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蘭頌
-
2 # 紫園道人修仙記
我曾經風餐露宿奔波在採訪的第一線,一年時間跑爛一臺全新的採訪車,多次在與犯罪分子和貪官汙吏的鬥爭中負重傷,落下殘疾。
我曾經仗義執言,為老百姓振臂高呼,為了篇稿子常與主編大人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絕食數日!
……
-
3 # 崑崙一棵草
舌長的大弟外號長舌婦,專挖名人明星隱私,收入頗豐。
唇長的二弟叫啄木鳥,專為主人掏挖死皮腐肉,手藝高超,做到不痛不癢,主人舒服,衣食也不愁。
舌厚唇圓的三弟叫鸚鵡,自小天賦異稟,善於一字不變,出神入化模仿主人語言、腔調,早己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日子。
怪鳥卻志存遠大,不想與三個弟弟為伍,於是獨自遠行,一路向西。
正是秋日,天高氣爽,怪鳥心情大好,想學雁飛高一點,但總覺氣力不夠;想學鷹一樣捕食,卻又沒有鷹的鋼翅和利爪。
一天飢腸轆轆時候,正停在一座別墅旁邊,主人看到它疲憊不堪,拿出金燦燦的小米和一個小攝像頭,要它先飛到隔壁,把攝像頭放到浴室去。這讓它想起自己的大弟,堅決搖搖頭,飛走了。
靠著農人遺漏的穀粒,怪鳥飢一頓飽一頓繼續向西。秋末冬初,偶臨的風雨似乎比故鄉寒咧,翅膀也彷彿越來越重," 我是不是一隻苦行的鳥?"怪鳥有時自問" 我是不是該改變些什麼?"
一個打雷的傍晚,怪鳥停在一個屋簷下,邊上一個富麗堂皇的餐廳裡,桌上擺滿了山珍野味,還有炸得金黃的蠶蛹和小蝗蟲,主人正一邊喝酒一邊自言自語: 送的送了,塞的塞了,就差一偏吹捧我的文章,自誇不如他誇嘛,女人要化妝,當官要包裝,呵呵,窮縣不會再呆了……"狗官,誰也不會幫你"怪鳥暗罵一聲,吞下口水飛走了。
雨中的夜晚,燈火點點,怪鳥倍感孤獨 " 我的選擇有錯嗎?弟弟們過得比我好,但它們已經變異,還算是鳥嗎! ”
" 你自不量力"怪鳥耳邊似乎有聲音在說,"你們捕食不如雄鷹,協作不如大雁,文不能挑武不能扛,不好好用嘴皮子還能怎樣?就你們飛的高度,彈弓都能把你們打下來烤了"
是呀! 該回去了,在鳥的世界,我們就是一種心有鯤鵬,力量如雞的怪鳥。異化如弟,或許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
4 # 海滋
如果說還有什麼值得記住的,那一定是那些記者們,你們不要覺得現在不少記者收著紅包,寫著各種不符合事實的新聞,但是大部分記者的生活狀態真的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的。他們除了是個記者,也是個普通人。不是每個記者都能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是大部分記者都是有著一份情懷與善良的。
分享 0 踩
-
5 # 媒蟲
1、像門外有移動城堡
2、像一個人間臥底
做一份職業長久了,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都會改變。初期,剛畢業於傳媒學院的你明顯是表演人格,記錄拍攝總是張牙舞爪,感覺一頓聊天下來,所有陌生人都會記得我;後來你就會趨向觀察,與人交往往往顯得有內涵,有品味,有視角。這就是長時間從事這種職業所帶來的微妙的感覺和關係的變化。
3、像魚的眼睛,廣角看人生
希阿榮博堪布的《透過佛法看世界》中,他帶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看世間永珍,視野的拓展就是智慧的提升。加入重慶市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的新媒體工作隊伍,我感知殘疾人這個群體,發現慈悲與每個人的幸福密切相關,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人生,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4、像“造物者”,製造每一個角色
-
6 # 阮軍發
新聞記者其實只是一份普通職業,但因背靠媒體平臺有一定的話語權,被社會賦予許多希冀和期待,又被譽為“無冕之王”。筆者2001年投身一家市級晚報,成為一名新聞記者(經過學習考試,獲當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正式記者證),但因人事關係沒轉入報社而實際是一名“新聞民工”。
先說良心。新聞記者光有思想和文采還不行,一定要有職業良心,即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和道德價值,不能以新聞報道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但是有時採訪方式可以變通一下,改“明訪”為“暗訪”,實現幫助人的目的。有一次報社接訪平臺接到報料稱,一名中年婦女在一傢俬人小旅館工作好幾個月,老闆以種種理由推脫不發工資,離職還要倒扣錢。筆者對那邊的營商環境比較熟悉,經分析後決定進行暗訪。暗訪後獲悉,該旅館在經營中存在不法行為,於是立即致電(中年婦女提供)老闆,詳詢中年婦女工作情況,老闆也不傻,立馬明白緣由,於當天下午就痛快地給中年婦女結算了工資。第二天,中年婦女再三致電記者說有重要線索提供,誰知見面後卻是要給筆者200元辛苦費,筆者自然堅辭拒收!當然筆者也將掌握的情況轉給公安機關,不久那家旅館就因不法經營被公安機關查封。
