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鎖泥課

    魏延是劉備親信,後來諸葛亮掌權後一直不服,尤其是諸葛亮用楊儀做大將軍,諸葛亮也看出魏延不服,但是又怕魏延的3萬多漢中精銳部隊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連同楊儀用計殺了魏延。

  • 2 # 鐵蛋火車俠4

    諸葛亮是否知道魏延有反心,這個不得而知,只有演義裡這樣寫了。隨著先帝駕崩,蜀國權力逐漸進入一個真空期,以黃權,李嚴為首的本土士族,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開啟了激烈的權力爭奪,這個時候錦州派內部暫時是一派和氣的,魏延和諸葛亮顯然沒有過多的爭鬥,直到丞相征服西南,平定周邊反對勢力,蜀國內部權力開始向丞相一邊倒的時候,二人才生出了間隙!

    在我看來丞相一生至少有三次鬥垮魏延,或者殺死魏延的機會,丞相都沒有用,這也是蜀國後來能夠勉強支撐的原因所在,首先是在魏延殺韓玄歸降時,丞相雖識得魏延反骨但還是為先主積才,度德量力而用之,第二次魏延違規抗命,導致大敗丞相也沒有追究,第三次就是在丞相臨終前,也是有機會的,!只是丞相大度!

  • 3 # 平陽男人601

    沒找到合適的把柄,怎麼可以殺人呢?最後不是抓到了把柄了嗎?一抓到把柄,讓他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立馬人頭落地!

  • 4 # 鄭火炎焱燚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我從劉備,諸葛亮,魏延自己3個方面給你解答。

    1.首先,諸葛亮雖然知道魏延有反叛的性格,但是劉備惜才,懂得如何去發揮魏延的才能,所以對魏延採取了恩威並施的舉措,魏延對於劉備是忠心耿耿的,劉備也比較喜歡用魏延,相比於張飛,關羽,魏延可以說是劉備的親信隨從部將,取西川就是帶著魏延,漢中之戰後劉備更是以漢中太守之重任委以魏延,這可是比肩關羽的封疆大吏啊。所以劉備重用了魏延,諸葛亮無法反對。

    2.再說諸葛亮,當初既然劉備想要留魏延,諸葛亮雖然權力很大,但是畢竟劉備才是當家的所以最終還是要給劉備面子的。劉備死後,諸葛亮有權殺魏延,但是此時蜀漢已經將星凋零,獨擋一面的大將可以說只有魏延了,他無人可用,所以他只能是更加的需要魏延,至少在他在世之時,魏延還是不會反的。

    3.魏延本身,他是一個極具有統帥能力的大將,有謀略也有武技,這在三國後期是獨一檔的存在,可以說完全不輸關羽。他衛戍的漢中地區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乃至後期王平接任漢中的佈防還是延用魏延的那一套。所以有魏延在漢中諸葛亮他也放心,他用自己的才華、努力和成績征服了諸葛亮。我們來看看當初魏延定的漢中防守策略:

    魏延在漢中佈置了三道防線,秦嶺各道是外圍第一道防線;漢城和樂城等南鄭之外的小城為第二道防線;南鄭城是第三道防線。魏延在秦嶺的斜谷、駱谷、子午谷等南北通道的險要之處都佈置重兵,如果魏軍來攻,必消耗巨大,並不能得勝。即使魏軍能夠慘勝於秦嶺,進入漢中郡,在蜀漢第二、三道防線面前也難取勝。

    所以,綜上所述,前期魏延有劉備稱腰,後期國中無人需要他,再就是他有能力和才華為蜀漢做出貢獻,這是諸葛亮不願早殺魏延的主要原因。

  • 5 # 虹貓大俠

    這件事情得從兩個方面說,演義和史書。

    在演義中,魏延是殺了舊主韓玄投靠劉備的,雖說有帶頭投奔和獻城的功勞,但畢竟是有弒主的前科。劉備從招攬人才方面考慮可以不計較,但是身為重要的謀士諸葛亮不能不敲打敲打。

    因此他才會在劉備接見魏延的時候,喝令左右斬殺魏延,並且杜撰了一個魏延有反骨的說法(即使真有反骨這種說法,長在脖子後面不摸摸誰能知道),諸葛亮這麼做的本意並不是真要殺魏延,而是起個敲打的作用。用言語警告魏延的同時,也是警告其他有異心的人: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至於說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不及早剷除魏延?其實這也會有原因的。

