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揮弓探賾
-
2 # 小軒子cc
最喜歡余光中《尋李白》中的一句詩“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初見這首詩,我不是直接直接拜讀的余光中先生的詩,而是在餘秋雨先生的散文《三峽》中看到的。當時我就感慨,這是怎麼樣一個熱愛李白的詩人,能把對李白的感情寫成這樣的詩句。
後來又讀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寫的真好,這首詩不但抒發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更表達了對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殷殷期盼,因此余光中也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斯人已去,此情長存,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當代愛國詩人!
-
3 # 雨霖鈴40104010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bai的詩人,他變化du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zhi整個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
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余光中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瓜》等十餘種。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祝餘老先生:一路走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