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愛杉W順

    按現在社會通俗來講老子是代表草根階級,孔子是代表上層階級。老子是弱勢群體遵循無為而治追求自由平等。孔子別名孔老二“老二”最大,“仁、義、禮”是講集權、威嚴、論等級。老子反對孔子從單方面角度來講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是孔子你會怎麼樣去思考……(贏家:“手中有票打牌不慌”)

  • 2 # 莊宇長春子

    大道廢仁義,六親不和有一忠孝。忠孝仁義本來是不言自明,等到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時時,說明社會道德的滄落,所以,需要提倡仁義之類的東西。老子在此,沒有反對仁義,而是在於說明人們隨著利益和慾望增長,失去了淳樸敦厚的本性,所以才提倡仁義耒進行匡正補救。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文化的陰陽兩極能在兩千多年的文化流傳中並駕齊驅,肯定是有其原因的。說明無論是儒也好,道也好,都是博大精深的。為什麼在兩千多年的過程中,儒家會成為主流呢?原因很簡單,儒家代表中國文化中陽的一極,陽是動有,是有為的,是爭的。而道家是無為的是靜的,是看不見的。文化中的這兩極只有所站的角度不同,沒有對錯之分。所以,在陳述自己觀點之前,先說一個自己的看法。

    在討論中國文化,特別是儒道文化的差別的時候,得出的結論是一方崇高偉大,一方是渺小卑劣結論的。全部都是騙子,得出這樣結論的人,是根本不懂中國傳統文化的。他們評論孔子,可能連《論語》都沒看過,更不要說《大學》《中庸》或是《易傳》了。他們評論道家的時候,更可能連《道德經》都沒有通讀過。就這樣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的人,就敢於評論的,是大有人在的。

    老子為什麼反對孔子的仁義?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因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主張有為而治。老子的無為是順其自然。社會發展有自然規律,它發展到那兒,是那兒。不要過多的人為干涉。所以,老子的政治主張,是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的。而孔子的儒家是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主張的,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老子主張無為,自然不需要有什麼發展的目標,而孔子有為,自然就有奮鬥目標。大家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大同目標,與今天共產主義奮鬥目標,是不是很像?

    現在,我們來說仁義,仁是愛人。上述目標,是不是體現愛人。為所有人謀福利。儒家尊崇的堯舜禹,都是這種人。義是看到應該做的事,就要挺身而出。這是儒家。

    老子講究無為,所以,仁與義的有為做法,在他看來,都會打破自然的平衡,雖然立心是好的。但是有為的效果,是違背自然的。所以,通讀老子,所有有為的動作,在他看來,都是負面的。於是,在他的眼中,就形成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這就是老子反對仁義的原因。

    這樣說來,是不是老子錯了。答案是否的。老子的思想是在當時生產力極低的社會條件下提出的。在當時來說,大約也不錯。因為孔子有為的思想,在當時也是實現不了的。所以,孔子自己也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孔子和老子的不同。大家都知道不可為。老子順其自然,就不為了。而孔子寧肯碰得頭破血流,還是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一代不行兩代,兩代不行十代,十代不行百代。今天的共產黨人的奮鬥理想不就與之很相似嗎?

    因此,儒家是有集體主義傾向。而道家有個人主義的傾向。這就是今天網上許多抬高老子貶低孔子的背後原因。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集體主義之爭國家主義。

    這種無為和有為思想,在現實的很多領域還有鬥爭。比如在經濟上,主張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的,就是老子思想在經濟學上的表現。主張政府幹預的,就是儒家有為思想在經濟上的體現。當然,在有為和無為之間,就有仁義的問題在其中,結果好的,就是對百姓講仁義的。有為一定是的仁義的目的在內。無為者就說,你的仁義是會害民的。到底是不是這樣。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現實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必須與政府幹預結合起來,才能使經濟活動為民造福。

    以上權當拋磚引玉。

  • 4 # 感照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老子不反對仁義,老子反對虛榮!

