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曹操的初心是匡扶漢室後來發生變化!

    先回答問題,曹操的初心是匡扶漢室,還是自立為王呢?我的回答是曹操的初心是匡扶漢室後來發生變化!可以從他自己文章《述志令》看出來。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該文章寫於210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當時,他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後,政權逐漸鞏固,繼而圖謀統一全國;但是孫權、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他們除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釋出了這篇令文。我們看看文章大概。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瞭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的原因,是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啊。"

    。。。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得不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開始的時候,曹操還算是漢朝忠臣,後來有了野心,可以從《述志令》中得到答案。

    一是稱孤道寡,自稱萬歲。“稱孤道寡”級別可能夠了,但自稱萬歲,明顯差點。曹操對他的女人說:我萬年以後,你們都是要出嫁的。“萬年”和“萬歲”沒有什麼兩樣。而他這時只是一個侯,連“王”也不是。

    二是不信天命。這裡所說的“天命”和現代人理解的“天命”不一樣,在古代,歷代皇帝都說自己是奉了天命,是真命天子,不信天命實際就是不承認皇權,是大逆不道的。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以前就經常向大臣說“不信天命”,孔融就諷刺他說:“有天下者,何必鉚金刀”。“鉚金刀”就是“劉”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能擁有天下的,何必一定要姓劉呢?別人也可以。曹操從來沒有把漢獻帝放在眼裡,但他的“不信天命”卻是階段性的,比如他就說過“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的話。

    三是他拿晉文公、齊桓公、周文王說事,有點超前,有暗示的成分。人們之所以會誤解,原因在於:我們在潛意識裡覺得曹操已是“魏王”,而實際上,在建安十五年,曹操還只是一個武平國侯。

    曹操的篡盜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曹操在《述志令》中 “性不信天命”的話,其實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以前就說過的。曹操說這句話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他的篡盜做宣傳和鋪墊。當時,孔融諷刺他“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建安十五年十二月,釋出《述志令》,和劉裕一樣,他把不好說出口的話換了一個巧妙的方式說出來了。當孔融被滿門抄斬後,還會有人敢公開議論他。建安十六年,他為曹丕要了一個五官中郎將的官,曹丕等三人封侯。正當他的計劃緊鑼密鼓地進行的時候,先是商耀叛亂,接著馬超、韓遂在關中叛亂。建安十七年,馬超韓遂的叛亂尚未完全平息,他為了建國,向漢獻帝要了十四個縣,並且派大臣董昭私下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回答“不宜如此”,引起了曹操的記恨,荀彧自殺。荀彧死的第二年,曹操如願以償地當上了魏公,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他。

    從曹操建安十八年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稱“魏王”,死後被追認為魏武帝看,後來的發展都是按照他的規劃走的,全部得到了驗證。所以說曹操的初心是匡扶漢室,後來發生了變化!自己想當週文王,兒子當週武王。

  • 2 # 明月照邊關

    不是扶漢,而是自立為王,打出一片完全屬於曹家的江山。

    東漢末年,因為皇帝年幼,導致宦官外戚之亂,東漢王朝分崩離析,加上黃巾之亂,東漢又推行了州牧制度和地方豪強募兵制,導致一時各懷心態的人紛紛登場,有點抱負的人都想趁亂分一杯羹,曹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的。

    自古亂世出英雄,生逢亂世,誰都想闖出一番事業,曹操本就是一個很有才華,又具有梟雄性格的人,以曹操的聰明,他怎麼會看不出東漢腐敗的根源,身具一流才華,又怎麼會願意甘居人下?

