稱制。無論哪種情況,發生內部權力鬥爭幾乎是必然的……彼時的明王朝,皇帝被俘、蒙古人虎視眈眈,穩定壓倒一切!選擇這麼一個可能引發內部權力鬥爭的小皇帝即位,顯然不是最佳方案。國賴長君,選擇彼時的郕王朱祁鈺顯然對於穩定政局更為有利。

    明憲宗朱見深不是嫡出

    明憲宗雖然是明英宗的長子,但卻不是嫡子!他之所以被冊立為皇太子是因為明英宗的皇后錢氏無子。那麼,問題就來了。一旦立明憲宗為君,勢必會出現兩位皇太后並列的局面。從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來看,明憲宗的生母周氏與錢皇后的關係並不和諧。一旦兩宮皇太后並列,周氏向錢氏奪權幾乎是必然的!這一點無論是明英宗的生母孫太后還是群臣都心知肚明。與其自己製造內亂,倒不如選擇朱祁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孫太后的小算盤

    孫太后是明英宗的生母、明宣宗朱瞻基的繼後,選擇朱祁鈺,她依然可以以嫡母身份當她的皇太后,充其量就是多了一個對手,那就是朱祁鈺的生母吳氏。所謂嫡庶有別,即便吳氏成為皇太后,其地位也在孫太后之下,這是明王朝的祖制。可一旦立明憲宗為君,孫太后便不再是皇太后,而是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跨過兩位皇太后干政,顯然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憑空還多出兩個與自己爭權的對手!這筆買賣顯然是不划算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說孫太后並不是明英宗的生母,而是在明宣宗的默許下將明宣宗與宮女所生之子據為己有。如果真是這樣,那孫太后就更加不可能支援立明憲宗了。因為對於她而言,明英宗和朱祁鈺並沒有本質區別,她僅僅是嫡母而已。明英宗在位她是皇太后,立朱祁鈺她依然是皇太后!

    綜上所述,彼時出於穩定政局的需要,立朱祁鈺顯然比明憲宗的風險要低得多,更加符合明王朝的現實需求。于謙等人之所以選擇擁立時任郕王朱祁鈺,除了國賴長君、穩定政局的需要,可能還有一些文官集團的小算盤在裡面。

    明王朝祖制——後宮不得干政

    明王朝的文官集團雖然有萬般不是,但是有一點卻是值得稱道的,那就是敢於挺身而出維護祖制。後來的“國本之爭”便是典型的例子,明神宗朱翊鈞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終沒能完成易儲大業,就是因為文官集團的據理力爭。明太祖朱元璋早已定下祖制——後宮不得干政。無論是皇后、還是皇太后,都不行!這一點在明初還是相當嚴格的。無論是張太后還是孫太后,充其量就是透過母子關係影響明宣宗和明英宗,卻始終不能名正言順在朝堂之上干預朝政。一個虛三歲的娃娃即位,兩位皇太后和一位太皇太后該如何安置?讓她們當泥菩薩顯然是不可能的。可讓她們臨朝稱制,文官集團又不願接受。索性立一位上臺就能親政的長君,避免這一切的發生!

    讓蒙古人失去討價還價的本錢

    蒙古人之所以把被俘的明英宗僅僅攥在手裡,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利用明英宗這個“奇貨”囤積居奇,與明王朝討價還價,賺取更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立明憲宗為君,明英宗依然是皇帝的親生父親。中國古代王朝最為推崇孝道,無論是出於輿論需要,還是父子感情,明憲宗、明王朝依然要受制於蒙古人。

    立朱祁鈺為君,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明英宗除了一個太上皇的名分,什麼也不是了!他只是新皇帝同父異母的哥哥而已。蒙古人藉助明英宗要挾明王朝的打算徹底落空!失去了“奇貨”的價值之後,明英宗頓時成了蒙古人手裡燙手的山芋。不僅沒用,還得花錢養著。殺了?更加不行!這正好給了朱祁鈺與蒙古人斷絕任何往來的理由。蒙古高原處於苦寒之地,不少生活必需品都必須透過與明王朝的邊境貿易獲得。一旦殺了明英宗,明王朝為了維護天朝的臉面,短期內也不可能與蒙古人恢復邊境貿易,蒙古人得不償失。最終,蒙古人不得不將明英宗禮送出境,送回了北京……

    于謙以及整個文官集團的利益考量

    明憲宗彼時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他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選擇明憲宗,于謙和整個文官集團沒有絲毫擁立之功,僅僅是依照法定程式而已。選擇朱祁鈺則截然不同,朱祁鈺是庶出皇子、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庶出弟弟,他根本沒有皇位繼承權。擁立他,等於是送給新皇帝一個天大的人情!朱祁鈺即位之後自然會對擁立自己的大臣投桃報李。對於文官集團而言,擁立朱祁鈺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正確開啟方式,不是嗎?

