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是影視劇裡面,每次上朝每個官員手裡都捧著一塊長方形的板子,那是什麼?幹嗎用的?
6
回覆列表
  • 1 # 魚生活

    這東西是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朝(cháo)笏。“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笏(hù)板

    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揹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 2 # 趙匡胤960也

    笏板,就是記事本,可以寫字,也可以記事的,夏商周時代開始使用,中原王朝好像除了元蒙外大臣都使用過,滿清官吏取消了

  • 3 # 紫洲道人

    笏,朝笏,笏板,玉板,朝簡,玉圭等等。我就不抄書了,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東西在龍山,紅山文化中其實都有實物發掘。應該是和祭祀有關的,紙張發明前用來記錄祭祀天地祭文的“紙”。後來就演變成為一種禮器。臣屬對天子,下屆對上蒼后土發聲已達天聽的一種禮器。古時也不是人人可以使用的,一定要達到一定品級才可以已達聖聽。現在的道教還保留著使用,高道用於上表時所用

  • 4 # 呂叫獸

    我們在看歷史劇的時候,發現中國古代封建國家的朝議上,大臣們都手持一塊白板或將其插在腰間,這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做笏,是一種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的手持“黑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大臣們拿這個幹什麼呢?很簡單,大家看歷史劇的時候,都會對一些演員產生敬佩之情,為何?他們背了這麼多臺詞,還這麼準確地表達出了時人的情感,真是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真實大臣就是用這塊闆闆記錄自己要對君王說的話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 5 # 帝國的臉譜

    古代官員上朝,手裡持著的白板子,古人稱之為笏,讀hù,也就是官員上朝用的手板。

    笏一般用竹片、玉、象牙等原材料製成。文武大臣面對皇帝,上朝議事,當然要有記錄之用的東西,一則彙報的相關內容,先可書於笏上,以免疏漏;二則皇帝對自己有什麼指示,亦可隨時記在笏上,以免忘記。一句話,笏的作用就大致相當於今天開會用的筆記本。

    笏最初的作用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記錄,其實,它還含有非常重要的禮儀之用,其目的是明等級、別尊卑、崇王權、防僭越。《禮記·玉藻》就記載說:“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

    為區分尊卑貴賤,每個等次所用笏的製作材料都不一樣,周朝天子用的是美玉,諸侯用象牙,大夫用竹,但可裝飾帶有斑紋的魚皮,士也用竹,但其下端可以用象牙。天子笏的長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間一段寬三寸,諸侯的笏上端要削減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上下兩端都要削減六分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代略有變化,比如《正字通》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飾之。”

    下面同親們說幾件與笏有關的趣事。宋太祖趙匡胤手下有位大將叫党進,曾隨趙匡胤南征北戰,為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趙匡胤重用為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彰信軍節度使。不過,党進雖然軍功無數,但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被人所瞧不起,他為此特鬱悶。

    有一次,受趙匡胤委派,党進要領兵到邊疆去戍邊,向皇帝辭行的時候,照例要客套一番。朝廷的禮儀官也知道,党進不會寫、不會說,就給他破例,建議他簡單行禮就行了,不必準備過多說辭。但党進不服,硬是要求按慣例行事。因此,禮儀官便給他代擬了幾句得體的話語,認真寫在笏板上,而且教党進逐字逐句背熟。

    然而,到了辭行那天,党進舉著笏板跪在趙匡胤面前時,卻緊張得一句話也背不出來,上面的字他又不認得,憋了好久,他突然抬起頭望著趙匡胤大聲說:“臣聞上古其風樸略,願官家好將息。”這句話儘管文縐縐的,但驢唇不對馬嘴,朝堂上的皇帝和大臣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禮儀官幾乎噴飯,使勁捂著嘴巴才沒失態。

    出來後,禮儀官問党進,怎麼事到臨頭念出這麼兩句話?党進說,我平日裡見那些書生喜歡“掉書袋”,既然不記得你幫我寫的話,那麼我也來“掉”幾句書袋,這樣,皇上他老人家就知道我也是讀過書的了。

  • 6 # 有書共讀

    在現代的很多古代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宋時期的影視劇,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就是文武百官整齊地站在朝堂的兩邊,每個人手中還端著一個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看。

    那麼很多人就好奇了,大臣們手裡拿的這塊板子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呢?現在有書君來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 古代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白板子是什麼

    古代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白板子其實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笏板。笏板又可以叫做手板、玉板或者是朝板。

    要說笏板的淵源,它可是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辦公工具。據《禮記》記載,它的長為2尺六,寬為3寸。因為時代的原因,度量衡在古代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也不能拿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它。否則這個板子可真是不小呢,拿起來也蠻費勁的。

    雖然一直說板子板子,但是笏板可並不全是木頭製作的。笏板是由玉、象牙或竹片、木頭製作成的。它是古代臣子上殿面君所用的工具。

    二、 這個板子的作用是什麼

    1、 它可以記錄大臣想要上奏的事情

    一個國家大大小小的政事,皇帝一個人必然是忙不過來的,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出來進行輔佐處理國家的事務。

    而朝中大臣們正是扮演了為皇帝分憂解難,提出意見的角色。

    在古代皇宮的制度非常森嚴,任何進入皇宮的人是不能攜帶其他物品的。而大臣們在朝堂上總是要向皇帝報告情況的。

    有時候內容多,那些大臣們又怕遺忘了部分內容怎麼辦呢?

