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要面臨至親死亡,我很焦慮,本來我都戒掉熬夜,每天十點睡覺了,現在我的外公癌症晚期了,每晚都睜著眼睛睡不著。我知道我這種狀態很不好。我也知道每個人都會死。腦子啥都沒想,就是特別清醒……大家是怎麼緩解這種狀態的啊?
回覆列表
-
1 # 聽說吧心理諮詢
-
2 # 未泱太難了
無論如何最後還是會死的
目前我們只要好好活著就可以了
這種事情我目前不用考慮
說真的糾結這件事沒什麼用,也沒什麼辦法。
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死了是什麼感覺,我認為不必恐懼。因為我們死了之後沒有意識,也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那種感覺⋯形容不出來,一切都與自己無關,那時候的「你」也就不知道自己來沒來過這世上。
-
3 # 逆襲的草莓
你可以看看西藏生死書這本書,很好的詮釋了死亡過程,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恐懼,既然把死看淡了那就沒有恐懼了
-
4 # 俞葵正能量
生死是自絲規律,有什麼恐懼和焦慮的呢?既然明瞭了緣由,那就要更加珍惜生命,好好地活著。活得精彩,活得有價質,活得更有意義。使自己的有限生命,去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就是死了也會含笑九泉。要是一個人整天的憂憂鬱鬱,微迷不振,患得患失,慌慌不可終日,始始終終想的是自己如何不白來世上一趟,去偷機鑽營,吃喝懶做,不顧家庭,不顧社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連鍾都撞不響。這樣的懦夫懶漢,還不如早死早好,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在當前的疫情下,隨著每天患病及死亡人數的增加,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感覺到死亡焦慮的存在。
其實早在疫情之前,死亡焦慮就一直就隱蔽地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裡,心理議題上常說的適應障礙,比如分離焦慮、中年危機、空巢綜合症、更年期綜合徵,都有大量死亡焦慮的影子。
比如,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上學爺爺送我到校門口,當他扭頭要回去時,我突然害怕地嚎啕大哭;有一次夢到一個親人要離開,那種絕望的心情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後來接觸了心理學,明白了這是一種對死亡(分離)的焦慮和恐懼,這應該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到的。
無論我們有多麼不願意,失去總會在不經意間來到我們生命中。
我們得到了成長,同時失去了童年,我們得到了成熟,卻失去了青春。我們過上了童年時候想過上的成人生活,卻在長大後再也沒有過童年的那種歡樂。
成年的世界裡,分離成為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本來以為一直陪伴的同學、朋友,卻在人生這條路上因為各種原因漸行漸遠;曾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人,成為了過客;敬愛的親人也相繼撒手離開我們……
後來,又經歷了親人的連續離世的打擊。
越來越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我發現自己也越來越容易焦慮,一點點小感冒、不舒服,都會緊張得不行。
疫情期間,類似這種狀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有的人出現了一點點不適,就開始不斷去醫院檢查,想要“百分百地確定”自己是否健康。
有的人雖然沒有身體的不舒服,卻感到憂慮,緊張不安,難以靜心工作,甚至出現了失眠、噩夢等症狀。
除此之外,有的人明明多年來厭惡自己的工作,也想過換新工作,卻糾結猶豫,遲遲不敢辭職,擔心離職後失去固定的收入,害怕新工作也未必能夠讓自己獲得成功。
也有的人在一段關係中,明明很痛苦,卻不敢離開尋找新的天地。因為關係雖然痛苦,卻帶給他們熟悉和安全感。新的地方意味著陌生,TA將失去熟悉和安全,面臨太多的不可知,這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恐懼。
還有一些人,失戀或離婚後,感覺好像失去了所有,生活失去了意義,生命失去了光彩。生活從此崩塌,一直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
這都是對喪失的害怕,以及拼命地去逃避喪失。
然而,喪失,是你無法完全控制和阻擋的。它會以各種形式在你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
喪失財產,喪失親人,喪失關係,喪失力量,喪失健康,喪失歡樂,喪失對一些事情的控制感,這種感覺第一讓我們很難受,第二會在潛意識激發我們對死亡的恐慌,因為最終的喪失——即對自己的喪失——即死亡。
既然喪失無法控制和阻擋,那我們該如何去應對?
歐文·亞隆說過,生命的聯結,或者稱之為愛,使我們有能力面對死亡。不論是透過分擔恐懼的方式,還是透過增加生活幸福感的方式,愛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死亡。
這次疫情中,所有的人,包括同病毒抗爭的病人,醫生護士們,有意義地、充實地活著。我們承擔著死亡焦慮的同時,享受活著的、生命的意義。
但同時,愛,讓我們不願面對失去,讓我們不願面對告別,我們所有的不捨得,都源於內心的愛。
就像電影《當怪物來敲門》裡的小男孩康納,他最害怕的不是同學的欺負,不是外婆的管教,也不是噩夢裡的怪物,而是現實裡病重的媽媽註定要離去的事實。
很多人在面對喪失的過程中,一開始會像康納一樣否認、壓抑和逃避。是啊,離別的悲傷與逝去的恐懼,別說是對小孩子,對於很多成人而言,都像是黑夜中的龐然巨怪。
但,我們可以做到、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真實面對自己喪失之後所經歷的全部情感體驗。
不試圖壓抑自己的情緒,選擇最舒服的方式將這些情緒都釋放出來,我們可以哀傷、可以哭泣、可以傾訴。
接受自己在這段期間不同以往的堅強,接納自己的脆弱。然後,告訴那些已經失去的人和事:雖然很愛你,但我終究還是要放下你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拼命地否認、逃避喪失,已經影響到自己的婚戀、工作和生活,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接受心理輔導,
學習接納各種喪失,提高對失去的耐受力,達成和失去的和解。習慣失去,和失去共存,最終獲得當下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