    1、魏延是棟樑之才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其中一個要命的原因就是蜀國的人才凋零,北伐時五虎大將五失其四,唯一剩下的趙雲還垂垂老矣。而魏延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存在,魏延本人也有建功立業的心思。諸葛亮能壓制魏延的情況下,必須得用魏延。甚至在他犯下錯誤的時候,還得裝糊塗保他。

    比如魏延和陳式不聽諸葛亮軍令,貿然進攻,中了魏軍埋伏損兵折將。諸葛亮事後只殺了陳式,對魏延未做任何的處罰。

    2、魏延是蜀國的大將,除掉魏延需要一個充足的理由

    諸葛亮屬於突然去世,雖然他有安排後事的時間,但是並沒有合適的理由除掉魏延,魏延雖然有時候和諸葛亮不對付,但在國家問題上並沒有幹什麼出格的事。諸葛亮想殺魏延並沒有什麼充足的理由。以“踏滅七星燈”為由殺魏延,顯然是不能服眾的。這種禳星續命的方法,外人並不懂,不足以做證據。更何況魏延踏滅七星燈也非本意。

    殺魏延並不是隨時都有充足的理由。原因1中提到的,魏延和陳式不聽軍令輕敵冒進倒是一個不錯的理由,不過這事已經過去幾年了,陳式也做了替罪羊被殺了,不能舊事重提。

    所以諸葛亮得另外找理由,在他有足夠罪證的時候,派人擊殺,馬岱潛伏背後殺魏延就是諸葛亮安排的後手。

    以上是演義的內容,其實史書中並沒有提到魏延有反骨的事情(這種玄幻的事也不可能出現在史書中),馬岱殺魏延一不是諸葛亮授意,二不是背後突襲。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

    楊儀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爭權,兩人都先後上表指責對方謀反。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劉禪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問蔣琬和董允意見。蔣琬可能認為以後還會出現爭權的事情,楊儀好對付,魏延作為統兵大將並不容易對付,所以他力挺楊儀。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中央力挺楊儀,魏延的任何行動都會視為叛逆,而楊儀和魏延有仇,自然不會放過他,魏延可以說是權利更替的犧牲品,跟死去的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

    馬岱肯受楊儀指使,追殺沒有軍隊(軍隊被何平帶著聖命的一席話說散)的魏延父子,應該是看到楊儀負責軍隊撤退,錯誤的認為楊儀有可能接替諸葛亮,站錯了隊罷了。

    事實上第二年楊儀就被罷官下獄,最後自殺。馬岱在第二年有過一次小規模的北伐之後,也從歷史上消失不見。可見內部政治鬥爭有多激烈。

  • 6 # Walkinginthe68715491

    魏延並無反心,只是和楊怡不合是其一,其二是想繼丞相和劉備遺志北伐,違背了諸葛亮死後退軍的意願而被楊怡誣陷謀反殺之。

  • 7 # 老陳愛胡謅

    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從接觸到的書籍、遊戲、八卦等等來說,魏延一直都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這一點可能會受到一些爭議,但是魏延此人的軍事才能非常高,這可以從劉備把漢中交給他,以及奇襲子午谷(可能也有爭議)等等看出來。

    而且他的武力值也相當高,要知道黃忠這個人跟關羽差不多,都是心高氣傲之人,他們卻都非常認可魏延,可見他確實有過人之處。

    諸葛亮殺魏延真的只是因為他有“反心”?這個不去說它,我只說我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來,在當時開城獻降實屬正常,唯獨他被人詬病,這本就不太正常。

    其次,從陰謀論角度分析,他跟諸葛亮派系不同,但他又非常有才能,諸葛亮在世時自然不怕,他卻要考慮身後事,這跟諸葛亮後來鬥李嚴其實差不多,李嚴屬於巴蜀一派,至於說早期的從龍派,似乎除了趙雲也都沒什麼好下場。

    最後,對於魏延的才能,諸葛亮也非常器重,在蜀國兵少將寡的環境下,自然要留著。

    想想魏延,真是可惜呀!如果在魏國,會不會是另一番成就呢?

  • 8 # 愛尚文史

    魏延是劉備的人,魏延對劉備畢恭畢敬,跟隨劉備多年,從來不敢頂撞!!

    對劉備,他說出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據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壯語!!

    魏延在劉備身邊,一直都屬於心腹大將,劉備非常重用他;魏延自己也很盡心盡力,鎮守漢中將近十年,寸土未失!!

