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675866671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兵”是清朝的常備武裝力量,主要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
綠營軍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朝廷的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戍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清代大軍都是綠營兵。
而“勇”是為了補充八旗軍和綠營軍兵力不足,而從當地就地取材招募的鄉勇部隊,他們被國家需要時便被組織起來,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國家也不用花費大量經費供養他們。
到了雍正乾隆時期,社會穩定,生活安逸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戰鬥力下降,甚至出現作為一個兵不能參戰的情況,於是國家越來越仰仗鄉勇。到太平天國。曾國藩將鄉勇改為正式的練勇,發軍餉,制定兵制,在戰鬥中鄉勇越來越強,成為國家的軍隊主力,勇比兵變得厲害。
綜上則是,兵是國家正規軍,勇是地方武裝力量。隨著正規軍的墮落,地方武裝逐漸成為國家仰仗的力量,成為正規軍。
我們經常在電視和電影上看到清兵的衣服前後面就寫有一個字,要不是“兵”字,要不就是“勇”。究竟穿著這兩種衣服計程車兵是有什麼區別的呢。會不會寫著“兵”就是普通士兵,而寫著“勇”就是勇敢,特種部隊的?
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歷史記載,“兵”是清朝的真正士兵,是正規軍,就是那些“八旗軍”和“綠營軍”。真正的旗兵,是滿族兵,很有地位的。“綠營軍”,則是漢人的兵,雖然是正規軍,但地位沒有旗兵高。因為清兵入關後,中國地大物博。滿族的旗兵管不過了,就逐步招收了一些漢人作為士兵進行補充。但朝廷最為重視的肯定是他的旗兵了。
後來,旗兵久不打仗,長期養尊處優。以致後來的農民起義,都是以綠營軍作為主力去平復的。到後晚清,乾隆後期。因軍備不足,旗兵和綠營軍都不夠用的時候,就徵用地方上地主、鄉坤的武裝力爭。這些地方非正式的武裝力量,就是鄉勇了。這些鄉勇,只是戰時需要才徵用的,戰後需要解散的。為了區別,這些非正式的武裝力量,士兵穿著的衣服就有個“勇”字。
到了清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清朝已經很依賴地方上的曾國藩的湘軍。曾國藩有能力發軍餉,將他的湘軍操練為正式軍,亦稱為“練勇”。但穿著的兵服還是寫著個“勇”字。此後的清軍“勇”的地位才提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