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習冇止境1
-
2 # 伊耆角木
當然,為關羽報仇只是個旗號,師出有名而已,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奪回荊州,僅僅是荊州,不包括孫權的大本營江東揚州,而且可以說奪荊州靠的並不是硬實力,是瞅準了孫權不敢跟自己硬拼,希望的是幾乎不戰而取荊州。
先說說所謂為關羽報仇。有很多人說劉備意氣用事,為了兄弟情一時衝動做了不智之舉。這是不對的。關羽在東吳偷襲奪取荊州後兵敗身亡,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220年初,而劉備伐吳時間是蜀漢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8月,時間間隔一年半。一年半了再怎麼衝動也過了,且不說真實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不存在同生共死的誓言,就算真是兄弟,劉備世之梟雄,他關注的一定是今後的利益而非過去的仇恨,否則是走不到獨霸一方的。所以他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奪去荊州。
為什麼一定要奪回荊州?因為荊州太重要了,不奪回來不行。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其實就是隆中對的規劃。這個究竟是諸葛亮率先提出還是劉備早有此打算只是諸葛亮正好與之契合姑且不論,至少劉備的行動確實是按隆中對的規劃在走。隆中對的條件就是佔據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共破曹操。而由於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沒有達到“天下有變”的條件,而彼時劉備剛剛與曹操結束漢中之戰,力量沒有回覆,根本不可能從益州出兵與關羽配合。所以,襄樊戰役是關羽孤軍深入,自然難以快速成功。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後,獲得了兩個州的劉備已然做大,孫權此時如果再不做點什麼必然被邊緣化,再無爭奪天下的機會。所以才有了乘關羽打襄樊戰役之時奪取荊州,使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終敗亡。
所以說,關羽留下的坑劉備得填上。不然僅僅擁有益州一個州根本沒有機會爭取天下,正如諸葛亮出師表說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所以要爭天下一定要奪回荊州。以兩州之力還有一定希望。
為什麼劉備敢於奪取荊州?因為孫權之前幹過一次相同的事。(見上圖)其實,呂蒙偷襲荊州獲得的只是左荊州,也就是南郡、武陵、零陵三個郡。而右荊州,也就是江夏、長沙、桂陽三個郡之前已劃給了孫權。那就是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權提出索要南郡,劉備不給,孫權陳兵荊州邊界,作勢武力攻取南郡。彼時劉備正與曹操爭奪漢中,不得已將長沙、桂陽兩郡當作南郡劃給孫權,自己的人馬也撤出江夏,使孫權實際擁有了荊州東部的三個郡,孫權撤兵。這是權宜之計,也是孫權靠劉備面對與曹操奪漢中的情況逼他給的。就是認準劉備不會因為半個荊州放棄漢中,同時與自己決裂。
所以,劉備伐吳其實也是如法炮製,作勢以舉國兵力攻打東吳,實際真正目的是認準了孫權不敢跟自己硬拼。因為獲得荊州全境的東吳已經成為曹魏的最大對手,而劉備的益州有蜀道之險,攻打不易,如果吳蜀開戰,曹魏一定會先打更容易得手的東吳,而剛與劉備交戰的東吳勢必扛不住。劉備就是認準這點才會去伐吳,目的是逼孫權把荊州吐出來。
那面對劉備的訛詐東吳怎麼辦?孫權糾結。他不敢和劉備硬拼,那是事實,但他也有底線,就是最多把左荊州還給劉備,而絕不能再交右荊州。所以他派了年輕的陸遜,一開始基本是且戰且退,以守為主,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走。所以兩軍在到夷陵之前基本就沒怎麼交手,光看見東吳跑了。吳軍其實也是寄希望於劉備滿足撤兵,一旦劉備撤了,東吳一定也會撤,立時在雙方撤軍處形成新的邊界。