    諸葛亮上位以後,主要是培養自己的勢力,比如他向劉禪推薦的人,都是費禕、董允這些自己人;在前線,都是與姜維、馬謖、楊儀等人走得最近;就好比街亭之戰,他寧願派沒有戰鬥經驗的馬謖統領大軍,都不願把前線控制權交給魏延!!!

    所以!魏延,反與不反,在諸葛亮的眼中,他都必須死;因為如果魏延不死,他培養的那些人,都不是魏延的對手!!其實魏延哪有什麼反心,到死都沒有背叛蜀國!!他完全有投靠魏國的機會!魏延根本就沒有想到,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所有人都站在了楊儀這邊;否則他會直接回漢中,整頓兵馬,舉大軍去與楊儀開戰,漢中囤軍至少不下數萬;絕對不至於帶小股部隊回去送死!!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早殺魏延!!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諸葛亮身邊再也找不到比魏延更會打仗的將領了!沒有魏延!他的北伐沒有任何意義!!一個有利用價值,且能受他抑制的人,他不會去殺!!就好比魏國司馬懿,是一個道理!!

  • 9 # 人者仁義也

    正史《三國志》裡並沒有題主說的這種事情。也就是說史書的記載明確了兩件事。

    第一,魏延沒有造反的心思。

    第二,諸葛亮沒有去猜測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的心。

    然後可以觀看歷史上這件事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得病之後,便引領軍隊南還,釋出一道命令,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軍隊可以按照原定計劃返回。諸葛亮去世後,軍中密不發喪,隨後就發生了魏延和楊儀的爭奪權利的事情。楊儀讓費禕去試探一下魏延的心思。面對費禕的試探,魏延就說了一番話,他說:“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費禕試探完就騎馬飛奔而去,魏延知道自己中計了,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北伐的大軍都隨楊儀慢慢撤回川蜀。

    魏延知道了之後十分憤怒,他決心日夜兼程,要趕在楊儀大軍前面回到成都,同時要阻隔楊儀回成都,於是他在自己撤回的地方和已經走過的地方,都把棧道燒燬,。同時魏延上表劉禪說楊儀謀反,沒想到的是楊儀也上書說魏延謀反。

    劉禪知道了這種情況,心裡也有點拿不定主意,於是去同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商量,他們是誰要造反,究竟是怎麼樣子的情況,董蔣二人在這時候都擔保楊儀,魏延在朝廷就完蛋了。於是魏延派人

    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這就是事情的整個經過,魏延有勇有一定的謀略,但是說他要造反倒不至於,魏延想爭權倒是真的。

  • 10 # 遠方的遠327

    從《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記載來看,魏延沒有反心,只是他有野心。作為劉備手下名將,他作戰勇猛,戰功赫赫,深受劉備的信任和重用。劉備漢中稱王,在鎮守漢川的人選上,大家以為會是張飛,但劉備卻提拔了魏延委以重任。

    後來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自己的一些想法老得不到諸葛亮的支援,心中鬱悶,還常說諸葛亮太膽怯,感嘆自己的才幹得不到充分發揮。

    魏延善於領兵,作戰勇猛,但性格高傲,別人都得讓著他,唯有長史楊儀不願順著他,兩人政見不和關係勢同水火。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本想能接替諸葛亮繼續率部作戰,但各部將領按照諸葛亮生前部署引兵撤退,魏延惱怒,不聽楊儀的指派讓他斷後,而是率軍先行南歸,還把經過的所有棧道燒燬。

    蔣琬為人忠厚,公私分明,盡忠職守深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曾秘密上表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而魏延覬覦丞相之位,平日高傲自恃,只對諸葛亮有所忌憚。北伐用人之際諸葛亮不會殺他,一旦諸葛亮去世,只有殺掉魏延,才能為蔣琬的主政掃清障礙。

  • 11 # 歷史之一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見到魏延的第一面的時候便知道魏延有反心,諸葛亮不是沒有對魏延起過殺心。魏延剛殺長沙太守韓玄時,諸葛亮便想將其推出去斬首示眾。這時,劉備怕殺降將,影響日後人心歸附,饒其一命。但之後長達20多年的時間,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魏延呢。

    (1)蜀華人才凋零。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延都是其先鋒,其部下兩萬人馬,戰鬥力極強。每到攻堅戰時,基本上都得仰仗魏延的嫡系部隊。魏延領兵能力在蜀國那是首屈一指的。因此諸葛不僅不能殺他,還怕他被人殺了。當魏延中了鄭文的詐降計時,千里奔襲司馬懿大營時,諸葛亮更是讓姜維和王平星夜來救魏延。