    隨著時局的發展,曹操是兵精將猛,謀士如雲,猛將成排,此時的曹操雄心萬丈,後來趁著洛陽動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野心志在天下,之所以不敢明目張膽的幹掉漢獻帝,自立為帝,一是不想樹敵過早過多,二是天下向漢之心尚在,當時不宜自立。

    後來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又自立為魏王,實際上就是為曹家江山平穩過渡做一個鋪墊,曹操深知他在位時是不宜當皇帝了,但到他兒子曹丕時時機是絕對成熟了,那就提前給自己的兒子做好鋪墊。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曹操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扶漢,而是打著扶漢的名義,建立自己的江山,諸葛亮對曹操的評判一點不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也”

  • 3 # 散落君

    初心毫無疑問是匡扶漢室,後面做了丞相,手握軍政大權,騎虎難下,不篡權自立不行了。

    翻看史書,早年的曹操毫無疑問是一個熱血青年。就衝十八路諸侯討董,唯有曹操和孫堅敢去衝鋒陷陣,想要救出漢獻帝,就可以看出他的赤膽忠心。

    瞭解曹操的心路歷程,《讓縣自名本志令》是一個非常好的素材。“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曹操早年的志向,就是當一個威武的大漢將軍。

    而後,為什麼曹操不得不堅持篡漢呢?因為他已經是大漢的丞相了,漢朝上下基本上都是他的黨羽。他要是敢棄官歸隱,你覺得漢獻帝能放心他嗎?漢帝一定會送他歸西的,所以曹操坦然地說:“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 4 # 歷史的夜

    先說結論,曹操的初心是想匡扶漢室,而非自立為王 。

    一、少年階段

    第四回: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託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

    故事發生在王允的生日party上,透過聚會的形式大家一起喝點酒,藉著酒意試探試探眾人。然而眾人也是很配合氛圍的陪著王允一起大哭,只有曹操大喊一聲“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併為眾人獻出一條妙計(越簡單的方案越有效),就是偷偷進去把董卓殺死在出來(年輕真好),並準備付諸行動。此時的董卓權傾朝野,而且頗為信任曹操,而且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怎麼選擇對自己的前途有利,跟著董卓不說前途無量,至少衣食無憂。跟著王允……好好活著吧。

    再來看這件事的風險與收益。如果失敗,那就立刻去見先帝了,得到先帝的充分肯定;如果成功,最多收穫一個赤膽忠心的美名,再象徵性的給個官職,實權是撈不到的,地位不夠,只能為王允做嫁衣。所以此時的曹操真的是一片丹心,只為手刃逆賊、匡扶漢室。雖死不恨!

    二、中年階段

    第十四回:卻說曹操在山東,聞知車駕已還洛陽,聚謀士商議,荀彧進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曹操大喜。

    隨著人的年齡越來越大,思想也開始有了轉變,變得不在那麼純粹了。

    你看荀彧勸曹操時所舉得例子,晉文公,漢高祖,真是說道曹操的心坎上了,此時曹操迎天子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另諸侯服從,這時很難說曹操沒有異心了,而且透過移駕許昌,自封為大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此時的曹操也只是想稱王而未想取漢室而代之。

    三、暮年階段

    第六十八回: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獻帝即令鍾繇草詔,冊立曹操為魏王。曹操假意上書三辭。詔三報不許,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用天子車服鑾儀,出警入蹕,於鄴郡蓋魏王宮,議立世子。

    晚年的曹操沒有稱帝之心我是不信的,但最後卻沒有撕開這塊遮羞布。是為了籠絡仍然忠於漢室的群臣也好,是為了不落天下人以口實也好,是殘存的宗族禮法觀念也好,總之,終其一生,沒有篡漢室而自立。

  • 5 # 讀史鑑權謀

    這個不用心存疑慮,曹操至始至終都沒有篡奪漢室自己當皇帝的意思。

    曹操從小就深思熟慮,志向遠大。他寫過一篇文章,這是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文章,這個文章表達了他的重要思想和一些重要的經歷。這篇文章叫做《述志令》,他在文中描寫到,他的夢想一直就是想當個將軍,為國家討賊立功,死後墓碑上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他自己能當上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出了他原來的願望了。

    由此可見,曹操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想要當一個大漢的忠臣,從前期共同討伐董卓也可以看出來。只是後來看到漢室確實是扶不上牆了,慢慢地對漢室失去了希望,所以也就沒有遵崇漢室了,但他也沒有自立稱帝的心思,因為後期他的謀士們都建議曹操稱帝,但曹操都沒有答應,而且還寫了一篇《述志令》以明心志和回擊那些抨擊他為“漢賊”的人。