再說好奇心。當記者,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報道線索來源,一要自己尋找,二要培養“耳目”,摩的司機、報刊亭店主,都在“籠絡”之列。自己尋找線索,就要有好奇之心。有一次,筆者在鄉間採訪,發現有人收購病死豬肉,其中必有蹊蹺!於是悄悄尾隨至其處理窩點,經暗訪掌握翔實資料,然後反饋給質監、衛生監督和公安部門。第二天,三家單位聯合執法,在窩點起獲病死豬肉4000多千克,並拉往垃圾填埋場挖深坑填埋處理。
再說責任心。當記者,寫文章,白紙黑字,稍有不慎,就惹禍上身。為對社會公眾、媒體平臺負責,對自己負責,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一次有群眾報料稱,他們使用的當地水泥廠生產的水泥建房,結果因水泥質量問題而導致房子岌岌可危。為防出紕漏,筆者和同事立即前往現場檢視,拍照,走訪,掌握一手資料(群眾反饋問題詳細記錄,並讓他們核實簽字、按手印),然後前往水泥廠採訪。因水泥廠是招商引資單位,負責人態度十分惡劣,拒不接受採訪,並因同事拍照而“賞”了同事幾個耳光。水泥廠負責人還惡人先告狀,誣陷筆者等人收受群眾“禮金”而故意構陷他們,並鬧到當地宣傳部。幸好我們採訪流程規範、細緻,才未被誣陷。這事後以水泥廠負責人到報社賠禮道歉而告一段落。再說同情心。當記者,打交道的物件複雜繁多,商賈鉅富、販夫走卒、官員貴人甚至地痞二貨,等等。但不能只為貴人“抬轎子”、“吹哨子”,更要為窮困百姓“擔道義”、“送溫暖”。一次在採訪中獲悉,一家人先是女兒患病夭亡,後來丈夫又不慎駕車撞上巨石身故,不久上大學的兒子又身患重病(與其妹妹一樣的疾病),這個家庭因此風雨飄搖。筆者就此連發多篇報道,引起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並在全市範圍倡導募捐活動。
最後說敬畏心。記者擁有的話語權是社會所賦予的,因此一定要做歷史的忠實記錄者,社會的忠實守望者,要透過自己的眼、自己的筆真實記錄新聞事實。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戲說“防盜防火防記者”,就是有那麼一些記者失去敬畏之心,影響了記者這個職業的社會公信度。
投身媒體夜不成寐,衣著光鮮貌似高貴。為了初心吃苦受累,櫛風沐雨終日疲憊。採訪接待經常喝醉,不傷感情只好傷胃。一年到頭堅守崗位,身心憔悴無處流淚。
-
7 # MorDor
記錄下一幅幅真是的歷史畫卷,為鮮活的新聞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這些記者雖然志趣追求不同,價值取向有別,新聞分格各異,但都秉持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勇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如實展示客觀歷史的面貌。他們對生活變遷的敏銳捕捉,主動反映,深刻見解,都對所處社會產生過不同的影響。這些名記者所鑄就的輝煌另人敬仰,也贏得業界尊重,成為後來新聞人的學習楷模。
記者被認為是和平時代的無冕之王,我們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不能僅僅看到世人的讚美,更要有超過常人的價值評判標準,和足夠高尚的社會道德,其實記者遠沒有我們想象的光鮮亮麗,他們更多是奔波一線的記錄者,有無數記者終日與黃土作伴,忍得住寂寞應該是這個職業的必修課。
-
8 # 風小熙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像門外有移動城堡
2、像一個人間臥底
做一份職業長久了,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都會改變。初期,剛畢業於傳媒學院的你明顯是表演人格,記錄拍攝總是張牙舞爪,感覺一頓聊天下來,所有陌生人都會記得我;後來你就會趨向觀察,與人交往往往顯得有內涵,有品味,有視角。這就是長時間從事這種職業所帶來的微妙的感覺和關係的變化。
3、像魚的眼睛,廣角看人生
希阿榮博堪布的《透過佛法看世界》中,他帶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看世間永珍,視野的拓展就是智慧的提升。加入重慶市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的新媒體工作隊伍,我感知殘疾人這個群體,發現慈悲與每個人的幸福密切相關,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人生,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4、像“造物者”,製造每一個角色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雲天視角
記者這個職業是神聖的同時也是辛苦的 有時候也是危險的,當然了這裡說的是有著職業操守的記者。這個社會需要記者,透過記者的調查將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公佈於眾,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是透過記者採訪報道得到了合理的解決。記者本身也有一定的成就感,本人曾經就是從事這個行業,而且做的是民生新聞,大多數都是消費者投訴型別的,買到假貨了 ,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什麼的,感受就是有成就感,也得罪人
-
10 # 孔琳琳