    最終,在多個利益集團的角逐之下,時任郕王朱祁鈺得以勝出,成為了新任皇帝。為了穩定人心,朱祁鈺即位之初選擇了認可明憲宗的皇太子身份,政權平穩過渡。等明英宗被蒙古人送回北京時,一切已成定局,明英宗已然回天乏術,只能接受自己是“太上皇”的事實,被朱祁鈺幽禁南宮。至於景泰易儲、奪門之變,那都是後話了……

  • 9 # 還是有故事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將孝肅皇后之子朱見深立為太子,同年瓦剌大軍來犯,英宗偏信王振蠱惑,率軍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事後于謙主持,立朱祁鈺為皇帝,可事後于謙也應此而死,那麼為什麼于謙要這麼做呢?

    1,太子年幼,國家形勢危機,太子無力主政。

    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大明朝形勢有多危急,南遷之聲響徹朝堂,虧的于謙力排眾議。當時瓦剌大軍就在北京城外,手中又握有英宗為質。當年的太子才兩三歲,讓兩三歲的太子即位,你能讓他幹什麼,無非是一個空架子而已,瓦剌大軍肯定會表示根本不在乎,你立與不立有什麼區別。而且若立朱見深為帝,瓦剌以英宗威脅,朱見深是朱祁鈺的兒子,到時你管還不管,你不管不就是不管自己老子死活,讓天下人怎麼說,而讓朱祁鈺即位就相對好多點,中國注重孝道,尤其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相對好說多點。而且朱祁鈺年長,立他才能讓眾人信服,才能震懾住瓦剌。而後來的事實也的確證明了這種做法的正確,瓦剌見無法用英宗要挾明朝,只好把英宗放了。

    明英宗 朱祁鎮

    2,外戚干政一直是歷代王朝的大忌。

    其實在英宗執政時期,英宗就一直受到皇太后的掣肘。而國家危亡之際,以于謙的脾氣秉性自然不會再讓皇太后干政,在當時更要保證政令上達下通,于謙需要一個聽話的皇帝,而不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皇太后。若真讓她監政,估計只能是亂上加亂。

    明代宗 朱祁鈺

    總之,按照當時的形式,讓朱祁鈺即位是最好的選擇了,只有這樣才能挽救大明。事實于謙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只可惜清白正直的于謙最終慘死,也是令人唏噓。

  • 10 # 聽歷史說話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王振與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也先大軍的突擊,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也先活捉。這次事件被稱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訊息傳到北京,舉國上下一片恐慌。

    (土木堡之變)

    也先以英宗為人質,嚮明朝索要鉅額財物。孫太后、錢皇后收到訊息後,連忙派人收拾了一些財物送給也先,可是也先胃口很大,他出爾反爾,反而要求更多的財物。不得已,孫太后之後召叢集臣,商量對策。

    同時因為在明朝的政治體系中,皇帝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時皇帝被俘,必須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暫時接替皇帝,穩住混亂的局面。當時有資格接替英宗的只有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鈺。雖然按照慣例,接替皇帝的應該是他的兒子,但是當時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只有三歲,根本承擔不了重任。在這種危機的時刻,朱祁鈺責無旁貸,必須勇敢的站出來。

    當朱祁鈺承擔了監國重任以後,再加上孫太后,母子兩人才構成了權力臨時的中心。大臣們才總算有了一個主心骨,可以商量接下來怎麼辦。

    而接下來朱祁鈺做的幾件事,才算是真正的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第一件事情就是是否南遷。

    以翰林院侍講徐有貞為代表,力主南遷避亂。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朝廷很多大臣的反對,其中以于謙為代表,反對的聲音最為強烈。就在兩派僵持不下的時候,朱祁鈺聯合孫太后,站在了于謙的一方,決定號召軍隊奔赴北京,與也先大軍決一死戰。