    有人可能說這是曹操虛偽,但我要說曹操雖然奸詐,但不虛偽,殺呂伯奢時那句名言“你叫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就說明,如果曹操想做某件事,不會在意世俗的眼光。

    再說了,這個時候的曹操是擁兵百萬,手下能兵強將如雲,謀士多不勝數,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大漢的江山是唾手可得。如果曹操登基稱帝,只要他振臂一呼,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事。而且稱帝之後他更可以放開手腳去東征西討。但他寧願被漢臣這個名號束手束腳也不稱帝,歸根結底還是他在心底一直認為自己是大漢的臣子,他想做一名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像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一樣,可以流芳千古,可以成就大漢的千古基業,即便是被罵為漢賊,他仍舊苦苦堅持根本扶不起來的大漢。我們也可以從曹操所寫的詩歌裡面,特別是《觀滄海》和《短歌行》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霸氣和不甘。這種不甘心是對自己沒能拯救漢室的不甘。

    所以說,曹操並沒有稱帝的野心!

  • 6 # 兩分半歷史

    記得初中學習歷史的時候對曹操的印象僅限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讀了一些關於三國的書籍,對曹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如果說曹操有“初心”,我想一定是匡扶漢室,做一代中興之臣;曹操任命為議郎時曾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已知道無法匡正。生於亂世,本想匡扶漢室,但局勢不由自己所控制,只有自己一步步變強才能得以立足,他的能力、權利、威望所有一切功高蓋主,一旦交出兵權應該是沒有活路了,他自己也認識到了這點,客觀點講他別無選擇。

  • 7 # 天地皆入我夢

    我想曹操肯定是年少時一心想做忠臣,想要匡扶漢室,一統宇內,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就像我們年少時都想做英雄,而且要做大英雄!

  • 8 # 旅程2249528050

    曹操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要實現抱負需要"名正意順",因此,起事之始曹先是"奉天子以令不下臣",後來勢力漸強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說他初心就是匡扶漢室,我以為不是。漢室一直是他實現政治抱負的一面旗幟而已。曹操至死末稱帝,我以為這正是他的明智之處。其實他的權為已於帝王無異,不稱帝是不願給後世留篡位之名。和司馬懿一樣為其後人稱帝奠定了基礎,還留得一世英名。

  • 9 # 司馬武侯

    我是司馬,我來回答~

    曹操是濃眉大眼的正面角色還是白鼻子的壞蛋?當我們把自己帶入角色,很容易感受到魏武揚鞭的胸懷。

    一、宦官之後

    曹操和於老師一樣,是個有理想的宦官之後。

    其父曹騰作為大宦官曹騰的兒子,官運亨通做到了太尉的高官。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

    曹操任職期間,手段強硬,幹掉了大宦官蹇碩的家屬。自此京師斂跡,卻得罪了京城權貴,礙於其父的面子,曹操被髮配到頓丘做縣令,明升暗降,這一年曹操23歲。

    29歲,黃巾之亂爆發,曹操出任騎都尉,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軍旅職業生涯。在戡亂過程中,曹操展現了軍事才華,數萬敵首的業績使其升任濟南國相。曹操到任,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很快,朝廷的調令下達,要將曹操平級調動到東郡出任太守。曹操憤而辭官。

    青年時代曹操的仕途可謂是處處碰壁,的黑色幽默之處在於,一心報國的他之所以還能混得下去只是因為他有個一輩子同流合汙的老爹。

    二、血猶未冷

    大漢帝國的執政規律一直是外戚與宦官交替執政,士族勢力收到打壓,這一現象在中平六年迎來了一次轉機。士族出身的袁紹為了使士族階層掌握政權,下了一盤大棋,導演了一出大劇!他利用宦官和外戚的矛盾,成功策動西北軍閥董卓入京,外戚和宦官勢力在屠刀下徹底崩潰。本初公本以為士族可以就此接管政權、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但他驚奇的發現,董卓並不是個莽夫,自己辛苦謀劃的戰略部署居然給董卓做了嫁衣!