    (2)諸葛亮自信能夠鎮的住魏延,只要自己還在,魏延便不敢造反。這個確實也是事實,諸葛亮在世時,魏延先後有過子午谷奇謀不被採納,二出祁山時放棄陳倉城時,對諸葛亮有過不滿。但也只敢私下裡說說,從未敢在諸葛亮面前表達不滿。

    (3)諸葛亮找不到理由殺魏延。諸葛亮是丞相,曹操也是丞相。諸葛亮軍政大權獨攬,曹操只有到後期才獨攬軍政大權,前期只是軍權獨攬而已。但為何曹操是權臣,諸葛亮不是。對下屬的生殺大權便是其中的一個區別。曹操想殺哪個下屬,需要稟報漢獻帝嗎?顯然不要。但諸葛亮不同,劉禪是君,他是臣。這時,他想殺誰,是需要劉禪批准的。這時不找個理由可以嗎。但魏延基本上沒有什麼大敗,雖然做人情商不高,但也沒有聽說有作奸犯科之事。這時,就算諸葛亮想殺魏延,也殺不了了。

  • 12 # 芝麻開門34528881

    在網上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都是說魏延軍事才能如何如何高,說什麼全才,這其實是一部分人自己並沒有多少頭腦,只是往往看了一些別人的什麼分析啦留言啦等等,就跟著他人起鬨,生怕落人之後,這一部分人就根本沒有拿腦子想過全靠跟風;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魏延在這裡講講,古時候開城投降有人說了很正常沒錯很正常,但你魏延該不該殺主而獻城,你說一千道一萬背個殺主的罪名也是會讓人唾棄的讓人所不齒的。還有三姓家奴呂布也是殺主求榮的,同樣是讓人唾棄的,所以諸葛亮一者是真要魏延的,二者雖說讓劉備勸阻了但經過如此的威嚇,也確實對魏延是一種警示。說魏延武藝好這沒錯,在三國後期確實是數一數二的人物這裡說的是武藝不是說軍事才能;只想問一問那些整天說魏延勝過五虎的人有那些地盤是魏延獨自領兵打下來的,又打敗過曹魏的那些一流大將,不說超一流的;關二爺的功績與能力就不用說了吧!又說說三爺吧,張三爺智降嚴顏,敗張鄰取閬中克巴蜀;不明原由的人都說漢中以為非張飛守才能顯示出劉備的器重,想問一下巴蜀閬中又要誰去守,魏延行嗎?漢中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守一面即可禦敵,進可攻退可守,閬中巴蜀乃四戰之地,張飛能打下也肯定能守,所以張飛不可能調來守漢中。再說趙雲戰文丑,敵許褚殺高覽敗徐晃張郃擒張任長坂一戰人皆盡知,戰漢中救黃忠劉備親封其為虎威將軍一身是膽也,截江救阿斗數次救劉備,趙雲的武藝不必說了吧!只是在軍事上的才能沒有得到應用而已,這不併是說劉備不用他而是太信任趙雲所以趙雲生生註定就是保護劉備的。黃忠取漢中斬淵。馬超潼關一戰殺得曹操丟盔卸甲割須棄袍以上這些人的戰績豈是魏延所能相論;但馬超新降,還不能夠完全信任,黃忠年齡偏老,又加上劉備肯定要提拔新人肯定會用魏延的,這跟劉備沒有派其他人是沒有衝突的,至於說劉備問魏延的那些話,回答說曹操來拒之,十萬來吞之其實很正常的話,可笑一些人也拿來說事;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其結果怎樣,馬謖也信誓旦旦說可敵張郃軍令狀都立了結果如何;可見以前的將領說這樣的話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隨便。千萬別當真;曹操新敗於漢中,劉備勢頭正盛,曹操都成了驚弓之鳥,其手下焉敢來犯漢中,在魏延鎮守漢中時,魏國僅有的兩次進犯漢中沒有得逞也並不是魏延的功勞,一次是諸葛安居平五路就不用細說了吧!另一次是山路崎嶇難行,又逢大雨魏軍折損人馬無功而返。其實最後魏延被馬岱所殺,有一半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 13 # 天山月3

    依小說來討論這個問題,魏延反叛之前夜做一夢,見自己頭上長角,曾問費褘主何兆?費見魏延反心己露,沒敢實告,告以吉兆,魏延信以為真。實則頭上長角乃刀下用也。小說交待的很清,因諸葛亮憐其勇,不忍殺之。魏延屬投機份子應是事實,多次主動反覆無常被諸葛亮看透。相對來說劉備對魏延要好一些。

  • 1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為什麼大家始終把諸葛亮放在魏延的對立面呢?就沒有人覺得這樣的分析太草率了嗎?