    而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說明他們做出主戰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場戰鬥是否會勝利,但是此時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透過這件事情,朱祁鈺已經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因為他的表態,他勢必會得到主戰派的支援。

    (于謙)

    第二件事情就是對王振的處理。

    王振死後,平常受他壓迫的大臣終於有了報仇解恨的機會,他們聯合起來,要求朱祁鈺對王振進行清算,並一同誅滅他的黨羽。而王振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太監,雖然已經身死,但是明英宗還在,朱祁鈺又只是暫時監國,等將來英宗回來,他手中的權力還是要交出去的。所以說面對這麼一個棘手的問題,他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只是說了一句:“汝等所言極是,朝廷自有處置。”大臣一聽這不是打馬虎眼嗎,這怎麼能行。於是就聚集到午門,跪地大哭不止。錦衣衛指揮馬順就帶人出來驅趕大臣,但是這馬順之前也是王振的跟班,大臣們一見他出來了,變得更加激動。於是大家一擁而上,把馬順給活活的打死了。

    (朱祁鎮)

    馬順被打死以後,大臣們繼續逼迫朱祁鈺下定決心對王振進行清算,要求籍沒他的家產,朱祁鈺只好答應。但是大臣們依然不依不饒,要求交出王振的死黨毛貴和王長隨,朱祁鈺只好命人把他們交了出來,兩人被交出來以後,大臣們又是一頓毒打,把兩人活活打死了。

    可是殺人是要償命的,是要受到法律的處置的,這些大臣們當場打死人,那是屬於知法犯法,而且證據確鑿,免不了要吃官司的。可是眼下,朱祁鈺還要依仗他們這些人去抵抗也先的進攻,所以說處罰不得。於是朱祁鈺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宣佈馬順死有應得,凡是參與此事的大臣一律無罪。之後,又對王振的黨羽進行了清算,這才算滿足了這幫大臣的要求。

    (太監王振)

    經過這兩件事,朱祁鈺算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接下來就要考慮抵禦也先的事情了。

    因為已經決定和也先死磕到底了,那麼就相當於此刻明朝內部已經做好了放棄明英宗的準備。既然做好了這個準備,官僚集團就想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把皇帝給換了,防止臨時生亂。

    那麼立誰就成了一個問題。如我們剛才所說,經過是夠南遷和王振一事,大部分大臣已經對朱祁鈺產生了認同。於是他們就一起上書,他們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用這個當做理由勸說孫太后立朱祁鈺為帝。而至於有人說為什麼不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帝,剛才已經說了,他這個時候才三歲,根本沒有能力執政,解不了大明朝此刻的燃眉之急。而且大臣們用這個作為理由,就是為了防止立他為帝,擁戴朱祁鈺成功上位。

    他們這麼一說,孫太后也只好同意,畢竟也是自己的親兒子,就勸說朱祁鈺登基。朱祁鈺再三推辭,最後還是登上了皇位。

    (朱祁鈺)

    換一個角度,對於官僚集團來說,擁立新君繼位,那麼他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份擁立之功,好處是大大的,這可比把英宗弄回來有用多了。所以他們才會不遺餘力的推舉朱祁鈺上位。

    所以說總結一下,大家推舉朱祁鈺上位的原因一共有三個:

    第一,經過前兩件事,朱祁鈺和他們站在了同一條線,他們之間已經達成了一種默契。

  • 11 # 惜緣小歷史

    杜絕外戚干政

    透過觀察歷史上眾多的外戚干政,可以得出產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年幼無知,二是老媽家族強大。因此讓我們翻閱《明史》,鑽進故紙堆認真剖析下,孫太后的孃家情況究竟如何!

    據《明史》記載,孫太后的父親名孫忠,哥哥叫孫繼宗,弟弟是孫顯宗。首先來說一說孫忠,對於他可以用低走高開來形容。起初孫忠是個不入流的永城主簿,每日整理檔案與記錄考勤。後來因為督造天壽山皇陵有功,被升任為不起眼鴻臚寺序班,直到其女兒嫁給明宣宗朱瞻基,才算真正的時來運轉。先是因為榮升國丈所以成了中軍都督籤事,隨後在宣宗三年其女被冊封為中宮之主,他也水漲船高的變為會昌伯,以上只能說明他的晉升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下面要講到的是,其權勢同樣隻手遮天!