    一怒之下袁紹離開京城,於渤海舉起義旗,釋出討董宣言,一呼百應,天下豪傑並起,公推袁紹為盟主,討伐國賊。曹操帶著剛剛招募來的五千人馬加入,經袁紹推薦出任代理的奮威將軍——雜號將軍還是一代理的。此時的曹操還是個理想大於現實的憤青,在他的內心深處對大漢帝國的忠誠之火依然未曾熄滅。既食漢祿,世受國恩,理應匡君輔國安漢興劉,個人的榮辱得失倒在其次,或許這時的曹操真的把徵西將軍作為人生的終極理想。

    關東諸侯一路勢如破竹殺入洛陽,董卓挾持漢帝,西遷長安,回到了自己的大本營。關東諸侯卻各懷鬼胎,逡巡不前。此時曹操決定出擊,在歷史上曹操其實並不是孤軍奮戰的,老朋友陳留太守張邈派出部分兵力贊助他,代理濟北相鮑信願意帶著兩萬步兵,七百騎兵、五千輛糧車與曹操同擊國賊。

    然而理想主義者的部隊初戰失利,曹操險死,鮑信負傷。但只要關東諸侯能夠團結一次,哪怕就一次,也一定能消滅董卓。然而各路諸侯卻在佔領洛陽的第一時間拉幫結派各自打了起來,關東聯軍就這樣可恥地解散了。

    曹操嘆息:“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軒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這一刻曹操前所未有的孤獨,或許在這一刻,曹操靈魂深處憤青曹操死掉了,從這一刻起,奸雄曹操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三、黑化之路

    曹操的發家,說到底要感謝的,除了自己的老爹意外,還有三個人——張邈、鮑信、袁紹。

    36歲的曹操有那麼點兒喪家之犬的意思,領著一幫小弟但是沒有地盤,這倒也罷了,最麻煩之處在於他還有理想。時天下大亂,隨便一個誰,拉起山頭就能發展到十幾萬人,被漢朝祖先們打的屁滾尿流,直叫舅舅的南匈奴也蠢蠢欲動,想再現祖上的榮光,於是曹操的機會又來了。曹操一戰而定,在東郡以少勝多,大敗黑山賊和南匈奴。剛剛當上冀州牧的大哥袁紹今非昔比,堂而皇之地推舉曹操出任東郡太守。曹操終於結束了流浪,成為了東漢末年下海潮中,兗州地界上的一個小公司的老闆。

    37歲,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轉入東平。兗州刺史劉岱欲擊之,鮑信建議固守為上。劉岱不從,為黃巾所殺。在濟北相鮑信的擁戴之下,曹操集團兼併兗州集團,成為了大公司的董事長——兗州牧。其原有東郡太守職務由副手夏侯惇接任。這時的曹操內有鮑信、張邈的鼎力支援,外有袁紹作為強援,還有烏合之眾的黃巾餘黨給賺業績。這很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幸福、最Sunny的階段。

    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就在這一年,曹操擊敗黃巾餘黨,收編三十萬青州兵,然而鮑信卻戰死沙場。曹操的這一生,敵人很多、部下更多,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說只有鮑信一個。鮑信戰死,曹操失去了知己,或許從這一刻開始,曹操的人生又一次感到孤獨。

    38歲,曹操再一次受到了靈魂上的打擊,這一次來自他另一個鐵哥們兒——張邈。

    當初張邈與袁紹鬧翻,袁紹要求曹操剁了他,曹操答覆說:“咱們仨是發小,現在天下大亂,自己人先打起來,這樣不好。”出征徐州之前,曹操曾囑咐家屬說:“我如果我回不來,你們可以去投奔張邈。"凱旋時老友相見,執手相看淚眼,這是託妻獻子的交情。