  • 5 # 河湟龍1

    老子臨終病臥床時孔子前去看往。老子指著自已的舌頭說我的舌頭在嗎?孔子說在。老子又指著口說我的牙齒在嗎?孔子說不在。老子說我說的意思你明白了嗎?孔子說老師我知道了。透過這個事情說明老子並不反對仁義。鋼易折,柔成全。我不知老子反對仁義此話從何而來。

  • 6 # 山路150553584

    清朝時八國聯軍進中國,華人多仁義幫聯軍過河,進皇宮進不去還給找梯子,還幫這殺義和團又看熱鬧,孔子學仁義,學吧非亡國不行

  • 7 # 水滴紋繡

    老子之所以會反對孔子的仁義,有兩個根本原因:

    其一:孔子和老子對社會矛盾的認知不同。

    儒家認為當時社會的病根是缺愛,所以要施行仁愛。然而道家認為社會的病根是總有人在瞎折騰,所以要停止折騰,要無為而治。這是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分歧,也是老子反對孔子仁愛的根本原因。

    其二:孔子和老子關注的焦點不同。

    儒家關注的焦點是社會,道家關注的是人生。

    儒家把力量集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倡導仁愛,大家彼此愛護,社會就好了。道家把力量集中在解決個人問題上,倡導清心寡慾,每個人把自己做好了,社會自然就好了。

  • 8 # 雲靈尋道

    老子與孔子首先都是傳承中華上古文化的大學者。老子是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也是從魯國國家圖書館學習到許多知識(當時許多承載歷史和文化的竹簡已經在戰亂中散失,周王室在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期,國都也被犬戎侵佔破壞)。甚至諸侯相互燒燬宗廟和文化歷史書籍倉庫作為戰功)。當時春秋時期,周王室徹底衰弱,諸侯間戰爭頻繁,各路諸侯只重霸業征戰,對三皇五帝傳承的文化典籍無人重視。老子與孔子都學習了上古傳承的豐富知識,但各有擅長和側重點。

    簡而言之,孔子注重各層次禮制形式,認為一定要規範到位才是一切根本。而老子認為人之自然天性本來就好,該怎樣就怎樣,不必要太多的修飾和做作,自然才是美。

    兩位大家的一席話傳頌千秋,作為儒家與道家的創始人奠定了幾千年儒學和道學的前進方向。孔子雖對老子的理論並不認可,但還是十分敬佩老子學問之浩翰如同"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當然知道孔子的學問重要性,但對孔子的評價是不合時宜,認為在戰亂中講仁義道德是迂腐。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三代之治和仁義,歷經多年挫折和失意,又透過老年時專心研究易經,其實孔子同老子的思想已經接近許多!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中華上古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老子和孔子都非常偉大!如果不是老子與孔子,中華民族的上古文明史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就會如同現在印度一樣對本民族文明歷史一片空白,只能透過中國的史書或大唐高僧的西行記才知道自己曾經的輝煌!

  • 9 # 不祁人

    從道理上講,《老子》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應該自然而然,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為為“偽”,“偽”不真,人為是動,動不久,必有停下來的一天。正所謂“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以智治國,國之賊”“自然而弗敢為”。總而言之,老子就是強調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所以只有效法自然才能和自然一樣免受變的動亂。而對於儒家的仁義,老子的評價很低的,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貞臣”。“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可見老子對仁義評價是在德的後面的,而得是在道的後面的,他對禮的評價最低,“攘臂而扔之”。因為仁義禮都是人為的,所以不自然,老子道法自然講無為,自然不喜歡仁義了。

    還有就是從歷史上講,我們要了解,《老子》或者《德道經》(《道德經》)這本書不是一個人完成的,老子是一群人,這本書跨越了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那時候百家為了向君王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貶低一下對手的觀點很正常,例如《墨子》直接就是點名“非儒”,什麼是“非儒”?就是直接說我反對。就像現在世界上推銷什麼自由主義,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建構主義等等,互相寫論文否定是差不多的。所以呀,在那個時代,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荀子的“禮”,老子是不同意的。

  • 10 # 風華正茂135672356

    首先老子不反對仁義,但真正的仁義只能從道而出,一個人擁有了道,就擁有了真理,他順從道和真理才能行出真正的仁義來,反則人若無道,就行不出真正的仁義來,衝起量不過是人所謂的道理,孔子殺少正卯,是仁義嗎?惟女子與少人難養也是仁義嗎?孔子所說的一套,孔子自己能都做到嗎?人若無道,罪人一個,人的罪性阻礙人行善,做不到,還要做,只能成為一個假冒偽善的人,故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老子批評孔子,是指出孔子沒有擁有道,而去行所謂的仁義,既自己行不出真正的仁義又誤人子弟,使眾人都陷在錯誤之中,禍及後人。所以人若要行仁義,必先擁有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尊,德之貴,他是眾善之源頭,願我們都能尊道敬道畏道順道擁道,以道蒞天下,行仁義。

  • 11 # 有話少說

    面對禮崩樂壞的動亂社會,孔子與老子的觀點不同。

    孔子提倡仁義忠孝,恢復有序的社會秩序,即西周的禮樂制度。

    老子正相反,認為這一套沒有用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所以老子主張返樸歸真,回到結繩記事的社會。