但是到了夷陵、猇亭一帶,東吳軍退無可退。因為再走劉備一過去,左荊州盡入劉備之手,可以長驅直入取右荊州,這是東吳不願看到的。而劉備的另一個致命錯誤讓東吳摸清了劉備的底。那就是劉備放棄了水軍,僅用陸軍前進。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訊號。因為之前孫權會擔心劉備跟自己死磕打到東吳本土。而劉備放棄戰船的舉動說明他目的僅在於荊州而不在於江東揚州。因為揚州沒有船是打不下去的。所以孫權不怕跟劉備拼了,才有了陸遜反擊一戰擊敗劉備主力。注意,劉備當時只是主力部隊受損,並沒有全軍覆沒。如果劉備真的有心一戰,那還能集結部隊死拼。但是劉備立刻走了,說明他也清楚,硬拼不行,本土也有危險。而陸遜這邊呢?看見劉備敗退沒有追擊而是趕緊回防。因為他們很清楚接下來曹丕一定會攻過來。果不其然,曹丕乘吳蜀交戰之際發動了江陵之戰,意圖奪取江陵,由於陸遜主力部隊回防,最終沒有成功。
因此,劉備的目的很明確,希望的是不花費太多的代價逼孫權把荊州讓出來,根本不會要去奪江東揚州。如果真的要去那且不說東吳勢必死戰根本打不下來,就算打下來了也是曹丕大軍一到,勞累過度的劉備部隊只能束手待斃。更何況他還把戰船放棄了,沒船怎麼打江東?劉備夷陵之戰敗後不久病逝,死後諸葛亮主政立刻與東吳修好,也是知道要對抗曹魏必須依靠吳蜀同盟,荊州奪不回來了只能另想辦法(後來諸葛亮北伐奪涼州就是一種彌補),但吳蜀同盟如果破了他們就真的完了。
-
3 # 知常容
我能回答,你可以去看我的寫的。劉備出兵伐古,當然是為了奪回荊州,因為失去荊州,劉備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只有奪取荊州,才有可能恢復奪取天下的基本。荊州必須得到。具體的你可以看我的文章算是廣告了。
-
4 # 歷史神秘人
第一點,這是道義上的加分,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在三國爭鬥中,政治的形象很重要,曹操不是抓著個天子嗎,就在爭鬥中佔了多少便宜啊!劉備三兄弟的感情,天下是眾人皆知啊,你劉備不是仁義重情義嗎,難道你就什麼都不做,抗議幾句就行,那你劉備仁義的這張臉是假的嗎,原來你是欺騙大家啊。那讓劉備怎麼混啊,所以說必須打東吳,狠狠的打才能讓天下人說你劉備打的好,是正人君子,是仁義的典範。這對劉備的政治形象那是大大的加分啊。再說,這也是個好時機啊,我打你東吳那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大家都認為打的對,名正言順嘛,師出有名啊。為關羽報仇那是好的很啊,既維護劉備一貫的形象也為自己加分太好不過了!所以伐吳那是必須的!
第二點就是劉備算準了曹操不會在劉備伐吳的時候捅劉備背後一刀子。關羽死後,孫權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想讓曹操背黑鍋,曹操很聰明,把關羽的頭用諸侯的禮儀葬了。曹操心裡是很不爽的,你孫權想讓我背黑鍋,老子玩陰謀的時候,你孫權在玩泥巴呢。這個時候劉備去伐吳,曹操是預設的,至少曹操也想教訓一下孫權,既然劉備去做了,算是幫了自己一個順水人情,曹操也不好在劉備伐吳的時候找劉備的麻煩。劉備算準了曹操的心理,沒了後顧之憂,伐吳就順理成章了,這多好的時機啊,現在不去,什麼時候去啊!一定要打,這是形勢的考量。
第三點,就是劉備伐吳想速戰速結,吳蜀都有臺階下。劉備知道自己必須去打,因為這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自己這邊,一定要打的。同時劉備也知道勞師遠征去伐吳是不能持久的,蜀國最弱,能把吳國打趴下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後勤也不堪重負啊,所以這場伐吳的戰爭只好速戰速結,我不是要滅你東吳,我只是為兄弟報仇,不得不為之,希望孫權能明白我的心思,最好你能賠我點地,如荊州,如果再加點賠款那就更好啦!這樣大家都有臺階下,我劉備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你東吳也可以安寧了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啊。這是劉備想做到一石三鳥的局面,只不過世事難料,吳國竟然出了個陸遜來了個火燒連營七百里,把劉備的幻想燒個精光!以前關羽玩水淹七軍,現在來個火燒七百里,這報應來的真的好爽哦!這難道是天意?劉備被氣的bing在了床上,一切的想法都沒用啦!
最後說一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畢竟世事變幻莫測,這正是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啊!