    當時孫忠的家奴,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多次把手中的餘錢借給濱州的百姓,然後趁機收取高額的利息,弄得是很多百姓家破人亡,而濱州的官吏為了巴結孫忠,採取的策略是睜隻眼閉隻眼。話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終於有個不要命的將此事捅到了金鑾殿上,案子審到最後,家奴被判流放邊疆充軍,而孫忠因為朱祁鎮的遮掩才平安無事。

    至於孫繼宗與孫顯宗,最後也靠裙帶關係當上了高官,尤其是孫繼宗成了明代為數不多掌管軍隊的外戚!據《明史》記載“宣德初,授府軍前衛指揮使,改錦衣衛。景泰初,進都指揮僉事,尋襲父爵。天順改元,以奪門功,進侯,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諸弟官都指揮僉事者,俱改錦衣衛。復自言:“臣與弟顯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預奪門功,乞加恩命。”由是顯宗進都指揮同知,子璉授錦衣衛指揮使,婿指揮使武忠進都指揮僉事,蒼頭輩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督五軍營戎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

    所以,眼看孫太后一家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自然引起了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的重視,為防止深惡痛絕的外戚干政發生,自然不可能擁戴朱見深為帝讓孫太后監國!

    挫敗瓦剌陰謀

    土木堡之變被俘虜的是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鎮,他可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是小太子朱見深的好老爹。所以瓦剌首領也先之目的,就是以朱祁鎮為掌中物,來迫使他們妥協,因此一旦太子登位太后監國,那麼在重大事情的決策上面,就不得不投鼠忌器,這樣大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關於孫太后對朱祁鎮的溺愛,朱見深對朱祁鎮的依賴下文重點描述!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一場大辯論在乾清宮進行,議題就是撤銷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另選朱見濟(朱祁鈺之子)為太子。為什麼會如此,起初孫太后同意于謙的建議,答應朱祁鈺為帝的時候留了一手,那就是太子仍然是朱見深,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一是孫太后溺愛朱祁鎮,二是確保皇帝在朱祁鎮的後代中延續。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祁鈺先是試探大太監金英:“東宮的生日是7月初二?”得到的答案令他如雷轟頂:“東宮的生日是朱見深的生日,為11月2日才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最後廢掉了汪皇后與賄賂大臣,才讓朱見濟為太子在次年夭折!

    從廢立太子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孫太后對朱祁鎮的溺愛,更能體會到眾人預設皇位在朱祁鎮一脈傳承的認識,而朱見深幼年經常磨難,促使加深了對朱祁鎮的依賴,故而這點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景帝才能卓著

    對於庶子身份的朱祁鈺,如果不是土木堡之變,他的墓誌銘只能是郕王……之類的句子。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哥哥朱祁鎮的不幸,卻是弟弟朱祁鈺的好運。眾人都曉得朱祁鎮被俘虜,朱祁鈺撿到上位的機會終於為帝,卻不曾想明朝的文官集團都是老泥鰍,如果朱祁鈺沒有金剛鑽,誰能瞧得上他這個藩王,最終也只能是混吃混喝生兒子的命,所以我覺得朱祁鈺還是有點本事,至於他的拿手活是什麼下文說明!

    都曉得明朝有本百科百書《永樂大典》,其實朱祁鈺也組織人手寫過一本《寰宇通志》,其是從景泰五年開始纂寫的,由進士王重等29人分赴全國各地蒐集資料,然後又有陳循、高谷等從永樂年間的書籍查缺補漏,終於在景泰七年完成這一鉅著!

    全書共119卷,分兩京、布政使、府、州、縣為目錄,涉及的內容有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等13項。可惜的是隨著朱祁鈺的溘然離世,他也被五馬分屍編入了朱祁鎮的《大明一統志中》從此消聲絕跡,直到1947年鄭振鐸才把它的隻言片語收錄進《玄覽堂叢書續集》中!

    綜上所述,朱祁鈺能上位,一是自己確實有能耐,二是孫太后孃家人太強悍,三是爺孫對朱祁鎮念念不忘,這才有了景泰帝朱祁鈺,更有了大明江山風雨不倒的傳奇!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初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後,于謙為了避免明朝滅國的危險,在徵得孫太后同意後,把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扶起來,立為皇帝。並且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打敗了瓦剌,從而粉碎了瓦剌的陰謀。

    但是,由於此後瓦剌把朱祁鎮放了回來,引發了“奪門之變”。最終,于謙被朱祁鎮殺掉。這裡也就有了一個問題,當初于謙如果不是把朱祁鈺扶起來,而是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扶起來,由孫太后監理國政,是不是會更好呢?至少,朱祁鎮如果回來後,因為是自己兒子當皇帝,他當然可能不滿意于謙,但至少不會殺于謙。

    (于謙劇照)

    那麼,于謙當初為什麼沒做這樣的選擇呢?