    其實,諸葛亮從來就沒有認為魏延會反,他臨終前做最後一次努力去保護魏延,但沒有成功。

    今天給大家講講魏延之死的真相,從史料中咱們抽絲剝繭地還原一下歷史的真實面貌。

    魏延在荊州時歸附劉備,後跟隨劉備入川,在平定川蜀的過程屢立戰功,他的才能受到劉備的欣賞。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與曹操為爭奪漢中展開大戰,魏延也隨軍出征。

    獲得漢中後,劉備力排眾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讓魏延擔任起鎮守漢中的重任。

    劉備徵吳兵敗,憂憤中身死白帝城,留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正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漢內政不穩,四面受敵,當此“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縱橫捭闔,魏延忠於職事,撐起了艱難的局面。

    諸葛亮對魏延仍然非常倚重,並讓他建功立業,得以提拔。而魏延也沒有讓諸葛亮失望。這樣的升遷,除了魏延自身的能力,難道沒有諸葛亮在背後大力支援的功勞?

    當蜀漢經過諸葛亮的苦心經營,元氣漸復,兵精糧足,北伐大計就提上了日程。

    諸葛亮與魏延之間有矛盾嗎?有,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但這僅僅是兩人在軍事觀點上的分歧。魏延的“子午谷奇計”和諸葛亮的“平取隴右”在戰術上的區別是正奇之別,但從戰略上大不相同,諸葛亮的著眼點是隴右,魏延則胃口很大,想將長安以西地區全部納入囊中。

    大家現在可能僅僅是從軍事角度上考慮問題,但要從政治角度剖解實質,其實就是“蠶食”和“平吞”的區別。

    以蜀漢與曹魏相互間實力的對比,大家應該可以清醒地認識到,哪種戰略更加實際。再不懂軍事,也應該知道德日的慘痛吧?

    但至少,我們可以發現,魏延是個有戰略頭腦的帥才。但從“子午谷奇計”中,我們也應該能夠知道,魏延的政治眼光實在是太過淺短,而這個弱點最終害了他自己。

    雖然魏延有缺點,但他的軍事才能仍然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在諸葛亮率兵北伐的歷次戰役中,魏延依然是諸葛亮最為信重的大將。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委以重任,魏延也不負期許,屢立戰功。不僅郭淮、費矅,甚至魏國名將張郃都是他的手下敗將。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在北伐中耗盡了他的心血和生命,折戟沉沙五丈原。

    諸葛亮臨死前,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對大軍回撤也做出最後的安排。諸葛亮是這樣安排的:楊儀主持退軍事務,費禕和姜維參與和輔助,魏延率部在最後面斷後,姜維次之,主力部隊隨楊儀先走。如果魏延不服從,其他人就自行出發。

    很多人憑藉諸葛亮的這個退軍計劃,認為諸葛亮對魏延不信任,導致了魏延最終死亡。

    為什麼就沒有人替魏延來反省一下呢?動動腦子,如果你是諸葛亮,會怎麼安排臨終前的軍事?難道要把英勇無敵的魏延召回來,託附以軍國大政,主持退兵事宜嗎?

    是不是以為讓楊儀主持大軍撤退是件好差事?大錯特錯了。主持大軍撤退絕不是件好差事!

    咱們先來看看楊儀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三國志》中有楊儀的傳記,我們發現,楊儀與魏延一文一武,但性格很相似,都恃才傲物,器量狹窄,對下屬還不錯,但對上級不服氣,和同僚也處不好關係。

    魏延也是這麼個性格,所以兩人針尖對麥芒,合不來。諸葛亮在世期間,也對兩人的不合非常頭疼。諸葛亮的處理辦法是讓費禕從中調節,維持著軍政事務的正常執行。有人說,難道不能讓魏延來主持退軍事宜嗎?那我可以負責任的說,蜀國當年就可以結束了。

    其實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與主持退軍,而是讓他率軍斷後,是諸葛亮最後一次阻止魏延輕率地踏入險惡的政鬥漩渦。

    如果魏延稍微有一點政治頭腦,只要能認認真真地把斷後的事情辦好,保障大軍安然返回,從此以後,他就必然成為蜀漢軍方的第一人,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繼承人。

    在當時,無論軍功,級別,資歷,還是軍事素養,在軍隊中的威望,魏延還有對手嗎?能不被後主劉禪重用嗎?

