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目的有很多,強兵富國,抵禦外敵等等。但仔細看來,歸根結底,洋務運動的首要任務,還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一場“表面”光鮮,卻治標不治本的“虛偽”改革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使國力銳減,清廷統治岌岌可危。在這種背景下,統治階級才被迫進行了洋務運動,以緩和國內外壓力,來維護自身統治。

    但,這樣的改革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一,清廷內部鬥爭嚴重,沒有形成有效的力量進行改革。

    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恭親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得到慈禧太后的允許後,開辦了先進的軍事工業製造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等),創辦新式學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等)積極發現近代輕工業,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繼而相繼出現和發展,派遣留學生,去西方學習先進技術。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內外壓力,使得清廷得到了喘息。

    但在中央,還有同治帝的老師、工部尚書、大學士倭仁和宋晉等守舊派對洋務運動持反對意見。兩方勢力相互角力,使改革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其實,守舊派也只是慈禧怕改革派一家獨大,威脅自己統治而樹立的政敵而已。她內心根本沒有真正想強國富民什麼的,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利才是她的真正目。

    兩方對立到什麼程度?例如,修建鐵路。其實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鴻章建議興建蘇州至上海的鐵路,被拒。次年(1863年),又有英國工程師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議興修漢口至上海、漢口至廣東、漢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鎮江至北京、廣東至雲南六條幹線鐵路,亦被拒。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一里多長的鐵路,以作為樣品引起國人關注,但不幾天就被步軍統領衙門拆掉。光緒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從上海到吳淞的鐵路,引起官員一致反對,終於藉口壓死一個士兵,以28萬兩白銀買下拆毀,投入海中。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意圖日益顯露,光緒七年(1881年)才建成從唐山到胥各莊全長22裡,用於撿煤的鐵路,但不許用火車頭,而用驢子和馬拖著車廂在鐵路上走。

    有如此頑固的守舊派在一旁掣肘,想要徹底進行改革實在是比登天還難。

    二,封建主義體制下的清廷政風敗壞,弊端嚴重,沒有制定相應的完整計劃。

    洋務運動中,不管什麼工業的工廠,除了官辦的,就是官督商辦的,清廷始終沒有真正放手來舉全國之力發展洋務運動,從而使洋務運動變成了只在朝廷內部進行的小範圍改革。甲午戰爭中的吉野號是當時英國新建的最新戰艦,其實最先看上它的是李鴻章,當他極力勸說慈禧購買此艦時,卻被慈禧以用錢修園子駁回了,真是荒唐至極!上至慈禧,下到守舊派,都不能看到改革派權利過分增大。這種封建官僚主義,怎能把改革做好?

    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把清廷三十年洋務運動的復興夢徹底撕碎後,世界才認識到,清朝表面上的“強大”也不過是外強中乾虛像而已。

    總結下來, 洋務運動是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內外交困後,清廷為維護自身統治而被迫進行的改革而已,它始終沒有摒棄落後的封建主義,“物”的改革只能徒有其表,而“思想”的改革才是可以徹底改變落後局面的根本。

  • 2 # 勤勞的貝貝兔

    洋務運動的首要任務,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洋務運動發起的背景和發起人來分析。

    洋務運動開始於1860年代,我們知道,近代以來,英國人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將貿易逆差扭轉,不顧中國人的死活而向中國傾銷鴉片,在道光皇帝的支援下,林則徐到廣東禁菸,經過虎門銷煙一役,打擊了英國人的氣焰,斷了英國人的財路,於是在1840年,英國人悍然派軍艦向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此打開了中國國門,後面西方列強不斷欺壓清政府,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中國市場。至1860年代,國家主權在不斷淪喪,市場也在不斷地被西方國家佔領掠奪。

    與此同時,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導致國內統治矛盾也急劇惡化。對清政府而言,外有列強,內有反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這時候,在魏源,林則徐等人的啟蒙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統治階層擴充套件開來,成為了主流思想輿論。而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後來張之洞等人也逐漸發展壯大,這些人對西方事物有了一定的瞭解,也對國內局勢有著深刻見解。於是,在面臨內外危機的時候,一部分開眼看世界的人就行動起來,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提出了“自強”的口號,開始創辦洋務。

    上面提到了一些人物,我們要清楚,他們都是統治階級官僚,是大地主,代表和維護的是當時的統治者,即清政府,在清政府這艘大船上,他們要拼死維護其統治,這樣才能保住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儘管後世從洋務運動中繼承了很多東西,並且客觀上也還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端,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們的性質。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洋務運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家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當時的國外環境也想對穩定一些,於是洋務運動者們又提出了“求富”的口號,在自強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國民經濟。但是,到九十年代,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宣告了失敗,因為單純的從實業上來強國,而不觸及腐朽的封建統治,是根本實現不了的。

    綜上,從“自強求富”的口號上我們基本可以知道洋務運動的首要任務,但深層次看,其實洋務運動說到底就是統治階級所做的垂死掙扎,其首要任務自然就是要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了。儘管客觀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當時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 3 # 江原道布衣

    洋務運動首要任務是保證清政府的統治地位,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維穩,透過改革確保統治階級地位的穩固,改革的氣息只是表面之像而已,真正的本質是分出部分利益籠絡才能之人為清政府所用,鞏固既得利益階層自身的利益。

  • 4 # 看不見的角落

    洋務運動最早著眼的方面自然是軍事領域。如今大多數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最早應當追溯至1861年1月11日,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為開端。

    事實上,湘軍的各主要將領早在湘軍崛起對抗太平天國時就多與西方商賈、貴族有過軍事上的少量交流。包括購置西方槍炮火藥,引入洋人教官、使用外籍僱傭兵等等措施,都可以視為是早期的洋務運動萌芽。其核心的思想就是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利用西方的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來解決大清內憂外患的局面。

    當時的清政府面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直接威脅,相較於前面的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對於清王朝統治的威脅明顯更大。所以,在慈禧透過祺祥政變正式接掌權力之後,很快就將剿滅太平天國作為第一要務。當時英法聯軍剛剛火燒圓明園,清政府還都北京不久。慈禧等人已經發現英法等外國勢力對於清朝的土地渴望其實有限,對於經濟領域貪婪卻是深不見底。所以,清王朝在同治皇帝登基不久就立刻著手大力興辦洋務。一方面是以龐大的經濟誘惑來遏制西方勢力對於中國的進一步直接入侵,另一方面使用西方人的力量來打太平天國,更可以儘快消滅國內的割據勢力。

    在早期的洋務運動中,曾國藩主持下的洋務運動對於洋人還採取了較為審慎的態度。比如安慶內軍械所主要以手工仿製開花炮、彈藥為主,目的就是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在技術生產上相對粗糙。技術方面全部由國內的工匠負責,所內“全用漢人,未僱洋匠”。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只供湘軍內部適用,資金上也是有湘軍自己負責。可以說安慶內軍械所只是湘軍自己的軍火庫,並不涉及到過多的洋務問題。只是由於它建立的比較早,才以此視為洋務運動的開端。

    後來的洋務運動中,西方力量的身影逐漸明顯。1866年8月金陵機器局興建工程完工。李鴻章於9月奏請給英人馬格理三品頂戴,道員虛銜以資獎勵,聘為督辦。而後的機器製造當中也逐漸引入了西方的技術支援,1874年,馬格里從英國、德國和瑞士購回一批機器,進行安裝使用。這批器械也成為了後來機器局的核心力量,生產出來的武器在剿滅捻匪、中法戰爭乃至甲午海戰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買一加7pro或者vivo NEX3哪個比較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