    一、朱祁鈺本來就是監國。

    朱祁鎮率軍北伐瓦剌的時候,就已經安排朱祁鈺監國了。也就是說,朱祁鎮離開後,朱祁鈺實際上是朝政的主持人了。如果於謙把朱見深扶起來,那麼,怎麼安排朱祁鈺呢?朱祁鈺幹得好好的,權力無緣無故被剝奪了,他能高興嗎?要知道,從後面的情況來看,朱祁鈺實際上是有權力慾望的。讓一個有權力慾望的人丟掉權力,那顯然是會很麻煩的。

    如果於謙真扶持朱見深,那麼朱祁鈺肯定會和于謙對抗。這樣一來,就有可能造成內亂。內亂爆發了,怎麼還打得贏瓦剌?由此可見,于謙是絕對不會做這種選擇的。

    二、于謙害怕被人議論。

    于謙如果扶朱見深起來當皇帝,表面上是讓孫太后監國。但實際上,孫太后一個女流之輩,她能有什麼見識。也就是說,整個朝政大權,實際上將掌控在於謙手裡,大事小事都得於謙來掌控。

    于謙如果是一個權臣,他肯定有這樣的心理,肯定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于謙做這樣的選擇,別人也不會說什麼。但是,寫過“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顯然並沒有權臣的心理,他並不願意被人議論。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黨爭是很厲害的。于謙如果這樣做,他一定會遭到其他朝臣的議論。這樣一來,必然會在朝廷上掀起腥風血雨。這勢必又會引發新一場內部爭鬥。這顯然是不利於團結一致,共抗瓦剌的局面的。

    (朱祁鈺劇照)

    三、于謙怕屈從於瓦剌的要求。

    朱祁鎮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每個當母親的,都非常愛自己的兒子,而朱祁鈺並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

    當初孫太后之所以答應于謙的建議,讓朱祁鈺當皇帝,是因為當時形勢十分危急,再加上于謙等大臣逼迫,所以孫太后不得不答應。

    雖說孫太后答應了,不過她也就僅僅有這麼一點話語權。此後,也就沒她什麼事了。但是,萬一讓她監國,她雖然沒什麼見識,但是話語權是不小的。再加上于謙為了避免別人說他是權臣,因此肯定會事事徵求孫太后的意見。

    如果瓦剌把朱祁鎮押解到北京城下,讓明朝答應某種條件,並且威脅明朝說,不答應,就殺掉朱祁鎮。那樣一來,作為當母親的孫太后,肯定是扛不住的,她是一定會答應的。她一旦答應了,事情就變得太麻煩了,明朝就失去主動了,對抗瓦剌,還怎麼打得贏呢?

    四、朱見深當皇帝不適合禮教。

    我們知道,古代是禮治社會。在禮治社會里,“孝道”是最首要的,“百善孝為先”嘛。

    如果朱見深當皇帝,朱祁鎮是他的父親,他救不救朱祁鎮呢?不救,那他就不孝道。救,必然受制於瓦剌。總之,朱見深當皇帝,並沒有讓明朝處於主動地位。

    而朱祁鈺當皇帝,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朱祁鈺是兄弟,兄弟對哥哥,不存在“孝”的問題,只存在“悌”的問題。“悌”的問題並不是禮制的首要問題,因此,不會陷入被動。

    (朱祁鎮劇照)

    五、于謙沒料到朱祁鈺兒子會死。

    瓦剌說要把朱祁鎮放回來的時候,朱祁鈺不想讓他回來,特地徵求了于謙的意見。于謙說,皇位已經確定了,不會再更改了,因此朱祁鈺才答應接受朱祁鎮。

    從這裡可以看出,于謙對朱祁鎮回不回來,都是沒怎麼在乎的。他認為皇位已經在朱祁鈺一脈上往下傳遞了,不會再有其它變故。誰料到,最終朱祁鈺兒子死了,朱祁鈺又生了重病,這才給朱祁鎮奪位創造了條件。