對於任何一種職業,你若懷著熱愛去幹,和只是疲於應付去幹,效果是不同的。做記者收入不會很高,但是全面體驗人生的方方面面,踏足地球的角角落落,精神層面的收穫又是足夠的。記者是服務大眾的職業,他提供資訊、更提供觀點和立場,甚至也可以提供政策諮詢。在中國,中國記者服務的大眾更加廣泛,一篇文章瞬間可以十萬閱讀,百萬閱讀,他的分析、他的觀點,可以對億萬民眾產生影響力,甚至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記者的責任非常大。如果僅僅想著自己的得失,而沒有一份公心的話,很難做好這份職業。在那些並不熱愛新聞行業,但是也在蹭吃這碗飯的人看來,沒有升官發財每天在採訪一線跑來跑去,是失敗的標誌,而真正的記者,會把堅守現場,堅守本職工作,看做人生最大的成功。那些擁有一些白髮資深記者的新聞媒體會有高質量的報道,因為30歲的記者和50歲的記者,他的世事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肯定是不同的。有一些媒體人有出眾的才華,難得的天賦,但是最好的天賦也需要去走進現實,走進大眾之中,去關心大眾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中打磨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要善於主動作為,做記者,所依靠的不僅僅是一雙旁觀者的眼睛,還要有頭腦,有擔當。需要軍人一樣全方面的素質。那種被動應對現實,認為記者只是記錄者的保守觀點,我是不接受的。如果你缺乏思想,缺乏深刻的認知,你根本看不懂你眼前的現實真正意味著什麼。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作為從業者,我們是否擁有記錄這個時代的能力,值得我們自省。我見過一些非常優秀的記者,有的後來因為墨守陳規,而逐漸落伍,滿足於小圈子裡的志同道合,而不敢和變化的時代碰撞磨合。一個勤奮的記者,他的世界永遠是新的,他永遠在路上。
回覆列表
【傳媒採編類話題】
謝邀。新聞記者如何確保所寫和發出訊息的真實性;從大體上講主要取決於訊息來源,業內人士認為新聞是腳寫的,意思就是訊息四處跑來的,是記者調查的事實披露。實際上,現代資訊,親眼所見的現場報道,也有侷限性,不確保真實。世間萬物,表象與內質,不是一兩個人,在一兩天裡邊,說看懂就能夠看懂的,調查研究,也是如此。
說點經驗之談,也許算是諮詢。我到報社,先跑文化。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縮印《四庫全書》來搞徵訂,某大學老師簽到後發言,該校決定不買轎車也一定買書。這套書15萬元多,可裝一大卡車,我將該老師的話寫進報道,按簽到簿上他的親筆簽名某教授,見報當天該校組織部給我電話,說此公連副教授還在評審中,不是教授。
當年還發起《紅樓夢》國際研討會,剛到文化部工作的王蒙蒞臨並講話,此前還見《中國文化報》專訪過他,副題“在部長辦公室裡”云云。我發回訊息見報有“文化部部長王蒙”,從會議酒店一早在報攤看到,其他報都稱“文化部王蒙同志”,我寫他是“文化部部長”,嘚,均以人大常委會和國家主席令為準⋯⋯我竟提前釋出了足足有小半年。
經過以上兩件事,我尤其懂得了什麼叫現代漢語名詞不能活用。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簽到簿上的親筆簽名,如那老師,回憶錄中的清晰描述,如王蒙一一經常說,自己某年某月當的文化部部長⋯⋯都不可靠,都要核實。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等新聞五要素,必須準確無誤。
可以肯定地確定說,新聞五W要具體。現代漢語名詞不能活用,教授和副教授一字之差,不可以隨便增刪。在一個會上抄錄簽到簿一一自己寫的教授,見報後被指正在評副教授。大局觀是新聞報道政治站位的基本素質。“新聞眼”要的是深刻度和透明度,可寫可不寫的不寫,可發可不發的不發一一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更要一票否決。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寫,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很多時候,真就不一樣;這主要反映在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維度,增量、減量、變數,多有不同一一抓不住“新聞眼”⋯⋯要抓住“新聞眼”,否則,一件事擺在面前,卻視若無睹、充耳不聞的;會不會寫新聞報道的關鍵恰在此處:“新聞眼”在概括力和判斷力上,即形式邏輯能力。
例如,寫一則訊息,先將主要事實即關鍵詞,結構在十個左右字的標題上;導語為敘事提要,主體和背景陳述有層次感;結語就一句話⋯⋯邏輯能力看標點。於是,可以認為,寫一則訊息一一看邏輯能力,主要看標點,是一逗到底呢,還是多有句號?敢於並善於用句號將造句及時鎖定的人,邏輯脈絡明顯清晰;用驚歎號❗️則是胡來。
國家新聞出版署報刊書的出版,其中全國性大比例轉企改制,僅新聞這一塊分為時政類報刊(主要指日報)和非時政類報刊(比如說晚報),行業報或企業報屬後一類,看新聞記者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直屬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純新聞外,搞文藝人員中,晚會編導演人員也有持新聞記者證的;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人很少有新聞記者證。