-
5 # 小刀三國
先表明態度:劉備決定伐吳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雖說很多臣下不同意,但是我覺得劉備這決定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劉備大敗而歸,還把命賠上了。
劉備
公元219年末,關羽在臨沮被擒殺,荊州三郡丟失,劉備集團在荊州的領地徹底沒了。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稱帝后幾個月,對吳發動大規模戰爭,事隔一年半之久,肯定不會是一時衝動了呀。
那劉備是基於哪些因素的考量,才做出如此的決定?拋開戰役的結果來分析分析。
劉玄德
其一,荊州務必要奪回來,有了荊州才有進取天下的可能。
瞭解過三國地理圖,就應該知道荊州可以北上攻打曹魏的南陽郡,而且連通著上庸等地,丟失了荊州三郡,意味著蜀漢將被侷限於益州之地,想要北伐曹魏只有一路出兵,非常的被動。這一點劉備很明白,他伐吳的主要目的就是去奪回荊州。
其二,相比於曹魏,東吳的硬實力更弱些。
如果真的要比較當時魏蜀吳三方的實力,魏國自然最強,吳國和蜀國應該相差無幾。夷陵之戰,蜀軍兵力約七八萬,吳軍約六七萬兵士,兵力軍備上大致相當,未開戰之前誰贏誰輸未知呢!
其三,地理原因,伐魏要走山路,伐吳居高臨下而進軍。
從漢中出發,綿綿山路,諸葛亮好幾次北伐都受到糧草的困擾,而伐吳則順江而下,行軍運糧相對輕鬆很多。
夷陵之戰
其四,師出有名,以替關羽報仇為名。
為關羽復仇當然也是一個原因,可以激發將士們的鬥志。
其五,劉備手下有一大批荊州籍的將領,為他們考慮奪回荊州。
荊州派官員主管益州,多多少少令益州籍官員會不滿。劉備把他們帶去益州,卻丟了他們的家鄉荊州,多不好。
其六,劉備已經年近六十,得多留點“家產”給劉禪。
劉備的雄心壯志值得讓人敬佩,年紀雖大,但心依然未老,不趁著自己健康,難不成坐著享樂嗎?
劉禪
只可惜劉備輸了,還輸得一塌糊塗,賠上了性命。
這一戰基本註定了蜀國將無力迴天,只要魏國和吳國不發生大得動亂。
-
6 # 踱步天
玩過三國殺的都應該知道,如同最後階段的主公反賊和內奸,如果主公強大反賊和內奸較弱,那麼內奸是要聯合反賊抗衡主公的,而一旦內奸殺反,主公只會坐收漁利,內奸和反賊都贏不了,這裡魏國就好比主公,是最強大的,蜀國好比反賊,目的最為明顯,就是要殺掉主公,魏和蜀是主公與反賊的關係,是誓不兩立的,而吳國好比內奸,是個兩面派,此時,吳國如果不出手,既不幫蜀也不幫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吳國目光短淺只為眼前利益,坑害了蜀國,打破了平衡,致使蜀國腹背受敵,淪為最弱的一方,失去了打敗魏國的唯一希望,你還能指望一個失去了希望的蜀國做些什麼,要麼坐視曹魏變得越來越強大,要麼等待自己最先被削弱乃至滅亡,怎麼樣結局都是輸,勝利的果實只能屬於魏國和吳國的一方,所以大局已定,不能挽回,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成全誰,而此時的主要矛盾已經變成魏國和吳國爭奪天下了,蜀國已經沒有爭奪天下的主動權了,但是蜀國還是有一定籌碼的,此時,如果蜀國按兵不動,早晚要被魏國所滅,如果攻打魏國,也是以弱擊強,不自量力,反而替東吳躺槍。所以說蜀國是沒有獲勝的希望的,雖然沒有獲勝的希望,但還是要選擇希望較大的路來走,伐吳的贏面還是有的,總比坐以待斃和以卵擊石的贏面要大,雖然這是在博弈,但是如果能贏的話就算是賺大了,輸了也沒什麼好可惜的,就像你到商家買東西,商家贈送你一次抽獎機會,雖然你也知道其實你很難中到大獎,但是不抽白不抽,抽中了就是賺的,抽不中也不怪自己命不好,翻篇下一局而已
回覆列表
劉備為什麼會伐吳?第一,打著為二弟關羽復仇的旗,實為爭回荊州,進而吞併東吳,有杜甫詩為證: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第二,與曹操爭漢中大勝,成都也穩定下來了,劉備的志向是統一全國,那時魏國強大,若先進攻曹操,必定損失難料,吳國相對要弱,有一定勝算,若滅東吳,國力大增,可與魏抗衡,但歷史證明這種想法不成熟。
第三,劉備嫡系部隊大都認為為關羽復仇是正義的,曾經三年前關羽死時劉備就想徵吳,被諸葛亮勸住,未去,這個願望始終要想實施,出征前孔明也沒有好多可說的,任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