    但這些事情,于謙怎麼可能未卜先知呢?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13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449年,大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欲效仿曾祖父明成祖永樂帝北征蒙古,親率明朝精銳大軍20萬北征瓦剌,由於王振的瞎指揮和明朝腐朽黑暗的政治,20萬大軍行至土木堡之時遭道了瓦剌大軍的埋伏,以至於明朝主力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不僅主力軍隊喪失殆盡,隨軍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主要官員也皆盡戰死,更為要命的是,作為明朝最高統治者的明英宗朱祁鎮,還被敵軍俘虜了,這是繼北宋靖康之變後,中原漢族王朝皇帝第二次被少數民族政權俘虜。朱元璋1368年建國至此時不過八十餘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似乎宋朝南渡的一幕又將在明朝上演。然而明朝最終卻並沒有走上宋朝南遷的道路,而是君臣上下一心,擊退了瓦剌南下入侵的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大明王朝得以轉危為安。

    明朝之所以在最危難的時候能夠站穩腳跟,這與于謙的巨大功勞密不可分,在明朝皇帝被俘、明廷上下群龍無首的緊急時刻,于謙在徵得皇太后孫氏的同意後,迅速擁立英宗皇帝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明朝混亂的局勢很快得意穩定,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于謙在英宗已經立有皇太子的情況下擁立郕王為帝?孫太后又為何沒有以太后之尊行垂簾稱制之舉?

    皇太子過於年幼,無法駕馭當時混亂的局勢:

    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之前,對於北京的留守朝廷也是留了一條後路的,他在之前便冊立了年僅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同事還命其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明英宗當時也確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土木堡一敗塗地並身陷囹圄,明英宗被俘後,明廷上下一片混亂,不僅後宮之中太后、皇后哀嚎痛哭,就連前朝留京的文武百官也是哭聲震天,如喪考媲。但是當時朝中很多有識之士很快便冷靜下來了,畢竟哭不能解決問題,朝廷還需要正常運轉,明英宗是否能夠在日後還朝還是個未知數,因此當務之急是確立明朝心的最高統治者的問題,一直以來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都是“父死子繼”,而當時明朝的現實狀況卻有些讓人大跌眼鏡,因為作為明英宗唯一的兒子的皇太子朱見深當時年僅兩歲,這樣的一個咿呀學語、不諳世事的孩童如何能夠駕馭這個此時萬分危急的王朝呢?這一點在當時包括明英宗生母孫太后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無法“父死子繼”,那麼就只能實行“兄終弟及”了,郕王朱祁鈺作為明宣宗唯二的皇子和明英宗僅有的兄弟,成為了眾望所歸的新君。以于謙為首的明朝官員在徵得了孫太后的同意後,便將郕王朱祁鈺擁立為帝,明朝至此進入了景泰朝的八年時期。

    孫太后無意監國,明朝無皇太后垂簾稱制先例:

    在明英宗被俘後,當時的朝廷內部也有一種呼聲,那就是奏請冊立英宗太子朱見深繼承皇位,同事請英宗生母皇太后孫氏垂簾稱制,在皇孫朱見深未成年時暫代國政。但是這個提議很快便被否決了,否決這個提議的並非朝中大臣,而是孫太后本人。孫太后此時已經歷經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其見識不可謂不廣,但是孫太后本人對於政治並不熱心,也沒有貪戀權力的野心,同事孫太后也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女性,她對於歷朝歷代女主專權帶來的惡果深惡痛絕,因此他拒絕了群臣的奏請。同事明朝也確實無女主垂簾稱制的先例。明仁宗皇后張氏在英宗即位之初時被群臣奏請垂簾稱制,但是張氏也以本朝無母后垂簾之先例為由拒絕了大臣們的奏請,張太后無論威望資歷還是個人的執政能力來說都遠遠高於孫太后,這一點孫太后也心知肚明。

    鑑於此,郕王朱祁鈺在並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擁立為帝,這個並不情願確實不是虛偽的表現,而是當時郕王朱祁鈺的真實想法,因為當時的明朝皇帝接手的確實是一個爛攤子,誰做了皇帝都是相當煎熬的。但是朱祁鈺即位後的表現確實沒有讓人失望,雖然其在英宗還朝後貪戀皇權而最終以悲劇收場,但是其在即位之初力挽狂瀾就大明於危難之間的巨大功勞是明廷上下有目共睹的,歷史對其功績也是持肯定態度的。