  • 12 # 中加-黃

    他不是反對仁義,是反對過度倡導仁義。一個人做好事本來是源於內在動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被你扣上個仁義的帽子,他的虛榮心都勾搭出來了,他下次做好事可能就是源於虛榮心了,不再自然,而是偽。加上其它人看到他做好事能換來名利,也跟著效仿,就有了許多假仁假義、道貌昂然。用現代話講,叫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13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老子反對孔子的仁義?胡說八道的亂話!你說老子與孔子的理念思想不同,這個是固然的!老子,周吏籍史也!博學通達之人。孔子見老子,問周禮。亦是學術交流而已。但從孔子對老子的評價,神龍只見半露的鱗爪。可見孔子是敬佩老子的學識和思想的!所以老子不可能對孔子的仁義提什麼意見的。更何況老子孔子談論的主題也不可能是仁義,因為仁義是孔子對君王大談的政治主張。這個不可能成為共同話題!所以提出這個命題的不曉得他怎麼想法?也許是又一個關公戰秦瓊的故事吧!

  • 14 # 聚品優美668

    從古人對兩人的排名就知道了誰得民心!老子作為太上老君化身,三清之首,是中華神話故事裡面最頂尖的神仙,排名順序三清,四御,五方五老,西方如來,南極觀音等鎮守五方的大神,修為遠遠不如的,而且老子思想先進幾千年,現在還在研究,發現他的思想其實用在任何事情都是對的,只是留的著作太少,畢竟主張無為!他就是古代的中國的“愛因斯坦”,世上無聖人,世上無惡民,他也不希望自己成為中華的聖人,但是封神裡面他還是前三的人物,包括西遊記原著,看電視劇瞎編的就別爭了,浪費口舌!

  • 15 # 和親34

    1從文獻角度看:老子遵從大自然規律,孔子主張自建。從風險收益角度而言,自建規則短期風險大,收益低。而收集大自然規律顯然短期內收益明顯(但也有問題,大自然除生命體之外均衡性不足)。

    2從實際思路分析:老子孔子相關見解可能差不多或者不想幹,後世派系子弟對壘或各王朝篡改。

  • 16 # 離相如如

    老子並非反對仁義

    否則,不會在《道德經》末尾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不是仁義是什麼?

    老子是反對標榜與神話仁義

    這樣一來

    仁義就不是出於本性

    而是出於功利與勉強

    而出於功利與勉強的

    都難免無法持久

    更有甚者

    會引發假仁假義

    甚至販賣仁義者

    從而後患無窮

  • 17 # 執者障通者明

    老子為什麼反對孔子的仁義?說穿了孔子思想是自我捆綁束縛思維,有為反人性進取上進心!在自然法則裡,無智慧,無低線的仁義忍讓,相當於沒進取精神,沒自主思維,及主導地位,無主見,無異自願受不平等待遇,自甘墜落!古話講得好!天作Lⅰ尤可活!人自甘墜落不可活。活該。

  • 18 # 我生且無有

    老子說,聖人出,有大偽。仁義是好的,時間一長,就會破壞掉人的純樸之心。假的虛偽的東西就會出現,因此產生的弊端會越來越多,副作用越來越大。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並隨著條件的變化相互轉化,走向其對立面。故老子反對人為的造作,主張無為而治。

  • 19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老子與孔子堅持的仁義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若孔子在論述和進行(老子的)道的操作時,也是反對仁義的。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孔子思想的核心漢字“仁義”的意思的標準解釋:

    人(亻)愛護和包容不同意見、呼吸(二)為“仁”。

    公平補不足(羊、水),制約以“我”為中心是“義(義)。

    在老子堅持的交換、票決的“道”中已經包含了“仁義″,因此,不能再對“道”說三道四,讓人(亻)們愛護和包容反對交換、票決的"道”的不同意見、呼吸(二)的“仁”;也不允許公平補交換、票決的“道”的不足(羊、水),制約以“我”為中心的“義(義)行為存在。

    例如:

    民主投票過半數以上透過,決定了的事,投反對票的人又非法上街遊行佔道,反對少數服從多數的票決原則,說票決有不足,能包容這種違法行為嗎?肯定不能。

    漢字造字原則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說明”。

  • 20 # 隨便閣

    ”仁義“並不是孔子的專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仁義“的存在,孔子也只是續之而已!

    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老子的年代”仁與義“的含義就是”祀與戎“。

    在老子的心中,”道“是國之根本,”祀與戎“只是國之四肢之一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到年底了,我想知道你們今年過的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