    真以為諸葛亮讓楊儀主持退軍,就是託附重擔?想得太簡單了。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身後事,他的接班人是蔣琬。

    而楊儀呢?其實諸葛亮只是在使用他的才幹,對楊儀,諸葛亮從來就沒有真正信任過:原來,所謂的主持大軍撤退的虛名,只是“從容而已”。

    諸葛亮計算得很深啊,接班人是蔣琬,後軍師是費禕,姜維掌握著軍隊,魏延斷後,而楊儀除了掛了個臨時性的虛名,一無所有。

    劉禪心領神會,把楊儀“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完全削權了。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魏延能不能做這個撤軍的主持人?諸葛亮是不是在保護他?就魏延這種淺薄的政治頭腦,如果再讓他去做退軍的主持者,死是遲早的事,只不過是被誰弄死而已。

    再看下面這段記載:當得知魏延發動兵變,蔣琬迅速“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走了沒多遠,魏延被殺的訊息傳來,蔣琬“乃旋”,立即返回成都。

    蔣琬為什麼不與楊儀會合,一齊南返呢?蔣琬想幹什麼?

    魏延已死,蔣琬要對付誰,該明白了吧?

    但魏延這個政治白痴,看看他幹了些什麼事: 魏延劫持和威脅費禕,燒絕了棧道,甚至還率部阻截本軍。

    大家說,魏延這種性格和政治頭腦能代替諸葛亮撐得起蜀漢的江山嗎?

    都說魏延“善養士卒”,結果被王平到陣前一通喧呼,部下就全都跑散了。

    不僅連自己的部曲人馬都不跟著他,連朝中也沒人替他說好話:蔣琬和董允肯定不可能為魏延說好話,魏延這個冒失行為,正中人家的下懷,就怕弄不死你。

    魏延之死,確實非常可惜,是蜀漢軍方的重大損失,但確實怪不得別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的所作所為,“作亂”這兩個字是絕對逃不掉的。

    在某些時候,其實什麼都不必爭,才是真正的上策。主持退軍不過是個臨時性的代理事務,到了成都就結束了,也不知道有什麼可爭的?

    魏延因“爭”喪命,而楊儀呢?後來也死在了“爭”上。

    就魏延這種政治頭腦,也就是諸葛亮比較寬宏,還能一直容忍著他。如果要換了司馬懿這種人當主帥,魏延足夠死七回了。

  • 15 # 不沉的經遠

    就正史來說,從來沒有什麼諸葛亮知道魏延有反心想殺他的事情,相反諸葛亮一直可以說是對魏延非常寬容,沒有諸葛亮的保護,魏延早就被殺了。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勇猛過人,又是劉備死後蜀漢殘存不多的元老級武將之一,因此諸葛亮北伐時經常以魏延為先鋒。魏延的職務也從原來的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陽谿之戰魏延擊敗郭淮等人以後又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這在當時蜀漢的武將裡,可以說是第一人了,如果諸葛亮不是信任、倚重他的話,根本不會讓魏延出任這樣的要職。

    有些人會用“子午谷奇謀”來說諸葛亮和魏延兩個人矛盾很深,但是“子午谷奇謀”僅僅是《魏略》裡的一個傳說而已,並不見於《三國志》記載。《三國志》裡寫的是魏延每次出征時,都希望自己單獨帶一路人馬和諸葛亮分開行動,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諸葛亮不允許魏延單獨行動,魏延確實很有想法,常說諸葛亮膽怯,讓自己沒法發揮才能。但是從後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顧大局,起兵追殺楊儀最後兵敗身亡的事情來看,魏延性格暴躁,也確實不適合單獨帶並行動。諸葛亮不讓他單獨領兵並非沒有道理。而更重要的是,即使魏延經常口出怨言,諸葛亮卻並依然重用於他,可見諸葛亮對於魏延還是很包容的。