    有人會說大臣可以把自己想要在朝堂上,向皇帝上奏的事項事先寫下來。可是寫哪呢?寫在紙上嗎?可是早在商周時期紙還沒有出現。而後來紙出現並大量生產以後,官員們在朝堂上也不能都掏出來一張紙來唸自己上奏的內容呀!

    朝堂可是一個相當威嚴正式的地方,笏板就隨之發明了。大臣們可以把在朝堂上所要陳述的內容記錄在笏板上。這是為了防止自己在朝堂遺忘而做的簡單的摘要,也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備忘錄。

    人都會有遺忘的,如果沒有笏板,而大臣們在上奏時出現內容遺漏,或者忘記所要說的內容而在皇帝面前卡殼時,不僅自己尷尬,關鍵有可能還會引起皇帝的龍顏大怒。

    2、 大臣可以用它記錄皇帝下達的旨意或者命令

    大臣們的每次上朝,其實就類似於現代的公司開會 。也就是員工不僅要事先準備好自己所要陳述的資料內容,當然最重要的還有要記錄下領導在會議中所傳達的內容和注意事項。

    所以大臣們用笏板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記錄皇帝下達的旨意。好腦袋不如一個爛筆尖,為了防止遺忘,大臣們都會把皇帝所說的要點記錄在笏板上。然後自己好在下朝後,把皇帝所下達的旨意一個個去領匯去思考,然後再一個個去執行。

    大臣如果不用笏板記錄下皇帝的命,而又沒有記住皇帝所下達的旨意,那估計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了。

    3、 它還起到了一個禮儀作用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是高高在上的,他要時刻地保持自己的威嚴和權威,給臣民們一種神秘之感。所以說即便是可以進入朝中議事的中央官員,也不能隨便地就挺直了腰,高抬頭去看皇帝的尊容。這既是皇帝權威的體現,也是臣子對皇帝的一種尊敬。

    大臣們不能直腰,又不能高抬頭去看皇帝,那他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姿態站在朝堂上呢。這個時候,笏板就起了作用了。

    大臣們可以用笏板遮住自己的臉,即使是在向皇帝啟奏事情的時候,也只需眼睛盯著笏板看就行了。這樣對皇帝就不會唐突了,也體現了自己做為臣子對皇帝的尊重。

    三、 這個板子還體現了等級觀念

    在古代,官員的衣著、佩戴物等都不是隨隨便便的,它們都是有等級的。當然這個小小的板子也是有等級的,最起碼在後來這個板子可是官員們的專屬。

    而且不同等級的官員,他們手中所拿的板子的材質是不一樣的。秦漢以後,朝廷會依據官員的級別,用玉、象牙和竹片製作笏板來加以區分。從唐代武德四年以後,官員五品以上是用象牙制的笏板,以下的是用竹木製作的笏板。

    不僅如此 ,朝廷還對笏板的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用的笏板是前拙後直。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笏板是前拙後屈,後來又改成了上圓下方。

    由此可見這小小的笏板在古代也是官員等級的象徵。從他們手中所拿的笏板的樣式和材質,我們也能很容易地就判斷出他們官階的大小了。

    總之,別看它只是一個板子,可這小小的板子功能還真強大呢。不僅可以充當備忘錄,而且還有君臣禮儀的功效。而且它還代表了封建的等級制度,讓我們從式樣和材質就能看出當年它的使用者的官階。看來還真是不能小覷這個小小的板子。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7 # 巧婷影院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電視上,百官上朝時手裡似乎都那這個白色木板的樣子,上面沒有任何文字。在我們感覺中這個板子似乎在朝堂上沒有任何作用。這個也讓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古代官員上早朝要帶著它呢?

    其實官員手上的白板子在古代有個專用名詞,叫做“笏板”,也有人叫它手板,玉板等好幾種叫法。這個板子其實用處挺大的,那麼他有啥用處呢?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在單位或公司上班時,平時多多少少會參加一些會議,或公司管理人員集體開會,這就好比皇上召集官員開會一樣。那麼開會我們都要幹嘛呢,當然開會我們是要帶個本子的,帶本子記錄下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和我們事先記錄的事情彙報給領導,在會中解決。

    而古代的這個白板紙(笏板),其實就我們現在開會時所帶的記事本一樣。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皇帝時,雙手拿著笏板來記錄君命或旨意,或者可以將要對皇帝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其實古代官員不是每個官員都有資格拿這個笏板的,據瞭解,唐代只有五品官以上拿用象牙打磨而成的笏板,而六品一下只能拿著用竹木做出笏板,而到了明朝更加階級分明,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拿笏板上朝,而五品以下官員則沒有資格。也就是說在古代,能拿笏板上朝的,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那麼大夥們應該也大致知道了為啥古代官員上朝時要拿著這個白板子了吧!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對律師有怎樣的認識或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