    40歲,曹操的父親曹嵩以及全家被陶謙手下謀財害命。曹操五雷轟頂。

    雖然陶謙並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忠厚仁義,在史書上的形象更像是一個大壞蛋,但他斷然不會用這樣拙劣的手段刺激曹操,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陶謙的部下貪戀曹家的鉅額財產,殺人越貨後跑了。

    曹操對徐州展開報復性進攻,所過之處雞犬不留。有人說他屠城是迫於糧食不足,有人說他是為了打擊徐州士族的根基以方便征服徐州後安插兗州勢力,還有人說年輕時的好心沒好報、殘酷的諸侯征戰消磨了曹操青年時代的正義感——他受到了太多負面的刺激,積攢了太多的負能量。然而屠殺這種暴行,個人更傾向最後一種,但不管有何藉口都不能被原諒。屠城,這是曹操軍事生涯的一大汙點。

    所謂天道有輪迴, 蒼天繞過誰?報應轉眼就來,曹操再次五雷轟頂——他肝膽相照的老朋友張邈叛變,迎接呂布當兗州牧,各郡縣紛紛響應,兗州境內還姓曹的只剩下三個縣城!

    此時,袁紹在界橋戰役中打破白馬義從,勢力急劇擴張!也許是張邈擔心曹操早晚會頂不住袁紹的壓力,不如先下手為強!這就是心理學上典型的囚徒困境,信任又一次敗給了人性的猜疑。作為一個詩人,曹操是感性的,是重情義的,單卻屢遭背叛,加上傾訴物件鮑信的陣亡和張邈的背後捅刀,這或許是他後來變得猜忌多疑的起點。

    同時,東漢時代的莊園經濟的發展,地方政權實際上掌握在當地士族豪強手中。而曹操的所有政策最終都是要限制豪強的,他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與士族所希望的血統論標準實在是難以調和的。兗州的土豪們發現,這位新來的老闆根本不給發福利,除了程昱意外,曹老闆基本看不上誰啊!自己還得和一幫寒門子弟競爭上崗,這不科學!於是他們果斷的拋棄了曹操。

    曹操回師兗州,與呂布大戰百餘日,互有勝敗,雙方各自撤兵。這時袁紹發來了邀請函,曹操一度心灰意冷打算投奔袁紹當小弟算了,被程昱勸阻,靠著手中僅有的三個縣城苦苦支撐。曹操再戰呂布,三戰三勝,收復兗州、滅張邈三族,張邈本人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曹操這次手刃了自己的至交好友,此時雙手沾滿兒時玩伴鮮血的曹操進一步黑化。

    曹操41歲那年,被當做吉祥物的皇帝終於逃離魔爪,在文武大臣的保護下從長安逃出,回到了已經是一片廢墟的洛陽。唯一的指望就是在餓死之前被一個有忠心或者說有眼光的諸侯撿走。這時離皇帝最近的諸侯是袁紹,高貴的出身促使袁紹根本看不起劉協,覺得與其接這個董卓擁立的叫花子過來礙手礙腳,還不如自己立一個算了。

    曹操的前半生得到了袁紹很多的幫助,但所有的有心栽花都不如這一次的無心插柳幫助大。曹操晝夜兼程趕往洛陽,將皇帝迎接到自己控制下的許昌,從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勢力迅速壯大。與此同時,河北勢力與河南勢力的對決似乎也不可避免。

    三個好朋友,一個戰死,一個反目成仇,還有一個現在是大哥但早晚要動手。古來英雄皆寂寞,作為一個古典悲劇英雄,他的悲憫之心早已隨著鮑信和張邈死去,更強烈的動力則是慾望。官渡——最終,在這裡,他將遇見並擊敗這位前半生最大的敵人和兄弟——袁紹!

    四、官渡

    43歲,曹操消滅了國賊李傕,聲望空前提高。這一年,呂布逼走了劉備,再次改變徐州外交戰略,脫離袁紹勢力、與袁術時戰時和。

    曹操終於可以大大方方地對徐州出手了。曹操一氣呵成,收劉備、滅呂布、得徐州,如果要他發表獲獎感言,應該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感謝呂布的無腦、感謝呂布的無腦、感謝呂布的無腦!