    這一點也可以從其他事情看出來,魏延性格高傲自大,因此人際關係很差,“當時皆避下之”。特別是他和楊儀兩個人關係極差,“有如水火”,甚至在軍務會議上魏延一旦說不過楊儀,就會“舉刃擬儀”,直接抽出刀子要砍人。這種行為遇到一個稍微嚴厲點的上司,丟官是最起碼的事了,但是諸葛亮都一直對魏延很寬容,並沒有苛責於他。還有像後將軍劉琰是蜀漢元老,因為與魏延不和發生言語,諸葛亮多次勸他要忍讓,劉琰表示不能做到,諸葛亮就讓他回成都,可見平時諸葛亮都有點袒護魏延了。

    甚至連遠在東吳孫權都知道如果沒有諸葛亮,那麼魏延一定會出事:

    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事實上也是如此,諸葛亮死後,此時軍心混亂,魏延作為軍中第一大將,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大軍安全的帶回去。但是魏延卻不顧大局堅持要奪兵權,失敗以後帶兵追殺楊儀,要以武力硬奪兵權,這種行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楊儀和魏延互相彈劾對方,劉禪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他們的意見,兩個人都“鹹保儀疑延”,可見魏延在朝堂上人際關係有多糟糕,連一個為他說話的都沒有。魏延這一行為軍中將士也多不認可,魏延大軍追上楊儀以後還沒廝殺,王平一出來喊話,魏延計程車兵都“知曲在延”,四散而走,魏延兵敗而死。

    大家都知道魏延錯了,但是魏延卻不自知,從這點來說,魏延更像一個沒長大的熊孩子,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能保護他,但是諸葛亮一死,那麼他的性格脾氣,也只能害了自己的性命。

  • 16 # 阿呆夢話

    阿呆認為,這是個誤解。似乎都以為魏延有反心有反心,這是被《三國演義》誤導的。與歷史上真正的魏延是兩碼事。

    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為何不早殺之?這本來就成了個錯誤的命題。

    《三國演義》中為了烘托和渲染諸葛亮,就可以來貶低魏延。三國演義中,魏延有兩次叛主救蜀的故事,一次是曹操大軍殺來,劉備帶著百姓從樊城投奔襄陽,蔡瑁張允不放其入城,魏延殺了守城門計程車兵,要放劉備進城。第二次是關羽進攻長沙,長沙太守韓玄要殺黃忠,魏延殺了韓玄,獻城投降。

    因為這兩件事情,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

    歷史上真正的魏延是怎樣的?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怎樣?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由此可見:

    魏延不是降將,是劉備在新野時期招募的部下。

    魏延是個善於帶兵又勇猛過人的悍將。

    魏延的性格比較高傲自信,一般人都害怕他。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很深,互掐得厲害,水火不容。

    那麼魏延是否又反叛的意圖?

    阿呆認為,魏延如果想反叛,早就反叛了。劉備剛死的時候,整個蜀國都是一片混亂,這個時候漢中太守魏延如果反叛是個好機會,只要調轉槍口,守住巴山要道,聯合長安的鐘繇進駐漢中就是了。送給曹魏一個大禮,當然少不了好處。

    相反,魏延在漢中修築三道防線,防禦北方的曹魏。

    諸葛亮為啥不早殺魏延?

    1、諸葛亮北伐的駐軍、後勤基地都在漢中,離開作為漢中軍政大權的魏延的支援,諸葛亮的北伐一次也搞不成。

    2、諸葛亮北伐的先頭部隊一直都是魏延擔當的,魏延是諸葛亮北伐的最有力支持者。也是幫助最大的人。

    3、諸葛亮和魏延是戰略思維方面的分歧,是工作上的意見不同。兩人在北伐中的配合是默契的,不存在根本矛盾。

    諸葛亮臨死的時候為啥要設計害死魏延?

    這是因為,諸葛亮知道,一旦魏延接手北伐,必定是以進攻為主,這將違背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圖,會加速蜀國的滅亡的。

  • 17 # 山河明月

    魏延可能是《三國演義》中被黑的最慘的一名武將,一出場就被扣上了腦後有反骨的帽子,而且解決甚為悽慘,不僅身死蜀漢自己人手裡,還被夷滅三族,縱觀三國曆史,沒有比魏延更慘更冤的了。

    魏延什麼時候跟隨劉備的,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斷,時間應該是在劉備與孫權取得赤壁大戰勝利之後、劉備入蜀之前,這個時候的劉備,剛剛取得江陵和荊南四郡,一時名聲大振,荊州文人武將紛紛投靠劉備,魏延這個時候率部曲跟隨劉備的可能性最大。可以看得出來,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並不長,在劉備集團里根基算是比較淺的,又因為魏延是一個武將,也就是一個粗人,估計和諸葛亮等一幫子荊州文人的關係很一般,談不上有什麼交情。陳壽認為,魏延“性矜高”,性格和關羽有點相像,特別驕傲高冷,有點不合群。

    這樣的一個魏延,為什麼成了蜀漢乃至整個三國曆史上最冤最慘的一個武將呢?