  • 14 # 精論歷史一點通

    如果從大局角度來看于謙當時的安排還是合理的,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明景帝)在明英宗出征之前本就被任命為監國,英宗被俘,監國主持大局並進位為帝,從法理上來說並無不妥。

    第二,成年的皇帝在危急關頭可以更好地主持大局,挽救社稷。如果是在太平之時,幼子即位,太后監國,是合情合理之事。但當時情勢危急,20萬明軍在土木堡前線全軍覆沒,皇帝明英宗被俘,也先的瓦剌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兵鋒直指北京城下,這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生死存亡危機。在此情形下,亟需一個登高振臂一呼可以鼓舞天下軍民士氣的新君來挽救社稷的存亡,而明英宗年僅兩歲的兒子如果即位,非但不會起到上述作用,只會使的人心惶惶,氣勢勢必瓦解,到那時還怎麼迎敵備戰,保衛社稷。因此當時明英宗的弟弟即位再恰當不過,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也正好證明了于謙等人決策的正確性。

    第三,郕王即位比明英宗之子即位更能有效地避免瓦剌軍的訛詐。明英宗被俘之後,瓦剌挾持明英宗一路打著皇帝的旗號開關掠地、訛詐錢財。如果明英宗兒子即位,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子是體現不出皇帝的意志的,皇太后的意志更是會大打折扣,其根本還在於大臣的意志,而這種意志不見得會比作為小皇帝父親並且自身尚未宣佈退位的這個被俘皇帝明英宗的合法性更強,而只有22歲的郕王朱祁鈺即位才能具有真正的換地權威和帝王的意志,加上大臣們和皇太后的意志才真正具有大明朝廷的意志,而這樣的朝廷權威一旦發號施令,那個被俘的皇帝明英宗也就真的成了擺設,也先的訛詐目的也就就此夭折。因此郕王繼位也徹底打破了也先利用大明皇帝大巴撈好處的陰謀。

    因此,綜合以上方面,明英宗被俘,22歲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而不是2歲的兒子朱見深即位似乎並不奇怪,既是危機時局下保衛社稷,穩定局面的需要,也是一種政治必然所在。

  • 15 # 精論歷史一點通

    如果從大局角度來看于謙當時的安排還是合理的,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明景帝)在明英宗出征之前本就被任命為監國,英宗被俘,監國主持大局並進位為帝,從法理上來說並無不妥。

    第二,成年的皇帝在危急關頭可以更好地主持大局,挽救社稷。如果是在太平之時,幼子即位,太后監國,是合情合理之事。但當時情勢危急,20萬明軍在土木堡前線全軍覆沒,皇帝明英宗被俘,也先的瓦剌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兵鋒直指北京城下,這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生死存亡危機。在此情形下,亟需一個登高振臂一呼可以鼓舞天下軍民士氣的新君來挽救社稷的存亡,而明英宗年僅兩歲的兒子如果即位,非但不會起到上述作用,只會使的人心惶惶,氣勢勢必瓦解,到那時還怎麼迎敵備戰,保衛社稷。因此當時明英宗的弟弟即位再恰當不過,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也正好證明了于謙等人決策的正確性。

    第三,郕王即位比明英宗之子即位更能有效地避免瓦剌軍的訛詐。明英宗被俘之後,瓦剌挾持明英宗一路打著皇帝的旗號開關掠地、訛詐錢財。如果明英宗兒子即位,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子是體現不出皇帝的意志的,皇太后的意志更是會大打折扣,其根本還在於大臣的意志,而這種意志不見得會比作為小皇帝父親並且自身尚未宣佈退位的這個被俘皇帝明英宗的合法性更強,而只有22歲的郕王朱祁鈺即位才能具有真正的換地權威和帝王的意志,加上大臣們和皇太后的意志才真正具有大明朝廷的意志,而這樣的朝廷權威一旦發號施令,那個被俘的皇帝明英宗也就真的成了擺設,也先的訛詐目的也就就此夭折。因此郕王繼位也徹底打破了也先利用大明皇帝大巴撈好處的陰謀。

    因此,綜合以上方面,明英宗被俘,22歲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而不是2歲的兒子朱見深即位似乎並不奇怪,既是危機時局下保衛社稷,穩定局面的需要,也是一種政治必然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料為什麼會嗆進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