    44歲,曹操派劉備攔截窮途末路的袁術,使其無法與兄長袁紹相逢一笑泯恩仇,袁術嘔血而死。

    曹操對劉備極為欣賞,曹操表劉備為左將軍。劉備很像年輕時的曹操,一樣的處處碰壁,一樣的百折不撓,一樣的理想主義。自張邈事件後,他已經很少信任什麼人了,卻敢讓劉備帶著軍隊去徐州,足見曹操用人的氣度。

    45歲,劉備利用曹操對他的信任,發動偷襲再次佔領徐州。此時袁紹已經準備與曹操決戰,但曹操覺得劉備雖弱,但是個真英雄,袁紹這人反應慢,用曹老闆自己的話說,叫做幹大事兒猶豫不決,但是撿便宜就上!等我幹掉劉備回來他才能回過味兒來,於是曹操出兵迅速打敗劉備,劉備出逃投奔袁紹,關羽被俘投降。

    袁紹的河北軍團終於出動,而關羽在白馬給了袁紹當頭一棒!斬顏良報答曹操之後單騎投奔在汝南搞事情的劉備,曹操當時還在與袁紹決戰在即,卻以博大的胸懷縱虎歸山,曹操的高貴品格再一次迸發出耀眼的光彩!或許在關羽身上,曹操看見了曾經理想中的自己,他放走關羽是對自己的憤青生涯的一次祭奠。但關羽的出走無疑再次寒了他的心,使他在多疑和猜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官渡大戰,曹操以兩萬人的兵力逆襲了袁紹的十一萬大軍,天下震動。其戰爭過程一直以來被大書特書,但其實這場戰爭的意義卻遠遠不止是曹操成為北方霸主那麼簡單。

    自光武中興以來,大漢帝國彷彿改變了以往的銳意進取,自漢初以來一直被打壓的豪強勢力,東漢開國以來就一直在膨脹,他們掌握了話語權、控制了聲望系統、壟斷了基層實際權力,與中央爭奪人口、稅收以及人事任免。究其原因要追溯到王莽改革,從此華人不再相信徹底改革可以拯救國家,這也導致漢以來的改革家基本上都死的很慘。往後千年,中國的社會制度始終在小修小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皇帝只好倚靠外戚和宦官與士族抗衡。而袁紹的謀略使外戚宦官這兩根柱子同時倒塌,皇權孤立無援,士族掌權便成了大勢所趨,他們大多團結在頭號士族子弟袁紹的周圍。只要袁紹擊敗曹操,入主中樞,名分、實力、人望結合在一起,處於觀望的各路諸侯和天下士族便會趨之若鶩。屆時袁紹出任董事長,士族們掌握股份,讓寒門子弟一輩子做打工仔難以出頭。憑出身,蠢貨也能做大將軍的時代也就到來了。

    所幸天不絕華夏,曹操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一切,他以逆天的才幹強行頂住了歷史的車輪。由於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士族沒法高枕無憂,還得去和他們所鄙視的庶族拼業績。曹操採用的屯田制度使大量土地歸為國有且不可買賣,限制了士族對土地的兼併。

    然而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唯才是舉使很多有才無德之人可以放開手腳橫徵暴斂,比士族的吃相更加難看。屯田分為民屯和軍屯,民屯使老百姓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自由,軍屯使士兵又要打仗又要種地,異常辛苦且降低了作戰能力。

    但縱然有這些不足,總位元權階層安享榮華、作威作福的階級固化社會要公平得多。

    五、橫槊賦詩

    53歲,一切都好像是開掛一樣,得到荊州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志得意滿的曹操計劃畢其功於一役,最終了曹操的夢想被周郎的大火吞沒,中國大地上扎堆出現的風流人物還要在彼此鬥爭中走向同歸於盡。