    魏延是蜀漢戰略轉變的犧牲品

    魏延是蜀漢集團中堅定的伐魏派。初任鎮軍將軍、漢中太守,劉備讓魏延講兩句,魏延就曾說出,“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這樣的豪言壯語,讓人聽了心潮澎湃,也有人說魏延很狂妄,不管怎麼說,魏延主戰是毫無疑問的。北伐之際,魏延為了儘快顛覆魏國,甚至想出兵出子午谷,進攻長安,奪取漢中的險招。魏延在諸葛亮的北伐中,雖然一直沒有被重要,但是取得幾次重大作戰成果,都有魏延的參與。一次是公元230年,在漢中保衛戰中,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這一戰之後,魏延被封為南鄭侯;一次是諸葛亮北伐中,魏延與高翔、吳班襲擊魏軍,獲甲首三千級,戰功也不小。自此以後,蜀漢集團中,除了諸葛亮,魏延是軍中二號人物,而且是一個激進的主戰派將領。諸葛亮病死五丈原,魏延仍然堅持以戰事為重,不肯從前線撤軍,對諸葛亮之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哀傷之情,得罪了不少諸葛亮鐵桿的粉絲。

    魏延的不幸,由此開始。諸葛亮彌留之際,劉禪的使者問誰可以接替他,諸葛亮答蔣琬,蔣琬之後呢?諸葛亮答費禕。費禕之後呢?諸葛亮沒有回答。我們仔細看看,蔣琬和費禕作為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都是溫和派,很少對外發動戰爭,多以保境安民為務。魏延沒有看透這一點,他只想著自己的北伐夢,他只想著還了劉備的知遇之恩,只是為了貫徹溫和的執政理念,在面對楊儀、魏延相互指責對方謀反的時候,蔣琬、董允等人毫不猶豫得站在了楊儀這邊,給魏延定了謀反的罪名,被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魏延的性格決定的,但不是主要因素

    上面已經分析過了,魏延性格高傲孤冷,能與軍士同甘共苦,卻不能與其他文臣武將和睦共處,尤其是在諸葛亮否決了他的子午谷奇謀後,魏延逢人就說諸葛亮無謀,這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尤其是作為鎮守一方的重號將軍,不講大局,肆意發洩個人感情,很影響團結,對威望極高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放肆,對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正是因為這個性格,在面對楊儀、魏延相互指責對方謀反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魏延辯駁,沒有一個人為魏延說過一句好話。

    但我認為,魏延的性格絕對不是他悲劇的最主要原因。謀害魏延的楊儀,在朝臣心目中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與大多數人的關係不合,但是楊儀一人獲罪,並沒有牽連家人,楊儀死後,其家人更是返回成都居住,境況倒是大為改善。由此可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魏延遇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楊儀。

    楊儀的公報私仇

    楊儀此人,心胸極為狹窄,與魏延公開不合已是人盡皆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命楊儀斷後,魏延自是不服。於是率軍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魏延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而這正好給了楊儀公報私仇的機會。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諸葛亮的威望在蜀軍中無人匹敵,一句話就徹底瓦解了魏延大軍的鬥志,紛紛作鳥獸散,無奈之下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

    魏延如果心有反志,完全可以率部譁變,北去曹魏好了。魏延追擊蜀漢大軍,為了也是攔截蜀漢大軍,想著去完成自己可憐的北伐夢。魏延不敵被殺,本應所有的恩怨都隨風去了。楊儀卻踩著魏延的頭顱,破口大罵“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隨後更是夷滅魏延三族,做得非常不人道。細數三國文臣武將,被夷滅三族的,可能僅魏延一人了。遇到楊儀這般的小人,魏延能不冤嗎?

    透過以上分析來看,魏延其實一直都是忠於蜀漢的,只是他是一個純粹的武將,一個只想著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蜀漢將領,在蜀漢集團戰略決策轉變之際,他沒有很好地服從這種轉變,做得過於激進,被小人楊儀給利用了,而蜀漢朝廷的溫和派,也默許了楊儀的做法,魏延被整個蜀漢朝廷所不容,魏延造反的罪名也就被坐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忘掉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