    赤壁之戰的過程在史書上語焉不詳,只留下一鱗半爪。在演義中則是繪聲繪色,被寫成了全書的最高潮,似乎曹操經此一敗就再也沒有了一統天下的本錢。然而事實上,曹操麾下有名有姓的文官武將無一陣亡,他照樣雄霸天下,荊州最發達的南陽郡、襄陽郡依然在曹操手上!他,依然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

    但以長遠眼光來看,赤壁之戰對曹操最不利的影響就是劉備有了用武之地。

    劉備之前曾兩次出任徐州牧,但徐州似乎是騎兵強大的曹操的主場。而現在劉備掌握了荊州的四郡,並獲得了荊州士族的支援,前所未有的兵強馬壯。要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袁紹佔據四州都沒能把他怎麼樣,劉備佔了小半個州卻能掀起滔天巨浪,曹操看人能力不服不行!

    數年之後,劉備將會擊敗曹操,這也是劉皇叔此生唯一一次戰勝曹操!

    從此開始直到那詭異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再也沒有了掃平天下的機會,因為人終究是會老的。

    六、銅雀臺

    65歲,銅雀臺上王座之上衰老的的魏王,當他最後一次看見從江南送來的長髯頭顱時,是否層想到過曾經的風華正茂?是否曾回憶起少年的青蔥歲月?當他緩緩說出“君侯別來無恙”時,是否層回憶起自己曾經的夢想?

    這一刻,當年的曹孟德真的死了,放飛了一輩子自我,與惡勢力鬥爭了一生,青年時代勵志掃滅董卓,結果自己卻活成了權臣——自己當年最厭惡的樣子!人生就是那麼諷刺!不過好在他依然可以穿著大漢衣冠去見大漢二十三代先帝,他履行了對文若先生的承諾!

    臨終的奸雄更像一個眷戀家庭的農民,他在意的並不是他的錦繡江山,而是自己的女人和孩子,或許這才是曹操真正想要的東西。或許有那麼一刻,曹操也曾與愛人在花前月下約會,許下“寧負蒼天不負卿”的誓言,但世事無常,那樣的曹操終究還是離開了。

  • 10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先簡單介紹一下曹操這個人,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是魏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為三國的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二十年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中原之一統。

    曹操最開始肯定是想匡扶漢室,然後自己在這亂世之中能夠有所作為,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舉孝廉入仕,為官初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面對權貴也毫不避諱,之後平頂黃巾之後也是屢立軍功,然後治理戰亂之後的屬地,董卓進京為亂,曹操不屑於此為伍,逃出城出兵開始討伐董卓,包括迎接天子來許都,這些種種都表明曹操是一個真心想匡扶漢室的忠臣良將。

    但是之後曹操在征戰天下的途中越來越順利之後,再加上看到漢室實在是氣數已盡,個人覺得曹操的志向改變了,他的志向成為了一統天下,英雄皆有英雄夢,曹操的夢就是征服天下,統一三國,結束戰亂。可能世人皆看錯了曹孟德,今日錯,明日錯,何日都錯。

    但是隨著赤壁兵敗,劉備羽翼漸豐,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已成,任何一方都不能輕易被撼動,漢室衰微至極,孫權勸進,曹操始終拒絕,曹操說:“若天命在我,可為周文王”,可見即使是功成名就之時,依然沒有存有二心,願意留給後人去做,自己始終是漢臣。

  • 11 # 畫說吧

    曹操是一個被演義小說黑慘了人。我們今天判斷他所作所為的初心為何完全不可能,因為陳見和資訊不對稱,只能說是妄自揣度。我不相信那些吹捧歷史人物早年就如何有大志要稱王稱霸的記載,這些記載基本上都是高階黑,要不然就是自作聰明。從正常的人性思考,所有人都肯定有要幹一番事業的衝動,這是人的需求之一。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需求,自我實現就是幹一番事業得需求。相信曹操的初心就是做一番事業,自我實現。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曹操要做得就是立功名。換句話說,我認為曹操的初心就是匡扶漢室,立功成名。至於後來的事,有一句話叫“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形勢比人強,實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謂“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其實也不是曹操能控制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房貸你們每個月支出大概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